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次失败的采访差点揭开獐子岛“扇贝又跑了”的黑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次失败的采访差点揭开獐子岛“扇贝又跑了”的黑幕

两个月之前一次失败的采访竟然距离今天的事实这么近,几乎揭开了獐子岛惊天黑幕的盖子。

作者:张祥耿    编辑:张璐    数据:彭露    审校:张祥耿   来源:创邑icity

这两天,有关大连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扇贝逃跑上演2.0版本的新闻铺天盖地。獐子岛1月30日公告称,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并对2017年净利润9000万元至1.1亿元的盈利预测进行修正,预计2017年亏损金额在5.3亿元到7.2亿元。

记者没想到,自己两个月之前一次失败的采访竟然距离今天的事实这么近,几乎揭开了獐子岛惊天黑幕的盖子。现在回想起来,獐子岛董秘孙福君对待记者前后不一的态度、不可琢磨的笑容里竟是暗藏着如此的玄机……

记得那次采访是在2017年12月8日,獐子岛刚刚搞完“野生海参大雪采捕”之后。记者在没有得到獐子岛公司同意采访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了獐子岛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东港商务区万达中心27层的总部。

走进獐子岛办公总部,待记者表明来意,想采访董秘孙福君后,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对记者这个不速之客很是热情,不仅给记者递上了茶水,而且还告诉记者,孙总很忙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安排见面,并把记者热情地引进了孙福君的办公室。

在等待的过程中,记者环视左右,办公室橱柜里除了摆放着孙福君和董事长吴厚刚合影的照片之外,还有一幅“龙气盘空”的牌匾。此外,记者还顺手拍了两张孙福君办公室的照片,发到微博上,获得了2945人次的阅读。

在孙福君回到办公室之后,记者和他愉快地聊了起来。看的出来,那天他兴致很高,满面春风的样子,丝毫没有拒绝采访的意思。他问记者参加了他们一年一度的“野生海参大雪采捕”活动没有,还称活动很成功,现场有机器人采捕海参的环节等。记者见到孙这个人如此热情好客,自以为当天不虚此行,于是趁热打铁提出了采访要求,并且按照他的要求用手机调出了发给他们公司邮箱的采访提纲。

当孙福君看完记者的采访提纲后,其先前的笑容转瞬即逝,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很严肃地对记者说,公司规定接受记者采访前必须先验证身份,“请把你的证件和采访函给我看一下。”由于记者来时没有得到獐子岛公司的许可和安排,是“硬闯式”的采访,因此根本没带,也就拿不出任何有效证件。无论记者怎么解释,即使记者以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身份来采访也不行,孙福君都不愿意吐露半个字,并且安排工作人员把记者“请出”了办公室。

到底是什么让孙福君对记者态度前后大相径庭、脸色突变呢?记者当时不知道,如云里雾里。现在回想起来,记者才明白,记者拟定的那份采访提纲不经意间戳中了獐子岛集团的要害——那就是两个月后扇贝逃跑2.0版本的黑幕。

那份采访提纲写了什么?记者在开头部分写道:“2017年是獐子岛集团遭遇‘冷水团’事件的三周年。在这三年中,獐子岛集团都做了哪些工作,生产经营情况怎样,是广大股民关心的问题。本报带着以下问题请贵公司解答股民的疑问。由于稿件制作周期的限制,请在12月7日12点前予以回复。如获回复,记者将认真采纳贵公司的观点;如未回复,记者只能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作出分析报道,请予理解。”记者共拟出8个问题,其中包括:“……3、公司在经历冷水团事件后,为何海洋牧场产能至今未恢复?4、獐子岛2013年底播獐子岛红,2016年开始销售,几十亿枚虾夷扇贝的利润如何。……6、公司一边通过《关于2014年度员工持股计划延期的议案》,一边是和岛一号基金减持,是为了配合基金出货吗?……”

或许是因为记者“稚嫩”,问的问题太没有水平,第六个问题太直接了,直接导致了记者“走人”。如果当时记者再委婉一点,有记者证、采访函什么的,说不定真的能抓一条“大鱼”回来,掀开那冰山一角,也不至于让散户朋友现在这么难受,备受煎熬。

可惜,这只是假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扇贝这次“又跑了”之前,獐子岛曾于2017年12月23日公告称,第二大股东股东北京吉融元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和岛一号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和岛一号基金)分别于当年11月13日、11月17日、12月18日和12月19日减持。合计减持獐子岛199.85万股,减持比例占总股本的0.28%,减持金额1612.39万元。

和岛一号基金所持股份系2016年受让自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和岛一号基金有獐子岛多位内部员工参与,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管及员工参与认购。当时的转让价格为7.89元/股,后来四次减持平均价为8.06元。由此可见,在当时獐子岛经营向好的情况下,二股东几乎保本出局是精准的、有预谋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獐子岛

