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2018年第1篇文章,从两份行业报告开始。
两份报告由麦肯锡和BOF(Business of Fashion)联合撰写,分别在2016年底、2017年底发布,涵盖3年趋势。调查历时数月,深访全球多个知名品牌高管和专家。如果打分,我会给5星,推荐时尚从业者必读。
很多人都向往时尚行业,因为她的外表实在太美丽。这份美丽背后:是全球化的产业链条;是全球第7大经济体1;千万人的饭碗和梦想。不论已身在其中,还是跃跃欲试,如果想在时尚业有一席之地,必须了解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什么挑战,将会驶向何方。
报告告诉我们:时尚不止关乎美丽,也和生活理念、科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缠拌在一起,善于把握趋势、跨界整合者,或可弯道超车。时尚不止关乎设计,还涉及消费者研究、成本控制、生产管理、渠道建设、体验设计、资本运作;需心生敬畏、踏实下苦功。
为节省大家时间,就让本瓜为你讲解报告精华。一篇文章涵盖90页报告重点,鸟瞰时尚产业的今生和未来!阅读本文,你会收获:
第一、时尚产业包括哪些领域,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第二、时尚产业近3年表现与挑战。
第三、消费者的进化
第四、新课题、新机会
-正文-
第一、时尚产业包括哪些领域,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普通人对时尚产业最直观的感受,是逛街时看到各种时尚品牌;时尚杂志;时尚博主。其实、时尚产业涵盖范围远比这些多
时尚是个产业集群,与很多产业有交叉领域。我们可以简单的分为生产、流通、媒体、教育、形象设计。
生产:纤维原料、纺织面料的研发、生产;时尚设计;服饰等时尚品类的生产、加工。如山东如意集团。
流通:批发、零售市场;品牌公司。如杭州四季青这类服装档口、时尚百货商场。大到奢侈品集团,小到买手集合店、个人买手。
媒体:我们熟悉的杂志、新媒体;还有业内人常去的各种会展、时装周、流行趋势网站、街拍网站;个人摄影师。
教育:知名的专业学府,比如中央圣马丁、帕森斯、国内的东华大学。还有设计师、买手、陈列、营销等职业培训机构。
形象设计:对时尚媒体、个人服务的造型师。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明星衣品越来越好,就是造型师的功劳。
所以大家看,时尚涵盖了那么多行业、公司、职业类型。如果把他当作一个国家来看,他将是世界第7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高达2.4万亿(2.4Trillion)。时尚产业是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反过来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脆弱的宝宝一枚#
下面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推着时尚这艘巨轮在风浪里前行。大家重点关注:
1宏观政治、经济的影响
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增速变慢,会影响到时尚产业发展的速度。我们知道2016年发生了脱欧、法国袭击等事件,全世界人民的小心脏都砰砰乱跳,就不爱买东西了,也不敢投资。大牌销售掉的唏哩哗啦,而长的像大牌、价格很平民的轻奢品发展迅猛。折扣店也过的不错。
2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即农村变成城市的过程。中国、印度的城市化运动,出现了大量中等城市。这些城市人会有更多的钱投入到时尚品类。一线城市已经审美疲劳,而二线城市还嗷嗷待哺。这促使品牌要注意哪些是潜力城市,当地消费者偏好什么?提早布局。#第四部分有潜力城市名单#。
3 消费者价值观、生活方式进化
