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可能是年度最大假新闻,连《时代》周刊都报道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可能是年度最大假新闻,连《时代》周刊都报道了

最后我决定把这些网页全部关闭,只当自己刚刚看完一场国际媒体圈的《罗生门》。

事情是这样的。

《南华早报》8月24日报道,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个科研小组在超空泡技术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让潜艇可以在水下更高速可控地航行。这项技术如果得到实现,潜艇的速度将超过音速,未来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都用不着2小时。

我大中华怎么这么厉害啊!让人听着就心情振奋啊!

所以超空泡技术其实是个啥啊?

冷战期间苏联发明了这种超空泡技术,原理是用气泡将水下航行器围起来,减少跟水直接接触所带来的阻力,以提高航行速度。但超空泡技术有两个问题,一是需要以接近每小时100千米的高速发射水下航行器,才能产生并维持这个气泡;二是几乎无法掌控水下航行器的方向。

 

所以中国在超空泡技术上是突破了什么啊?

《南华早报》报道中称的“中国在超空泡技术上的突破”,指的是哈工大发现了解决超空泡技术局限性的方法。这个科研小组的超空泡航行器会不停往表层喷出特别的液膜,以减少阻力,这样大大降低航行器的发射速度要求。同时这层人造液膜通过在航行器的不同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力,来实现对水下航行器的方向控制。

哈工大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的李凤臣教授称,“这项技术的潜力,让我们很兴奋。”他还称,超空泡技术不仅限于军用,在未来,这项技术对水下交通,或像游泳这样的水下活动也相当有帮助。

 

《南华早报》报道一出来,网站下就出现了惊讶点赞或欢呼的评论。

用户名为“I Gandhi”的朋友评论说,“中国一个射程在50英里到100英里之间,带有1吨弹头的超音速鱼雷正正是可以跟美国、日本海军抗衡的武器啊。这么先进的武器,中国海军求之不得啦。”

另一位匿名用户看起来应该是同胞,他是怎么写的:“很高兴了解到中国的先进技术研究……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威慑力量是有必要的,这样才可以防止西方牛仔霸权欺负中国!”

瞬间我的民族自豪感就来了。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超空泡这个技术问题,竟然被我们给解决了!

 

外国媒体们也被我大中华的先进研究技术所震慑了,他们纷纷报道了这样的消息。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标题是“中国正在研究能在‘气泡’中‘飞行’的潜艇”,报道里还提及美国海军也老早就对超空泡技术的潜力开展研究了。

《时代》周刊的报道标题是“超音速潜艇又离现实更进了一步”。

IBTimes则以“中国:‘超音速’潜艇,不出2小时就可以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了”的标题报道。

Business Insider则说“中国科学家正用苏联技术去创造一架超高速航行的潜艇”。

哈哈哈哈哈这下还不把你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吓得尿裤子!

 

满心喜悦中我忍不住又去刷这些报道的网站评论了,却发现了些不和谐的声音。

《南华早报》网站里,叫“nathan_kaiser”的用户评论说,“这甚至连国际新闻的水准都达不到啊,这是从洋葱新闻里复制粘贴过来的吗?你们有做过事实核实吗?”

Business Insider里名叫“David Conley”的用户评论更是高冷:“垃圾文章。要是有什么东西能超音速,早就全世界都知道了。”

 

一下子我也动摇了,难道是假的吗……

这时候亲爱的《环球时报》出现了。

8月25日,即《南华早报》报道出来的第二天,《环球时报》发出了辟谣的报道。报道中称,记者在8月24日当天通过哈工大网站上提供的李凤臣教授邮箱,跟他取得联系。针对《南华早报》的报道,李教授的邮件回复这么说道:“我本人感觉这谣造得,如他们写的题目‘逆天了……’,我不清楚他们写的文字信息出自何方,和我本人无关。特此澄清,如有可能也请帮助澄清。”

方才我那颗骄傲的爱国心,一下就碎了。原来什么技术什么突破都是场闹剧啊,大家还是洗洗睡散了吧。

 

但外国媒体们却不这么认为。

《华盛顿邮报》在8月26日的报道中称,李教授在一封邮件中说:“在中国,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发表为学术论文,但这项技术是有在实验室里做试验的。由于这项研究比较敏感,科学家们承受着政府的压力,他们希望这件事可以低调处理。”

《时代》周刊8月26日的报道也称,“像俄罗斯、德国、美国和伊朗现在也投入在这块领域研究,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军事机密,所以这项技术革新的很多细节到现在还是没有透露的。”

不过在后续的报道中,《时代》周刊似乎变得更加谨慎了。他们去采访了美国海军学会的物理学家和海军武器专家Norman Friedman。Friedman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要实现超音速潜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并不是像报道里说得那么容易。Friedman还补充说,“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研究成果,你以为中国的科研人员会说出来?这简直就是扯淡。这种项目不会让公众知道的。不过他们有的时候的确会吹嘘些不存在的事情。”于是,《时代》周刊就在这篇文章的标题中说:“这个事情不会真的发生。”

 

所以我最后决定把这些网页全部关闭,只当自己刚刚看完一场国际媒体圈的《罗生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可能是年度最大假新闻,连《时代》周刊都报道了

最后我决定把这些网页全部关闭,只当自己刚刚看完一场国际媒体圈的《罗生门》。

事情是这样的。

《南华早报》8月24日报道,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个科研小组在超空泡技术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让潜艇可以在水下更高速可控地航行。这项技术如果得到实现,潜艇的速度将超过音速,未来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都用不着2小时。

我大中华怎么这么厉害啊!让人听着就心情振奋啊!

