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别人类无主题分享故事,《奇葩大会》像碗历尽千帆的“鸡杂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人类无主题分享故事,《奇葩大会》像碗历尽千帆的“鸡杂汤”

参与节目的分享者来自于各行各业,有拥有粉丝190W+的网红戏精牡丹,也有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而蹲监狱的考古博士,还有龚宇、方文山、冯仑、冯唐、蒋方舟、田朴珺、俞敏洪等各界领军人物。

单看《奇葩大会》这档节目,从节目内容来说,走“润物细无声”的治愈系路线,像一碗有料有温度的“鸡杂汤”。但从米未传媒节目整体的内容矩阵来看,《奇葩大会》第二季此次的改版算得上剑走偏锋,而最终成王败寇结果如何,还待观望。

《奇葩大会》是“奇葩”系列节目之一,《奇葩大会》第二季主题为“特别人类大会”,旨在寻找特别人类,分享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观点。

参与节目的分享者来自于各行各业,有拥有粉丝190W+的网红戏精牡丹,也有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而蹲监狱的考古博士,还有龚宇、方文山、冯仑、冯唐、蒋方舟、田朴珺、俞敏洪等各界领军人物。

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分享者们却因身上带有独特故事经历的在《奇葩大会2》的舞台上成为了“特别人类”。在这一季节目中,分享者得到在场观众60票以上的支持,便可参加最终的“特别人类疯会”。对于这一季节目的改版,就目前播出的节目内容来看,还是可圈可点。

平铺直叙式分享,像“鸡杂汤”浸润人心

从《奇葩说》到《奇葩大会》,选手分享故事、输出自我价值观是节目组构建节目内容常用手法,但如何讲述故事则会运用多种手段。在《奇葩大会》第二季化繁为简,分享者们大都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语言渲染技巧,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将故事一一道出。

从把生活当做素材库的戏精牡丹到写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音乐作词人方文山,从在“想赢”和“怕输”间挣扎多年的吴悠到曾经的“躁郁症”患者刘可乐,从误被当做恐怖分子的考古博士刘拓分享监狱生活到为自恋正名的明星田朴珺。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丰富于常人,但他们不求噱头,心态平和,用真情实感在分享着自己人生当中所发生的快乐或悲情的故事,像一碗“历尽千帆”的“鸡杂汤”浸润人心。

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一群分享者,结合他们的经历,或深或浅分享着在他们所信仰的人和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和关系。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或许有些想法过于赤裸和尖锐,但这样的坦率与真诚的态度还是难能可贵。

“奇葩”的标签之下重在倾听,折射社会的包容度

当下电视节目都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场域中,电视节目为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安乐窝,意识形态则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节目中。所以,一档节目,除了表面的嬉笑怒骂给观众带来的欢乐之外,其实更重要的由表及里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这也是节目意义所在。

在已播出的节目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拓,在节目中讲述了他在伊拉克被当地警察当成恐怖分子,扔进监狱后所发生的事情;另一位是东七门非自由撰稿人刘可乐,讲述她患躁郁症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当下的人生态度。

其实从节目前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和所谈论的话题背后,更多折射的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包容性的提升。

试想,在若干年前的社会,周遭的人们不论是哪种精神疾病都会定论成为“疯子”,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入狱的人都会被定论为“劳改犯”,而且凡被贴上这些标签的人,都会被周遭的人以有色眼镜相待,因此这样的词汇和经历往往都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禁区”。

但在《奇葩大会》上,刘拓、刘可乐他们在这一方舞台上,能够坦然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除了自身的勇气,其实更重要的是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如同刘拓所说,“在当时回来之后,很多媒体想采访我,我都没有接受,毕竟这个事情还是很不光彩的。来到奇葩大会这个平台,觉得当时伊拉克很多事情都没有说清楚。”

刘拓本性腼腆,能够走出这一步,想必也是这两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内心也更愿意向外界打开。

除了赛制的变化,这一季导师的功能设定也与之前不同,将权利下放,与在场观众共同为自己心目中的“特别人类”投票。此外,导师们在选手讲述过程中穿针引线,给予了选手很大的发挥空间,更像是故事的倾听者。而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

也正如田朴珺所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每个人都接纳自己的天赋,也能认识到自己的残缺,当别人面对自己残缺的时候,我们能意识到,对方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之间多了一份同理心。”所以,无论场上的选手在此前身上背负的多少争议,无论在《奇葩大会》上的言行是否会被称为洗白或作秀,其实对于分享者本身而言,更多的是对自身内心真实想法的梳理和表达。

