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血》的主线剧情
国际特工林东病情危重,在赶赴医院的路上,接到保护关键证人的任务,不得已携助手苏珊带领一众警察保护证人免受侵害。反派力量穿着特殊盔甲,持有强大的武器,形成了对警察的单方面屠杀。在队友被屠戮殆尽,证人存在生命危险的关头,林东选择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引爆了油箱,然而只是炸伤了生化人大反派。
病危的Nancy医治无效,宣布死亡。幸运地是,被林东拼命保护的博士为小女孩安装了机器心脏,并为她输入了具有快速愈合基因的血液。小女孩奇迹般复活,还具有伤口快速自愈的能力,不过,小女孩先前的记忆被清除,留存了包括博士恐怖经历的记忆。
林东知晓反派角色未死,可能会找自己复仇。因担心女儿遭受牵连,所以选择默默守护女儿,而不与女儿相认。
Nancy一直受到可怕记忆的困扰,尝试各种方法想要整理记忆。在灵媒催眠的作用下,说出了博士记忆的内容。她不知道自己讲出的内容被灵媒出卖给了小说作者,并成为了小说家《机器之血》的主线内容。
以博士真实经历为底本的《机器之血》出版并热卖。知道内情的林东、大反派和李森明白这部小说的很多内容并非虚构,同时小说剧情中透露出博士血液的重要性,而Nancy继承了博士血液,故成为了正、反派之间争抢的关键人物。
Nancy循着头脑中混乱的记忆,回到了博士生前的房间,找到了记录着实验步奏的录像。虽然录像并未落入反派手中,而且反派也坠入警方的陷阱之中,但Nancy依然被劫掠到反派的空中基地。林东和助手苏珊以及身份不明的李森,借用被抓捕的反派身份进入到反派大本营,营救Nancy。
被炸伤大反派借助Nancy身体中的特殊血液,成功恢复身体状态,打倒了林东、李森和苏珊。千钧一发之际,Nancy的血液回流,战斗意志被激发,加入并扭转了战局。林东则在打斗中,无意间输入了包含特殊基因血液,具备了身体快速自愈能力,在这种特殊血液的作用下,成功消灭大反派,而李森被湮没在火海中,生死未卜。
李森的身份最终得到证实:他是一个黑客,是被反派灭门的军火商的儿子。而且盗取了包含实验记录的DV......预示着片子还可能有续集。
最“稳”的看点——人民艺术家成龙
对观众而言,电影关键就在于好看。
毫无疑问,成龙是电影中最大的看点,也是最“稳”的看点。
成龙的稳首先体现在票房收益上:多数成龙电影都具有稳定的较高的票房收益。近些年成龙主演的电影票房收益非常可观。2017年,国内上映了三部成龙电影:春节档《功夫瑜伽》票房17.48亿,国庆档《英伦对决》票房5.39亿,《机器之血》已经有了接近3亿的收入;2016年贺岁档《铁道飞虎》6.99亿,暑期档《绝地逃亡》8.88亿;再往前看,2015年春节档《天将雄狮》7.38亿;2013年《警察故事2013》5.34亿;2012年《十二生肖》8.81亿。5年之内,成龙主演的电影票房都在5亿+的水平,而且多数电影都有着1亿美元+的票房体量,这才叫票房号召力!放眼整个中国影坛,能在高产量同时维持如此高票房的电影人只此一家。
成龙的稳还体现在成龙电影较为稳定的制作水准上。成龙具有一种强势基因,对很多人来说,成龙电影的标签也意味着一种稳定的质量预期。近些年,除了类似于《新宿事件》《辛亥革命》这样的电影之外,无论由谁来执导或监制,成龙担当主演的电影都会刻上成龙的个人痕迹,人们也乐于冠以成龙电影的标签。流畅搞笑的动作,明快的节奏、简洁的剧情、以及高于同期水准的制作规模。事实上,以上列举的成龙电影多数都具备这些特征。
成龙电影普遍特征,正是一部优秀商业电影普遍应该具有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成龙电影不仅在国内有着稳定受众,也是中国少有的通行世界的电影名片。成龙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因为他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也不仅因为他参演了多部票房收益可观的好莱坞制作,更多的原因在于: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成龙成名之后,他就站在了商业电影制作的前沿,是少数兼具全球视野并具备相应制作能力的电影人,积极进行电影中动作呈现技巧和技术的改良,并在国际化商业电影制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成龙电影的国际化尝试,体现在积极到国外取景,引入外籍演员。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成龙就携手嘉禾,联合洪金宝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电影人,开创了国外取景、引入外籍面孔的电影国际化之路。成龙身受重伤的动作冒险题材电影《龙兄虎弟》可以看做这一时期的典型。而诸如《快餐车》《城市猎人》等一众影片都不乏外籍演员的身影。90年代,香港电影渐显颓势,而成龙的《红番区》《一个好人》依然延续了这种做法。及至受到好莱坞的关注,主演《尖峰时刻》《上海正午》时,成龙已经是国外电影制作人眼中的摇钱树,具有了议价权,他在好莱坞的片酬不逊于任何一位一线男星,放在当时的国内的话,几近天文数字。
成龙电影的国际化还在于简单的故事和优秀的内容呈现方式。孤胆英雄、搏命动作、搞笑的身体语言、简洁的剧情、精良的制作是诸多成龙电影的共同元素,其中的很多元素为诸多好莱坞商业电影所共享。有心的观众可以对比分析下《夺宝奇兵》和《虎胆龙威》和成龙的《龙兄虎弟》和《警察故事》系列,就可以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成龙电影,故事简洁、视觉元素丰富,而且宣扬真善美、攻击假丑恶,好人打坏人,无往而不利,这也是世界通行的朴素价值期待。成龙电影有着独特的动作优势。国内观众看惯了成龙、洪金宝为代表香港武术指导的谐趣武打设计,习以为常。但对比同期的好莱坞的动作设计,就能发现成龙等香港影人的创造力。要知道,成龙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还是一位极具创造力和工作经验的电影导演兼动作指导,他和洪金宝师兄弟设计的动作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都可谓独树一帜,而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电影的动作设计水平就是世界最高水平。不服的话,可以对比着看下,80年代香港电影与同时期《星球大战》的动作设计,说星球大战的光剑对决,惨不忍睹也不为过......
