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然看过这些电视剧

有些真的没听过,而且真的很想看!

2018年01月23日正午员工 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随笔

1、《流星花园》

文 | 王婳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偶像剧,2001年播出的时候,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当时互联网不普及,大家都租VCD来看。那年暑假我成天窝在表姐家的沙发里,和正值青春期的表姐追看《流星花园》。杉菜家境不好,但是性格要强,道明寺表面霸道,脑子就是个单纯的傻白甜。一年级的我还是个小朋友嘛,竟然最爱看他们这样斗嘴,心里想着:原来谈恋爱是这个样子啊,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一定会先欺负她。

慢慢地我又喜欢上西门。朱孝天没有发福的时候外形文质彬彬,一头及肩长发也不显张扬,正符合西门这个角色的温柔,西门是个花花公子,内心对感情的态度是“一期一会”,其实是内心非常沉着的人。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的两个表姐都喜欢花泽类,这个每天表情忧郁的男孩到底哪里好?莫名其妙地和杉菜接吻,又莫名其妙地疏远,再亲近……这在我看来简直无法忍受。

台湾在那几年拍了很多偶像剧,再也没有一部能像《流星花园》这样在没有电视台播放的状况下火遍全国。我记得那时候很多衣服上都印着F4的头像,从小学到高中,每个班级一定会有几个拥有这样上衣的男孩。神尾叶子画的原著漫画我直到初中才看,后来日本、韩国都拍了电视剧,但说起《流星花园》,我还是会最先想到台湾拍的这个版本。

长大以后想起来,我觉得好笑,那时候才多大个小孩儿?即使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是夸张又肤浅的,我能明白男女之间的情愫吗?几年前我又看了一遍,才发现我七岁时的判断一点儿没错,道明寺的喜欢是出于真心,花泽类的喜欢只是移情的虚假表象。可是不论错与对,年轻的女孩子总是容易像杉菜一样喜欢上那些不喜欢自己的男孩呀。

 

2、《红蜘蛛1》

文 | 王婳

标题

很难想象将近二十年前内地拍了一部这样的电视剧,把十名重案女囚的真实案例用纪实的手法拍摄出来,画面露骨,情节奇诡,当年很多小孩都和我一样背着爸妈偷偷看。

十名女囚都是死刑犯。印象比较深的几宗案子,一宗是情侣一起去温州淘金,女人去做了三陪女,男人又因为生病花光了钱,最后两人一起杀死了女人的两个同事,分尸;还有一宗是女人为了通奸的情夫杀死小叔子和自己的亲儿子。这十宗罪案放到现在都非常典型。不知道那时候片方为什么会想到拍一部以女性犯罪为主题的电视剧?最为震撼的除了惊人的罪案情节,还有片头的几句文案:“这里记录了10名女性短暂的人生轨迹,她们都曾有过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这部电视剧里选择的案子很能概括一部分女性犯罪的动机——为爱情或者为财富。只是这些爱情所托非人,而财富取之不当。片头那句话的用心应该是非常好的,女性的独立永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那个年代,大批年轻女性半被迫地走入社会,她们也许还没有机会享受到良好教育,也很难遇到真正规范的职业环境,有些矛盾冲突在生活相对安稳的人看来很难想象。

尽管那些演员演技不算好,但我在这么多年以后还能想起这部《红蜘蛛》。它拍出了尺度巨大的事件推进和犯罪细节,也费了很大工夫去描述女囚的心理变化,角度相当客观,可惜制作有些粗糙,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再翻出这些案子,拍出更好的作品。

 

3、《沉默的证人》

文 | 小吴

十四年前,我追过一部极具仪式感的电视剧,名为《沉默的证人》,堪称粗糙版本的《心灵神探》。首先,里面的大反派连环杀手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犯罪心理教授。他的受害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妓女。教授精神操控了他的患者——一个陷入家族财产纷争的忧郁富二代——来替他顶罪。这个病人热爱金斯堡的诗集《嚎叫》,心理学家也通过这本诗集来操控他的行为,替他处理尸体。我从台词里记了一个新鲜名词,“垮掉的一代”。感觉很非主流,适合出现在我的QQ签名里。拜这部剧所赐,我当时对这“垮掉的一代”和《嚎叫》的认知就是一群战后美国精神病人和他们的邪典。

电视剧后期,导演增加了许多教授犯罪时的独白与他人格扭曲时的自我挣扎。王志飞将这个身份复杂的角色拿捏地恰到好处。而饰演病人的祖峰,则用十分钟演技征服了我妈——他刚一出场,也就两三个镜头,我妈就在一旁评论说:“这个人脑子肯定有问题。”

而电视剧主角是个陷入情感旋涡的菜鸟警察,在卧底警察前女友和同事警察现女友之间举棋不定。心理学博士为了炫技,不但全程以顾问的身份帮助警队给犯人做侧写,将主角带成心理学专家,还和主角前女友——卧底的犯罪集团女首脑欲海浮沉,而后由爱生恨,亲手在酒店房间将她绞杀,加速了犯罪集团的覆灭。末了,逃命的时候还误杀了男主的前女友,帮助男主完成二选一。在最后颇为激烈的犯罪心理攻防战中,被男主利用童年阴影攻破心理防线,投子认负。

还有一个熟悉犯罪心理学的老刑警。负责帮助男主逢凶化吉,带着还是新人的男主和暗中的真凶斗智斗勇,同时也是第一个意识到博士有问题的人。如此定海神针一般的人物,演了三分之二突然就失踪了。直到最后一集的末尾,才交代原来他单刀赴会,结果被心理学博士杀了扔到河里,非常突然。别的电视剧里绝对死不了的人物,灭地竟无声。

