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看了这部纪录片,突然想念那个让我“多吃水果”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看了这部纪录片,突然想念那个让我“多吃水果”的人

观看它的唯一阻碍,恐怕就是“口干舌燥”时,手边没有水果可食。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从朱自清散文里的父爱深重,到如今变成网友玩坏的“我是你爹”梗,都是人们记忆深处对某种水果的执念。人类受自然馈赠,怀着对水果的特殊理解,不断转化和保存水果的味道,不仅仅是满足舌尖的快乐,更是寄托了岁时节令、人间喜悲。

《诗经》里出现十余种水果,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屈原爱橘子,吟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苏轼喜荔枝,想要“不辞长作岭南人”;张爱玲独宠枇杷,赞叹“优雅到就像在品尝一颗宝玉”。

就连海明威在陷入创作瓶颈的时候,也喜欢:“坐在壁炉前,把橘子皮里的汁液挤到火焰的边儿,看着在噼啪声中蹿起的蓝色火焰。”(看来橘子真是一种作家水果啊,小编要去剥个橘子!)

最近,连减肥抗糖的硬糖君,都被一部为水果立传的纪录片——《水果传》毫无预兆的圈粉了。

首集《变身》中Q弹爽滑的爱玉冰、五彩缤纷的可可果、金黄流动的凤梨酥、酸甜可口的蓝莓酱,皆清新可喜,播放量迅速破千万。在B站、优酷和腾讯视频,《水果传》本周都傲立纪录片热度TOP1。试想,若时空交错,守在屏幕前的,一定有苏东坡这样的忠实水果粉吧。

而如果说第1集《变身》还是人与水果的寻常往事,预告中第2集《异族》则展现了水果的惊人智慧。与蝙蝠共生的木瓜榕、逐浪漂泊的水椰子、封存1800万年历史的指橙、化作美酒温暖布依族的刺梨、雨林叶片下的隐士非洲竹芋、尖刺之下蕴藏酸甜的蛇皮果。进化的智慧,造物之神奇,纵在一颗小小的果子上,亦足以令人赞叹。

苏轼与海明威教给我们的是,在寂寞漂泊的人生中,学会热爱生活中的各类细小事物,让我们的归属感有所依傍。而看一出关于水果的纪录片,纵使相隔天涯,那个总劝我们“多吃水果”的人,亦觉还在身旁。

欺山赶海只为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体现在穷奢极欲的劳民伤财上。而《水果传》对水果的执着,更纯粹于对美和治愈的不懈追求。

《水果传》首集《变身》穿越了台湾阿里山、越南、敖鲁古雅河畔、日本埼玉县,上天入地、跨越五大洲,呈现一出水果版 “博物馆奇妙夜”。

尽管爱玉高悬十几层楼高的大树之上,阿里山的族人仍然无法割舍代代相传的味觉体验。爬上树顶采集爱玉的邹族人,出发之前要有长老祈求祖灵庇护族人平安,这也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

而在用刀剖开爱玉果的瞬间,绵密粘稠的果胶诉说着最后的依恋。经过处理后的爱玉,被邹族人的一双巧手细细翻开,宛若太液芙蓉般雍容娇贵。再经过双手的揉搓,爱玉脱离了最初的肉身,化作晶莹剔透的爱玉冻,慰藉夏日饱受暑热的心灵。

Vincent与Samuel跨越两千公里一路追寻纯正可可,将五彩缤纷的可可果呈现在屏幕前。将可可果存放发酵,再用烘干使其散发迷人香味,最后去皮磨粉搅拌液化凝固包装,堪称现实版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呼伦贝尔草原上,鄂温克族老奶奶带着两个曾孙女与八月的山野中,采集野生蓝莓。简单加糖熬煮后,即成为酸甜可口的蓝莓酱,配上新鲜出炉的列巴,是曾经族人们日常重要的维生素来源。

黄土高原的柿子,无疑是自然最甜美的馈赠。人们为了留住这种甜,使柿子暂时告别阳光和空气,进入黑暗,开始一场漫长而甜蜜的梦。冬季落雪时节,也正是柿子结满糖霜的“出关”之日。凛冽寒风中,柿饼的香甜,正着高原的一岁枯荣。

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埼玉县,梅子熟时,也是梅园女主人山口最忙碌的日子。梅子生食略酸涩,但用作泡梅酒则相得益彰。冰糖、烧酒、白加贺梅封盖,梅子逐渐褪去青涩模样,把自身的芬芳、酸甜和颜色一点点融入酒中,直到透明的液体逐渐变成美丽的琥珀色。

4K超清设备拍出每一寸水果肌肤的质感,展现色彩斑斓的水果色泽。高速摄影则拍摄出最美水果动态瞬间,展现出果汁四溅、充满爆炸力的完美画面。柿子结霜,爱玉果断丝连,凤梨加入酥皮华丽转身,在性感的升格镜头下,只待味蕾将它引爆。