2.6k
  • 獐子岛完成法定代表人工商变更,新掌舵人来自大连盐化集团
  • 水产板块尾盘异动,獐子岛水下直线冲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次失败的采访差点揭开獐子岛“扇贝又跑了”的黑幕

两个月之前一次失败的采访竟然距离今天的事实这么近,几乎揭开了獐子岛惊天黑幕的盖子。

作者:张祥耿    编辑:张璐    数据:彭露    审校:张祥耿   来源:创邑icity

这两天,有关大连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扇贝逃跑上演2.0版本的新闻铺天盖地。獐子岛1月30日公告称,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并对2017年净利润9000万元至1.1亿元的盈利预测进行修正,预计2017年亏损金额在5.3亿元到7.2亿元。

记者没想到,自己两个月之前一次失败的采访竟然距离今天的事实这么近,几乎揭开了獐子岛惊天黑幕的盖子。现在回想起来,獐子岛董秘孙福君对待记者前后不一的态度、不可琢磨的笑容里竟是暗藏着如此的玄机……

记得那次采访是在2017年12月8日,獐子岛刚刚搞完“野生海参大雪采捕”之后。记者在没有得到獐子岛公司同意采访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了獐子岛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东港商务区万达中心27层的总部。

走进獐子岛办公总部,待记者表明来意,想采访董秘孙福君后,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对记者这个不速之客很是热情,不仅给记者递上了茶水,而且还告诉记者,孙总很忙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安排见面,并把记者热情地引进了孙福君的办公室。

在等待的过程中,记者环视左右,办公室橱柜里除了摆放着孙福君和董事长吴厚刚合影的照片之外,还有一幅“龙气盘空”的牌匾。此外,记者还顺手拍了两张孙福君办公室的照片,发到微博上,获得了2945人次的阅读。

在孙福君回到办公室之后,记者和他愉快地聊了起来。看的出来,那天他兴致很高,满面春风的样子,丝毫没有拒绝采访的意思。他问记者参加了他们一年一度的“野生海参大雪采捕”活动没有,还称活动很成功,现场有机器人采捕海参的环节等。记者见到孙这个人如此热情好客,自以为当天不虚此行,于是趁热打铁提出了采访要求,并且按照他的要求用手机调出了发给他们公司邮箱的采访提纲。

当孙福君看完记者的采访提纲后,其先前的笑容转瞬即逝,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很严肃地对记者说,公司规定接受记者采访前必须先验证身份,“请把你的证件和采访函给我看一下。”由于记者来时没有得到獐子岛公司的许可和安排,是“硬闯式”的采访,因此根本没带,也就拿不出任何有效证件。无论记者怎么解释,即使记者以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身份来采访也不行,孙福君都不愿意吐露半个字,并且安排工作人员把记者“请出”了办公室。

到底是什么让孙福君对记者态度前后大相径庭、脸色突变呢?记者当时不知道,如云里雾里。现在回想起来,记者才明白,记者拟定的那份采访提纲不经意间戳中了獐子岛集团的要害——那就是两个月后扇贝逃跑2.0版本的黑幕。

那份采访提纲写了什么?记者在开头部分写道:“2017年是獐子岛集团遭遇‘冷水团’事件的三周年。在这三年中,獐子岛集团都做了哪些工作,生产经营情况怎样,是广大股民关心的问题。本报带着以下问题请贵公司解答股民的疑问。由于稿件制作周期的限制,请在12月7日12点前予以回复。如获回复,记者将认真采纳贵公司的观点;如未回复,记者只能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作出分析报道,请予理解。”记者共拟出8个问题,其中包括:“……3、公司在经历冷水团事件后,为何海洋牧场产能至今未恢复?4、獐子岛2013年底播獐子岛红,2016年开始销售,几十亿枚虾夷扇贝的利润如何。……6、公司一边通过《关于2014年度员工持股计划延期的议案》,一边是和岛一号基金减持,是为了配合基金出货吗?……”

或许是因为记者“稚嫩”,问的问题太没有水平,第六个问题太直接了,直接导致了记者“走人”。如果当时记者再委婉一点,有记者证、采访函什么的,说不定真的能抓一条“大鱼”回来,掀开那冰山一角,也不至于让散户朋友现在这么难受,备受煎熬。

可惜,这只是假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扇贝这次“又跑了”之前,獐子岛曾于2017年12月23日公告称,第二大股东股东北京吉融元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和岛一号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和岛一号基金)分别于当年11月13日、11月17日、12月18日和12月19日减持。合计减持獐子岛199.85万股,减持比例占总股本的0.28%,减持金额1612.39万元。

和岛一号基金所持股份系2016年受让自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和岛一号基金有獐子岛多位内部员工参与,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管及员工参与认购。当时的转让价格为7.89元/股,后来四次减持平均价为8.06元。由此可见,在当时獐子岛经营向好的情况下,二股东几乎保本出局是精准的、有预谋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