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法斯宾德的世界,爱比死更冷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法斯宾德的世界,爱比死更冷酷

电影对于法斯宾德,是一面黑色巨大的镜子,它肯定了他举世无双的才华,也把他身上的混乱和残忍映射得一览无遗。

一提起法斯宾德,小四知道很多迷妹第一反应是:

不过今天要聊的是另外一位法斯宾德——著名德国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施隆多夫、赫尔措格、维姆文德斯一同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

他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他是片场的暴君,也是生活中羞涩的小男孩。

他可以拯救一个国家的电影,被后世导演奉若神明。

处女作《爱比死更冷》,多年后《独行杀手》的造型出处

也是个十足的恶棍,逼着自己的女朋友去卖,来养活他。

他的电影缪斯汉娜·许古拉

他是一个十足喜新厌旧的人,追你的时候可以一年送你4辆兰博基尼。

不要你的时候,可以逼着你自杀。他还曾经有过几任同性情人。

只活了37年的他,用13年的时间拍了41部电影。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放映6部法斯宾德的经典作品,以纪念他逝世35周年。

作者:小四

爱吃鸡爪的胖子,邪典电影黑带

恐惧吞噬灵魂 1974

在法斯宾德诸多电影中,《恐惧吞噬灵魂》仅仅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拍摄时间,可谓是一气呵成。法斯宾德的初衷,是为之后所要拍摄的《玛尔塔》与《寂寞芳心》作一次电影制作技法的试练。

但万万没想到,这部两星期拍成的片子成为了法斯宾德的又一部杰作,还荣获了1974年戛纳电影节FIPRESCI双周奖以及普通评审团奖。

和法斯宾德其它电影不太一样的是,《恐惧吞噬灵魂》这部电影简明易懂,通俗完整,不像法斯宾德其他的影片那么冷酷。比较容易让首次观看法斯宾德的观众进入法斯宾德的世界。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六十岁的清洁女工,一个四十岁的外来务工者,两人相爱了。年龄差让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无奈之下两人躲避另居。一天,等他们躲避回来后,却发现事情有点雨过天晴。

但就在观众觉得这段恋情可以一番风顺的时候,他们两人之间却产生了裂痕。

在法斯宾德的电影创作中,你会看到极为残酷的社会景象,他并不是一个非常艺术气质的导演,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拍通俗情节剧,所以他的电影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

爱比死更冷 1969

《爱比死更冷》是法斯宾德的长片处女作。在1969年,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影片曾获邀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被提名金熊奖角逐。

电影处女作往往是通往一个导演秘密花园的捷径,虽然法斯宾德的这座不设围墙的花园是一直暴晒在阳光底下,它是时刻欢迎你参观的一种状态。

确实,这部处女作里已经呈现了不少未来他想在电影中表达和探讨的元素。

比如——

爱,对于同性和异性之爱;

暴力,对敌人和对爱人施加的暴力;

残忍,这个世界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残忍;

死亡,他对死亡的态度。

故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里展开,一堵白色墙壁,两张椅子,一张桌子,一个名叫弗兰茨(法斯宾德饰)的青年人,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看着报纸。

有人说,看法斯宾德电影的感觉就像处女被不法份子蹂躏,既有痛苦,又夹杂着快感。如果实在受不了,强忍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小四想说的是,那简直是……真的。电影开场的那十来分钟,确实难熬,要不是有源源不断的泡椒凤爪在手,小四差点就放弃了。

《爱比死更冷》以强盗片的形式描述现代年轻人的彷徨心态,作品有受到戈达尔、梅尔维尔、施特劳布等电影作品的影响。

同时,电影也显示出导演在电影形式上独特的风格:持续的、静止无动作或极少动作的长镜头,以及“反戏剧剧团”风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单调间离效果。

全片借鉴了美国强盗片的模式,冷静地用镜头记叙了几个贫困而彷徨的青年谋划犯罪的事情,其中不乏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但法斯宾德没有把它拍成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电影。

相反,电影中冷漠、空旷的画面,主人公有违常理的行为,面无表情的特写,都是法斯宾德刻意而为之的,同时他也是在向心目中的新浪潮导演电影大师致敬。

寂寞芳心 1974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冯塔纳的小说,并刻意从原著作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戏剧化的情节剧故事,为此,使用了大量的旁白和字幕。法斯宾德的电影中多次用到镜子反射来表达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在这部影片中,这个方式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有些镜头中,镜面甚至多次反射,手法运用让人为之回味不已。

