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前任3》和《妖猫传》中两个重要人物对故事的影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前任3》和《妖猫传》中两个重要人物对故事的影响

决定票房的因素有很多,在资深剧本医生樊苏华老师看来,《前任3》和《妖猫传》这两部电影中的两个人物,对故事的商业表达有比较大的影响。

文丨樊苏华

编者按:截止今日,《前任3:再见前任》票房已超过14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妖猫传》的票房虽不如同期的《芳华》,但良好的口碑也让其收获了5.2亿的票房成绩。决定票房的因素有很多,在资深剧本医生樊苏华老师看来,这两部电影中的两个人物,对故事的商业表达有比较大的影响。从剧本角度审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就是影响票房的主因呢?

王梓:《前任3:再见前任》的“救世主”?

拿性和喜剧走肾,是攻略系列追求影片下沉性的某种商业策略,是属于市场评判的东西,不宜揪住不放。

但是《前任3》和1、2不一样的地方还真是有。

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第一段(幕)场景形态大幅度升级了

这部戏从孟云和林佳、余飞和丁点的婚姻矛盾升级开篇,这本身不奇。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田羽生导演使用了多种形态的戏剧冲突动作,刀枪剑戟,斧钺刀叉,把场景里的戏剧冲突动作层次做得非常满,不仅对敲的场景形态信手拈来,而且使用了传说中的“两种思想对立”来辅助场景的强度,场景的边缘也异常清晰。这种技术升级是影片令人惊艳的地方。场景形态拖泥带水质量不高,是当代中国电影对观众缺乏吸引力的技术常见病。华谊一直想培养年轻导演却屡求不得,这部戏之后田羽生理当成为华谊系可依赖的当红小生。

第二《前任3》相对真实地接上了当代社会青年一代婚姻心态的地气。

有两点需要甄别,第一点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城镇化过程中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普遍压力,开始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年轻人的婚姻生活。这一点和好莱坞80、90年代影片的氛围、主题相当契合,《克莱默夫妇》这部经典影片,就出现在这个阶段,反响非同一般。这可能是这部片子吸引这么多青年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婚姻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孟云和林佳,余飞和丁点,某种意义上是这个时代承受普遍社会压力的代表人群,所以我们一反常态,会觉得连女演员带口音都是特点。

第二个甄别点请注意,这部片子从类型上看,既不是青春片也不是常规“求爱类型”的爱情片,而是当代中国非常稀缺的爱情类型片子类型——“家庭型”爱情片。这部片子在某些方面和《克莱默夫妇》很像:女方出走,婚姻矛盾升级,除了《克莱默夫妇》重心在诠释父子之爱和对婚姻认识的和解与成长,整体氛围甚至连倒N字型戏剧结构都一模一样。顺便解释一下,《前任3》也是倒N字型戏剧结构,最后倒推是低落分手结局,第一幕对应的是,孟云 和余飞“还以颜色”的动机被林佳和丁点破解掉。第二幕节点戏是孟云艰难做出选择。

我们知道青春片爱情片最难的是故事模版创新,您老是用大学恋爱,毕业分手,清一色的出国做分手原因,就俗套了,失败案例太多太多。那么一个不经意的爱情类型片全新子类型推出,俗套自然就不存在了。可谓四两拨千斤。

第三、主人公推动模式上看更集中了。

孟云的婚姻矛盾上升为主矛盾,余飞和丁点归位于从属和助推/喜剧功能,比如余飞丁点三次喝酒“谈判摊牌”的结果都是睡到了一起,很有意思。男男CP,不等于平分秋色。这部戏核心设置是孟云的婚姻教育,从整体看这一点给予了足够重视和保障,第二幕拐点和戏剧高潮由孟云独自来催动,很必要也很对路。

但是说实话,这部戏也有惊险的地方,过来了,就成了;过不来就毁掉了,就会倒退回1、2水平。仅仅靠“双贱无敌”,一根筋走肾走喜剧走到最后,主题却有可能出不来。

《前任3》有两个后出场的人物值得注意。

第一个人物是男性死党,承担了“走肾风”的助燃剂。第二幕的观影体验的确有点捏一把汗,眼看剧情逐渐开始向1、2看齐,桥段也开始夸张和飘摇起来。

而随着第二个女性出场人物王梓的出现,奇迹也出现了,第二幕的后半段戏生生把“走肾”成功扳回到“走肾又走心”的正路上来,堪称奇崛,险象环生,最终却有惊无险。

我仔细思考过,究竟这个看似“槽点”的人物该不该出现?这个人物的推动功能孟云自己能不能承担?还真的不能!