利用爱玉的果胶、转化高酸高糖的蓝莓、脱去柿子的水分、留存凤梨的纤维、激发可可的醇香气味,则无一不表明人类与水果相交数千年的智慧。

如果说《水果传》的第一集《变身》展现的是各种水果在人类手中的“羽化成仙”,那么第二集的《异族》则证明了水果本身在千万年中进化的智慧:

木瓜榕与榕小蜂互相依存,前者成功传粉,后者也完成繁衍后代的终极使命;水椰子历经沧桑,孑遗老人的奇怪模样却怀抱着一颗颗柔软纤嫩的果肉;指橙与珍珠鸡,被守护的精灵与守护的卫士,终日上演着莎士比亚剧情;刺梨与布依族相依相伴,布满尖刺的外表,酿出的酒却格外温柔。

不辞长作爱果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失意的苏轼寄情于甘美的荔枝,水果总会在不经意间出动人类心底的柔软。

苏轼一生,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以他有机会亲口品尝众多水果。而且,他常常以饮食来表述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各类水果的成熟时期和具体食用办法都深有研究。比如“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饱”(《七月五日二首》)就讲了枣、瓜的吃法;“辛盘得青韭,腊酒得黄柑”(《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则讲述腊酒与黄柑相配最为美味。“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果”,为了吃梨,苏轼居然和孩童一样,在人群中狂追。

张爱玲在小说《小艾》中,有一段细腻的描写:“老姨太早已剥了一颗,把那枇杷皮剥成一朵倒垂莲模样,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着送了过来。”优雅到就像在品尝一颗宝玉。

同“吃货”苏轼与张爱玲一样,《水果传》中的主角也对水果有着无法割舍的浓情。

阿里山人对生活的追求,体现在一碗爱玉冻上。看似不起眼的甜品,却需要攀高摘取的危险以及细致揉搓的耐心。一道消暑圣品,却暗含了邹族人千百年来敢于冒险,勤劳肯干的生存之道。

而黄土高原马家坡的人们对柿子的处理,更暗喻了天人合一的大道。霜降一到,方可制作柿饼。深冬,柿饼与冬日一同染上雪色。人们还为过冬的鸟雀留些柿子做粮食,自然馈我甘美,我还自然敬畏。

鄂温克族老奶奶,一边采摘野生蓝莓,一边抱怨着竭泽而渔的粗暴采摘方式使得蓝莓越来越少。她的话自然是告诫年幼的曾孙女:留有余裕方享长久。

而梅园的女主人山口,在嫁给丈夫之前,甚至不知道公公家有梅园。在公公病重期间,公公还想拔掉输液针偷跑回家看看梅子的生长状况。公公对梅子的情愫感动了山口,她扛起担子,成了梅园的第三代主人。她自称是梅园的“女儿”,家族传承的故事平凡却动人。

精美的画面背后,《水果传》既是为水果立传,也是为温情呐喊。人们喜爱水果,不仅仅是因为香甜多汁的口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感到欣快。更多的时候,人们以物喻情,放不下回忆和传承。

千方百计做有趣

好看的画面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近来各大卫视与视频网站纷纷以优质纪录片抢夺年轻观众,正是看重了纪录片指向未来受众的属性。

据爱奇艺发布的2017年度数据显示,从观看国产纪录片的用户构成来看,35岁以上只有12%,而19~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了50%,成为了主要受众,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14%。有不少作品,都是通过年轻人的口耳相传火爆起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典型例子,2016年1月7日首播亮相央视纪录片频道时,反响寥寥。然而,仅仅时隔一个月后,该片却在专注年轻用户的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B 站)上赢得超过200 万的点击量,一跃成为“网红”片。90、00 后用户们不吝贡献 6 万多条弹幕和高达 9.4 的豆瓣评分来表达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

而这样的“B站纪录片奇迹”,眼下又在《水果传》身上再次发生。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新奇与颜值或许是吸引他们驻足纪录片的因素,但真正让他们口耳相传、念念不忘的,还是纪录片传递的浓情与智慧。《水果传》的制作方云集将来显然也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找到了和年轻人沟通的方法。将目光聚焦年轻观众,与多家卫视和B站这样的年轻人视频社区一起探索那些能够被互联网放大的价值内容,显然是作为“专注精品纪录片制作与运营”的云集将来与平台方各取所长的过程。

当户外、选秀、美食等节目充斥荧屏时,能够以新鲜、有趣的真实内容引导年轻人的注意力走向,《水果传》显然为纪录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形式注入了新生机。

