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3年11月小马哥离开Louis Vuitton创意总监职位,全身心投入做同名品牌Marc Jacobs时,大概没想到这个品牌今天会遇到那么多的问题。LVMH掌握着Marc Jacobs 80%的股份,所以小马哥仍然在为LVMH工作,而当时LVMH主席伯纳德·阿诺特对这个品牌寄予厚望,希望它在当时主线年收入高达10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做大收入,并分拆独立上市。
但是4年多过去之后,Marc Jacobs频繁见诸报端的是一些不太好的消息,它开始走上下坡路,不含香水业务的话年收入过去三、四年下滑了一半有多。2015年占整体收入70%的副线品牌Marc by Marc Jacobs被砍掉;去年初美国大选正酣时,阿诺特还曾公开说过,“比起特朗普,我更担心Marc Jacobs”;而最近,时装商业评论Business of Fashion在引用多方信源后表示,Marc Jacobs将会从伦敦开始,逐步关闭除巴黎之外的欧洲独立直营店。
品牌起起落落,在时尚行业屡见不鲜,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创意总监,找准一种吃香的风格,卷土重来并非不可能——人人都很健忘,时尚评论家和消费者都不会记得曾经这个品牌有多一地鸡毛。你看Gucci,谁还会记得2014年Alexandro Michele上任前,“旧”Gucci的模样呢?
不过,Marc Jacobs的问题其实折射的是过去几年,高端时尚行业内销售方式和营销手段的变化——跟上节拍的品牌能夸张地呈现“V型”反弹,而因为种种原因掉队的则残酷地陷入被老板公开批评的境地。
爆款,是锁定销量的保险
前不久,我询问一位长时间服务奢侈品行业的跨国公司中国区管理层,奢侈品牌们是否担心自己的品牌认知度是建立在一两件热销款上,品牌形象被简化成一只包或者一双鞋。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在过去几年,“爆款”对带动高端时尚品牌的销量产生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过去当我们谈论现金奶牛,多指的是手袋。事实上,配饰部门对高端时尚品牌意义重大,做得好的品牌几乎都有至少一款我们耳熟能详的手袋。比如Celine的Box Bag,还有Gucci的“酒神包”Dionysus。没有比手袋更好认的单品了,你穿着Celine的衣服不一定能被认出来,但是背着它的包,每个对时尚稍微关心一点的人大抵都是能知道个大概的。所以,手袋本身就是行走的广告牌。
而现在有了网红,有了KOL,爆款就不仅仅科普到手袋了,还有外套、围巾、鞋,比如巴黎世家那条大得能当被子盖、印着logo的围巾。
爆款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们把品牌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消费符号,高端时尚品牌的许多推广方法变得越来越短时和粗暴。但在商言商地说,爆款帮助了品牌提高曝光和声量,并带来大量的利润。
在过去几年,Marc Jacobs一直缺乏一款“爆款”。2016年春夏推出过了颇受欢迎的“Snapshot相机包”,价位数百美元左右,在“买包包”的世界里,是个比较客气的价格了。但是,手袋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和前些年截然不同了,许多小的设计师品牌冒了出来,以可承担得起的价格杀入手袋市场。
讲故事,引发自发的传播
被问到挑选创意总监的标准时,Gucci的母公司开云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cois-Henri Pinault)给出的说法是,“他们对品牌要有全局观,要懂得品牌的价值,做出来的设计要有故事可以讲,也就是说,在做设计的时候就要想好传播的效果”。
在我的工作邮箱里,经常能收到各个奢侈品牌发来的通稿,大多是哪位明星穿了该品牌的衣服出席了活动,又或是品牌发布了新系列。但这些邮件内容里,故事性最强的是Gucci,设计中借用的宗教历史和神话故事被仔细地找出来,信息量密集。由于可说的实在太多了,Gucci大概是社交媒体上“自来水”最多的时尚品牌——对有趣的事物感到好奇,是人的本性,会带来自发的搜索和传播。
但Gucci是个个例,有的品牌在通过合作联袂的方式来获得大众的注意力,最典型的是去年初LV和Supreme所发布的联名系列。两个品牌巨大的差异度、Supreme的极强潮流影响力和限量发售等种种因素,使得这个联名系列当之无愧成为2017年社交媒体的话题之王。
如果不联袂,那就找热度最高的明星来代言;如果不找明星,也就在特殊的地点走一次秀。越来越多的机构在统计奢侈品牌的社交媒体活跃度,像纽约数字营销机构L2定期发布的“Digital IQ Index(数字IQ报告)”,原因无非就是,这个维度对于预测奢侈品牌的前景来说太重要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高品质生活指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