可以说,成龙是中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观影层次的观众以及国内与国外观众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电影界少有的具备顶级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也是《机器之血》最大最稳的看点。
《机器之血》延承了成龙电影动作流畅、搞笑用心、节奏紧凑的特点。悉尼歌剧院上的一段打斗,畅快淋漓、赏心悦目。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成龙电影。但《机器之血》不止于此,电影创作者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累赘的科幻面具——软科幻的硬伤
近些年国外以漫威和DC为代表的科幻大片赚的个盆满钵满,对比之下,科幻电影成为了近些年中国电影中的一种隐痛。有印象的观众,应该记得吴京、方力申主演过科幻电影《机器侠》;刘德华和徐娇主演过王晶科幻电影《未来警察》;如果将变形金刚算做科幻元素,王晶的《澳门风云》里也有战斗机甲的展现;国内还有一些画风清奇的软科幻,比如唱过“翠花,上酸菜”的雪村就执导过一部软科幻,......需要提醒的是,没有印象就算了,不要以身试毒,以身涉险,科幻虽不容易,但有毒的科幻不必珍惜。
可以说,中国电影中的科幻题材少有成功之作,科幻元素在中国电影中也少有给电影增色的。除了超人气科幻小说《三体》,依托文本的成功进行影像化改编可能给自己贴金,像《机器之血》软的都不能称作科幻外壳的科幻面具,不仅不能给影片加分,反而可能拖累电影。事实上,《机器之血》确实拖累了成龙。
《机器之血》的人物角色设定与《未来警察》有些相似。警察爸爸、被改造过的女儿、漂亮的警察女搭档、身体被改造过的大BOSS、被追杀的博士。二者的区别在于,刘德华携范冰冰保护的是一个因为发现新能源制备方法,所以被化石能源巨头买凶追杀的博士,而且范冰冰扮演的女警察提前牺牲;而《机器之血》保护的博士,则是发现了一种能帮助人快速愈合身体的基因,具备了生产超级战士的潜力,所以引发正反派之间的争夺。可能受《未来警察》荼毒太深,电影一开场,发现同样是男女警察保护博士,同样是坏人单向屠杀警察的剧情,就为漂亮的苏珊担心了一下,生怕她步了范冰冰后尘。让《机器之血》牵连上《未来警察》这个大坑,可以说是非常不幸了。
科幻题材允许合理的虚构。所谓合理的虚构,虚构是手段,合理是前提!脱离了正常逻辑的设定就归到了奇葩的行列。
第一,特殊血液可以让人迅速自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感觉博士的死就没有什么理由啦,因为,拥有这种接近再生能力血液的博士,除非受到粉末式的物理攻击之外,一般都不会受到致命伤害。再者如果他能有余力帮小女孩换心脏,我感觉他能不能给自己换个?还有,血液中包含了人的记忆,记忆之间还会打架,看到这种设定,编剧的生物老师估计七窍生烟。
第二,反派BOSS的行为能力和逻辑问题。就电影中的呈现来看,大BOSS占有了实验室,但是因为身体被炸成重伤,十几年如一日,只能呆在无菌仓里,那么问题来了:大哥被炸成这样了,怎么逃回了大飞机,怎么进了无菌仓,为什么一个没有了独立行为能力的大哥还会被一群小弟既敬且畏的养着?既然抽Nancy的血了,那为什么不抽完?没抽完就不说了,为什么姑娘的血还会回流,电影上的数据是从20%多,回流到30%多,不都转移到BOSS身上了吗,怎么还能回去呢?
第三,英雄不死的科幻之谜。开场时,BOSS都被炸的生活不能自理,但林东很快就恢复如初;在澳大利亚,房间爆炸,囚在地下室的李森安然无恙;在飞机上,BOSS被扔进了一个大熔炉,眼看是不活了,但他依然莫名其妙的就来到了前舱,跟林东再打上一架;李森在飞机上堙没在火海里,然后最后依然莫名其妙的活着,看样子还能整到续集呢!
