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糕妈妈说电商太难做,转到知识付费就好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糕妈妈说电商太难做,转到知识付费就好么?

从2015年9月—2017年1月,“年糕妈妈”还拿了三轮融资,均来自经纬中国和紫牛基金,累计金额近亿元。

从母婴大号到电商,在母婴市场里打开流量变现大门的年糕妈妈,现在又将主战场放到了知识付费。

踩在风口做了公众号

2014年7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系硕士李丹阳,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年糕妈妈”。

2015年,内容红利期到来,踩在风口上的“年糕妈妈”,粉丝数量迅速从几千暴涨到50万。于是,李丹阳辞去保险公司工作,专职经营年糕妈妈公众号内容创作。

2015年7月,其丈夫林威,也从宝洁辞职,出任杭州智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年糕妈妈团队正式踏上母婴内容电商之路。

截至目前,年糕妈妈的微信公众号矩阵,包括主账号年糕妈妈以及婴幼儿教育、辅食、孕产、课程等多个子账号,粉丝总数量超千万,矩阵粉丝日活跃用户达90万。据年糕妈妈称,其在线商城年糕妈妈优选日活跃用户15万,2016年年糕妈妈优选年销售额达4.6亿人民币。

从2015年9月—2017年1月,“年糕妈妈”还拿了三轮融资,均来自经纬中国和紫牛基金,累计金额近亿元。

被指售卖假货,电商之路不太顺

不像做公众号时尝到红利期的甜头,“年糕妈妈”的电商之路并不是太顺利。

2016年10月,微博上有用户控诉年糕妈妈售卖假货。随后事件发酵,目前微博话题#年糕妈妈卖假货#,已有近万讨论,阅读量达1519.2万。

面对质疑,李丹阳对媒体表示主要原因在客服,“当时客服压力确实特别大,妈妈联系售后,我们的客服确实处理不过来,导致妈妈们的负面情绪累计,再加上在话术、售后服务方面培训不到位,才爆发出这样的事件。”

在经历假货风波后,年糕妈妈调整了商城销售的商品,母婴消费最大的两个品类,奶粉和纸尿裤减少份额,只做得到品牌授权的商品,以减少风险。

然而,奶粉和纸尿裤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其他“杂项”商品的份额会增多。大量女性用品和食品杂货,让其变成一个大杂烩,偏离了年糕妈妈“专业育儿”的定位。

如此,有了更高利润的产品,没了售卖压力和假货的烦恼,但失去专业人设的年糕妈妈,算成功的内容电商吗?没了粉丝的年糕妈妈天猫店,还能做出名堂吗?

下一条路,是知识付费?

李丹阳称,电商太难做了,年糕妈妈的重心,已经从电商转移到内容分发和付费课程。

目前,年糕妈妈在各个内容平台根据渠道用户特征进行定制化内容分发。

而在付费课程方面,付费课程平台年糕妈妈育儿讲堂,2017年五一上线,目前共开设20余个课程,课程价格在9.9-299元区间,课程内容覆盖制作幼儿辅食、早期正面管教、亲子教育等多个领域。

据称,上线仅四个月,付费课程平台的销售额就达到1000万,付费用户达20万。

在知识付费上,李丹阳可以说是深得“逻辑思维+得到”模式的真传。

卖人设,罗振宇是终身学习者,李丹阳是育儿专家;二者都凭人设获得大量粉丝。

都做内容,做各渠道内容分发及各种商务对接,区别是罗振宇做经验知识+“成功指南”,李丹阳做育儿知识+ “心灵指南”,并且二者内容一定程度上都并非原创,汇集大家的智慧搞内容,算是众创。

罗辑思维卖书,卖“效率产品”,卖课程;年糕妈妈卖母婴相关产品,卖课程。

据李丹阳称,年糕妈妈育儿讲堂的分成办法也和得到的一模一样。

年糕妈妈的知识付费能走多远?

实际上,不只是李丹阳,很多人都开始做知识付费,这似乎是2017年就热起来的“风口”,然而这一波红利又能持续多久?

新东方在线COO潘欣在知乎撰文,知识付费这事本身是成立的。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媒体、自媒体,把这当成一件多新鲜多大不了的事情?拍脑袋想想,我们每个人从幼儿园开始交的学费,那不都是知识付费吗?再往早点儿说,娘胎里都开始胎教的也不在少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有依托于互联网的知识付费割裂的看待呢?