每一代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对理想生活的定义。以前,经常提引导消费需求,现在则迎合、追逐消费需求。近两年一直在说消费升级;消费主力也移到千禧和Z一代。
#这批熊孩子要什么?见第三部分#
4 科技进步的影响
科技渗透了时尚产业各环节。比如,在生产环节,新款式服装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应用时尚智慧供应链。在贸易环节,互联网使跨境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不论在美国、中国诞生的品牌,都直面全球消费者。在购买环节,我们依靠新媒体,直接观看时装秀、边看边买、刷脸付款。人工智能机器人陪我们聊天,帮我们搭配衣服。
科技让时尚插上翅膀飞翔,也会淘汰不肯拥抱他的品牌。
第二、时尚产业近3年表现与挑战。
我们先看下时尚产业在2016-2018交出的成绩单
1 行业整体水平(如下图)。
2016年被称为最为艰难的一年,全行业的增长环比只有1.5%;2017年,提升到3.5%。2018年,最高增速达4.5%。
这个增长是什么水平呢,我们对比一下。世界银行预计17年环比,全球GDP 增速为2.7%。也就是比全球GDP稍好一些。2
2 6个价格层级表现:
-
luxury: 售价315美元以上 代表Chanel
-
affordable luxury:售价156-315美元 代表Michael Kors
-
premlum/bridge: 售价96-155美元 代表Nike
-
mid-market: 售价41-95美元 代表Zara
-
value: 售价21-40美元 代表Boohoo
-
discount: 售价20美元以下 代表Primik
下图是2015-2016;2016-2017(预测)数据。其中轻奢层级和高性价比层级,相对表现较好。
下图是2016-2017(实际);2017-2018数据。可以看出最顶端的奢侈品反弹明显。轻奢级和最底层的折扣层级,相对表现较好。
3 分产品线
下图,按照产品类别来看,运动时尚一枝独秀,增长高达8%;在2017-2018年也继续领跑。紧跟其后的是箱包品类。而成衣、鞋履、珠宝、手表的日子最难过。
为什么时尚产业整体表现低迷,目前遭遇哪些困境?报告总结为3方面:
1 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
2016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英国脱欧、法国袭击、中国经济增速变缓、汇率波动加剧。到2017年,情况无明显好转,不稳定将变为新常态。在对全球时尚产业高管的问卷调查中,“应对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被列为2017最大的挑战。
而在2018,不稳定的表现是:时尚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以西方为中心、转移到以东方为中心。#见第四部分,东方崛起#
2 成本与库存增加
经济影响了销售速度,而时尚业是“卖新不卖旧”,生产并没有降下来,库存风险增加。比如,美国零售业的库存周转率达到了2009年以来的新高。3
另一方面,成本也很难降。时尚产业的成本包括:原料成本;生产成本;分销、营销成本。目前困扰较大的是:棉花的价格持续上升;原来较低的人力成本红利也没有了。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因为人力成本提高,很多外国品牌,都把工厂迁移到更便宜的非拉地区。而且因为人权、可持续时尚等理念,很多品牌也不能使用过于廉价的劳动力生产。
在分销上,因为电商渠道的影响,传统店铺的效率降低,关店数量增加。没有关的店铺,也面临着体验升级,技术更新的需求,需要更多投入。#当家才知柴米贵#
3 原创设计的危机
整个时尚周期提速,原本一年两季,踏踏实实设计完衣服,半年后才需要销售。现在一年各种发布会,新款天天有。原来ZARA的3周就是快时尚的典范,现在号称一周的超快时尚,已经撵到店门口了。设计师必须快!更快!
