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众产业怎么玩,Live House绝处觅得变现空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众产业怎么玩,Live House绝处觅得变现空间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Live House的未来价值超越了现实难度,它将会成为音乐和线下两个赛道的交叉点,同时承载着年轻人对于社交与消费的期望,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需求。

“听过现场,再回去听唱片听录音,就像穿着雨衣洗澡,别扭。”

当我们谈到现场音乐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是万人体育场的齐声合唱还是各大音乐节的忘情狂欢?大娱乐时代,现场音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多米音乐的“尖叫现场”、摩登天空的“正在现场”、咪咕音乐的“咪咕现场”、网易云音乐的“云豆现场”、聚橙网的“万有音乐”等,都试图从各个角度进入现场音乐这个新兴市场。

从越来越多的“多功能足球场”和各类厂牌的音乐节应接不暇中不难看出,现场音乐市场是尽显火爆与风光,但对于像态哥这种演唱会看不起,音乐节又懒得跑的人,这些现场音乐未免参与难度过高,而相较之下,Live House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Live House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一种每场演出仅能容纳几十人到几百人的小型演出模式。从市场角度来看,Live house这种现场演出的方式受到了一众年轻人的追捧,很好的填补了演唱会及音乐节下现场音乐的空白,为知名度不高的乐手及热衷于小众文化的年轻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互动方式,受众十分垂直,并且其所具有的发掘音乐新人的潜在功能也是诸多Live House信仰者的情怀所在。

周华健曾感慨Live House的演出形式,距离近得“能看到第一排观众的毛孔”。这种互动性极强的演出现场,能把尖叫、汗水和音乐的狂热无限放大,是体育场动辄数万人的规模无法比拟的。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Live House的未来价值超越了现实难度,它将会成为音乐和线下两个赛道的交叉点,同时承载着年轻人对于社交与消费的期望,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需求。

但比起国人对于这种现场模式的普遍认可,Live House的商业模式却渐渐成为了赔本的代名词。

抛开情怀,Live House真的能赚钱?

参考Live House的发源地日本,调查显示,仅东京一个城市就有600多家Live House,而且活得都不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每家店都有十几二十年的老观众。日本流行音乐、独立乐团的繁荣自不用说,很多老观众都会在乐队唱完之后再登台自娱自乐,演出的水平也相当不错。

不难想象,真正喜欢Live House文化,热爱这种现场模式的人,往往都源于自身对于音乐的热爱,把Live House当成自己的事业,往往是离不开情怀二字。

但纵观Live House本土化的这些年,我们发现,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我国难以复制,难以为继的知名场地越来越多,而众多Live House老板的勉强维持仅仅因为对于梦想的执着,盈利成为了奢望。用业内人士的一句话来总结:“还没听过谁做Live House成了大老板呢。”

付不起租金、经不起监管,Live House为何如此脆弱?

以北京为例,从刚刚获得融资的Mao Live house到老牌Live House麻雀瓦舍,再到国外乐手青睐的愚公移山,停业与搬家伴随着每一家Live House的成长史。而其中的原因,大多数都因为租金的疯长或监管部门的突然审查。

不同于普通的酒吧,Live House场地对于声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决定一间Live House是否专业取决于硬件和软件。所谓硬件,指的是场地是否适合开Live House?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想明白,场地的层高和消防方面可能根本不适合做Live House。而从硬件设备的配备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是否能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这些都考验着运营团队。软件方面,从灯光师、调音师到场地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至关重要。

当然,做好声音和标准化的服务是一间Live House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但同时也注定了其长周期的盈利模式。这种环境下,成本-收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日渐上涨的租金、不稳定的演出场次和依旧消费较低的用户群体构成了艰难的三角形关系。

此外,政府政策上的悬而未决则更是架在Live house脖子上的一把随时可能落下的刀。坦白的说,我国的众多Live House场地在消防问题上都难以达到安全的标准要求,随时有可能面临停业整顿的风险。

Live house不能只是个演出场所,还要是个消费场所

总结Live House难以为继的原因,最常见的一个词叫做“经营模式单一”,场地利用率低导致单位时间租金极高、收入模式单一、售卖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不统一,是Live House变现的主要障碍。

