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然(方塘书社主笔)
1、木兰祠与木兰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曾在提及他的故乡——凤凰小城时,总是喜悲交加的。他于《凤凰往事》的文字中解释说,久不回故乡的人,提笔总是不好写它的,写美了它,写坏了它,都逃不脱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但总归还是要写一写的,那个本不该失落的小城,终归需要年轻人来使它复活,自己写的这些个儿字,便是给予年轻人信心与热情的——那个地方不贫穷,它还有旁人不知的文化与资源。
不常回乡的人写故乡,总是难以下笔,因为,无论如何都无法保持足够的客观与理性。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最不了解的地方是故乡。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名扬国际,然而,具体花木兰从属哪里,始终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其中有几处从属地说明是,明代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中言:“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哭,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
另据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烈女》卷十一记载,花木兰女儿身被曝出,欲被纳入宫中,而遭到花木兰本人的以死相逼。死后的花木兰被当时的皇帝追赠为将军,谥“孝烈”。卷宗记载为“今商丘营郭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云。”
根据诸多史料记载,纵使诸多地方都立了木兰庙,然属虞城木兰祠最早,建于唐代,其他祠堂庙宇多出现于明清时期。所以,虞城木兰祠于多年受到诸多关注。
木兰祠,河南商丘虞城城南35公里许的营郭镇,有着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相继修建的祠堂,殿房200多间,周围的祠地约为400亩,历代名人的记事碑、题诗碑、香火碑60多通。祠堂内佩剑在身、身披铠甲、头戴毡帽的花木兰立于祠堂之中,“孝烈将军”四字赫然写于房梁之上,墙壁上展有花木兰从军征战沙场的故事画张。虞城木兰祠便在于此,四季常有人来祭拜。
过去,因为花木兰故事的存在,大都是将其以“孝女、节女”为名,之后,随着历史的复杂变迁,花木兰逐渐从孝女成为民族英雄,直到今天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而围绕木兰文化所有的民间活动也在改革开放之后相继出现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民间活动影响力最大的要数每年春节的初一至十五的木兰庙会。在木兰祠景区内,四面八方的乡民来此拜祭,多以豫、鲁、苏、皖交界处村民为多,以示自己对花木兰的仰慕和尊重。随着拜祭人数的不断增加,后来便出现了商品贸易行为,由此,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这种传统民俗活动自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今天,该地已成为最值得回望过去和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一如这种传统民俗活动有着最大化的本土特质,有着最原始的乡土特点,也因此,与高端优雅相去甚远。但是,随着人们对原汁原味乡村文化的怀念,也逐渐被人称为有着乡愁记忆的一种行为,因而,这种民俗活动便在乡愁记忆中被赋予了乡土的纯朴和优雅——值得被记忆的岁月。
随着木兰文化影响力的扩大,除了传统的民俗活动,每两年为一届的“木兰文化节”活动也相继出现。在诸多“木兰文化节”活动中,属2009年最引人注目。由省妇联、省旅游局商丘市政府和虞城县政府多方牵头,请来于电影《花木兰》中扮演花木兰的赵薇和其他演员来此。
也由此,木兰文化节便成为了虞城此后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今天,于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内,铜像花木兰立于广场中央。广场内有虞城县历代的名人壁雕、花木兰雕塑以及文化展览馆。当然,这是建初所有的规划内容。该广场始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大约为150余亩,与毗邻的木兰湖合称为木兰文化公园。每两年一届的“木兰文化节”便在此举办。
除此之外,其他有着木兰文化特质的民间手艺甚至活动也于近些年相继出现。
从传播形式和木兰祠本身出发,作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木兰文化之乡——虞城县甚至商丘市而言,对外界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2、木兰文化背后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但是,从木兰文化产业角度来看待,木兰文化的本地化和本地之于世界的影响,依然是失落的。
在《创意生活:新文化产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观点:创意生活来自被激活的创意经济,而创意经济大多是来自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有持续生产活力的新兴文化产业。在这里,新兴文化产业,并不是再生产一个从未有过的产业,而是将过去单一、单调的产业再创新利用,是为创意生活——新文化产业。
它强调单一文化因素的互相消融,在互相消融中重新生产一个创新体系,在这个创新体系中,为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便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新文化产业。
对于目前的虞城木兰文化来说,遗憾或许恰恰在此,缺少将具有年轻、活力的创造性人才群体彼此消融的能力,通俗地说,缺少具有将资源重新整合的能力的人群。也一如过去沈从文对他的故乡——凤凰小城的担忧:凤凰的资源多得是,但是却少有人看得见,人开始变得没了自信、失了方向,年轻人离开故乡,出去闯荡,凤凰成了“空凤凰”。而今天再重新看待凤凰,便与过去换了个模样。
对于木兰之乡来说,它是有自然优势的。但是,人人都知花木兰,却少有人知道木兰之乡;与木兰有关的影视作品不少,并且创造出诸多票房记录,却与虞城小城、商丘经济的GDP很少发生关系。