问题是,靠积累和灵感的设计,真的可以跟上这种节奏吗?原本,设计师希望通过专业的训练和对美的独特理解,引导顾客的需求;而现在为了销售,设计师甚至要听从买手和博主对市场的反馈,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衣服可以卖出去。因此原创遭遇了危机。
此外,消费者也更加不可琢磨,加大了营销难度。
第三、消费者的进化
消费行为变化是报告着重考察的一个方面,归纳为4点:
1 爱买便宜货
经济拖后腿,在2016年、越来越少的顾客购买正价品,价格底限不断突破。顾客带着“淘宝”的心理寻找高性价比商品,时尚品牌使用打折渠道来加速去库存。在英国,一年有多达6个打折季;大型时尚百货开设自己的奥莱频道。在中国,奥莱店铺非常火爆,预计2018年,工厂店的销售达122亿美元。分价格带数据里,除去轻奢,最便宜的低价折扣层是发展最好的。
2018折扣店依然火爆。但CEO需要权衡低价战略的影响:虽然折扣店能在一定程度上去库存,但也给品牌形象和正价商品销售带来影响。#打折有风险,清仓需谨慎#。
2 关注健康与可持续
个人觉得这对时尚冲击很大,因为时尚业之前并不关注健康与可持续。一直以来,井水不犯河水。时尚甚至有一丝反健康的味道,比如过份强调身材,时尚也是污染大户。
以前,没人关注这些,更看中漂亮,愈多越好。但现在消费者反应过来了,漂亮不过是表面功夫,健康、世世代代的健康才是人生真谛。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漂亮的自己。要保护地球生态,而不是索取地球资源。有66%的千禧一代,希望购买可持续时尚产品。4
这种心态影响到服饰消费上,表现为:注重服饰舒适度;购买更多运动服饰;接受大码服饰;关注服饰的生产过程、材质、来源是否环保。
在健康层面:非运动品牌推出了运动系列;运动品牌则设立运动俱乐部,强化健康理念。运动服饰销售最强劲。不过,报告指出,这种调整还是相对局限在了身体的层面。时尚品牌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健康”,包括精神的、心灵的、情感的层面。在这些层面学会讲故事,策划事件,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在可持续时尚方面:涌现了众多可持续组织,之前积累的势能开始爆发。欧美在可持续时尚方面一直走在中国前面,但这股风已经吹到了中国。2017年的重大突破,表现在开云集团宣布GUCCI不再使用皮草,还开发了时尚小程序。品牌如何构建自己的可持续战略,在第四部分我们会再细化。
3 随时在线,移动购物,个性至上
新一代顾客非常熟悉用数字平台、社交媒体寻找促销,发现流行趋势,在线购买。在中国、移动购物的比例高达80%,日韩约50%。美国这一比例较低,只有15%,也将迎来迅猛增长。
手机、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购买的重要媒介,这种显著的行为变化,对时尚品牌影响巨大:移动支付成为必备选项;使用数字平台进行顾客沟通,比如在2016年9月的纽约时装周,有13场秀采用了360度全景VR。
顾客时刻连线(always on),自认为是“地球公民”。需求更多变,视野更广阔。因为能接触到海量信息,她/他更加关注商品的真正价值。可能把不同的品牌和设计师的商品混搭,以满足个性需求。年轻一代异常钟情表达自我,他们在网上各种晒。时尚也只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工具。
所以,时尚成了私人化的事。不能再指望用一个标准商品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也不能幻想只要产品优质,就一定有人买单。个性化将成为企业活下去的必备武器。无论是产品的个性化、购买体验的个性化,都需要加大投入。利用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体验。
个性化给利基品牌更多机会(niche brand=小众品牌),这对创业者倒是个好消息。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变化,善于讲故事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用“人以群分”来吸引粉丝。 #这年头,单纯作产品已经不行了,你得有价值观#
在宣传渠道上,也从大众媒体向KOL自媒体倾斜。这是顾客倒逼的选择。现在还有品牌没有和时尚博主合作吗?谁让顾客就是对自己喜欢的博主如明星那般膜拜呢?只要博主号召购买,分分钟售罄。在中国、头部博主已和品牌合作设计定制款,也使用小程序销售,让顾客买的更方便。虽然博主小程序并非售卖自己的品牌,但却实现了从广告渠道到售卖平台的跨域。
未来与博主的合作也是基本功了。报告提醒品牌方要特别关注这些有影响力的个体。
4 特别关注两类人
报告提示:特别关注老年退休群体和千禧一代。对于千禧一代,无须赘言,没一个时尚品牌敢忽视这个群体。而退休群体,我觉得或许是国情不同,至少在我国,算是个被时尚遗忘的群体吧。
在发达国家,未来15年,老年人将增长1/3。到2025年,超过60岁的老人在发达经济体,将超过30%;在新兴经济体,超过13%。请注意,这里说的注意退休群体,并不是说要给他们设计老年人衣服。而是从这个群体的规模来看,市场机会巨大。
不论年轻人和老年人,报告指出,都不要用年龄的有色眼睛揣测他们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品牌价值的判断,有的人对价格敏感,有的人对品牌敏感,有的人对功能敏感,应当从对品牌价值判断的衡量因素,去分辨他们的需求。
第四、时尚从业者的新课题、新机会
本文的前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在全球局势、技术、消费者进化的裹胁下,时尚产业从2016年致命打击、到2017年的慢慢恢复,面临诸多挑战。
下面,我们将介绍时尚产业正在发生的革新,以及战略课题。包括:即时满足、东方崛起、可持续时尚、电商与社交媒体、AI、创新与人才。关乎每个时尚从业者的生存机会。
1 即时满足,你是支持呢?还是支持呢?