既然说到经营模式单一,那对应的解决办法就必定是多元化经营。

以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独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为例,其打造的“摩登式LiveHouse”不仅是演出空间,也举办各类主题派对和艺术文化交流沙龙。

与此类似的还有2016年9月开幕的“乐空间”。与传统LiveHouse晚上演出、白天休息的模式不同,“乐空间”晚上演出,白天时则提供多元的音乐文化服务:定期举办展览,长期开放音乐相关书籍杂志、唱片播放并组织沙龙讲座。“乐空间”创立人、乐童音乐CEO马客表示:“拓展线下音乐市场的关键在于为消费者提供复合型音乐体验。”

将Live House从演出空间中解放出来,发挥其自身优势,多元化探索场地利用的新模式将是Live House们的破局关键。

打通音乐产业链

近年来,一系列新型音乐空间的陆续出现,似乎为LiveHouse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思路。为传统Live House在原有演出的基础上,连接产业上下游,成为未来拓展LiveHouse盈利点的新方式。

2016年9月,太合音乐集团联手“乐空间”打造了一个音乐IP孵化的众创平台“T House”。T House是全国首家集线上社交互动、线下音乐沉浸式体验、自主IP产出为一体的多元化音乐文化空间,包含音乐众创办公空间、音乐咖啡厅、明星工作室、全景排练室、录音棚、LiveHouse、摄影棚、直播间在内的多类型音乐功能区。T House用‘联合办公+T型运营’的模式,将音乐产业链上的各业务版块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让用户了解音乐产业、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017年11月8日,世纪乐梦董事长任志强在MAO Live House北京五棵松店全新开幕仪式上宣布了世纪乐梦旗下品牌MAO Live House已于 2017 年上半年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他表示:“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大众获取音乐的渠道极大拓展,各种音乐类型形成了细分市场,千人以下的演出场馆将成为趋势,MAO Live House进入的是一个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

“失意者、乐观人士和突然进入的资本,共同为这个行业涂上了新底色。”在全世界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伴着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增长红利,也许终于到了Live House行业升级换代的时候,虽然路途遥远,但也要坚信曙光。态哥只是希望,最爱在行业更迭中扮演“催化剂”角色的资本,可以真的为Live House忠诚的信仰者们好好助力一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众产业怎么玩,Live House绝处觅得变现空间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Live House的未来价值超越了现实难度,它将会成为音乐和线下两个赛道的交叉点,同时承载着年轻人对于社交与消费的期望,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需求。

“听过现场,再回去听唱片听录音,就像穿着雨衣洗澡,别扭。”

当我们谈到现场音乐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是万人体育场的齐声合唱还是各大音乐节的忘情狂欢?大娱乐时代,现场音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多米音乐的“尖叫现场”、摩登天空的“正在现场”、咪咕音乐的“咪咕现场”、网易云音乐的“云豆现场”、聚橙网的“万有音乐”等,都试图从各个角度进入现场音乐这个新兴市场。

从越来越多的“多功能足球场”和各类厂牌的音乐节应接不暇中不难看出,现场音乐市场是尽显火爆与风光,但对于像态哥这种演唱会看不起,音乐节又懒得跑的人,这些现场音乐未免参与难度过高,而相较之下,Live House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Live House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一种每场演出仅能容纳几十人到几百人的小型演出模式。从市场角度来看,Live house这种现场演出的方式受到了一众年轻人的追捧,很好的填补了演唱会及音乐节下现场音乐的空白,为知名度不高的乐手及热衷于小众文化的年轻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互动方式,受众十分垂直,并且其所具有的发掘音乐新人的潜在功能也是诸多Live House信仰者的情怀所在。

周华健曾感慨Live House的演出形式,距离近得“能看到第一排观众的毛孔”。这种互动性极强的演出现场,能把尖叫、汗水和音乐的狂热无限放大,是体育场动辄数万人的规模无法比拟的。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Live House的未来价值超越了现实难度,它将会成为音乐和线下两个赛道的交叉点,同时承载着年轻人对于社交与消费的期望,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需求。

但比起国人对于这种现场模式的普遍认可,Live House的商业模式却渐渐成为了赔本的代名词。

抛开情怀,Live House真的能赚钱?

