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智能手机行业的2017年,小米的触底反弹无疑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解释去年实现强势逆袭的原因时,雷军将其归结为质量、交付以及创新。而钉科技注意到,刚刚进入2018年,小米CEO雷军又发布微博,表示小米2018年战略重点依然是创新和品质。实际上,近一段时间雷军的个人微博里提到颇多的关键词就是创新、品质。
这两个词在手机行业其实并不陌生,据钉科技了解,早在2015年,赵明接手荣耀业务之后,就提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创新、品质和服务三大战略控制点,自此以后荣耀一直坚守这一核心战略。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家科技企业来说,创新和品质都应该是立足之本,而小米对于这一本质的“回归”之路足足走了七年。
当然了,正如前文所说,随着产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小米需要审时度势,转向荣耀几年前就选定的道路,其实是对此前战略的反思,客观上也是对荣耀模式的肯定。
不过,对于如今的小米来说,选对了方向,路就一定好走吗?钉科技认为,回归、强化创新和品质属性的小米手机仍然面临两大挑战。
战略提出易,真正落地难
在赵明提出创新、品质、服务三大战略控制点,荣耀手机用品质为产品代言,用创新引领需求,用服务夯实体验之时,同为互联网品牌的小米还在玩着饥饿营销,却有些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创新与品质的策略。
创新方面,小米手机近些年来的创新力度似乎愈发显得不足。就拿全面屏来说,被小米视为重大创新的全面屏的确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的一个突破口,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屏更多的只是在外观设计方面进行了升级,并未做到更深层次体验上的颠覆性变革。
而小米宣称自己是全面屏概念的提出者,但实际上夏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鼻祖”。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小米再一次成了跟随者,其对于业内的贡献是“全面屏”这个名字。
另外,由于全面屏设计更多的是来自上游供应链的功劳,对手机厂商们来说技术门槛较低,因此其普及速度远超预期,甚至在价格上快速跌至千元机市场,小米的“创新”也很快失去差异化竞争优势。
反观荣耀,由于背靠华为,有着技术优势,其创新力度相对显得更大,且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核心竞争优势。比如行业内首款搭载LTE Cat6芯片的手机荣耀6,首款人工智能的手机荣耀Magic。此外,还有一些颇具创新性的黑科技,比如荣耀6Plus的纯平双镜头技术,荣耀V8的VR技术等。面对AI时代的到来,荣耀又推出了芯片级AI的荣耀V10,而小米还在AI手机的道路上不断摸索。
至于品质方面,小米与荣耀之间的差距似乎进一步被拉大。由于追求性价比,本就售价低廉的红米手机受制于成本,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会出现质量问题。据钉科技了解,红米手机因诸如像死机、花屏、按键失灵等问题屡屡被消费者所吐槽。
除去红米系列之外,小米手机也曾被多次曝光出各种“门事件”,诸如小米4点胶门、小米Note2颗粒门等。甚至雷军寄予厚望的去年旗舰小米6也遭遇了众多质量问题,例如Wi-Fi断流、重启、屏幕漏光等。看起来,小米手机对于质量的把控也有待进一步考验。
而对于荣耀来说,品质一直以来都是其强调的自尊心。据钉科技了解,荣耀对于品质有着极为严苛的把控:手机上市之前,荣耀要对其进行多项严格测试,包括暴力跌落测试、滚筒测试、低温测试、爆炸测试等,一旦发现有故障,这一批产品将全部退回,以此来保证达到业界顶级的产品品质。正因如此,荣耀手机的故障率在行业当中颇低。
实际上,钉科技认为这或许也是小米与荣耀在产品方面走的路线有所差异所导致的结果,一方主打性价比,另一方讲究质价比。
总而言之,对于一家手机企业来说,科技创新能力与产品品质想要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并非易事。
品牌升级之路依然难走
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品牌形象对手机厂商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将最终影响到厂商们利润。比如苹果、三星等国际一线品牌,由于其品牌形象高端,溢价和利润空间自然就很大。
而小米对于创新和品质的回归,不单单体现在产品层面。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与小米的品牌升级是相契合的。
实际上,提升品牌形象已经成了小米近两年来的当务之急。围绕这一主题,小米也着手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如研发自家松果处理器,推出定制陶瓷机身、斯塔克限量版产品等。
但与其余头部品牌相比,在品牌升级、往中高端方向走的过程中,小米面临的挑战或许是最大的。
一方面,品牌升级需求和用户认知基本固化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小米手机性价比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其手机产品也有着“廉价”的印象。而且目前而言,红米系列依然占据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大头,这对于小米拉抬整体的品牌形象是一大阻碍。
高价向低价走易,低价向高价冲难。过度重视互联网营销,打价格战让小米手机在用户心中廉价、低端的品牌形象被固化,想要凭借对于创新和品质的回归,扭转大众对小米品牌固有的认知,短时间内或依然不易。
另一方面,在于类似小米员工酒后砸荣耀门店等事件的发生与传播,无疑将对小米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姑且不论这是否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这种事件很大程度上在消耗小米的品牌信誉和品牌价值,拉低小米的品牌形象,从而成为小米品牌升级路上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如今的智能手机行业规模化增长临近尾声,在存量市场里厮杀的手机厂商们保持竞争的同时,不断相互学习是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而对于战略重点回归创新和品质的小米手机来说,要真正走到荣耀模式或仍需一定时间。
(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