2016年,我们听到一个新名词“see now 、buy now”。这个词被各大时尚媒体围追堵截,人心惶惶地散布恐慌信号:天要变了。
为什么这么说? 传统时尚圈新品发布节奏是一年2季,在每年秋冬和春夏时装周上,集中展示。世界各地的人来时装周、先看样品后订货,再回家等4-6个月后,才能买。这4-6个月干嘛?准备材料、批量生产、配送到零售店铺。
“即看、即买”(see now 、buy now)去掉了等待周期。大秀后就能购买。设计出样、大货生产、分销推广三个环节同步进行,所有环节都要加快、重构。就好像原来都是晚上睡8小时,现在非要改成一天睡2次,每次4小时。
即看即买是对顾客即时满足需求的被迫回应,部分产品权从生产商、品牌商、让渡到顾客手中。原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上市时间由品牌说了算。现在被顾客牵着鼻子走。品牌发布周期越来越快、终于演变成“即看、即买”。
Burberry率先吃螃蟹,2016年宣布合并男、女时装秀,变成一年两次的无季节秀。之后TomFord、Tommy Hilfiger也跟上。据说,即看、即买系列的销售不错。可也有泼冷水的,比如开云集团总裁就觉得,唾手可得,让奢侈品的梦幻感不复存在了。
现在,争论一年几季,是饥饿营销还是即时满足,已无意义。顾客会用脚投票,告诉你答案。快不难、关键是如何快出风格、快出水平。#“多快好省”才是硬道理#
东方崛起
2018年将成为重要分水岭!世界时尚产业中心将从西方转移到东方。麦肯锡预测,欧美服饰与鞋履的销售份额,从2017的50.4%,降落到2018的49.9%。即亚非拉地区将超过50%份额。其中亚太区占38%,并继续增长。
这个数据对东西方时尚人,显然有不同的意义。对西方,需要意识到,不能再把战略重心放到欧美和日本。对其他地区一律看作ROW世界(the rest of world)。需要积极谋求东西方合作。对东方,时尚人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
亚洲或可成为时尚产业的中心,非因购买力爆棚。而是供应链能力、全球投资和技术创新的能量令世界无法忽视。在电商和社交媒体,中国已经超过了西方(众所周知的微信和阿里巴巴)。
在供应链方面,中国制造承包全球时尚60%的鞋,43%的服饰。KTC总经理 Gerhard说 :“中国的制造能力已远超欧洲,血汗工厂时代一去不返。如今的工厂都是高度精细化,先进技术、拥有超前思维员工。”5
在技术创新与投资方面:京东与Farfetch的合作;利丰母公司冯氏集团创办的时尚新零售与智慧供应链实验室“利程坊” ,都被报告重点关注。
在18世纪,东方文化曾融入当时的法国时尚,让整个西方痴迷。此后东方一直仰西方鼻息,无数人求学西方时尚殿堂才能获得发展机遇。乘着智慧供应链、技术、和创新的发展,中国是不是能引领东方,带来第二次东风西渐呢?
