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新时代发展论坛】 张圣平:善金融与美好生活

2018年1月24日,由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主办的首届“浦江•新时代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在论坛下午的议程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层管理教育(ExEd)中心主任张圣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善金融与美好生活》,向大家分享了关于善金融及美好生活的独特见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圣平教授作主旨演讲

以下演讲实录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

张圣平:很高兴今天下午能和大家交流,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美好生活与中国机会”,我就《善金融与美好生活》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大家说,金融好不好?告诉大家一个数据,我们国家的GDP中,金融业创造的价值有8%,高的时候达到9%,这是不是一个好现象?可能大家没有一个观念,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通常金融业在GDP的占比是6%左右,美国这么多年以来,超过8%的情况不多。我们国家的金融业占比8%,其实这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从微观来讲,金融业的从业者收入很高,但是从宏观层面,对一个国家而言,金融业在GDP中占比多了,说明融资成本增加了,这恰恰不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个好的金融。

那么,金融本来是向善的力量,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非议?我想以我的视角解答一下。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希望我们所爱之人、周围的人,生活幸福、快乐、祥和。我想说,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生活,其实就是我们的灵魂,寄托着我们的理想,价值观,追求和情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自我价值的追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也是一样的,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写了一本《金融与好的社会》,书里指出好的社会里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充满了信任。而金融有能力、有潜力去把一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那么,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资金融通。资金是指货币,货币有三大功能,第一是交易媒介,第二是价值尺度,第三是价值储藏。大家喜欢存钱,这是价值收藏的表现,但货币更重要的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我们愿意拥有钱,不是因为钱本身,而是因为拥有钱之后,能够去支配社会资源。资金的融通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金融可以让社会资源更好地流通和分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市场经济,也正是因为有了金融,才得以实现,所以金融本来是向善的力量。那为什么又有人觉得它不善了呢?因为金融引起了某些人的恶念,某些不善的行为。

一是因为人们对金钱的看法有问题,把金钱等同于美好生活,于是一味追逐金钱,多多益善;二是市场经济给大家造成一种“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都可以交易的假象。获得感变成了对物质贪婪的获取,永不满足,实际上是“资源紧缺的匮乏感“。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东西也是不能买卖交易的,比如说荣誉,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是不是可以购买?如果你买奥斯卡奖牌,购买的过程,使得奖牌背后所代表的荣誉和尊重失去掉了,变味了,你只是收藏了,你没买来荣誉,那个失去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是价值观里面追求的东西。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你只要一交易就变掉了。有一些东西,即使交易没有改变功能,但也不能买卖交易,比如说人体器官的交易,小孩的买卖,可以吗?这也不行。

另外,大众对于市场经济的看法有误解,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判断,不要过多的把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误认为是“市场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靠市场经济配置的,只是配置资源的工具。但是如果你认为社会是“市场社会”就坏了。市场社会是市场交易的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这是有问题的。这会使我们对金钱越发看重,使我们远离了初心,失落了灵魂,有了钱不一定能拥有美好生活。因为如果你持续不断的追逐金钱,永远不会满足,那么你永远有一种匮乏感,总觉得资源不够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无法好好享受生活。保持一种“充裕感”应该是我们出发点,没有钱,我们应该对有能力挣钱充满充裕感;如果缺乏能力,我们应该对提高能力充满信心。如果没有什么东西使我们具有充裕感,我们什么都不是了,充裕的心态,跟有钱没钱没关系。   

很多人说现在金融“脱实向虚,”为什么金融会脱实向虚呢?中国今年的GDP达82.7万亿,我们M2(广义货币)达167万亿多;美国今年的GDP达18万亿美元,但是货币只有1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创造一个价值的GDP,只需要0.67美元,我们创造一个价值的GDP要用2元多。这事说起来复杂,很多的金融行为、金融产品,成为一种不善的举动,金融市场原本事价格发现、配置资源的,但却变成了“无中生有、投机操纵、财富再分配”的场所。金融很复杂、慈善很简单。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点赞,都是善,获得感、幸福感不来自于索取和积累,而来自于分享和奉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2017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说,当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具备两种品性,一是”定义美好“的能力,二是”建设美好“的愿力。机器不知道什么是美好,是我们赋予它美好的定义。我们不用担心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但是要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善金融,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富足感。谢谢大家!