不再附庸于《奇葩说》,《奇葩大会2》重建品牌任重道远

《奇葩大会》作为“奇葩”系列节目之一,《奇葩大会》第一季作为《奇葩说》的前奏曲,意图打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先锋青年观点集会,放肆分享,自由表达。而第二季不再以向《奇葩说》输送选手为目的,放弃第一季的辩论模式,主题为“特别人类大会”,旨在寻找特别人类,分享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观点。

纵观观众评论,《奇葩大会》第二季彻彻底底地改头换面却让“奇葩”系列忠实观众水土不服,豆瓣评分也从第一季的7.8分下降至6.9分。尽管这一季的《奇葩大会》早已声明不再是为《奇葩说》输送选手,但很多观众都是拿着《奇葩说》这档节目的标准尺度在观看《奇葩大会》,从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成也《奇葩说》,败也《奇葩说》。米未传媒联合创始人CCO牟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奇葩说》如果是一只鸡的话,它生了一些蛋,这些蛋包括奇葩明星们,包括《奇葩来了》这样的衍生节目,那我们希望蛋再孵化鸡,我们称它为米未的内容矩阵。

正是在内容矩阵的商业逻辑的引领下,当第一季《奇葩大会》作为《奇葩说》的衍生节目出现时,迅速得到了观众的拥趸。而如今《奇葩大会》节目制作方希望摆脱曾经所依赖的光环,采用全新的世界观来制定赛制,以“抵抗无聊”角度输出内容,试图构建独立IP。

无奈《奇葩说》的烙印太深,生硬切割不易,就如同曾经靠着《爱情公寓》红起来的娄艺潇、陈赫等演员塑造其他电视剧角色,观众还是自主代入胡一菲、曾小贤的固有印象。

在笔者看来,单看《奇葩大会》这档节目,从节目内容来说,走“润物细无声”的治愈系路线,像一碗有料有温度的“鸡杂汤”。但从米未传媒节目整体的内容矩阵来看,《奇葩大会》第二季此次的改版算得上剑走偏锋,任重道远,而最终成王败寇结果如何,还待观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人类无主题分享故事,《奇葩大会》像碗历尽千帆的“鸡杂汤”

参与节目的分享者来自于各行各业,有拥有粉丝190W+的网红戏精牡丹,也有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而蹲监狱的考古博士,还有龚宇、方文山、冯仑、冯唐、蒋方舟、田朴珺、俞敏洪等各界领军人物。

单看《奇葩大会》这档节目,从节目内容来说,走“润物细无声”的治愈系路线,像一碗有料有温度的“鸡杂汤”。但从米未传媒节目整体的内容矩阵来看,《奇葩大会》第二季此次的改版算得上剑走偏锋,而最终成王败寇结果如何,还待观望。

《奇葩大会》是“奇葩”系列节目之一,《奇葩大会》第二季主题为“特别人类大会”,旨在寻找特别人类,分享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观点。

参与节目的分享者来自于各行各业,有拥有粉丝190W+的网红戏精牡丹,也有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而蹲监狱的考古博士,还有龚宇、方文山、冯仑、冯唐、蒋方舟、田朴珺、俞敏洪等各界领军人物。

本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分享者们却因身上带有独特故事经历的在《奇葩大会2》的舞台上成为了“特别人类”。在这一季节目中,分享者得到在场观众60票以上的支持,便可参加最终的“特别人类疯会”。对于这一季节目的改版,就目前播出的节目内容来看,还是可圈可点。

平铺直叙式分享,像“鸡杂汤”浸润人心

从《奇葩说》到《奇葩大会》,选手分享故事、输出自我价值观是节目组构建节目内容常用手法,但如何讲述故事则会运用多种手段。在《奇葩大会》第二季化繁为简,分享者们大都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语言渲染技巧,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将故事一一道出。

从把生活当做素材库的戏精牡丹到写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音乐作词人方文山,从在“想赢”和“怕输”间挣扎多年的吴悠到曾经的“躁郁症”患者刘可乐,从误被当做恐怖分子的考古博士刘拓分享监狱生活到为自恋正名的明星田朴珺。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丰富于常人,但他们不求噱头,心态平和,用真情实感在分享着自己人生当中所发生的快乐或悲情的故事,像一碗“历尽千帆”的“鸡杂汤”浸润人心。

