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即日起,独角兽工场(ID:Djscamp)推出中国风险投资三十年系列报道,本文为第四篇,感谢关注!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经历一些坎坷与波折,IDG资本也不例外。早在1993年IDG就成了投资基金,然而一年多以后就偃旗息鼓了。原因主要出在两方面,首先是投资项目集中在收益很低的技术方面,其次就是缺乏科学的股权架构设计,一般企业是难以接受当时风投要占有50%股份这一要求的。
1999年左右,互联网1.0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写了IDG的命运。对百度的投资,成为业内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100倍回报的投资神话。
2000年夏天的时候,当时才32岁的李彦宏已经完成了百度第一阶段的融资,共计100万美元。他准备用接下来10个月的时间再融资1000万美元。
就在李彦宏拿着百度的项目寻找投资者的时候,碰到了独具慧眼的IDG合伙人杨飞和周全。杨飞对李彦宏的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表示即使拿不出1000万美元,也一定尽自己所能投资这个项目。果然,在当年的9月份,杨飞投入了150万参与百度的第二轮融资。
杨飞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大胆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当时投资当时正值互联网经济的严冬,距离2000年4月份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仅仅5个月的时间。一般人对互联网公司都避之不及,更别说还投入150万美元这种不小的数目。
其实,对杨飞本人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异常艰辛的心理博弈呢?据他后来回忆,对百度的投资,其实风险不亚于一次赌博,所以正式签约的前一晚,他整夜未眠。当时的百度,还不是今天看到的BAT三巨头之一,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提供商,专门为搜狐、新浪等新闻网页提供搜索引擎而已。这种类型的公司,全国至少有几千家。
事实胜于雄辩。百度后来的成功证明的杨飞的判断没有失误,这也成为了IDG资本迄今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百度于2005年成功上市之后,回报数额高达一亿美元,收益几乎相当于150万美元投资的100倍,由此缔造了一个风投圈的投资神话。
杨飞对于百度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参与了第二次融资这么简单,而是对百度商务模式的改变和经营战略都有着不小的影响作用。2002年的一个夜晚,杨飞与李彦宏针对百度商务模式的改变问题,足足探讨了6个多小时。当时的百度只有突破原有的模式,让自己从原来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成为新兴的媒体,才能够变成一个大公司。两人还达成一致,要把百度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绝不屈居于Google之下做千年老二。
杨飞与李彦宏的这次“秉烛夜谈”绝非是空谈。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百度一直不忘初心,按着当初定下的战略目标稳步前进,并最终战胜了竞争对手Google中国,一跃成为国内搜索引擎老大并最终位列BAT三巨头之一。
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在投资的问题上,杨飞也不是没有留过遗憾的。这个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对另一家BAT巨头——腾讯的投资策略上。因为当时对腾讯的投资已经获得了10倍以上的回报,短时间内又没有看到太大的上升空间,于是按照IDG常规的操作模式,就要考虑退出的问题了。如果当时没有退出腾讯的话,那么IDG或许又要缔造另一轮的投资神话了。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