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里,受害者似乎永远无法原谅加害者,毕竟又有几个施暴者是真心悔过的?
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还有个结局是他们可以相爱啊!
《声之形》就讲述了一个听力有障碍、口齿不清的少女,在母亲的坚持下去普通学校上学的故事。
5分钟看完《声之形》
作者:老段
在我的BGM里没有人可以打败我
石田将也,小学六年级,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生活无忧无虑,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了也不参加补习班,平常画风是个逗比熊孩子。
遇见她之后,则变成了这个自我厌弃的样子。
她,西宫硝子,曾经也是一枚萌萌哒的开朗萝莉。
折磨她的从来都只是些小事,却一步步将她逼上了绝望的天台。
故事要从他们小学六年级的相遇说起。
这天,硝子转学到将也的班级上。老师让硝子做自我介绍,她却一直安静不说话,直到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她从红书包里掏出一本笔记本。
初次见面,我叫西宫硝子,我想通过这本笔记本和大家做朋友,麻烦各位和我说话时写在这本笔记本上吧。
我听不到声音。
原来硝子是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女孩子。她需要靠助听器才能听到周围的一点声音,虽然声带可以发声,但是讲话基本很难被听懂。
在校园这种集体主义氛围浓烈的地方,平庸的人、安分守己的人最不会受到欺负。而那些光芒四射、与众不同的人,是最会被众人推到悬崖边的人。
硝子被霸凌,好像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她无法通过别人的语气来察言观色,“不会读空气”。
连神经大条如男主将太也都看得出来女生们在集体排挤硝子,她不机灵,遇事只会傻笑和道歉。
将也虽然对硝子有好感,但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当然是选择和其他人一起欺负她。他在5个月内把硝子的助听器弄坏了8个。
女主的母亲告状到了学校,而那些曾经和男主一起欺负女主的同班同学,却突然调转枪头,把所有的罪行都推到了男主的头上。
最终女主转学走了,男主由于“恶劣的人品”,从欺负别人的人变成了被欺负的人。
升上初中后,他继续被新同学孤立。此时的将也明显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无法直视他人,还有了“过呼吸”和呕吐症状。校园生活对他来说很难熬,在他心中,全校所有的同学都被打上了X,面目不清。
男主计划投河自杀,不过在这之前他打算去手语教室找女主,想对曾经被自己欺负过的她道个歉。
多年后走廊再遇见,有尴尬,有羞愧。已经学会手语的男主,此时突然想起小学时女主曾对自己用手语比划过的一个词,“朋友”。
原来他们曾经都互有好感,只是现实的障碍,一个不会说,一个不敢说,让他们的心声无法传达到对方心里。
无论是不是虚假的自我满足,同样体会过霸凌的悲惨滋味的男主突然想继续实践他们之间“想和你成为朋友”的想法。
作为曾经给女主带来深深伤痛的人,男主的接近被女主的妹妹和妈妈强烈反对。
而拥有了同样被欺负的视角和经历的两人,新的关系开始再生,互相救赎的友谊和爱情在两人间萌芽……
校园欺凌的题材一般都有些沉重,这与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动画片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声之形》要打破这种印象。
首先在画面上非常明朗和清新,作画很细致地刻画出了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片中各种“花”的运用,不但装饰了画面,也点明了人物的心境。
仙客来从红色到蓝色,象征女主的忧郁
动画和真人相比,最难的是生活流叙事,因为你很难把日常场景画得比生活更像生活。影片的三分之二情节都是男女主心灵互相靠近、谈恋爱,是非常考验动画导演的功力的。
举个例子,将也第二次去手语教室找硝子,他很希望去见硝子,但是又害怕人家拒绝他,为了表现这种矛盾的心情导演设置了一个小细节:一张面包店的打折券。男主在马路中央滑稽地捉到这张打折券,他带着一条法棍壮胆,去约女主喂鲤鱼。
比如表现将也和母亲的感情。将也损坏硝子的助听器共170万,是母亲赔偿的。后来将也拼命打工赚到了170万,把这笔钱放在了母亲的枕头边,才去跳河轻生。
《声之形》的原作漫画有大量的心里独白和吵架打架日常,但过多的细节其实损害了作品的深度。动画对漫画的节奏和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整个叙事节奏非常快。
影片开始2分钟,插入了一段MV。摇滚歌曲《My Generation》响起,歌词唱着“人们妄想搞垮我们,就因为我们到处游荡”,画面切回了男主小学时的样子,一组男主和小伙伴玩耍的镜头。
这个1分30秒的MV完整刻画了男主在遇见硝子前无忧无虑的小霸王生活,为接下来长达20分钟的插叙做铺垫。
同样的内容,漫画用了37页去静态表现;同样的1分30秒,《你的名字》放了一个和前后叙事完全无关的的MV……
影片的很多关键情节隐藏在小细节中。
比如男主的妈妈去道歉回来一边的耳环却没了,衣服上都是血迹,这是被女主的妈妈以牙还牙扯破了耳洞,她却什么都没对儿子说。
比如合唱练习的时候,女主抢拍先开口,是因为跟着旁边的川井张嘴,但是川井却没有发声,女主却被全班议论。(剧透:这个双麻花是全片最大的心机婊)
片中用大量的特写空镜头来叙事和转场。
比如西宫家的奶奶死了,从河边转场到殡仪馆,用的是海石竹,花语是关心、同情。
而一头一尾两段自杀,用主观镜头中的烟花绽开代替纵身一跃的镜头。死亡在导演的镜头下不是冰冷阴暗的,年轻的生命像火花那样绚烂和易逝。
导演山田尚之和编剧吉田玲子之前曾合作过《玉子爱情故事》,《声之形》在漫画故事的基础上,剧场版动画为了塑造人物的真实感,堆砌了无数的动作细节、人物神态,角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卖萌,而是有了专属的性格和灵魂。
有人质疑男女主三观不正,现实中绝对不会发生这种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爱情故事。
两人的昵称“小硝”和“小将”的日文发音是一模一样的,其实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是受害者的普通人版和非普通人版。导演通过这两个人物的经历都在探讨校园欺凌发生时,受害者内心受到的伤害和对日后性格的影响,继而又一点一点解开人物的心结。
毕竟不跨越过去,永远无法走向明天,这也是这两个人为何都在片中有自杀行为的理由。还好他们出现了,拯救了彼此。
校园暴力本身是非常敏感的题材,大多数讲述这个题材的影片无法逃脱阴暗、怨恨、复仇的基调,甚至非常容易在“政治正确”上被舆论攻击。
“受害者心态”是一个不能探讨的话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会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对啊,你们怎么不去谴责那些加害者,反而嚷嚷着要救赎那些已经受伤的人,这难道不是你们廉价的自我满足吗?
或许吧,但是比起社会新闻中那些受到校园暴力而无法得到正义保护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价值观还没那么糟糕。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