而观看它的唯一阻碍,恐怕就是“口干舌燥”时,手边没有水果可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看了这部纪录片,突然想念那个让我“多吃水果”的人

观看它的唯一阻碍,恐怕就是“口干舌燥”时,手边没有水果可食。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从朱自清散文里的父爱深重,到如今变成网友玩坏的“我是你爹”梗,都是人们记忆深处对某种水果的执念。人类受自然馈赠,怀着对水果的特殊理解,不断转化和保存水果的味道,不仅仅是满足舌尖的快乐,更是寄托了岁时节令、人间喜悲。

《诗经》里出现十余种水果,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屈原爱橘子,吟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苏轼喜荔枝,想要“不辞长作岭南人”;张爱玲独宠枇杷,赞叹“优雅到就像在品尝一颗宝玉”。

就连海明威在陷入创作瓶颈的时候,也喜欢:“坐在壁炉前,把橘子皮里的汁液挤到火焰的边儿,看着在噼啪声中蹿起的蓝色火焰。”(看来橘子真是一种作家水果啊,小编要去剥个橘子!)

最近,连减肥抗糖的硬糖君,都被一部为水果立传的纪录片——《水果传》毫无预兆的圈粉了。

首集《变身》中Q弹爽滑的爱玉冰、五彩缤纷的可可果、金黄流动的凤梨酥、酸甜可口的蓝莓酱,皆清新可喜,播放量迅速破千万。在B站、优酷和腾讯视频,《水果传》本周都傲立纪录片热度TOP1。试想,若时空交错,守在屏幕前的,一定有苏东坡这样的忠实水果粉吧。

而如果说第1集《变身》还是人与水果的寻常往事,预告中第2集《异族》则展现了水果的惊人智慧。与蝙蝠共生的木瓜榕、逐浪漂泊的水椰子、封存1800万年历史的指橙、化作美酒温暖布依族的刺梨、雨林叶片下的隐士非洲竹芋、尖刺之下蕴藏酸甜的蛇皮果。进化的智慧,造物之神奇,纵在一颗小小的果子上,亦足以令人赞叹。

苏轼与海明威教给我们的是,在寂寞漂泊的人生中,学会热爱生活中的各类细小事物,让我们的归属感有所依傍。而看一出关于水果的纪录片,纵使相隔天涯,那个总劝我们“多吃水果”的人,亦觉还在身旁。

欺山赶海只为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体现在穷奢极欲的劳民伤财上。而《水果传》对水果的执着,更纯粹于对美和治愈的不懈追求。

《水果传》首集《变身》穿越了台湾阿里山、越南、敖鲁古雅河畔、日本埼玉县,上天入地、跨越五大洲,呈现一出水果版 “博物馆奇妙夜”。

尽管爱玉高悬十几层楼高的大树之上,阿里山的族人仍然无法割舍代代相传的味觉体验。爬上树顶采集爱玉的邹族人,出发之前要有长老祈求祖灵庇护族人平安,这也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

而在用刀剖开爱玉果的瞬间,绵密粘稠的果胶诉说着最后的依恋。经过处理后的爱玉,被邹族人的一双巧手细细翻开,宛若太液芙蓉般雍容娇贵。再经过双手的揉搓,爱玉脱离了最初的肉身,化作晶莹剔透的爱玉冻,慰藉夏日饱受暑热的心灵。

Vincent与Samuel跨越两千公里一路追寻纯正可可,将五彩缤纷的可可果呈现在屏幕前。将可可果存放发酵,再用烘干使其散发迷人香味,最后去皮磨粉搅拌液化凝固包装,堪称现实版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呼伦贝尔草原上,鄂温克族老奶奶带着两个曾孙女与八月的山野中,采集野生蓝莓。简单加糖熬煮后,即成为酸甜可口的蓝莓酱,配上新鲜出炉的列巴,是曾经族人们日常重要的维生素来源。

黄土高原的柿子,无疑是自然最甜美的馈赠。人们为了留住这种甜,使柿子暂时告别阳光和空气,进入黑暗,开始一场漫长而甜蜜的梦。冬季落雪时节,也正是柿子结满糖霜的“出关”之日。凛冽寒风中,柿饼的香甜,正着高原的一岁枯荣。

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埼玉县,梅子熟时,也是梅园女主人山口最忙碌的日子。梅子生食略酸涩,但用作泡梅酒则相得益彰。冰糖、烧酒、白加贺梅封盖,梅子逐渐褪去青涩模样,把自身的芬芳、酸甜和颜色一点点融入酒中,直到透明的液体逐渐变成美丽的琥珀色。

4K超清设备拍出每一寸水果肌肤的质感,展现色彩斑斓的水果色泽。高速摄影则拍摄出最美水果动态瞬间,展现出果汁四溅、充满爆炸力的完美画面。柿子结霜,爱玉果断丝连,凤梨加入酥皮华丽转身,在性感的升格镜头下,只待味蕾将它引爆。

