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苏轼到董其昌,文人画走过了怎样的500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苏轼到董其昌,文人画走过了怎样的500年?

《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十一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前期的500年时间里,文人艺术家如何改造绘画艺术并使之成为主流的艺术、文化传统。

所评图书:

书名:《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

作者:(美)卜寿珊

译者:皮佳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卜寿珊所著的《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十一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前期的500年时间里,文人艺术家如何改造绘画艺术并使之成为主流的艺术、文化传统。

文人画相比职业画匠的作品,当然不能算是专业的。但不同于职业画匠,文人创建出一套文化艺术理论,就像强调文以载道那样,将绘画创作的布局考量、艺术家心理都放在了画法之上,倡导艺术与书法、诗歌之间的联系。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1世纪末,这从苏轼的文人圈提出,一直到明末董其昌的文人圈,都得到了比较清楚的传承。

文人作画始于汉代,到了唐代,这一传统也在延续。之所以正式的文人画会在宋代被提出,主要是因为士人阶层直至北宋,才真正取得了文坛、政坛的主导权。北宋之前,具体来说就是唐代末期以前,世袭贵族不仅左右朝政,而且也主导着文化艺术话语权。世袭贵族中许多人愿意分别成为文学和艺术的赞助者,却同时也扮演着强势的主导者。贵族的品味决定着文化艺术的层次,这种情况下,北宋以前是不太可能出现文人画的。而在北宋,政坛骄子已经很少由贵族子弟扮演,获益于科举选拔的士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一种道德严肃性弥散到所有文化形式之中。”

苏轼、黄庭坚是11世纪晚期的宋代中国文坛领袖。他们擅长诗词,也是著名书法家。苏轼的文人圈里,除了其他诗词家、书法家,还有文同、李公麟等著名画家。这样一群人开创着新型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尽管宋代科举考试中,诗词并不是主要的考察内容,而书法和绘画也只能算是社交场所唱酬的交流方式,但文人士子可以通过这些文化艺术方式来显露个性,抒发自我。

文人圈同时流行诗词、书法和绘画,还在于很多绘画被创造出来之后,作者的其他文人朋友会题跋其上——就这样,书法和诗词与画作就构成了作品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共同致力于反映书画作者及其文人朋友的道德境界。这显然要比那些由职业画匠完成的作品(主要以画面再现景物、人物、事件为宗旨),显得境界更高,也更加宝贵。《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书中也指出,融合了诗词、书法和绘画的作品,可以被认为艺术家品质的反映,是“心印”的表现。

书作者认为,在11世纪晚期,宋代的文人艺术家将绘画与诗词相提并论,绘画被视为文学的图解形式。“就像画描绘视觉世界一样,诗总是描写着自然”。书中梳理了苏轼等北宋文人有关士人画的基本观点,比如苏轼就曾指出,艺术家是诗人,而不是画家,他通过对王维和吴道子各自的画作进行对比分析时强调,王维的画更胜一筹。苏轼还曾批评职业画匠颇为呆板的现实主义画法,认为绘画与文学创作一样,重在传神。黄庭坚的观点与苏轼略有不同,更多的强调绘画与文学都应“表现……模糊不明的意象”,要引发观者、读者的思考领悟。以书法闻名于史的米芾强调“写意”,也就是要通过绘画、书法或文学作品,来传递思想观念。

《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一书深入讨论了南宋、元代、明代,中国文人画概念的深化发展。南宋年间,文人艺术传统在民间延续;而在同期的北方金朝,由于皇室喜好儒家及汉族文人艺术,北宋文人画出人意料的获得相比南方更为突出的发展。苏轼被金朝君臣推崇为最为卓越的北宋名臣。

《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书中谈到,南宋单独发展出一支文人画传统,即以勾描法来画花卉。南宋末年,典型的文人花卉树石画法正式成型。与北宋的先辈对照,南宋的文人艺术家“倾向描绘简单的事物,远离自然环境的一种树木花卉”。

到了元代,文人画家因为出仕无望,大多选择隐居。但也有赵孟頫这样的例外,其出仕于元朝,又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的诗以唐代为楷模,书法学自王羲之,山水画也主张复古,这可以理解为对于古典的再诠释。但赵孟頫本人对于绘画的评论很少。《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介绍了汤垕、吴镇、倪瓒等元代艺术家对于文人画理论发展的贡献。

进入明代,在洪武年间,由于皇帝敌视苏州等江苏城市的士人和商人,再加上元明易代期间的战乱,就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直到15世纪末,随着沈周和文徵明的出现,再再造了文化图景。有趣的是,这之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文人艺术家开始有了显著的对抗,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浙派的文人艺术家将沈周列为业余画家之首,更加推崇戴进这一来自浙江的画家。这为后来董其昌划分南北画派打下了基础。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沈周和文徵明对于文人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他们让文人画变得更加专业,也就是不再简单的以强调意境、画外之意来忽视画功,而是更加注重绘画技术。文徵明的好友唐寅的作品,在技法上也完全可以比肩职业画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苏轼到董其昌,文人画走过了怎样的500年?

