NO.377-欧洲汉萨同盟
作者:陈坚、猫斯图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从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到英国的伦敦;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到德国的科隆,汉萨同盟作为13至17世纪欧洲最大的商业、政治联盟,在风云激荡的400余年里直接影响了此后的德意志诸邦国的命运。后来无论是西欧、北欧的地缘格局的发展,还是欧盟形成,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在21世纪的潮头,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汉萨同盟的潮起与潮落,洞悉当今欧盟国家的运作模式。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汉萨同盟。
1241年吕贝克与汉堡的联盟
潮涌
特拉沃河畔的吕贝克,地处波罗的海西南角。它是萨克森地区前往波罗的海商路的出口,在这里,德国商人向北可抵达斯堪的纳维亚;向东可贯穿整个波罗的海,甚至通向基辅。
吕贝克、汉堡与波罗的海
今日的吕贝克城
与曾经的汉萨同盟吕贝克已不同
但不足的是,它地处德国北部,周围的河流短促,进入吕贝克的商品,不能有效深入德国腹地。因此,换句话说,吕贝克是一个更适合转运的外贸港口。
中世纪的吕贝克
位于易北河的汉堡,恰好能与吕贝克形成互补。易北河与弗哈尔河等诸多河流一起,沿路覆盖了德国北部主要的贸易圈。从汉堡出发,向西可至北海,参与英国、荷兰等地的贸易;向南可深入欧洲腹地;向东可到吕贝克,正好与吕贝克的商路接通,两座城市很容易形成共同贸易链。
作为北德国黄金水道的易北河
此时无能的神圣罗马帝国无法保护在外商人的种种利益,贸易城市的商人们为了自保,只能选择以城市为单位结成同盟。
这两个地缘相似的城市很快于1210年结成协议——使用共同的民法与刑法。21年后,这两个城市正式递交盟约,是为汉萨同盟的雏形。
北德两大重镇首先达成共识
北欧地区,尤其是物质相对缺乏的斯堪的纳维亚,对商品交换的欲望十分强烈。一旦缺少了商品输入,国家财政和生活水平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北欧诸国十分依赖德国商人,他们纷纷给予这些商人贸易特权。
中世纪的商贸
而对于西欧地区来说,北欧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是一个重要而广阔的市场。两方通过吕贝克和汉堡这一中枢,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
如今挪威的汉萨同盟博物馆
在汉堡人的帮助下,12世纪初,吕贝克人一路向东北占据了波罗的海地区主要商路的中心城市—位于瑞典哥特兰岛的维斯比。商人们在此建立商会,强行吞并维斯比之前控制的贸易,保障他们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垄断性地位。
同盟商人们越过波罗的海,在南斯堪的纳维亚建立了渔场,同时发展了与卑尔根、瑞典内陆之间的贸易。这些城市联结了西欧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控制了波罗的海南岸的汉萨同盟
吕贝克—汉堡同盟很快控制了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贸易,这吸引了其他实力强大城市(诸如布鲁日,科隆)加入汉萨。联盟对这些城市的资源、原有路线进行了优化组合,让原本互不相连的城市贸易链结合在一起。
随着加入城市的不断增加,汉萨联盟逐渐从变成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商业共同体。联盟同各地领主进行磋商,争取各种特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处于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城市纷纷联合,用各种协定和联盟形式连接起来。
越发壮大起来
1356年,汉萨同盟在吕贝克召开了首次同盟议会,标志着她正式了成为一个实体。
潮涨
鲱鱼,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之一,受到欧洲人的广泛喜爱。直至今天,去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生吃鲱鱼,仍是一种特色。
正是这道餐桌上的佳肴,缔造了荷兰和汉萨商人的辉煌。
鲱鱼证件照
当时,波罗的海沿岸居民对鲱鱼的需求量很大,廉价的鲱鱼可以为贫民提供鲜美的肉质,还不受天主教斋戒的限制。
但是巨量的鲱鱼捕捞,需要不同行业在各环节上的配合,发达的商业组织和协作机制不可或缺。
更多的鲱鱼
不止需要更多的人手
更需要完善的组织合作
汉萨商人在联盟成型以后,把贯穿鲱鱼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优化——从渔网的制作到最终产品的售卖,无不有他们的身影。从中,汉萨商人收获了巨量的利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图中所绘的场景为汉萨同盟时期的商船
鲱鱼业中涉及的手工业、食品加工业、造船业兴起,很快带动了其他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兴起,又带动了北海—波罗的海沿线地区的消费需求。
英国的羊毛、弗兰德斯的纺织品、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蜡、德国的毛皮和小麦、瑞典的铜、铁矿石,都在汉萨同盟的控制下畅通无阻。
这样有趣的资源大亨套路
甚至被外国银做成了游戏
经过百年的滚雪球式发展,汉萨同盟从一个纯商业联盟转为带有政治性的半政治实体。联盟虽然松散,但都有共同的目的,即确保在波罗的海—北海地区进行贸易,维护共同的利益。