所以超空泡技术其实是个啥啊?

冷战期间苏联发明了这种超空泡技术,原理是用气泡将水下航行器围起来,减少跟水直接接触所带来的阻力,以提高航行速度。但超空泡技术有两个问题,一是需要以接近每小时100千米的高速发射水下航行器,才能产生并维持这个气泡;二是几乎无法掌控水下航行器的方向。

 

所以中国在超空泡技术上是突破了什么啊?

《南华早报》报道中称的“中国在超空泡技术上的突破”,指的是哈工大发现了解决超空泡技术局限性的方法。这个科研小组的超空泡航行器会不停往表层喷出特别的液膜,以减少阻力,这样大大降低航行器的发射速度要求。同时这层人造液膜通过在航行器的不同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力,来实现对水下航行器的方向控制。

哈工大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的李凤臣教授称,“这项技术的潜力,让我们很兴奋。”他还称,超空泡技术不仅限于军用,在未来,这项技术对水下交通,或像游泳这样的水下活动也相当有帮助。

 

《南华早报》报道一出来,网站下就出现了惊讶点赞或欢呼的评论。

用户名为“I Gandhi”的朋友评论说,“中国一个射程在50英里到100英里之间,带有1吨弹头的超音速鱼雷正正是可以跟美国、日本海军抗衡的武器啊。这么先进的武器,中国海军求之不得啦。”

另一位匿名用户看起来应该是同胞,他是怎么写的:“很高兴了解到中国的先进技术研究……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威慑力量是有必要的,这样才可以防止西方牛仔霸权欺负中国!”

瞬间我的民族自豪感就来了。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超空泡这个技术问题,竟然被我们给解决了!

 

外国媒体们也被我大中华的先进研究技术所震慑了,他们纷纷报道了这样的消息。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标题是“中国正在研究能在‘气泡’中‘飞行’的潜艇”,报道里还提及美国海军也老早就对超空泡技术的潜力开展研究了。

《时代》周刊的报道标题是“超音速潜艇又离现实更进了一步”。

IBTimes则以“中国:‘超音速’潜艇,不出2小时就可以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了”的标题报道。

Business Insider则说“中国科学家正用苏联技术去创造一架超高速航行的潜艇”。

哈哈哈哈哈这下还不把你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吓得尿裤子!

 

满心喜悦中我忍不住又去刷这些报道的网站评论了,却发现了些不和谐的声音。

《南华早报》网站里,叫“nathan_kaiser”的用户评论说,“这甚至连国际新闻的水准都达不到啊,这是从洋葱新闻里复制粘贴过来的吗?你们有做过事实核实吗?”

Business Insider里名叫“David Conley”的用户评论更是高冷:“垃圾文章。要是有什么东西能超音速,早就全世界都知道了。”

 

一下子我也动摇了,难道是假的吗……

这时候亲爱的《环球时报》出现了。

8月25日,即《南华早报》报道出来的第二天,《环球时报》发出了辟谣的报道。报道中称,记者在8月24日当天通过哈工大网站上提供的李凤臣教授邮箱,跟他取得联系。针对《南华早报》的报道,李教授的邮件回复这么说道:“我本人感觉这谣造得,如他们写的题目‘逆天了……’,我不清楚他们写的文字信息出自何方,和我本人无关。特此澄清,如有可能也请帮助澄清。”

方才我那颗骄傲的爱国心,一下就碎了。原来什么技术什么突破都是场闹剧啊,大家还是洗洗睡散了吧。

 

但外国媒体们却不这么认为。

《华盛顿邮报》在8月26日的报道中称,李教授在一封邮件中说:“在中国,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发表为学术论文,但这项技术是有在实验室里做试验的。由于这项研究比较敏感,科学家们承受着政府的压力,他们希望这件事可以低调处理。”

《时代》周刊8月26日的报道也称,“像俄罗斯、德国、美国和伊朗现在也投入在这块领域研究,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军事机密,所以这项技术革新的很多细节到现在还是没有透露的。”

不过在后续的报道中,《时代》周刊似乎变得更加谨慎了。他们去采访了美国海军学会的物理学家和海军武器专家Norman Friedman。Friedman从技术层面分析认为,要实现超音速潜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并不是像报道里说得那么容易。Friedman还补充说,“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研究成果,你以为中国的科研人员会说出来?这简直就是扯淡。这种项目不会让公众知道的。不过他们有的时候的确会吹嘘些不存在的事情。”于是,《时代》周刊就在这篇文章的标题中说:“这个事情不会真的发生。”

 

所以我最后决定把这些网页全部关闭,只当自己刚刚看完一场国际媒体圈的《罗生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