其还指出,知识付费高复购率的群体不大,因为人的主动持续学习能力是不大的,不过知识付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倒不用担心需求端拉新的问题。基于目前主流的知识付费内容,更多还是偏向成功学洗脑那一套,这还是很符合当今主流人群的智商需要的。韭菜可以割完一茬再割一茬嘛。不过,实话说,我还真不觉得这波做知识付费的市场能比当年机场卖成功学的书籍和光盘的市场更大。

知乎网友青橘滋味则表示,知识要在产品化,还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售卖,必须经过简化模式化,是一种“快餐”。

加工过程中,知识的绝大多数背景、重要的逻辑过程和提供反思的触点,都被咔咔砍掉了。仔细想想,所谓满满的干货,更像是别人嚼过的甘蔗渣,糖分嘛,谁啃谁享受。其次,在传播阶段,非标准化的知识,质量很难评判。

实际上,在各种类型知识分享平台上,最火爆的不是真正的一手知识生产者,而是善于营销、善于传播的知识网红。知识付费市场中,80%的注意力资源都集中在马东、罗胖、李开复、樊登、咪蒙等超级IP身上,他们作为自媒体商人,是原创知识的二道贩子,把知识加工成小剂量的营养配方,用高明的故事化表达送到嘴边,不经思考就能顺滑服用。剩下的大饼,被营销能力过硬的小IP分食。

知乎Live、微信公号上有一大批人,敢表达能忽悠,拢住几万粉丝,就趁着知识经济的东风,扒几本书、网上搜点资料,撺出一套课程,开专栏、Live卖钱啦;真正专注知识的专家,可能忙于本职,或不善传播,被撒着金粉的劣币驱逐,无人搭理。

这些“美妙的许诺”,是商品经济中最常见的卖家秀,只要你花一点钱,马上获取一锅可口的知识浓汤,喝完保证日日精进。可是你买的不是知识,简直是心理按摩,是天天向上的成长幻觉。

所以,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知识付费市场里面很多都是忽悠,很难续费的,他们的盈利模式基本是干一票就跑,年糕妈妈这次从电商转到知识付费,也就能赚一波快钱而已,李丹阳这个决定其实没什么战略眼光,布局并不长远

作者:易简财经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糕妈妈说电商太难做,转到知识付费就好么?

从2015年9月—2017年1月,“年糕妈妈”还拿了三轮融资,均来自经纬中国和紫牛基金,累计金额近亿元。

从母婴大号到电商,在母婴市场里打开流量变现大门的年糕妈妈,现在又将主战场放到了知识付费。

踩在风口做了公众号

2014年7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系硕士李丹阳,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年糕妈妈”。

2015年,内容红利期到来,踩在风口上的“年糕妈妈”,粉丝数量迅速从几千暴涨到50万。于是,李丹阳辞去保险公司工作,专职经营年糕妈妈公众号内容创作。

2015年7月,其丈夫林威,也从宝洁辞职,出任杭州智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年糕妈妈团队正式踏上母婴内容电商之路。

截至目前,年糕妈妈的微信公众号矩阵,包括主账号年糕妈妈以及婴幼儿教育、辅食、孕产、课程等多个子账号,粉丝总数量超千万,矩阵粉丝日活跃用户达90万。据年糕妈妈称,其在线商城年糕妈妈优选日活跃用户15万,2016年年糕妈妈优选年销售额达4.6亿人民币。

从2015年9月—2017年1月,“年糕妈妈”还拿了三轮融资,均来自经纬中国和紫牛基金,累计金额近亿元。

被指售卖假货,电商之路不太顺

不像做公众号时尝到红利期的甜头,“年糕妈妈”的电商之路并不是太顺利。

2016年10月,微博上有用户控诉年糕妈妈售卖假货。随后事件发酵,目前微博话题#年糕妈妈卖假货#,已有近万讨论,阅读量达1519.2万。

面对质疑,李丹阳对媒体表示主要原因在客服,“当时客服压力确实特别大,妈妈联系售后,我们的客服确实处理不过来,导致妈妈们的负面情绪累计,再加上在话术、售后服务方面培训不到位,才爆发出这样的事件。”

在经历假货风波后,年糕妈妈调整了商城销售的商品,母婴消费最大的两个品类,奶粉和纸尿裤减少份额,只做得到品牌授权的商品,以减少风险。

然而,奶粉和纸尿裤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其他“杂项”商品的份额会增多。大量女性用品和食品杂货,让其变成一个大杂烩,偏离了年糕妈妈“专业育儿”的定位。

如此,有了更高利润的产品,没了售卖压力和假货的烦恼,但失去专业人设的年糕妈妈,算成功的内容电商吗?没了粉丝的年糕妈妈天猫店,还能做出名堂吗?

