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黑关键词:贵族、三本、野鸡大学
在 AIESEC 半年一度的迎新大会上,我第一次听到 UNNC 这个名字。她的中文名字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她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分校,是一所沿用英式教育的高校。
在会上,不管是什么环节或者游戏,总有人介绍自己来自 UNNC,或者总有全场此起彼伏的 UNNC!UNNC!UNNC!的洗脑呐喊,因此从一堆混乱的高校缩写中记住这个字母组合,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时我想,如果说 AIESECer 是一群狂热分子的话,UNNC 的学生大概就是这群人中的“疯子”。
即便是在创行、AIESEC 等比较喧闹的组织里,宁波诺丁汉的学生还是相当出众。一件男女同款的学校文化衫,宁波诺丁汉的学生穿出5、6种花样,要么在腰际打个结搭配一条高腰短裤,要么把衣服剪成歪歪扭扭的大领口,露出让人羡慕的明显锁骨。
当我还在幼稚地背下组织的6个价值观时,在 UNNC 读书的大晴已经开始跟我讨论什么是 Living Diversity 。
可能是被黑习惯了,大晴跟我介绍自己的时候,上来就讲了三个 UNNC 的关键词:贵族、三本、野鸡大学。
对于对这个学校一无所知的人,大晴说出这三个字,就相当于抢了黑子的对白了,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但回到学校的大晴,可就没时间那么飞扬跋扈了。一周7小时的课看起来很轻松,让课程表被填的像马蜂窝似的工科生羡慕妒忌恨,但大概只有商科生懂,这7小时的课意味着课前十几条的 Reading List 和 Research 要求,一周3个 Essay 死线,还有总在情人节、圣诞节等等节日前夜的凌晨,收到的来自教授的邮件。邮件内容言简意赅一针见血:“Please make an oral presentation next week.”
Reading 和 Research 可以不做吗?不可以。在 Seminar 上不说话或者没有观点,可能会当场被严格的墨西哥老师撵出去。Essay 可以不好好写吗?不可以。就算是导师给面子,系统上一个外校导师给的 Second Marker 也可能让你的一等学位就此葬送。
早就有人说过,国外的大学易入难出,宁波诺丁汉的英式教育,为这里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严密的成长线:
大一相当于英国的预科,一整年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英语,以及适应英国的教育系统,有意转专业的学生要在这一年拿到高分才有机会;
大二的成绩只影响交换生的选拔;
大三大四的绩点最关键,直接决定毕业时的学位等级,申请国外研究生时,学位等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沿着这条成长线,你就不难想象UNNC学生的四年生活轨迹——大一从那50多个社团中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向,大二当个小小的 leader 发掘自己挥斥方遒的领导潜能,大三就逐步从或名或利或友情或爱情的社交中淡出,早上8点开始图书馆生活,沉迷学习不能自拔,每天最大的诗意是在草坪上写意地码着 Essay……
大晴热情洋溢地给我介绍他们校道上闲庭信步的鸭子,以及没踩过一次就不算是UNNC人的鸭子粑粑,还有钟楼前的草地上像小型 Coachella 一样人满为患的不插电音乐会,喧闹声正好为某一栋楼楼顶的小型趴体助兴。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大晴在校外通宵做一个社团规划,顺便练一遍第二天一早的Pre,朋友圈里总是“总有睡眠之外更重要的事,比如学习”等等经典句式。半夜1点跟我吐槽说“好困啊“,然后抛下一句"再码200字Essay我就去睡"给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高考落败者”的弯道超车
尽管宁波诺丁汉的学生在校园内有极高的自由度,不管是沉迷学习还是牺牲掉交换的机会全心做社团主席都不会被批评,但在校外,外界对这所学校的评价可严苛得多。
在苏杭地区,你可以说UNNC是一所好的大学。她掌握着苏杭地区清北人浙之外的较好的生源,每年在全国的绝大多数省份的招生分数线都在一本线以上,她的校友遍布英美名校,她的英国本部是世界百强名校。
但也有人可以说她是一所没那么好的大学。在中国,UNNC的地位尴尬就在于,她的分校模式还没那么被社会所接受,她游离在985、211的评判标准之外。在国内,脱离了世界名校的“母体“,UNNC被扔进清北人浙的名校竞技场中,几乎没有搏斗之力。而那些没考上传统意义的名校、来到这里读书的“高考落败者“们,只能通过四年后斩获的offer来证明自己,母校没有光环赋予他们,他们也很难凭一己之力去证明母校的强大。
一位UNNC毕业生在给师弟师妹作分享时说过这样一句中肯的话:
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 UNNC 可能已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好玩的是,大学四年可以写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根据宁波诺丁汉大学2017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选择升学的本科生中有27.5%入读世界排名前10的顶尖高校,55.5%入读前50的高校。
图片来源:宁波诺丁汉大学2016/2017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大晴拿到UCL Offer时进入了一个同届的校友群,群成员150人,大多数都是准备在当年入读UCL的UNNC学生。在UCL的另一个专业里,2017届50+的中国学生中,有大概五分之一毕业于UNNC。
大晴常常在宿舍楼下撞见旧校友,在英国读研究生,大晴说,就像是跟老校友换了一个地方读书一样。
一位UNNC毕业,后来申上LSE的朋友告诉我,她申研究生时投的那些学校,是她在四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名字。而四年后的顺利和从容,让她对母校始终感激。
大晴也从来不是主流的好学生。她在高中毕业时总隐约感觉到同学的诟病,“考不上浙大就贴钱读贵族学校”,同学聚会上常有人问她“值不值”,她很难回答。
当高中的学霸考上一所顶尖名校来证明自己时,大晴要用四年的时间和成绩为自己加冕。
橘生淮北则为枳?
尽管外界常在质疑高昂的学费值不值得,但在大晴眼里,她是在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读国外的大学,享受着比中国学生在国外所能获得的更好的教学资源。
大多数的学生报考这所学校,要的是她的英式教育体系和资源,但在真正就读之前,很难通过一堆官方的数据去判断其真正的价值。
宁波诺丁汉的学生通过四年的英式学习,辅以母校的海外实力,能在研究生阶段申到理想的大学,一两年后回到国内找工作,依然逃不过国内的评判标准。
在宁波读诺丁汉,在苏州读利物浦,去上海上纽约大学,到珠海读浸会大学,名校的国内分校和联合办校模式越来越多,这些二线城市名字与国外名校的组合依旧没有在国内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高昂的学费让人误以为是三本,没有985、211的加持,联合办校学生的简历再怎么光鲜亮丽,也会在第一关被刷掉。
BBC一部纪录片中,受中式教育指导的学生在考试中大获全胜,但纪录片的镜头止于一场考试,而在镜头之外,这些孩子的人生赛道还很漫长,中英教育哪个更好,没有人能说清楚。
大学的教育模式也类似。在中国的英式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和职场人,很难只通过学生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薪水来衡量。UNNC的办学模式到底是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还是永远摆脱不了橘生淮北则为枳之嫌,现在下定论还太早。
而作为联合办校、分校的白老鼠,前面几届乃至十几届的毕业生,只能为这场改革阵痛买单。他们没有什么光环可以分享,相反,他们的每一份成就都要被写上功勋墙,他们的母校,他们自己成就。
正如这些还在20几岁的孩子一样,这所脱离传统标准的国内高校,还有很多故事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网络
Ref:
http://t.cn/RElN3Eq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599514/answer/3735047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9499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