孟云是婚姻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有导师形象出现,人物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就像悬疑片要有人解悬疑,而不能向《妖猫传》那样悬疑被“自动破解”。《泰囧》有个王宝就很合理,徐朗不能自我教育,一个道理。小情节片的规律尽数如此,孟云自己来不合适,还是看见门口的两只鞋,再次误会,虽说笨了一点,但这是对的。此其一。

其二,王梓这个人物的戏,是非常有效的戏份。凭一场王梓自作主张去见林佳,俩人只是目光的对抗,林佳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无畏”,就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变化,非常过硬。在看到第二幕节点的时候,我的汗都快流出来。王梓说,我走到拐角,只要你叫我的名字,我就会转身回来。我一直暗暗念叨,孟云,千万不要,千万不要!还好,田羽生是清醒的,第二幕的高点顺利达成。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高点,就是这部剧戏的核心是孟云一直放不下林佳,这是核心的价值轴,如果孟云叫了王梓,这个轴就垮掉了,第二幕就顺撇了;没叫,才是人物真实欲望动机胜出的标志!有时候做技术流的时候,的确很难区分判断,但不论我们创作者是否一脑子浆糊,观众却始终是清醒的。

顺便说一句,男主是不是很渣?我觉得还不是吧,《克莱默夫妇》男女主分手后,男主也曾把女同事带来家里,出现了那句我大学时代一直记得的“你也爱吃童子鸡吗”的著名台词。时代不同了,婚姻类型片子里有条件的出现这样的桥段不足为奇。

所以,我从这个意义上出发,认为王梓这个人物的出现,是挽救这部戏没能沦为1、2水平的关键因素,所以发了条微信,用了罗米的照片,说了句“救世主”。除此之外,对罗米并没有特别的评价和含义。

这部片子第三幕收的比较仓促,没有“回臂蓄力”动作,直接进了高潮。中国观众往往会抓住一个兴奋点/嗨点,就会不及其余,和《战狼2》《人民的名义》现象类似。至于结构上的不完美会有多大影响,且行且观察吧。

还是闲扯,还是一笑。

接下来,我换一种方式来说说《妖猫传》中白龙带来的影响 ——

白龙:《妖猫传》喧宾夺主的隐形主人公

大家好!我是白龙。我来告诉大家妖猫传故事的核心奥秘。

感谢蕙玲姐姐(编剧王蕙玲),我非常理解她,如果让我直接做故事的主人公,原作者和另一个不能忽略的编剧梦枕貘会跟她翻脸,沙门空海大唐鬼宴的改编基础框架,也确实动摇太大了。所以,她让我做了幕后主人公。

整个故事的核心逻辑改变,就是我不再是杨贵妃的兄弟,黄鹤(我父亲)也不再是杨贵妃的生父,而单纯变成一个帮助玄宗虚伪作假的魔法师。不得不说,在上百个方案里,这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

于是整个故事核心变成了“只因为在人群中你多看了我一眼”,当我在大唐盛世行将结束的那场终极狂欢的夜晚,意外捡到了贵妃的簪子,贵妃看我的那一眼,瞬间把我最彻底征服了!那一刻,他真正成为了我心目中唯一的女神,而整个故事说的就是,我如何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女神,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来证明自己对女神的爱是不容亵渎的(别笑!柏拉图之爱行不行?难道只有你们才有青春期女神崇拜的毛病吗?告诉你们,我比你们更时尚!早了2000多年!)。

白居易算什么?他只是和那个极盛而衰的时代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对女神集体崇拜的浅层次认知一介知识分子而已!

阿部仲麻吕算什么?就算是他以赴死的精神有种敢在玄宗面前向贵妃表白,就算是女神姐姐在人之将死的一刻,给予了他不乏怜悯的暧昧眼神回应,但他终没胆量说出这个阴谋、这个秘密,只能留下一本日记,乖乖做了殉葬品!

只有我!不惜忤逆皇权、不惜顶着不忠不孝的恶名违背父亲意愿、不惜和穿一条裤子的死党兄弟翻脸、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作为“鲜肉”来吸取贵妃身体里的毒蛊、不惜让妖猫附体!

因为蕙玲姐姐赋予我重大的结构使命,我必须如此。

于是在第一段,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我刻意安排的惊悚恐怖片样式的吓人的“局”,我杀死了狗皇帝,让他的继位者偏瘫;我故意和素来骚情的大内禁卫陈云樵过不去,几次三番,吓死他,还是吓死他!