2004年我还在念小学,这部剧一反传统刑侦剧靠硬汉警察和物证线索破案的套路,不断利用犯罪心理学故布疑阵。聊一会精神分析法,又聊一会儿文学,打一个色情和暴力的插边球,足够唬一个小学生十四年了。

 

4、《小井胡同》

文 | 梅二

因为特别喜欢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说和散文,所以对他笔下的老北京生活有着特别的爱好。那些胡同里的散着烟火味的人情世故在一种特别的幽默中延续不断。我看过最有这种味道的倒不是老舍先生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因为至今改编的电视剧都差了那么点意思。在我看过的电视剧里,最能体现老北京的风味儿就是《小井胡同》了。

《小井胡同》根据北京人艺话剧改编,短短的话剧被延展成了20集的电视连续剧,因为是话剧编剧李龙云自己改编的,所以看着还是那么原汁原味,没有兑水的感觉。通过一条胡同里十几口子各式各样的小市民人物,从1948年解放军进城前一直讲到了八十年代,活生生一副民间小历史的长卷。全剧对白除了一些外地人有倒口之外,全部是北京南城的语言,各种口头语和土话,甚至老北京之外的观众很难听懂,里面还穿插的祭灶、拴娃娃等老风俗。

整部电视剧没有主角,陈宝国、王姬这样在当时算是大腕儿的演员,也就是出演穷酸小知识分子和急着改嫁的寡妇,另外还有电车厂工人、小掌柜的、卖水的、算卦的、旧警察等等一系列南城底层的群像。他们的生活鸡毛蒜皮,五味杂陈,但是在穷困和鸡贼中又透出幽默和善良。

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陈宝国演的前清遗老查六爷,全片他都佝偻着身子,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显得猥琐而迂腐,但是他身上又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一股正气,敢戏弄权贵,又敢自己偷画粮票接济邻居。这也是整个《小井胡同》的所有人物的特点,都是好人,又都有小毛病,显得真实而有趣。

 

5、《无悔追踪》

文 | 梅二

另一部异曲同工的京味儿电视剧就是尹力导演的《无悔追踪》,这个电视剧同样是用底层胡同的生活展示历史的脉络。不过《无悔追踪》的故事主要放在了两个人物和他们的家庭上。一个是解放军进城干部转业做了警察的肖大力,一个是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冯静波,可以说是解放前后进入北京胡同的外地人的生活画卷。不过这部戏还真不是谍战剧,冯静波一直也没做任何特务活动,从头到尾就是肖大力对冯静波的怀疑,冯静波一味地想摆脱,以至于两人的生活就活活地纠缠在一起一辈子,造成了两代人婚姻和家庭的悲剧。在这条主线的带动下,可以看到解放后的各种历史变迁对胡同里人们的影响。

这部作品同样全程都是京味儿的对白,当然没有《小井胡同》里那么老北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从演员角度,王志文和刘佩琦一文一武,分别诠释了特务和警察,都相当到位,把一个小知识分子和一个军人出身的底层干部演绎得令人信服,又刚好拉开了两位主角的距离。其他配角也有很多出彩的,例如何冰老师(那时候还年轻)出演的土生土长的胡同学徒奂章从一个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一直到抗美援朝被俘虏放回来后的失落,也处理得令人感叹。

 

6、《戏说乾隆》

文 | 张莹莹

可能是记错了——我总觉得《戏说乾隆》构建了一代古装片情色戏的表达方式。譬如女主濒于摔倒,男主飞扑过去,两人搂抱着滚下覆满青草的斜坡;譬如女主甩袖而去,男主长臂一拉,女主准确地转入男主怀里;譬如红烛爆出烛花,红妆女主剪下烛芯再回眸对男主一笑;譬如男主女主床上对坐,帐上的影子融合为一,缓慢倒下,镜头再转,是两双并排、一大一小的鞋。没有裸露,情欲却很足。

那会儿我爱唱“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觉得郑少秋赵雅芝真是一对璧人,只有一点疑惑:出巡一次就爱上一个,这“爱”是不是稀薄了点?而“四爷”如此聪明,怎么会看不出他三次出巡遇见的都是同一个女人?

我是当真了。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定评是,“作为中国第一部戏说历史的古装剧,被收入《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教科书”。

 

7、《宰相刘罗锅》

文 | 张莹莹

看这部电视剧时我在上小学五年级,可能就是晚饭后按一圈遥控器、随便地停留,然后一家人每天看了下去。我坐在灯下,一边写作业一边看。那两年县城电压不稳,灯泡的黄光昏昏的,电视画面扭动着,一会儿又突然亮起来。

我总觉得那会儿电视剧都老实,每句词儿都有内容,每集剧都说完一个事儿,两集中间播一小会儿广告,透着为你着想的好意,提醒你上个厕所。后来都不这样了。及至去年我上了一门课,老师多次提到《宰相刘罗锅》,提到前头一枚大印说明的“不是历史”,开此后非历史化的历史剧的先河。前有《戏说乾隆》,后有《宰相刘罗锅》,普通人对于历史,有了一点点“不老实”的空间。

不久前,我又想到这部电视剧,找出来看了最后一集。乾隆已死,和珅入狱,刘墉带着煎饼老酒去看他,送他上路。而后他回家,路上跟几个小孩玩了会儿弹珠,回头,笑了一下。

8、等着你来说!

—— 完 ——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