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的丽江 美丽的如此安详
走在腾冲的小镇 没有行人的匆忙
大理传来的琴声 诉说着她的过往
粉墙画壁的人家里
飘散出一股茶香
弥勒摇摆的竹林 摇动着她的手掌
瑞丽闻名的人们 穿行在街道两旁
怒江小城的河流 依然安静的流淌
东川升起的温暖阳光
洒在人们脸旁
啊 你好美丽的云南姑娘
愿时光会留住你的模样
啊 当春意再洒满整个世界
我一定会爱上你 美丽的姑娘
云南有51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在25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彝族、哈尼族、壮族、傣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他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22种文字,有600多万人不懂汉语。
1白族美女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全国的白族总人口1933510人,居于云南省的有1564901人。
白族喜食酸辣,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等。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红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还寓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乳扇是白族独创的乳制品,色泽淡黄,状如扇,薄如纸,味道鲜美。
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角楼”等,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两层楼房。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传统节日,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会期7-10天。结棚为市,万商云集,大宗交易各地土特产品、中草药材、骡马牲畜和日用百货。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和大本曲演唱及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热闹非凡。
2哈尼族美女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哈尼族总人口有1660932人,居于云南的有1629508人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这草顶不仅能遮风挡雨,更为重要的是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
哈尼族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去修筑梯田,还善于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通过傍山水沟引进梯田。梯田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在西南高原之上,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的梯田,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傣族美女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傣族总人口有1261311人,居于云南的有1222836人
傣族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八天。
生、鲜、酸、辣、野是傣族饮食特点。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傣族也食昆虫,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甜菜花、芭蕉花、刺桐花、金雀花等,有30多种。
4傈僳族美女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傈僳族总人口为702839人,居于云南的有668336人。
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出傈僳族文字。
20世纪初,基督教和天主教由英法传教士传入怒江傈僳族地区,基督教现已成为怒江地区大部分傈僳族群众信仰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傈僳族,要过复活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傈僳族的自然历法,富于民族和地区特色。他们借助山花开放、山鸟啼鸣、大雪纷飞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把一年划分为花开月(3月)、鸟叫月(4月)、烧火山月(5月)、饥饿月(6月)、采集月(7、8月)、收获月(9、10月)、煮酒月(11月)、狩猎月(12月)、过年月(1月)、盖房月(2月)等10个节令。
5佤族美女
佤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佤族总人口429709人,居于云南的有400814人。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巅,一个村寨的规模,一般在百户上下。房子随山势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
佤族饮食比较简单,普遍食用烂饭。佤族喜欢喝酒,将小红米煮熟拌入酒药发酵,约半个月后将其放在竹筒内掺入冷水,即成水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佤族还喜欢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
佤族的木鼓舞和甩发舞,展示了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6拉祜族美女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的拉祜族总人口为485966人,居于云南省的有475011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98.6%。
拉祜族习惯上一般不吃狗肉。传说拉祜族的谷种是粘附在狗尾巴上,由狗带到人间,加之狗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关系密切,而且是猎人的好帮手,能为主人看家,因此,拉祜族认为吃狗肉、杀狗、打狗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拉祜族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喝,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被视为不懂礼貌。
7纳西族美女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全国纳西族总人口为326295 人,居于云南省的有309858人,绝大部分居住在丽江市。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祭天最初是纳西族远古自然崇拜的形式,后来便与民族的母系远祖和父系祖先崇拜联系起来。当代,在一些比较边远的乡村保留了这一盛大节庆,近年来恢复祭天传统节日的村寨有所增加。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纳西族博采众长而形成的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古城的一大特色。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多达354座,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8景颇族美女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景颇族总人口为147828 人,居于云南省的有142957人。
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
景颇族菜肴以辣著称,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其中,舂菜是景颇族菜肴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味道独特,景颇族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
9布朗族美女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居于云南省的有116573人。
布朗族品茶极为讲究,他们的烤茶更是别具特色:将茶叶放入特别的茶罐中,放在火塘边烘烤,扑鼻的香气冒出时注入滚烫的开水,浓郁香醇的烤茶就制成了。这是布朗族待客的上品。
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把茶视为圣物珍品,用于祭祀、婚丧,或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由于人们对茶的需要、珍视以及感激而使得茶树最终升华为神灵。因此,布朗族在采摘春茶前,都要祭献“茶树王”,对它顶礼膜拜。茶被神圣化对茶树茶种的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与砍伐。
10阿昌族美女
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阿昌族总人口为39555人,居于云南省的有38059人。
阿昌族人民打铁、制刀的技术很高,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特别是长刀、尖刀、砍刀、菜刀、剪刀、镰刀等锋利美观,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颇为附近傣、汉、景颇、德昂等各族人民所喜好。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普米族美女
普米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全国普米族总人口为42861人,居于云南省的有42043人。
普米族传统的饮食方式有石头烤粑粑、羊胃煮肉、木桶煮食。糌粑面是普米族的传统食品,喝茶时可作点心,外出劳动、打猎、旅行时可随身携带。
普米族有喝茶的嗜好。一日至少三茶:早茶、中午茶和晚饭茶。普米族还喜欢喝酥油茶。酒也是普米族喜爱的一种饮料,有烧酒和水酒。在婚丧、集会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
12怒族美女
怒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我国怒族总人口为37523人,居于云南省的有 31821人。
怒族主食为玉米、荞子等。怒族男女均喜饮酒。怒族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盐、核桃仁等原料,经搅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脚架或石三脚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用于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13德昂族美女