其实我的目的是吸引空海和白居易的注意力。倭国的空海见到如此重大的妖魔作祟,是不会安心离开的;而白居易这个迂腐的白面书生,恃才傲物,意气风发,是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笔下的女神是个假女神的。而放眼当下,只有这两个人可以帮我揭开女神之死的真相;同时我知道他会来。谁?丹龙!别以为他摆个变西瓜的地摊,我就不认识他了,怎么可能?蕙玲姐姐的设计,就是让这两个傻小子,帮我按照我的设计,一步步揭开真相,引出丹龙,实现戏剧高潮!在那个高潮里,我化身白鹤,解决了人生执迷,阿弥陀佛!我不再是妖猫了,我获得了永生,女神只是我的执念!

所以大家看到的故事,就是这样了,前半段是按照我的设计,两个假主人公实现了揭开真相的目的,至于他俩,我觉得只是两个冷静的旁观者,是没有戏剧压力可言的。因为我才是故事绝对的主人公,为此我愿意等,等待丹龙的出现!

况且,我不怕他们夺去我主角的光环,因为他们的破案技能,是我赋予的,从那句诗“云想衣裳花想容”开始,到找到阿部仲麻吕的日记,都是我的引导,我的功劳,因为只有我才有最强烈的戏剧动机。而且阿部仲麻吕的日记,反常地削弱了假主人公的破案功能,悬疑是自动解密的。

于是,蕙玲姐姐的故事结构客观上变成昆仑山:“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附送给空海白居易;一截附送给事件还原;一截留给我自己,来实现戏剧高潮。

虽然蕙玲姐姐把故事最重要的动机和高潮留给了我这个新人,为了平衡,在故事结局里,蕙玲姐姐还是让空海和白居易都如愿以偿。

我知足了,因为整个故事里,最烧钱的场面,留给了我和女神的相遇,留给了女神蒙冤和我的心结,戏剧高潮也给了我的心灵成长。

至于故事结构带来的影响,我只能说,每个大IP改编,虽历经了呕心沥血,经年打磨修改,都会有素材和故事方向难以调和的闪烁难寻的技术诀窍的顿悟,每个故事都有它的硬朗辉煌(比如这个故事,我认为最吸引观众的,就是把东洋除魔人和白居易、杨贵妃、盛唐终结纠缠在一起,老百姓很吃这个地气,这也是原小说里有的背景),也都有它命。我可惜的是,可能这样的结构带来的影响,是这个故事最终难以实现超高票房预期的主要障碍了。

E N 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前任3》和《妖猫传》中两个重要人物对故事的影响

决定票房的因素有很多,在资深剧本医生樊苏华老师看来,《前任3》和《妖猫传》这两部电影中的两个人物,对故事的商业表达有比较大的影响。

文丨樊苏华

编者按:截止今日,《前任3:再见前任》票房已超过14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妖猫传》的票房虽不如同期的《芳华》,但良好的口碑也让其收获了5.2亿的票房成绩。决定票房的因素有很多,在资深剧本医生樊苏华老师看来,这两部电影中的两个人物,对故事的商业表达有比较大的影响。从剧本角度审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就是影响票房的主因呢?

王梓:《前任3:再见前任》的“救世主”?

拿性和喜剧走肾,是攻略系列追求影片下沉性的某种商业策略,是属于市场评判的东西,不宜揪住不放。

但是《前任3》和1、2不一样的地方还真是有。

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第一段(幕)场景形态大幅度升级了

这部戏从孟云和林佳、余飞和丁点的婚姻矛盾升级开篇,这本身不奇。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田羽生导演使用了多种形态的戏剧冲突动作,刀枪剑戟,斧钺刀叉,把场景里的戏剧冲突动作层次做得非常满,不仅对敲的场景形态信手拈来,而且使用了传说中的“两种思想对立”来辅助场景的强度,场景的边缘也异常清晰。这种技术升级是影片令人惊艳的地方。场景形态拖泥带水质量不高,是当代中国电影对观众缺乏吸引力的技术常见病。华谊一直想培养年轻导演却屡求不得,这部戏之后田羽生理当成为华谊系可依赖的当红小生。

第二《前任3》相对真实地接上了当代社会青年一代婚姻心态的地气。

有两点需要甄别,第一点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城镇化过程中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普遍压力,开始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年轻人的婚姻生活。这一点和好莱坞80、90年代影片的氛围、主题相当契合,《克莱默夫妇》这部经典影片,就出现在这个阶段,反响非同一般。这可能是这部片子吸引这么多青年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婚姻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孟云和林佳,余飞和丁点,某种意义上是这个时代承受普遍社会压力的代表人群,所以我们一反常态,会觉得连女演员带口音都是特点。