《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十一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前期的500年时间里,文人艺术家如何改造绘画艺术并使之成为主流的艺术、文化传统。

所评图书:

书名:《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

作者:(美)卜寿珊

译者:皮佳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卜寿珊所著的《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十一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前期的500年时间里,文人艺术家如何改造绘画艺术并使之成为主流的艺术、文化传统。

文人画相比职业画匠的作品,当然不能算是专业的。但不同于职业画匠,文人创建出一套文化艺术理论,就像强调文以载道那样,将绘画创作的布局考量、艺术家心理都放在了画法之上,倡导艺术与书法、诗歌之间的联系。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1世纪末,这从苏轼的文人圈提出,一直到明末董其昌的文人圈,都得到了比较清楚的传承。

文人作画始于汉代,到了唐代,这一传统也在延续。之所以正式的文人画会在宋代被提出,主要是因为士人阶层直至北宋,才真正取得了文坛、政坛的主导权。北宋之前,具体来说就是唐代末期以前,世袭贵族不仅左右朝政,而且也主导着文化艺术话语权。世袭贵族中许多人愿意分别成为文学和艺术的赞助者,却同时也扮演着强势的主导者。贵族的品味决定着文化艺术的层次,这种情况下,北宋以前是不太可能出现文人画的。而在北宋,政坛骄子已经很少由贵族子弟扮演,获益于科举选拔的士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一种道德严肃性弥散到所有文化形式之中。”

苏轼、黄庭坚是11世纪晚期的宋代中国文坛领袖。他们擅长诗词,也是著名书法家。苏轼的文人圈里,除了其他诗词家、书法家,还有文同、李公麟等著名画家。这样一群人开创着新型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尽管宋代科举考试中,诗词并不是主要的考察内容,而书法和绘画也只能算是社交场所唱酬的交流方式,但文人士子可以通过这些文化艺术方式来显露个性,抒发自我。

文人圈同时流行诗词、书法和绘画,还在于很多绘画被创造出来之后,作者的其他文人朋友会题跋其上——就这样,书法和诗词与画作就构成了作品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共同致力于反映书画作者及其文人朋友的道德境界。这显然要比那些由职业画匠完成的作品(主要以画面再现景物、人物、事件为宗旨),显得境界更高,也更加宝贵。《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书中也指出,融合了诗词、书法和绘画的作品,可以被认为艺术家品质的反映,是“心印”的表现。

书作者认为,在11世纪晚期,宋代的文人艺术家将绘画与诗词相提并论,绘画被视为文学的图解形式。“就像画描绘视觉世界一样,诗总是描写着自然”。书中梳理了苏轼等北宋文人有关士人画的基本观点,比如苏轼就曾指出,艺术家是诗人,而不是画家,他通过对王维和吴道子各自的画作进行对比分析时强调,王维的画更胜一筹。苏轼还曾批评职业画匠颇为呆板的现实主义画法,认为绘画与文学创作一样,重在传神。黄庭坚的观点与苏轼略有不同,更多的强调绘画与文学都应“表现……模糊不明的意象”,要引发观者、读者的思考领悟。以书法闻名于史的米芾强调“写意”,也就是要通过绘画、书法或文学作品,来传递思想观念。

《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一书深入讨论了南宋、元代、明代,中国文人画概念的深化发展。南宋年间,文人艺术传统在民间延续;而在同期的北方金朝,由于皇室喜好儒家及汉族文人艺术,北宋文人画出人意料的获得相比南方更为突出的发展。苏轼被金朝君臣推崇为最为卓越的北宋名臣。

《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书中谈到,南宋单独发展出一支文人画传统,即以勾描法来画花卉。南宋末年,典型的文人花卉树石画法正式成型。与北宋的先辈对照,南宋的文人艺术家“倾向描绘简单的事物,远离自然环境的一种树木花卉”。

到了元代,文人画家因为出仕无望,大多选择隐居。但也有赵孟頫这样的例外,其出仕于元朝,又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的诗以唐代为楷模,书法学自王羲之,山水画也主张复古,这可以理解为对于古典的再诠释。但赵孟頫本人对于绘画的评论很少。《心画:中国文人画500年》介绍了汤垕、吴镇、倪瓒等元代艺术家对于文人画理论发展的贡献。

进入明代,在洪武年间,由于皇帝敌视苏州等江苏城市的士人和商人,再加上元明易代期间的战乱,就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直到15世纪末,随着沈周和文徵明的出现,再再造了文化图景。有趣的是,这之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文人艺术家开始有了显著的对抗,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浙派的文人艺术家将沈周列为业余画家之首,更加推崇戴进这一来自浙江的画家。这为后来董其昌划分南北画派打下了基础。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沈周和文徵明对于文人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他们让文人画变得更加专业,也就是不再简单的以强调意境、画外之意来忽视画功,而是更加注重绘画技术。文徵明的好友唐寅的作品,在技法上也完全可以比肩职业画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