中国轮盘 1976

封闭空间里,一对夫妻,各自心怀鬼胎,家庭教师内心邪恶自私,每一个人都在伪装。看似柔弱无辜的女儿设计了一个游戏,逼出每个人最丑陋的一面。

有趣的是,法斯宾德将尼采的太阳引入这场暧昧游戏中,并最终提出了“多人轮舞”真正的混乱源头:混乱首先在我的体内。

世界旦夕之间 1973

《世界旦夕之间》是1973年法斯宾德为电视台制作的两部式科幻电影,改编自伽洛耶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

这部片子后来被好莱坞翻拍成《异次元骇客》(TheThirteenth Floor),也深深启发了《黑客帝国》。

由于版权问题,这部电影在电视台首轮播映后就极少重回荧屏,电影院的放映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去的15年间,此片仅仅在电影院放映过两次,分别在纽约和巴黎。此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机会实属珍贵。

维罗妮卡·佛斯的欲望 1982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法斯宾德连续拍摄了多部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就包括即将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的《维罗妮卡·佛斯的欲望》,本片是法斯宾德“德国女性”三部曲的第三部,在1982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影片讲述了过气女伶维罗妮卡如何从生活没落再一步步走向死亡。

影片中过气女伶的形象,被认为是法斯宾德自我的化身。

“瞬时的挣扎与永恒的死亡之间,我选择死亡”,借女主角维罗妮卡·佛斯之口,法斯宾德道出了对死亡的态度。

=========================

1945年5月31日,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在那段德国最没落动荡、贫穷混乱的岁月中,法斯宾德度过了孤独且缺乏关注的童年。

现实世界的苍凉与绝望,从那时就改变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孤独内向的性格和敏感的触觉,让法斯宾德能敏锐地察觉人和人之间最微妙的关系。

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小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 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这段两人生活的记忆。

法斯宾德八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和一个19岁的少年成了情人,而这个19岁的情人觉得自己应该以父亲的身份对法斯宾德尽责,小法斯宾德童年的苦恼可想而知。

十五六岁时,法斯宾德离开母亲,来到科隆和父亲住了一段时期,父亲已经被吊销医师执照,靠出租公寓为生。法斯宾德就替父亲向一些外籍劳工收取房租,并开始了自己的卖淫活动。

1964年,法斯宾德决定中断中学学业,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当时的同学中就有后来德国第一女星、也是法斯宾德的爱将汉娜·许古拉。

同时,法斯宾德时而做演员,时而做助理,并通过大量的影片观摩,积累着自己的电影经验。

当财源匮乏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毫不介意地继续在低级酒吧和外籍工人聚集地拉客卖淫。与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样,据说他早期的几个剧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时候,他在对门的酒吧里完成的。

法斯宾德对于德国新电影的意义非同寻常。他坚信“电影解放心智”,执着地以他特有的姿态对抗着这个无趣又乏味的世界,并竭尽全力用电影倾吐着他内心的一切。

1982年6月,法斯宾德正在紧张筹划着自己的新片《可卡因》和《我是这个地球上的幸运儿》。

6月10日这天清晨三点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只听到他房间的电视响着而没有他的鼾声。虽然他有不经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他房间的惯例,但女友还是走了进去,只见法斯宾德躺在床上,已经气绝,嘴里还叼着一支香烟。

最终,因吸毒过量,他的生命指针永远停留在了37岁。

一个在废墟中生长、自学成才的天才,留下杰作之后,又在废墟中化为灰烬。法斯宾德用瞬间燃尽的生命谱写了41部作品,但至死都写不尽这个比死更冷酷的世界。

电影对于法斯宾德,是一面黑色巨大的镜子,它肯定了他举世无双的才华,也把他身上的混乱和残忍映射得一览无遗。

他性格暴戾、缺乏耐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电影本身,法斯宾德都是极不耐烦的——你即使在为他银幕上的才华横溢屏息时,也不会忽略其配音模糊、片断仓促、细节粗糙的技术缺点。

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个自私、孤独、跋扈的男孩,喜怒无常、缺乏耐性、性格暴戾,游荡在男女两个世界中,对爱索求无度而又肆意凌虐。