第二个甄别点请注意,这部片子从类型上看,既不是青春片也不是常规“求爱类型”的爱情片,而是当代中国非常稀缺的爱情类型片子类型——“家庭型”爱情片。这部片子在某些方面和《克莱默夫妇》很像:女方出走,婚姻矛盾升级,除了《克莱默夫妇》重心在诠释父子之爱和对婚姻认识的和解与成长,整体氛围甚至连倒N字型戏剧结构都一模一样。顺便解释一下,《前任3》也是倒N字型戏剧结构,最后倒推是低落分手结局,第一幕对应的是,孟云 和余飞“还以颜色”的动机被林佳和丁点破解掉。第二幕节点戏是孟云艰难做出选择。

我们知道青春片爱情片最难的是故事模版创新,您老是用大学恋爱,毕业分手,清一色的出国做分手原因,就俗套了,失败案例太多太多。那么一个不经意的爱情类型片全新子类型推出,俗套自然就不存在了。可谓四两拨千斤。

第三、主人公推动模式上看更集中了。

孟云的婚姻矛盾上升为主矛盾,余飞和丁点归位于从属和助推/喜剧功能,比如余飞丁点三次喝酒“谈判摊牌”的结果都是睡到了一起,很有意思。男男CP,不等于平分秋色。这部戏核心设置是孟云的婚姻教育,从整体看这一点给予了足够重视和保障,第二幕拐点和戏剧高潮由孟云独自来催动,很必要也很对路。

但是说实话,这部戏也有惊险的地方,过来了,就成了;过不来就毁掉了,就会倒退回1、2水平。仅仅靠“双贱无敌”,一根筋走肾走喜剧走到最后,主题却有可能出不来。

《前任3》有两个后出场的人物值得注意。

第一个人物是男性死党,承担了“走肾风”的助燃剂。第二幕的观影体验的确有点捏一把汗,眼看剧情逐渐开始向1、2看齐,桥段也开始夸张和飘摇起来。

而随着第二个女性出场人物王梓的出现,奇迹也出现了,第二幕的后半段戏生生把“走肾”成功扳回到“走肾又走心”的正路上来,堪称奇崛,险象环生,最终却有惊无险。

我仔细思考过,究竟这个看似“槽点”的人物该不该出现?这个人物的推动功能孟云自己能不能承担?还真的不能!

孟云是婚姻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有导师形象出现,人物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就像悬疑片要有人解悬疑,而不能向《妖猫传》那样悬疑被“自动破解”。《泰囧》有个王宝就很合理,徐朗不能自我教育,一个道理。小情节片的规律尽数如此,孟云自己来不合适,还是看见门口的两只鞋,再次误会,虽说笨了一点,但这是对的。此其一。

其二,王梓这个人物的戏,是非常有效的戏份。凭一场王梓自作主张去见林佳,俩人只是目光的对抗,林佳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无畏”,就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变化,非常过硬。在看到第二幕节点的时候,我的汗都快流出来。王梓说,我走到拐角,只要你叫我的名字,我就会转身回来。我一直暗暗念叨,孟云,千万不要,千万不要!还好,田羽生是清醒的,第二幕的高点顺利达成。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高点,就是这部剧戏的核心是孟云一直放不下林佳,这是核心的价值轴,如果孟云叫了王梓,这个轴就垮掉了,第二幕就顺撇了;没叫,才是人物真实欲望动机胜出的标志!有时候做技术流的时候,的确很难区分判断,但不论我们创作者是否一脑子浆糊,观众却始终是清醒的。

顺便说一句,男主是不是很渣?我觉得还不是吧,《克莱默夫妇》男女主分手后,男主也曾把女同事带来家里,出现了那句我大学时代一直记得的“你也爱吃童子鸡吗”的著名台词。时代不同了,婚姻类型片子里有条件的出现这样的桥段不足为奇。

所以,我从这个意义上出发,认为王梓这个人物的出现,是挽救这部戏没能沦为1、2水平的关键因素,所以发了条微信,用了罗米的照片,说了句“救世主”。除此之外,对罗米并没有特别的评价和含义。

这部片子第三幕收的比较仓促,没有“回臂蓄力”动作,直接进了高潮。中国观众往往会抓住一个兴奋点/嗨点,就会不及其余,和《战狼2》《人民的名义》现象类似。至于结构上的不完美会有多大影响,且行且观察吧。

还是闲扯,还是一笑。

接下来,我换一种方式来说说《妖猫传》中白龙带来的影响 ——

白龙:《妖猫传》喧宾夺主的隐形主人公

大家好!我是白龙。我来告诉大家妖猫传故事的核心奥秘。

感谢蕙玲姐姐(编剧王蕙玲),我非常理解她,如果让我直接做故事的主人公,原作者和另一个不能忽略的编剧梦枕貘会跟她翻脸,沙门空海大唐鬼宴的改编基础框架,也确实动摇太大了。所以,她让我做了幕后主人公。