在今天,一座城市最大的营销方式来自影视作品的带动,早已成为家常便饭。然而,这并未发生在商丘的身上——旅游文化产业“空心化”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木兰之乡的文旅产业“空心化”问题,其中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不论是热闹的木兰祠庙会,还是频繁举办的“木兰文化节”,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木兰文化活动,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一个大问题:彼此之间无法兼容。以《创意生活:新文化产业》一书的内容观点来说,并没有产生互相消融的效果,即虽然都在木兰文化背景下,却十分分散。
这样产生的后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木兰文化传播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产生经济效果,没有创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在文旅上无法给城市经济带来明显提升。
而通常意义上来说,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果的便是产业的带动。在文化旅游中,要制造文化经济,文化经济的生产,来自创意性的产业,而创意的产业强调的并不是产业的“无中生有”,而是本土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习俗的再融合。
另外,虽然以木兰文化符号而有的活动和场所已经存在,但是,并没有形成基于场地而有的人口规模。
2017年十月份,闻名花木兰,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来此游玩。他是做投资的,在文旅行业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他在整个城内转了再转。很多时候,本地人是不好评说自己家乡的。虽然有客观存在的话语权,但是面对远道而来的人,却没有评说的权力,一切感受需要消费的客人来说。
体验感,对一座城的未来感,是城市印象和留住消费型游客最关键的因素。
他给予小城以赞美:在大城市生活多了的人,是很向往这种小城生活的,生活味道浓烈。北京是奋斗人生的地方,这里是适合过日子的地方。
基于体验感受,可以大致看出木兰之乡的短板之所在。
木兰文化特色过于薄弱。在这样一个木兰文化鲜明的地方,却几乎看不到能够代表木兰文化的实物产品,显得有些不合理。在他还未踏入该地时,他的想象中,应该是随处可以看得见、买得着一如木兰小饰物的小产品以及服饰产品。但是,并没有。地方文化特色并没有充分表达。
人的服务意识站位不高。既然要让木兰之乡具有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特点,就需要在人员服务上重新定位。走进一家餐饮店,除了特色小吃店,诸多店都需要站在较高的服务体系下,甚至逐渐标准化都不为过。因为这里迟早是要做向外开放的旅游市场,闭门造车终不是木兰之乡的归宿。
交通服务体系提升空间相当大。如果文化跟得上,而交通设施跟不上,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伤害性可堪称是致命的。所以,出租车行业需要逐步完善。
整体产业“空心化”严重。对于这座城市来说,都可归结到产业问题上。产业如何与文化融合的意识在这里依然没有发生,在今天的文化旅游行业,这是地方衰落和无法发展的开始。
3、创意产业因素消融和产业链的构建
让一座城市兴起来,主要看消费人群的选择。而消费人群的背后,却是产业链构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解决产业集聚的问题。
人人对时尚情有独钟,而时尚的定义,并不具有阶层隔阂。在大众文化中,时尚有着文化导向,而文化却不分高低,有着统一的优雅。因此,在文旅行业中,所有具有历史印记的文化都可堪称时尚。因此,木兰文化在具有本地特质的条件下,也是时尚文化的一种。
所以,木兰之乡要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便需要考虑构建一个具有本地特质的时尚文化产业,以时尚打开通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大门。
事实上,除却虞城木兰祠这个景区型旅游产业之外,其他行为活动都是基于木兰精神而存在的文化形式。而如何将无形的精神创意生产出有形产品,是激活、复兴木兰文化产业的关键。此时,对时尚有着统一追求的时尚文化便是产业因素消融和构建产业链的突破口。
那么这时,我们的关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从社会性和文化研究逐渐转向文化和经济地理的研究。在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符号中,寻求基于地理因素而有的经济研究,亦即更具体的产业研究。
从人口流动上来说,只是从商丘流出的人口已经不计其数。如果说,乡村有“乡村空心化”,那么对于非一二线城市来说,尤其是小城来说,必然存在相对应的“城市空心化”问题。此时,小城市的“城市空心化”问题基本可以等同于产业的“空心化”。
所以,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以及重新构建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的产业链,便是解决小城市人口回流问题的重要方向。而在我看来,解决小城镇的人口回流,其主要攻克点并不是在从事流程性工作的劳动者和农民工身上,而是能够创造出创意产业的知识分子群体里。
对于小城来说,他救不如自救。所以,小城的知识分子多来自院校。守住了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便守住了创意产业的制造,也便守住了小城经济,产业的丛生,便可带来劳动者们的大量回流。
因此,木兰之乡的未来便可定位在基于产业打造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空间,主要功能可倾向于制造文化、时尚产品,从而营造一个基于社会文化空间甚至垂直到乡村的旅游目的地。更大的具有创意经济价值的新文化产业便可倾向于基于木兰文化因素而有的时装产业。
如今,钢卷尺已经无法代替虞城作为木兰之乡的城市符号。因为,基于本地文化符号和本地人口特点,构建以时装为中心的产业链,更有潜在价值。本地特点的时装和其他时尚衍生品在区域营销、都市品牌、旅游业里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在地区文化产业和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因为木兰文化具有历史都市景观的特点,所以,亦可被用来生成激烈较量的时尚界的差异和特色。
从这点来看,以木兰文化符号为基础而有的创意时尚产业又充当了都市治理的角色。我想,说到这里,有必要提醒的是,类似这样的产业模式,并不十分适合大城市的时尚文化的发展。事实上,小城竞争的是差异化的社会文化空间,即产品制造的形式和基于文化符号而对小城的装饰和治理功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