在那个王权衰微的时代,想要做到这些,就不仅需要官方的认可,更要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军队。十六世纪时,吕贝克的一艘战舰“Adler von Luebeck”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之一,大的舰队总能派上用场。
“Adler von Luebeck”号的绘画
在汉萨同盟控制的地区,有两片最重要的海域—波罗的海和北海。这两片海域中间,隔着日德兰半岛,也就是当时愈来愈强大的丹麦所在地。丹麦人控制了厄勒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石勒苏益格地峡,这对汉萨同盟的垄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丹麦正是北欧的十字路口
其实丹麦人远远比汉萨焦虑得多。他们发现,尽管控制了这三个交通要道,国土却仍然处于汉萨同盟的包围之中。既然汉萨同盟掌握着北欧贸易的支配权,丹麦自己的民族商业就不得不依赖于汉萨同盟的支持。
更要命的是鲱鱼捕捞权。厄勒海峡是鲱鱼产量最大的地区,丹麦人却并不能有效控制这里。
被包围的丹麦
战争由此爆发。丹麦军队首先袭击并且洗劫了维斯比,并在赫尔辛堡将汉萨海军尽数击溃,逼迫其签订《沃尔丁堡条约》。丹麦人剥夺了汉萨商人大量的特权,赢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关于丹麦与汉萨同盟之间战争的绘画
但在五年后,不愿接受该条约的汉萨同盟重新组建一支舰队,并与瑞典结成联盟。在随后的战争中,汉萨瑞典联军击溃了丹麦和挪威的联盟军,逼迫丹麦人签订《施特拉尔松德条约》。
这项条约对丹麦而言是巨大的耻辱。根据条约规定,汉萨同盟的一群商人竟然拥有对丹麦王位候选人的否决权。
《施特拉尔松德条约》
结束了汉萨同盟与丹麦王国之间的战争
也标志着汉萨同盟到达其力量的巅峰
图为博物馆里的条约原件
随后挪威、波兰等国王室也屈服于汉萨同盟的威力,和他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汉萨同盟一时间烈火烹油一般,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潮落
从长远效果来看,汉萨同盟的每一项政策和成功都类似于一把双刃剑,在获取短暂的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垄断和自闭导致汉萨联盟从开拓走向保守,最后使它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逐步走向了衰落。
汉萨同盟遗留下的建筑
首先,汉萨同盟试图控制的区域太过狭长,不利于维持稳定。
汉萨同盟的版图,是以吕贝克为中心,向东面的诺夫哥罗德和西面的不莱梅两翼张开的形状。对这条狭长地带的控制可以垄断波罗的海与大西洋之间的贸易,获得超额收益。但只要这个经济带上冒出一个竞争者,就会打断整根商业链条,让利益受损。
其次,汉萨同盟只是一个商业性的松散组织,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同盟公约以统一调度各成员。
唯一能够体现汉萨同盟存在和权威的是同盟会议。但这个会议从来没有定期召开过。唯一能联系各个会员的,是共同的商业利益,但存在着被内部分化瓦解的风险。
汉萨同盟的印戳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汉萨同盟的核心任务是获得商业特权,而不是获得政治权力。
这种纯商业的动机使得汉萨同盟不能像其他政治机构一样,获得合法政治地位和相应实力。尴尬的政治地位让汉萨同盟很难长时间维持对已有地区的控制,最终在和主权国家的竞争中落败。
三个原因环环相扣:汉萨的地缘条件决定了商业运转的脆弱-脆弱的经济利益让联盟难以步调一致-松散的联盟难以集中精力压制新出现的挑战者。这注定了汉萨的衰败。
唯一一个遗留至今的联盟时期的仓库
果然随着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国外政府和商人开始抵制汉萨的贸易地位,汉萨商人的特权被逐步剥夺。一些新兴的海洋国家,如荷兰、葡萄牙、英国相继崛起后,国家主导的制海权很快超越了商业同盟的实力,汉萨同盟逐步走向衰落。
已进入新时代
但汉萨同盟并未完全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即使跨国漫长的时间,在今天的欧盟中,我们仍能看到些许相似的印迹。
欧盟是在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的情况下(类比中世纪欧洲公国割据),由德法两个经济大国(类比汉堡和吕贝克),为增强地区竞争力(类比汉萨同盟的商人互保),倡导构建的松散共同体。
表面上看,各成员国会借助联盟发声,但实际上各国利益不同、步调也很不一致。由于是松散联盟,联盟对各会员缺乏强制力,一旦遇到困难就很容易分崩离析(参考英国脱欧)。联盟的整体竞争力,也远不如更大、更有凝聚力的主权国家对手。
德国向东欧发展
法国向地中海发展
英国紧抱美国
相似的缘起、类似的倡导者、同样的组织结构,欧盟会不会重蹈汉萨同盟的覆辙,仍然很难给出定论。
人们唯一可以确知的是,对于欧洲来说,想要和体量巨大的对手们竞争,除了结成联盟以外,它的选择并不多。
参考文献:
1.王笑笑 . 甲板上的帝国——汉萨同盟之兴盛与衰亡
2.李星 . 风帆下的汉萨同盟:俄罗斯历史上罕见的商人共和国
3.癡愚鄉愿亦雙相 . 击败国王的商人——汉萨同盟
4.刘程、刘鹏 . 北欧贸易模式变革与汉萨同盟的兴衰
5.理纯 . 汉萨同盟兴与亡
6.刘杰、葛召明 . 汉萨同盟与中世纪西欧贸易区的形成
7.赵立行、汪丽红 . 论汉萨同盟衰落的内在原因
8.曹令军、刘新华 . 论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9.金志霖 . 试论汉萨同盟的历史影响和衰亡原因
感谢研究德国史的冯 科勒和冷夜寒星学长,
你们的指导给予了我很大帮助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