去新城市淘金
继续第一部分的城市化。欧美的销售潜力被挖掘的差不多。销售机会将转向亚太、拉美潜力城市。
到2025年,全球前600个城市的GDP将占世界2/3。麦肯锡使用CityScope方法论,预测城市时尚潜力,筛出5个明日之星:上海、重庆、深圳、墨西哥和德里。同时,东京、纽约和伦敦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时尚领头羊。
下图为分品类的城市排名(基于2025年预测),在进军这些城市时,需要做更细致的本地化战略。同时,外国品牌不要忽视local品牌的竞争力。
我们重点看中国:
大陆上榜6城: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天津、广州。
上海在5个榜单中都有排名,当之无愧中国最时尚城市。
珠宝品类是中国强项,7城市排名靠前,把纽约都挤下去了。天津的潜质值得注意。
其次排名较好的是成衣品类。
在运动服饰、箱包排名最靠后,而且只有上海入围。
香港余威还在。箱包、鞋履、珠宝排名靠前。
行业革新引擎:可持续时尚
可持续时尚,将成为引领时尚产业革命的中心议题。可持续时尚的概念,很早就有。如果说之前还可以作为一种营销口号糊弄过去,那现在面对觉醒的消费者,必须认真填写答卷了。
报告认为,可持续时尚会渗透到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促进供应链流程再造与效率提升。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将实行“摇篮到摇篮”战略(cradle-cradle),从源头控制污染,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管理,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业内出现很多可持续时尚组织,聚合生产商、品牌商一起探索面料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for textiles )。比如Ellen MacArthur 基金就联合C&A 基金, H&M, Nike Inc, Fashion for Good, Danish Fashion Institute, Cradle to Cradle 和 Mistra Future Fashion,发起了“循环面料倡议书” (这么多英文名字看不懂没关系,他们都是一些机构的名字)。其势头之猛,由不得你不重视。大家都玩,你不玩,不就掉队拉。
为什么有这么多品牌加入队伍?可持续时尚会不会增加负担?非也!其实报告呼吁大家关注这个主题,还是挺功利的,认为这是品牌区隔的重要方法。比如号称“户外运动的爱马仕”的Patagonia巴塔哥尼亚,就是一直靠可持续、不过度消耗的理念圈粉的。
可持续时尚还会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比如 Fashion for Good,就是一个专为可持续商业提供融资和运营支持的组织。个性化定制、共享模式也和可持续沾边。总之围绕着时尚产业价值链的创新,机会多多。
未来的可持续时尚,已经不只是减少浪费那么简单。用Ellen MacArthur 基金会创始人的话来说:“这将重塑服装生产、穿衣的方式;服装生产和使用对经济、自然、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在运作一个成熟的品牌,务必开展可持续相关的项目,或者寻找合作伙伴进入这个领域;如果你正在创业,则尽量寻找一个可持续的细分领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可持续概念的品牌。
电商--竞争还是合作
与电商如何相处?一直困扰时尚品牌。
一方面、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迅猛,触角伸向时尚、奢侈品地盘。天猫与京东占据中国在线服装市场的80%。 Amazon超过梅西百货,成为美国最大服装零售商。电商已经不甘心作为零售商、卖大众品;而是推出自有品牌,希望卖高溢价商品。与电商合作,不就等于把顾客数据和品牌企划的思路拱手他人,帮他人做嫁衣吗?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用户数、个性化营销能力、物流配送优势,又正是奢侈品牌艳羡的。双方欲拒还迎、合作不停。Gucci与Farfetch合作,实现90分钟到货。阿里巴巴的 Fashion Ai 在时尚品牌门店应用,基于购买和浏览习惯,推送搭配单品,有如个性造型师。