整个故事的核心逻辑改变,就是我不再是杨贵妃的兄弟,黄鹤(我父亲)也不再是杨贵妃的生父,而单纯变成一个帮助玄宗虚伪作假的魔法师。不得不说,在上百个方案里,这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

于是整个故事核心变成了“只因为在人群中你多看了我一眼”,当我在大唐盛世行将结束的那场终极狂欢的夜晚,意外捡到了贵妃的簪子,贵妃看我的那一眼,瞬间把我最彻底征服了!那一刻,他真正成为了我心目中唯一的女神,而整个故事说的就是,我如何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女神,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来证明自己对女神的爱是不容亵渎的(别笑!柏拉图之爱行不行?难道只有你们才有青春期女神崇拜的毛病吗?告诉你们,我比你们更时尚!早了2000多年!)。

白居易算什么?他只是和那个极盛而衰的时代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对女神集体崇拜的浅层次认知一介知识分子而已!

阿部仲麻吕算什么?就算是他以赴死的精神有种敢在玄宗面前向贵妃表白,就算是女神姐姐在人之将死的一刻,给予了他不乏怜悯的暧昧眼神回应,但他终没胆量说出这个阴谋、这个秘密,只能留下一本日记,乖乖做了殉葬品!

只有我!不惜忤逆皇权、不惜顶着不忠不孝的恶名违背父亲意愿、不惜和穿一条裤子的死党兄弟翻脸、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作为“鲜肉”来吸取贵妃身体里的毒蛊、不惜让妖猫附体!

因为蕙玲姐姐赋予我重大的结构使命,我必须如此。

于是在第一段,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我刻意安排的惊悚恐怖片样式的吓人的“局”,我杀死了狗皇帝,让他的继位者偏瘫;我故意和素来骚情的大内禁卫陈云樵过不去,几次三番,吓死他,还是吓死他!

其实我的目的是吸引空海和白居易的注意力。倭国的空海见到如此重大的妖魔作祟,是不会安心离开的;而白居易这个迂腐的白面书生,恃才傲物,意气风发,是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笔下的女神是个假女神的。而放眼当下,只有这两个人可以帮我揭开女神之死的真相;同时我知道他会来。谁?丹龙!别以为他摆个变西瓜的地摊,我就不认识他了,怎么可能?蕙玲姐姐的设计,就是让这两个傻小子,帮我按照我的设计,一步步揭开真相,引出丹龙,实现戏剧高潮!在那个高潮里,我化身白鹤,解决了人生执迷,阿弥陀佛!我不再是妖猫了,我获得了永生,女神只是我的执念!

所以大家看到的故事,就是这样了,前半段是按照我的设计,两个假主人公实现了揭开真相的目的,至于他俩,我觉得只是两个冷静的旁观者,是没有戏剧压力可言的。因为我才是故事绝对的主人公,为此我愿意等,等待丹龙的出现!

况且,我不怕他们夺去我主角的光环,因为他们的破案技能,是我赋予的,从那句诗“云想衣裳花想容”开始,到找到阿部仲麻吕的日记,都是我的引导,我的功劳,因为只有我才有最强烈的戏剧动机。而且阿部仲麻吕的日记,反常地削弱了假主人公的破案功能,悬疑是自动解密的。

于是,蕙玲姐姐的故事结构客观上变成昆仑山:“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附送给空海白居易;一截附送给事件还原;一截留给我自己,来实现戏剧高潮。

虽然蕙玲姐姐把故事最重要的动机和高潮留给了我这个新人,为了平衡,在故事结局里,蕙玲姐姐还是让空海和白居易都如愿以偿。

我知足了,因为整个故事里,最烧钱的场面,留给了我和女神的相遇,留给了女神蒙冤和我的心结,戏剧高潮也给了我的心灵成长。

至于故事结构带来的影响,我只能说,每个大IP改编,虽历经了呕心沥血,经年打磨修改,都会有素材和故事方向难以调和的闪烁难寻的技术诀窍的顿悟,每个故事都有它的硬朗辉煌(比如这个故事,我认为最吸引观众的,就是把东洋除魔人和白居易、杨贵妃、盛唐终结纠缠在一起,老百姓很吃这个地气,这也是原小说里有的背景),也都有它命。我可惜的是,可能这样的结构带来的影响,是这个故事最终难以实现超高票房预期的主要障碍了。

E N 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