进入活动专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浦江•新时代发展论坛】 张圣平:善金融与美好生活

2018年1月24日,由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主办的首届“浦江•新时代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在论坛下午的议程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层管理教育(ExEd)中心主任张圣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善金融与美好生活》,向大家分享了关于善金融及美好生活的独特见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圣平教授作主旨演讲

以下演讲实录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

张圣平:很高兴今天下午能和大家交流,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美好生活与中国机会”,我就《善金融与美好生活》和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大家说,金融好不好?告诉大家一个数据,我们国家的GDP中,金融业创造的价值有8%,高的时候达到9%,这是不是一个好现象?可能大家没有一个观念,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通常金融业在GDP的占比是6%左右,美国这么多年以来,超过8%的情况不多。我们国家的金融业占比8%,其实这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从微观来讲,金融业的从业者收入很高,但是从宏观层面,对一个国家而言,金融业在GDP中占比多了,说明融资成本增加了,这恰恰不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个好的金融。

那么,金融本来是向善的力量,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非议?我想以我的视角解答一下。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希望我们所爱之人、周围的人,生活幸福、快乐、祥和。我想说,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生活,其实就是我们的灵魂,寄托着我们的理想,价值观,追求和情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自我价值的追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也是一样的,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写了一本《金融与好的社会》,书里指出好的社会里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充满了信任。而金融有能力、有潜力去把一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那么,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资金融通。资金是指货币,货币有三大功能,第一是交易媒介,第二是价值尺度,第三是价值储藏。大家喜欢存钱,这是价值收藏的表现,但货币更重要的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我们愿意拥有钱,不是因为钱本身,而是因为拥有钱之后,能够去支配社会资源。资金的融通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金融可以让社会资源更好地流通和分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市场经济,也正是因为有了金融,才得以实现,所以金融本来是向善的力量。那为什么又有人觉得它不善了呢?因为金融引起了某些人的恶念,某些不善的行为。

一是因为人们对金钱的看法有问题,把金钱等同于美好生活,于是一味追逐金钱,多多益善;二是市场经济给大家造成一种“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都可以交易的假象。获得感变成了对物质贪婪的获取,永不满足,实际上是“资源紧缺的匮乏感“。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东西也是不能买卖交易的,比如说荣誉,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是不是可以购买?如果你买奥斯卡奖牌,购买的过程,使得奖牌背后所代表的荣誉和尊重失去掉了,变味了,你只是收藏了,你没买来荣誉,那个失去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是价值观里面追求的东西。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你只要一交易就变掉了。有一些东西,即使交易没有改变功能,但也不能买卖交易,比如说人体器官的交易,小孩的买卖,可以吗?这也不行。

另外,大众对于市场经济的看法有误解,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判断,不要过多的把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误认为是“市场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靠市场经济配置的,只是配置资源的工具。但是如果你认为社会是“市场社会”就坏了。市场社会是市场交易的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这是有问题的。这会使我们对金钱越发看重,使我们远离了初心,失落了灵魂,有了钱不一定能拥有美好生活。因为如果你持续不断的追逐金钱,永远不会满足,那么你永远有一种匮乏感,总觉得资源不够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无法好好享受生活。保持一种“充裕感”应该是我们出发点,没有钱,我们应该对有能力挣钱充满充裕感;如果缺乏能力,我们应该对提高能力充满信心。如果没有什么东西使我们具有充裕感,我们什么都不是了,充裕的心态,跟有钱没钱没关系。   

很多人说现在金融“脱实向虚,”为什么金融会脱实向虚呢?中国今年的GDP达82.7万亿,我们M2(广义货币)达167万亿多;美国今年的GDP达18万亿美元,但是货币只有1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创造一个价值的GDP,只需要0.67美元,我们创造一个价值的GDP要用2元多。这事说起来复杂,很多的金融行为、金融产品,成为一种不善的举动,金融市场原本事价格发现、配置资源的,但却变成了“无中生有、投机操纵、财富再分配”的场所。金融很复杂、慈善很简单。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点赞,都是善,获得感、幸福感不来自于索取和积累,而来自于分享和奉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2017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说,当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具备两种品性,一是”定义美好“的能力,二是”建设美好“的愿力。机器不知道什么是美好,是我们赋予它美好的定义。我们不用担心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但是要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善金融,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让人们获得美好的生活,获得富足感。谢谢大家!

进入活动专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