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一群分享者,结合他们的经历,或深或浅分享着在他们所信仰的人和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和关系。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或许有些想法过于赤裸和尖锐,但这样的坦率与真诚的态度还是难能可贵。

“奇葩”的标签之下重在倾听,折射社会的包容度

当下电视节目都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场域中,电视节目为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安乐窝,意识形态则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节目中。所以,一档节目,除了表面的嬉笑怒骂给观众带来的欢乐之外,其实更重要的由表及里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这也是节目意义所在。

在已播出的节目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拓,在节目中讲述了他在伊拉克被当地警察当成恐怖分子,扔进监狱后所发生的事情;另一位是东七门非自由撰稿人刘可乐,讲述她患躁郁症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当下的人生态度。

其实从节目前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和所谈论的话题背后,更多折射的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包容性的提升。

试想,在若干年前的社会,周遭的人们不论是哪种精神疾病都会定论成为“疯子”,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入狱的人都会被定论为“劳改犯”,而且凡被贴上这些标签的人,都会被周遭的人以有色眼镜相待,因此这样的词汇和经历往往都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禁区”。

但在《奇葩大会》上,刘拓、刘可乐他们在这一方舞台上,能够坦然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除了自身的勇气,其实更重要的是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如同刘拓所说,“在当时回来之后,很多媒体想采访我,我都没有接受,毕竟这个事情还是很不光彩的。来到奇葩大会这个平台,觉得当时伊拉克很多事情都没有说清楚。”

刘拓本性腼腆,能够走出这一步,想必也是这两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内心也更愿意向外界打开。

除了赛制的变化,这一季导师的功能设定也与之前不同,将权利下放,与在场观众共同为自己心目中的“特别人类”投票。此外,导师们在选手讲述过程中穿针引线,给予了选手很大的发挥空间,更像是故事的倾听者。而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

也正如田朴珺所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每个人都接纳自己的天赋,也能认识到自己的残缺,当别人面对自己残缺的时候,我们能意识到,对方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之间多了一份同理心。”所以,无论场上的选手在此前身上背负的多少争议,无论在《奇葩大会》上的言行是否会被称为洗白或作秀,其实对于分享者本身而言,更多的是对自身内心真实想法的梳理和表达。

不再附庸于《奇葩说》,《奇葩大会2》重建品牌任重道远

《奇葩大会》作为“奇葩”系列节目之一,《奇葩大会》第一季作为《奇葩说》的前奏曲,意图打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先锋青年观点集会,放肆分享,自由表达。而第二季不再以向《奇葩说》输送选手为目的,放弃第一季的辩论模式,主题为“特别人类大会”,旨在寻找特别人类,分享自己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观点。

纵观观众评论,《奇葩大会》第二季彻彻底底地改头换面却让“奇葩”系列忠实观众水土不服,豆瓣评分也从第一季的7.8分下降至6.9分。尽管这一季的《奇葩大会》早已声明不再是为《奇葩说》输送选手,但很多观众都是拿着《奇葩说》这档节目的标准尺度在观看《奇葩大会》,从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成也《奇葩说》,败也《奇葩说》。米未传媒联合创始人CCO牟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奇葩说》如果是一只鸡的话,它生了一些蛋,这些蛋包括奇葩明星们,包括《奇葩来了》这样的衍生节目,那我们希望蛋再孵化鸡,我们称它为米未的内容矩阵。

正是在内容矩阵的商业逻辑的引领下,当第一季《奇葩大会》作为《奇葩说》的衍生节目出现时,迅速得到了观众的拥趸。而如今《奇葩大会》节目制作方希望摆脱曾经所依赖的光环,采用全新的世界观来制定赛制,以“抵抗无聊”角度输出内容,试图构建独立IP。

无奈《奇葩说》的烙印太深,生硬切割不易,就如同曾经靠着《爱情公寓》红起来的娄艺潇、陈赫等演员塑造其他电视剧角色,观众还是自主代入胡一菲、曾小贤的固有印象。

在笔者看来,单看《奇葩大会》这档节目,从节目内容来说,走“润物细无声”的治愈系路线,像一碗有料有温度的“鸡杂汤”。但从米未传媒节目整体的内容矩阵来看,《奇葩大会》第二季此次的改版算得上剑走偏锋,任重道远,而最终成王败寇结果如何,还待观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