下一条路,是知识付费?

李丹阳称,电商太难做了,年糕妈妈的重心,已经从电商转移到内容分发和付费课程。

目前,年糕妈妈在各个内容平台根据渠道用户特征进行定制化内容分发。

而在付费课程方面,付费课程平台年糕妈妈育儿讲堂,2017年五一上线,目前共开设20余个课程,课程价格在9.9-299元区间,课程内容覆盖制作幼儿辅食、早期正面管教、亲子教育等多个领域。

据称,上线仅四个月,付费课程平台的销售额就达到1000万,付费用户达20万。

在知识付费上,李丹阳可以说是深得“逻辑思维+得到”模式的真传。

卖人设,罗振宇是终身学习者,李丹阳是育儿专家;二者都凭人设获得大量粉丝。

都做内容,做各渠道内容分发及各种商务对接,区别是罗振宇做经验知识+“成功指南”,李丹阳做育儿知识+ “心灵指南”,并且二者内容一定程度上都并非原创,汇集大家的智慧搞内容,算是众创。

罗辑思维卖书,卖“效率产品”,卖课程;年糕妈妈卖母婴相关产品,卖课程。

据李丹阳称,年糕妈妈育儿讲堂的分成办法也和得到的一模一样。

年糕妈妈的知识付费能走多远?

实际上,不只是李丹阳,很多人都开始做知识付费,这似乎是2017年就热起来的“风口”,然而这一波红利又能持续多久?

新东方在线COO潘欣在知乎撰文,知识付费这事本身是成立的。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媒体、自媒体,把这当成一件多新鲜多大不了的事情?拍脑袋想想,我们每个人从幼儿园开始交的学费,那不都是知识付费吗?再往早点儿说,娘胎里都开始胎教的也不在少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有依托于互联网的知识付费割裂的看待呢?

其还指出,知识付费高复购率的群体不大,因为人的主动持续学习能力是不大的,不过知识付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倒不用担心需求端拉新的问题。基于目前主流的知识付费内容,更多还是偏向成功学洗脑那一套,这还是很符合当今主流人群的智商需要的。韭菜可以割完一茬再割一茬嘛。不过,实话说,我还真不觉得这波做知识付费的市场能比当年机场卖成功学的书籍和光盘的市场更大。

知乎网友青橘滋味则表示,知识要在产品化,还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售卖,必须经过简化模式化,是一种“快餐”。

加工过程中,知识的绝大多数背景、重要的逻辑过程和提供反思的触点,都被咔咔砍掉了。仔细想想,所谓满满的干货,更像是别人嚼过的甘蔗渣,糖分嘛,谁啃谁享受。其次,在传播阶段,非标准化的知识,质量很难评判。

实际上,在各种类型知识分享平台上,最火爆的不是真正的一手知识生产者,而是善于营销、善于传播的知识网红。知识付费市场中,80%的注意力资源都集中在马东、罗胖、李开复、樊登、咪蒙等超级IP身上,他们作为自媒体商人,是原创知识的二道贩子,把知识加工成小剂量的营养配方,用高明的故事化表达送到嘴边,不经思考就能顺滑服用。剩下的大饼,被营销能力过硬的小IP分食。

知乎Live、微信公号上有一大批人,敢表达能忽悠,拢住几万粉丝,就趁着知识经济的东风,扒几本书、网上搜点资料,撺出一套课程,开专栏、Live卖钱啦;真正专注知识的专家,可能忙于本职,或不善传播,被撒着金粉的劣币驱逐,无人搭理。

这些“美妙的许诺”,是商品经济中最常见的卖家秀,只要你花一点钱,马上获取一锅可口的知识浓汤,喝完保证日日精进。可是你买的不是知识,简直是心理按摩,是天天向上的成长幻觉。

所以,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知识付费市场里面很多都是忽悠,很难续费的,他们的盈利模式基本是干一票就跑,年糕妈妈这次从电商转到知识付费,也就能赚一波快钱而已,李丹阳这个决定其实没什么战略眼光,布局并不长远

作者:易简财经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