问题不再于是否合作,而是如何合作才能双赢。电商平台显然明白品牌的顾虑,也在小心翼翼地磨合,积极改变,释放合作信号。比如,Toplife和Luxury Pavilion” 奢侈品频道的发布。刘强东在接受报告采访中说:“我们不是电商销售平台,而是塑造品牌的平台( not just a sales platform, we are a brand building platform )。
另一股力量是社交媒体电商。在第三部分,我们有介绍移动购物的火爆。社交媒体从讨论区、变成购买区。从展示平台、变成销售平台。Pinterest 增加购买按钮,顾客不用跳转出去,直接在网站完成购买。 Instagram 与 BigCom- merce 和Shopify 合作,增加销售功能。而微信,则通过小程序,为奢侈品提供闪购功能;还解决了博主销售变现的需求。
2017时尚品牌很忙。自建官网、与天猫、京东合作,在微信卖东西,一个都不敢拉下。表面看很忙乱,实际寻找最佳的线上、线下渠道组合打法。实体店与电商,不是分销渠道之争,而是经营理念和技术能力的相互借鉴与促进。
AI 触手可及
这一节我们谈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时尚业的应用。本来时尚和技术是没什么交集的,时尚引以为豪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能力,这一点并非技术所长。但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各领域,时尚也躲不过去,出现很多案例:
1 辅助设计。通过技术来分析流行趋势数据,让设计师能更快的设计服装。比如Amazon就在研发AI时装设计师,通过算法来分析服装照片和设计手稿。IBM的认知工具Watson也发布了在服装设计的应用,它与印度时尚设计师合作,分析了6万幅秀场照片和印度服装店的照片,勾勒出宝莱坞的时尚趋势。
2 重塑用户体验。在线上和线下,改变和顾客沟通的方式。在线上:使用机器人客服与顾客24小时交流。在线下:如Farfetch的未来商店项目,使用智能试衣间等技术。可以让门店像网店一样记录、跟踪用户的浏览、试衣数据。
3 优化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和成本。亚马逊收购了Kiva仓库机器人系统,把从下单到配送的速度从60分钟下降到15分钟。德国的OTTO电商,用深度学习数据分析亿级交易数据,再预测未来30天内销售,准确率达到90%。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应用案例,是因为不论技术大鳄还是风投,都瞄准了AI疯狂投资。在2016年投资近400亿美元,其中美国、中国投资额最多,其次是欧洲。
AI会不会取代人工?麦肯锡研究表明,传统服装设计工作中的20-30%将变为自动化。在未来,不但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中高技能也可能被机器替代。那岂不是我们都失业了?别怕,没那么绝对!麦肯锡研究认为,在自动化的过程中,也会催生很多新工作,比如更多人机协同的岗位。6#别着急裁人,你的机器人也需要人来陪#。
对于时尚企业,需要规划AI战略作为品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关注员工的技能转移和人才更新策略。
创新与人才发展
前面谈了那么多,都是在说创新。报告的最后一章苦口婆心,建议时尚品牌务必更新思维模式。现在很火的一个词是”认知升级“。时尚业也需要认知升级,学习创业企业的文化,以敏捷、合作、开放心态,不怕试错、不拒绝合作、不抱守固有模式。
#Startup thinking #
如何创新?报告谈到3点:
1 以投资或者收购的方式,获得创新模式的小公司。比如LV集团等都有相应的创业基金。
2 与科技公司合作。如H&M与Google合作个性化服饰设计项目。
3 任用跨界人才,不再只从时尚圈内找人。比如Barneys 百货,聘请前Facebook高管担任首席信息官。只要具有数据创新、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都可以用。
这对于求职者绝对是好消息,如果你喜欢时尚,完全可以结合现在的职业背景,寻找跨界的突破口。不用再自卑自己不是时尚专业背景,很多时尚创业者都是非时尚背景。当然,你的竞争对手也更多元。
结语:
以上,是基于state of fashion 2017&2018 行业报告,提炼的精华。我们谈到以下内容:
-
影响时尚产业的因素
-
近3年行业增速
-
时尚产业面临的挑战
-
顾客的变化
-
几个焦点议题:即时满足、东方崛起、潜力城市、可持续、电商、AI技术、创新与人才
这么大信息量,你听完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就是#时尚很好玩,可也真不好干啊#
注:本文涉及的数据均转引自报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