第四,无所不能的国际特工。虽然林东和苏珊传者police的外套,但拿的可是UN的牌照。我们可以理解,这是方便主角全球活动的设定。但是在民族主权国家依然是国家秩序主体的世界里,这种拥有全球执法权的国际警察或者叫特工也未免太过神奇。想到《碟中谍》和《伯恩的任务》中中情局扮演世界警察,我就理解为创作者不愿给中国抹黑吧!总而言之,《机器之血》中几处科幻设定,可以说是相当科幻啦!
《机器之血》缺了些什么?
《机器之血》戴上了科幻面具,也丢失了成龙电影惯有的看点。
最为可惜的要数,在人物打斗环节大量采用快速剪辑手法。这样的手法看似动作炫目了很多,但对成龙电影动作真实感的破坏也同样严重。
标准的成龙动作电影在表现武打和搏命动作时,借用中远景和固定镜头,要突出打击力量时,会加入特写重复镜头。《机械之血》中眼看演员们在银幕上旋转跳跃,女特工空中转体不知多少度的踢腿,成龙在歌剧院上荡来荡去,但总觉得缺失了成龙电影的动作质感。所以成龙从歌剧院上滑落下来,没有《新警察故事》高楼滑落的惊心动魄,更赶不上钟楼跌落的搏命展现了。
其次,《机器之血》缺少了成龙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剧情简洁性。由于电影科幻片的设定,需要通过Nancy梳理博士记忆来交代线索,这就要消耗一定篇幅去闪回和铺垫。如果将这些理解为揭秘过程,那无可厚非。但电影本身的悬疑手法并不高明,而且为了插入创作者的嘻哈偏好,构筑了一个满是喷绘、流氓,充斥着亚文化氛围的社区。为了引入歌剧院大战,又插入了一场歌剧院魔术表演,而对表演者开始催眠,很快一命呜呼,但身份没有做出太多说明,虽然歌剧院帮助Nancy整理了记忆,推进了剧情,但这个场景的置入明显过硬了,而且缺少必要的修饰。
《机器之血》还缺少了亮眼的反派BOSS或者小弟。成龙的强需要靠反派的强来衬托。在这方面,不知道是何原因,反派大BOSS和反派小妹、小弟都止于开头的强大。以至于到片子最后弱的让人不忍直视,大BOSS好不容易满血,又很快被KO。反派的弱,让人无限怀念卢惠光的冲天一字马,黄正利神乎其技的腿法,以及喷射机宾尼朴实又牛逼的格斗技法,甚至是《玻璃樽》里的拳套少年都让人深深怀念。不禁长叹,你们是我见过的成龙电影里最差的一届反派!
虽然《机器之血》存在一些不足。但依然不能否定片子的观赏性。
首先,成龙大哥在片中用了大杀器——演技。有人会忘记成龙有多少部电影,甚至会淡忘很多成龙电影的剧情,但《警察故事》中暴烈正义又无奈愤怒,《龙的心》中与弱智哥哥的亲情,《新警察故事》警官跪地的无奈,都深入人心;至于《英伦对决》成龙老态的演绎,都让人都觉得奥斯卡还欠他一座小金人。《机器之血》中,成龙的演技得到很好的展现;
其次,虽然电影的软科幻设定存在硬伤,但电影本身有着很好的节奏控制,飙车、打斗、爆破一点不含糊,而且创作者有些视觉系的倾向,布景华丽精致,运镜方面也非常成熟。不带上放大镜观影或深究剧情的话,很容易沉浸其中,被带着节奏看完全场;
还有,罗志祥承担了电影的所有笑点,可以看做是即空虚公子、章鱼哥之后又一合格逗逼担当,扮演苏珊的成龙女拍档,真的很漂亮、很漂亮,反派里拿着双锥子的女孩很犀利!
成龙是彻底面向大众的,他不会以艺术之名增加观影难度,在剧情上他习惯做大量减法以适应观众,在动作设计方面求新求真,在人才和资金投入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成龙电影中虽有悲情情节,但结尾光明而充满温情,所以很多成龙电影天然适合贺岁、春节合家欢。
如今成龙老了,从矫健灵活的大哥变成了略带沧桑的大叔。他收获了奥斯卡的终身成就,依然是华语电影圈中少有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在同时代打星已经淡出动作片领域时,他的工作规划都排到了2019年。查看豆瓣上成龙电影的评分和评价人数,就可以看出豆瓣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对成龙电影并不够友善。而猫眼和淘票票平台的评分甚至是新浪微博中成龙电影评分和评价人数,与同期电影相比,都好看很多。书生无意在此说那个平台更加客观、公正,毕竟各个平台聚集的影迷存在重合,但也存在差别。书生想说,我们可以要求电影提高艺术品位,但切勿以艺术的名义去贬斥亲近大众的商业电影。如今成龙依然活跃在银幕上,我们且看且珍惜吧。
(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网片方海报,侵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