利用爱玉的果胶、转化高酸高糖的蓝莓、脱去柿子的水分、留存凤梨的纤维、激发可可的醇香气味,则无一不表明人类与水果相交数千年的智慧。

如果说《水果传》的第一集《变身》展现的是各种水果在人类手中的“羽化成仙”,那么第二集的《异族》则证明了水果本身在千万年中进化的智慧:

木瓜榕与榕小蜂互相依存,前者成功传粉,后者也完成繁衍后代的终极使命;水椰子历经沧桑,孑遗老人的奇怪模样却怀抱着一颗颗柔软纤嫩的果肉;指橙与珍珠鸡,被守护的精灵与守护的卫士,终日上演着莎士比亚剧情;刺梨与布依族相依相伴,布满尖刺的外表,酿出的酒却格外温柔。

不辞长作爱果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失意的苏轼寄情于甘美的荔枝,水果总会在不经意间出动人类心底的柔软。

苏轼一生,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以他有机会亲口品尝众多水果。而且,他常常以饮食来表述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各类水果的成熟时期和具体食用办法都深有研究。比如“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饱”(《七月五日二首》)就讲了枣、瓜的吃法;“辛盘得青韭,腊酒得黄柑”(《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则讲述腊酒与黄柑相配最为美味。“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果”,为了吃梨,苏轼居然和孩童一样,在人群中狂追。

张爱玲在小说《小艾》中,有一段细腻的描写:“老姨太早已剥了一颗,把那枇杷皮剥成一朵倒垂莲模样,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着送了过来。”优雅到就像在品尝一颗宝玉。

同“吃货”苏轼与张爱玲一样,《水果传》中的主角也对水果有着无法割舍的浓情。

阿里山人对生活的追求,体现在一碗爱玉冻上。看似不起眼的甜品,却需要攀高摘取的危险以及细致揉搓的耐心。一道消暑圣品,却暗含了邹族人千百年来敢于冒险,勤劳肯干的生存之道。

而黄土高原马家坡的人们对柿子的处理,更暗喻了天人合一的大道。霜降一到,方可制作柿饼。深冬,柿饼与冬日一同染上雪色。人们还为过冬的鸟雀留些柿子做粮食,自然馈我甘美,我还自然敬畏。

鄂温克族老奶奶,一边采摘野生蓝莓,一边抱怨着竭泽而渔的粗暴采摘方式使得蓝莓越来越少。她的话自然是告诫年幼的曾孙女:留有余裕方享长久。

而梅园的女主人山口,在嫁给丈夫之前,甚至不知道公公家有梅园。在公公病重期间,公公还想拔掉输液针偷跑回家看看梅子的生长状况。公公对梅子的情愫感动了山口,她扛起担子,成了梅园的第三代主人。她自称是梅园的“女儿”,家族传承的故事平凡却动人。

精美的画面背后,《水果传》既是为水果立传,也是为温情呐喊。人们喜爱水果,不仅仅是因为香甜多汁的口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感到欣快。更多的时候,人们以物喻情,放不下回忆和传承。

千方百计做有趣

好看的画面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近来各大卫视与视频网站纷纷以优质纪录片抢夺年轻观众,正是看重了纪录片指向未来受众的属性。

据爱奇艺发布的2017年度数据显示,从观看国产纪录片的用户构成来看,35岁以上只有12%,而19~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了50%,成为了主要受众,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14%。有不少作品,都是通过年轻人的口耳相传火爆起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典型例子,2016年1月7日首播亮相央视纪录片频道时,反响寥寥。然而,仅仅时隔一个月后,该片却在专注年轻用户的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B 站)上赢得超过200 万的点击量,一跃成为“网红”片。90、00 后用户们不吝贡献 6 万多条弹幕和高达 9.4 的豆瓣评分来表达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

而这样的“B站纪录片奇迹”,眼下又在《水果传》身上再次发生。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新奇与颜值或许是吸引他们驻足纪录片的因素,但真正让他们口耳相传、念念不忘的,还是纪录片传递的浓情与智慧。《水果传》的制作方云集将来显然也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找到了和年轻人沟通的方法。将目光聚焦年轻观众,与多家卫视和B站这样的年轻人视频社区一起探索那些能够被互联网放大的价值内容,显然是作为“专注精品纪录片制作与运营”的云集将来与平台方各取所长的过程。

当户外、选秀、美食等节目充斥荧屏时,能够以新鲜、有趣的真实内容引导年轻人的注意力走向,《水果传》显然为纪录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形式注入了新生机。

而观看它的唯一阻碍,恐怕就是“口干舌燥”时,手边没有水果可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