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23日),劲牌有限公司(下称“劲牌”,民间俗称“劲酒”)劲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透露,公司2017年实现营收104.9亿元,并上缴税金25.8亿元。
《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注意到,2016年,劲牌实现销售92.15亿元,上交税金逾25.01亿元。
换言之,2017年对于劲牌来说,属于转折之年,从此开始,劲牌也成功跻身中国白酒百亿俱乐部。
实际上,早在去年11月,泸州老窖方面在接受投资者调研的时候也曾透露,公司全年销售也会超过100亿元。
从目前数据来看,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三家白酒企业的销售规模都已在百亿之上,加上泸州老窖和劲牌,中国白酒企业数量从三家升至五家。
实际上,与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和洋河不同,劲牌并非上市公司,但社会公众对于劲牌并不陌生。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广告中的保健酒,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劲牌就是广告之中的主角。
公开资料显示,劲牌创建于1953年,历经六十余年的稳步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专业化的健康食品企业。产品从单一的白酒发展成为以保健酒、白酒和生物医药为三大核心业务的健康产业结构,现在拥有“劲牌”和“毛铺”两大品牌商标。
与其他白酒企业不同,作为区域酒企的劲牌选择了差异化竞争路线,打着“保健酒”的旗号在中国白酒市场之中立足了脚跟,并成为全国性品牌。
然而,无论是业界,还是公众,对于保健酒都存在一定争议,尤其是近年来鸿茅药酒的“轰炸式广告宣传”,更是引起一些人士的反感,还被人质疑涉嫌夸大宣传。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彭洪就说,保健酒是最有机会发展的小众酒,但保健酒行业乱是公开的秘密。标准早就有,严禁违规添加物质。这次出问题主要是行业自律不足,作为小酒种,监管不够。
最终还是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一则通告揭开了保健酒行业潜规则,不少企业的保健酒壮阳功效竟然靠西药“伟哥”来支撑。
早在2015年7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51家保健酒、配制酒企业69种产品违法添加行为的通告》,宣布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了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等化学物质,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
这涉及上市企业海南椰岛(600238.SH)、三九企业集团兰考地久酒业有限公司以及众多小的保健酒企业。
国家食药监总局要求违规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就地封存违法产品,召回全部在售产品。同时要求,所有保健酒、配制酒生产企业要全面自查,发现上述产品一律停止经营,下架封存。
事件发生之后,保健酒几乎遭遇灭顶之灾,不少企业都元气大伤,但是,作为保健酒这个细分领域的老大,“精明”的劲牌一直试图借助“科技创新”为自己的保健酒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从而扭转外界对于保健酒“杂乱差”的刻板印象。
举个例子,劲牌在社会责任报告之中宣称,公司继近年与全球权威认证机构查尔斯河实验室合作的同时,2017年,劲牌公司又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完成了毛铺苦荞酒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辅助保护作用第一阶段的研究,为劲牌产品安全性、稳定性背书。
对此,一位医药企业的中层人士《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劲牌自己也说的很直白,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主要就是为其产品背书,实际上,国内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的企业不止劲牌一家,早在2014年,飞鹤乳业就做了,当时,也是为其产品做背书。
“由于国内民众崇洋,不少中国企业就投其所好,与国外科研院所合作,虽然也能在科研上做出一定成果,但是,更多地还是为了营销宣传;不信的话,你们就认真地研究一下那些科研成果,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像雅培这样真正的外资企业,一个产品的一个原料进行调整,起码也要进行5年左右的临床研究,但国内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有成果了,你们信吗?”
当然了,劲牌还有一个痛!
几年之前,就有媒体曝光劲牌旗下保健食品涉嫌未批先产和销售,当地证实劲牌存在违法生产、销售的情况,公司也承认未获批,但又坚称“产品没有问题”。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也纷纷予以跟进报道。
然而,面对保健品为何未经批准就开始销售的追问,劲牌相关负责人竟以“你知道的比我还多”来搪塞。
该事件也成为劲牌发展史上的最大阴霾,为了扭转社会形象,劲牌更加重视公益活动,并宣称,自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以来,至今已累计投入达15亿余元。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等业界看来,与其他企业一样,劲牌如此为之,主要就是为了改善企业形象,但是,作为保健酒这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劲牌还是应该在规范行业发展上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因为对消费者负责才是食品企业的第一责任。
“很多细分领域之所以没能做大,就在于领头羊一家独大,缺乏竞争意识,也没有很好地带动这个细分领域发展起来,最终领头羊也很快遇到瓶颈,比如承德露露、黑牛豆奶,再比如六个核桃;相反,那些竞争激烈、领头羊较多并且带动作用较大的细分领域,发展的都很好,比如常温酸奶,不过几年,市场规模就达几百亿元了,其中安慕希一个单品一年销售就在100亿元以上。”业界人士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