参考Live House的发源地日本,调查显示,仅东京一个城市就有600多家Live House,而且活得都不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每家店都有十几二十年的老观众。日本流行音乐、独立乐团的繁荣自不用说,很多老观众都会在乐队唱完之后再登台自娱自乐,演出的水平也相当不错。

不难想象,真正喜欢Live House文化,热爱这种现场模式的人,往往都源于自身对于音乐的热爱,把Live House当成自己的事业,往往是离不开情怀二字。

但纵观Live House本土化的这些年,我们发现,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我国难以复制,难以为继的知名场地越来越多,而众多Live House老板的勉强维持仅仅因为对于梦想的执着,盈利成为了奢望。用业内人士的一句话来总结:“还没听过谁做Live House成了大老板呢。”

付不起租金、经不起监管,Live House为何如此脆弱?

以北京为例,从刚刚获得融资的Mao Live house到老牌Live House麻雀瓦舍,再到国外乐手青睐的愚公移山,停业与搬家伴随着每一家Live House的成长史。而其中的原因,大多数都因为租金的疯长或监管部门的突然审查。

不同于普通的酒吧,Live House场地对于声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决定一间Live House是否专业取决于硬件和软件。所谓硬件,指的是场地是否适合开Live House?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想明白,场地的层高和消防方面可能根本不适合做Live House。而从硬件设备的配备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是否能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这些都考验着运营团队。软件方面,从灯光师、调音师到场地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至关重要。

当然,做好声音和标准化的服务是一间Live House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但同时也注定了其长周期的盈利模式。这种环境下,成本-收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日渐上涨的租金、不稳定的演出场次和依旧消费较低的用户群体构成了艰难的三角形关系。

此外,政府政策上的悬而未决则更是架在Live house脖子上的一把随时可能落下的刀。坦白的说,我国的众多Live House场地在消防问题上都难以达到安全的标准要求,随时有可能面临停业整顿的风险。

Live house不能只是个演出场所,还要是个消费场所

总结Live House难以为继的原因,最常见的一个词叫做“经营模式单一”,场地利用率低导致单位时间租金极高、收入模式单一、售卖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不统一,是Live House变现的主要障碍。

既然说到经营模式单一,那对应的解决办法就必定是多元化经营。

以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独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为例,其打造的“摩登式LiveHouse”不仅是演出空间,也举办各类主题派对和艺术文化交流沙龙。

与此类似的还有2016年9月开幕的“乐空间”。与传统LiveHouse晚上演出、白天休息的模式不同,“乐空间”晚上演出,白天时则提供多元的音乐文化服务:定期举办展览,长期开放音乐相关书籍杂志、唱片播放并组织沙龙讲座。“乐空间”创立人、乐童音乐CEO马客表示:“拓展线下音乐市场的关键在于为消费者提供复合型音乐体验。”

将Live House从演出空间中解放出来,发挥其自身优势,多元化探索场地利用的新模式将是Live House们的破局关键。

打通音乐产业链

近年来,一系列新型音乐空间的陆续出现,似乎为LiveHouse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思路。为传统Live House在原有演出的基础上,连接产业上下游,成为未来拓展LiveHouse盈利点的新方式。

2016年9月,太合音乐集团联手“乐空间”打造了一个音乐IP孵化的众创平台“T House”。T House是全国首家集线上社交互动、线下音乐沉浸式体验、自主IP产出为一体的多元化音乐文化空间,包含音乐众创办公空间、音乐咖啡厅、明星工作室、全景排练室、录音棚、LiveHouse、摄影棚、直播间在内的多类型音乐功能区。T House用‘联合办公+T型运营’的模式,将音乐产业链上的各业务版块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让用户了解音乐产业、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017年11月8日,世纪乐梦董事长任志强在MAO Live House北京五棵松店全新开幕仪式上宣布了世纪乐梦旗下品牌MAO Live House已于 2017 年上半年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他表示:“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大众获取音乐的渠道极大拓展,各种音乐类型形成了细分市场,千人以下的演出场馆将成为趋势,MAO Live House进入的是一个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

“失意者、乐观人士和突然进入的资本,共同为这个行业涂上了新底色。”在全世界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伴着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增长红利,也许终于到了Live House行业升级换代的时候,虽然路途遥远,但也要坚信曙光。态哥只是希望,最爱在行业更迭中扮演“催化剂”角色的资本,可以真的为Live House忠诚的信仰者们好好助力一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