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7日),据媒体报道,在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 Finance公布的“2017年度Brand Finance®全球乳制品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伊利品牌强度指数位居全球第一,创造了亚洲乳企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
当然,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并不是伊利品牌强度指数位居全球第一,而是媒体在报道中首次披露,作为伊利旗下明星单品,安慕希以年均增长超200%的增幅,占据常温酸奶市场半壁江山。同时,截止2018年1月5日收盘,伊利市值成功突破2000亿元,成为中国乳业当之无愧的白马股。
也就是说,常温酸奶50%左右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安慕希包揽了,这对于常温酸奶的“鼻祖”即莫斯利安来说,可谓是一记重拳。
为了扭转乾坤,光明乳业方面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不仅推动莫斯利安于2017年“登陆”香港市场,还不断发布新品比如“两果三蔬”系列,试图通过细分常温酸奶市场获得新的增长点。
据光明乳业副总裁罗海介绍,莫斯利安是中国首创常温乳酪品牌,这也是中国酸奶产品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中国第一款无须冷藏、保质期长达180天的产品。通过技术和工艺的多重创新,光明乳业改变了酸奶的储存模式,为消费者带去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的美味、健康的酸奶。
然而,自从伊利旗下安慕希和蒙牛旗下纯甄全面崛起之后,光明乳业方面就不在年度报告中透露莫斯利安的销售数据了,而在此之前,莫斯利安一直都是光明乳业业绩发布中浓墨重彩的产品。
“莫斯利安开创了常温酸奶的先河,但是,安慕希却最终成为常温酸奶的最大赢家,纯甄紧随其后,莫斯利安则屈居第三。”一位乳企高管告诉《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虽然从市场份额上看,莫斯利安由老大将为小三,但从销售上看,莫斯利安依旧保持一定增长,只不过增幅不如安慕希和纯甄罢了。
2010年,我国酸奶(注:分为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的年销售额仅有330亿元,不足牛奶的一半,但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由于常温酸奶高速增长,使得2017年国内市场的酸奶销售额将首超牛奶,约为1192亿元,已经超过牛奶。
实际上,常温酸奶已连续五年高速增长的态势突出重围,成为了增速最快的乳制品品类。常温酸奶的风靡是未来全球的趋势。
当然了,正式因为莫斯利安的诞生,才让人们意识到常温酸奶的发展潜力,也让各大乳企开始走出“红海”,并绞尽脑汁地开拓“蓝海”。
“过去,国内外乳企就那么几个产品,比如纯牛奶、奶粉和低温酸奶,竞争来竞争去都是那么大的蛋糕,增长有限;然而,莫斯利安的推出,尤其是安慕希和纯甄的成功,让同行明白了一个道理,乳业细分领域市场有很多,都可以试着去开发,并且,一旦做起来,市场空间非常大。”上述乳企高管表示,未来,谁能更快、更好地在乳业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就能让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举个例子,对于特殊需求的“挑剔”群体而言,2007年,伊利针对乳糖不耐人群研发出了舒化奶这一国内首款无乳糖牛奶,蒙牛等其他乳企也随后跟进;如今伊利又全新升级了营养舒化奶产品,因此,销售势头良好。
早在8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居民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几十年来的多个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各地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大多超过90%,即使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乳糖不耐的几率也在80%左右。
然而,以往乳企并未足够重视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牛奶消费,甚至社会上一度存在“乳糖不耐受者,不必喝牛奶”的错误认知。
但是,近年来,随着伊利和蒙牛在舒化奶上不断耕耘,再加上牛奶知识的社会普及,舒化奶这个原本小众的市场正在成长起来。
公开资料显示,舒化奶主要就是通过乳糖水解技术,将大分子的乳糖分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或者半乳糖,营养含量更高、更好吸收,从而避免乳糖不耐症的发生。换言之,与常温酸奶一样,舒化奶也中国乳业技术创新的结晶。
“无创新,不未来。”这是伊利董事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伊利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理念。
无独有偶。
蒙牛总裁卢敏放也表示,只有继续通过创新,才能引导着整个中国乳品消费升级的发展方向,比如特仑苏运用法国达能独有的专利工艺,推出了“特仑苏酸奶”系列。
然而,在产品创新上,大型乳企和中小乳企之间的分化会更加明显,并将深刻影响中国乳业的市场竞争格局。
“无论是常温酸奶,还是舒化奶,其开拓者都是大型乳企,比如光明乳业和伊利,这就是因为大型乳企具备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因而,能够不断创新产品,开发新的细分领域。”上述乳企高管告诉《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产品创新也有风险,需要不断在市场上试错,大型乳企有这个御险实力,而中小型乳企则不行;所以未来乳业创新还得依靠大型乳企,同时,乳业格局也会继续分化,大型乳企的市场份额也会逐步提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