德昂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德昂族总人口为20556人,居于云南省的有20186人。
德昂族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昂族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武术在德昂族中较为流行。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14独龙族美女
独龙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我国独龙族总人口为6930人,居于云南省的有6353人。
独龙族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在肩上,左右盖耳。过去都喜欢坠系耳饰和佩挂项链,现男子已极少系戴。过去女子有文面的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文面习俗已逐渐被独龙族妇女所摒弃。
独龙族根据自己对生产过程和自然现象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历算法,即根据月圆月亏、花开鸟鸣、草木生长、雨雪飘落、江河起伏等来计算年历。从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算为一年,称为“极友”;从月亮最圆的那天起至第二次月亮最圆时为一月,称为“数朗”。
15基诺族美女
基诺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全国基诺族总人口为23143人,居于云南省的有22759人。
男女皆两耳穿孔,内塞竹管、木塞,以耳孔大为美。
基诺族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就可分得一份,熟时还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待客也非常真诚,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基诺族有不成系统的太阴历,它以月亮的圆缺纪月。一年分为12个月,民歌有“一年11个月,一月30天”的唱词,实际多余的那个月是基诺族的“过年月”,其天数是不固定的。其他11个月也没有月份名称。
16彝族美女
彝族总人口8714393人,其中云南有5041210人。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如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以北斗星座斗柄指向定寒暑的十月太阳历,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
17壮族美女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16926381人,云南省有壮族1215260人。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18苗族美女
苗族总人口9426007人,云南省有苗族1202705人。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酸、辣两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椒,腌制鱼肉。苗族喜饮酒。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19回族美女
回族总人口10586087人,全国各省(市、区)均有分布。云南省有回族698265人。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后,各地回族一直延续着这一信仰。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礼”即礼拜。“斋”就是斋戒,又称“封斋”“闭斋”“把斋”。“课”也叫天课,属于“济贫税”,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账务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他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
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
20瑶族美女
瑶族总人口2796003人,云南省有瑶族219914人。
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其意义与成丁礼相同。举行仪式时,要翻云台(从3米多高的台上向后倒下),上刀山(赤脚爬上插有利刀的梯子),过火海(赤脚走过炭火通红的火塘)等,历尽艰苦考验。只有经过度戒,才能结婚成家,具有参加社会活动或进一步接受道公、师公传授法术的权利。
21藏族美女
藏族总人口6282187人,云南省有藏族142257人
藏族习惯上有名无姓。名字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多取自佛教经典,因而重名的人较多。
藏族男女多蓄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细皮帽,均穿氆氇长靴或牛皮长靴。
藏族人喜欢酥油茶和奶茶,喜饮青稞酒。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没有吃飞禽和鱼的习惯。
藏医有悠久的历史,讲究“望、闻、问、切”,兼通采集和炮制药物的方法以及针灸、按摩、外科手术等技术,尤其对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胃病等有独到之处。
22布依族美女
布依族总人口287003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云南省有布依族58790 人。
布依族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布依族工艺美术素负盛名,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织染、陶瓷和雕刻等等。织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织布机上编织而成,且锦花背面向织者,编织中若要查检花色,需用镜子从下面反照。妇女们就这样全凭记忆熟练操作,继承着祖辈的技术工艺。
23水族美女
水族总人口411847人,云南省有水族8834人。
水族村寨大多是同血缘氏族聚居。水族传统的房屋结构,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卯榫干栏式建筑遗风,由“依树为巢而居”演化而来。
水书是水族古文字及其著编典籍的汉译通称。水书典籍是水族民间知识、信仰文化杂糅的巨著,被誉为水族的“易经”“百科全书”。
水族有本民族自己的历法——水历。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所以他们有着自己的重要节日——端节。
24蒙古族美女
蒙古族总人口5981840人。云南省有蒙古族22624人,主要居住在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
蒙古族主要传统节日有兴畜节和“那达慕”等,其中,“那达慕”是蒙古族最为盛大、影响广泛的节日。“那达慕”,系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云南省的蒙古族传统节日还有鲁班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
25满族美女
满族总人口10387958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云南省有满族13490人。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小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老人,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音译,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26撒尼人(彝族的一个支系)美女
撒尼人(阿诗玛)是彝族的一支系,分别居住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庐西县。人口10万左右。
世代居住于石林的彝族撒尼支(彝族的一个支系)、那深厚的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与石林奇特 秀美的自然奇观相辉映,更为这神奇的景观倍添丰采。
《阿诗玛》是流传在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
27摩梭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美女
摩梭人生活在风光秀丽的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
摩梭人一部分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但他们不属于蒙古族,早在汉代摩梭人的祖先古代羌人就已经来到云南,而之后的几百年蒙古人才来,而后来被归为纳西族的支系是因为木府的兴盛导致与周边势力融合所致。摩梭人的叫法是来源于他们的古朴民风。
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猪膘肉是摩梭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将猪宰杀后,去骨及内脏,加入盐和花椒做成腌肉,然后把猪皮缝起来,即成猪膘。因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肉”。猪膘是普米族送礼的上等礼品,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
28花腰傣美女
“花腰傣”是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源于古哀牢人和古滇人。
花腰傣”保留了最原始的傣族文化,是傣族研究历史的活化石。“花腰傣”由于地处偏僻的红河河谷中,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地保存了傣族先民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服饰等原生型傣族文化。
“花腰傣”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没有受到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是最神奇、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老深邃、自然和谐、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质;红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区内,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壮美。
29花腰彝美女
花腰彝,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张静初主演的电影《花腰新娘》就是以花腰彝族的婚俗为背景而拍摄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