一位天才艺术家,往往拥有一个残酷漫长的青春期,亦或终其一生都被囚禁其中。

出生地德国南部巴伐利亚

小四觉得,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比死亡更冷酷的东西,除了因为忽视而被放置过期的美食以外,就是那种永远不与自己不与这个世界和解的人。

这种人会不停地折磨自己和虐待所有爱着他的人,法斯宾德就是这种人,他用的是拍电影这种方式。

我们爱他,或许就是因为他残酷得很真实。

法斯宾德的影像世界太过特别了,他惯用极简主义手法去描写混乱,用冷静的表演来描写残忍,用舞台间离感来描写现实生活。

在他的电影中,除了角色的名字以外,其余可能都是他真实生活的搬演。

他和同样被誉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的赫尔佐格刚好相反,赫尔佐格坦言,所有他经手的电影,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都是他经过设计,精心打造的故事。

而法斯宾德则是用别具一格的影像,在银幕上一次又一次地填充着他这部只有37年的自传。

左三为赫尔佐格

看他的电影就是在近距离观看他的生活,看他残酷而稀缺的生命状态。

他永远烟不离手,即便在电影中,他饰演的角色往往也是烟瘾极大的。他暴饮暴食、过度酗酒、糜烂的双性生活,滥用安眠药、兴奋剂、吸食毒品。

从未见过比法斯宾德更有混乱可能的人,也从未发现比法斯宾德更与电影血肉相嵌的人。

不知为何,此刻小四的脑海里闪现了另一个名字,一个名叫古龙的武侠小说作家。

香港知名导演王家卫对古龙的评价是:

“古龙是一个流氓,一个才华横溢的流氓。”

小四心想,这个评价给予法斯宾德,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吧。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法斯宾德的世界,爱比死更冷酷

电影对于法斯宾德,是一面黑色巨大的镜子,它肯定了他举世无双的才华,也把他身上的混乱和残忍映射得一览无遗。

一提起法斯宾德,小四知道很多迷妹第一反应是:

不过今天要聊的是另外一位法斯宾德——著名德国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施隆多夫、赫尔措格、维姆文德斯一同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

他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他是片场的暴君,也是生活中羞涩的小男孩。

他可以拯救一个国家的电影,被后世导演奉若神明。

处女作《爱比死更冷》,多年后《独行杀手》的造型出处

也是个十足的恶棍,逼着自己的女朋友去卖,来养活他。

他的电影缪斯汉娜·许古拉

他是一个十足喜新厌旧的人,追你的时候可以一年送你4辆兰博基尼。

不要你的时候,可以逼着你自杀。他还曾经有过几任同性情人。

只活了37年的他,用13年的时间拍了41部电影。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放映6部法斯宾德的经典作品,以纪念他逝世35周年。

作者:小四

爱吃鸡爪的胖子,邪典电影黑带

恐惧吞噬灵魂 1974

在法斯宾德诸多电影中,《恐惧吞噬灵魂》仅仅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拍摄时间,可谓是一气呵成。法斯宾德的初衷,是为之后所要拍摄的《玛尔塔》与《寂寞芳心》作一次电影制作技法的试练。

但万万没想到,这部两星期拍成的片子成为了法斯宾德的又一部杰作,还荣获了1974年戛纳电影节FIPRESCI双周奖以及普通评审团奖。

和法斯宾德其它电影不太一样的是,《恐惧吞噬灵魂》这部电影简明易懂,通俗完整,不像法斯宾德其他的影片那么冷酷。比较容易让首次观看法斯宾德的观众进入法斯宾德的世界。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六十岁的清洁女工,一个四十岁的外来务工者,两人相爱了。年龄差让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无奈之下两人躲避另居。一天,等他们躲避回来后,却发现事情有点雨过天晴。

但就在观众觉得这段恋情可以一番风顺的时候,他们两人之间却产生了裂痕。

在法斯宾德的电影创作中,你会看到极为残酷的社会景象,他并不是一个非常艺术气质的导演,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拍通俗情节剧,所以他的电影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

爱比死更冷 1969

《爱比死更冷》是法斯宾德的长片处女作。在1969年,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影片曾获邀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被提名金熊奖角逐。

电影处女作往往是通往一个导演秘密花园的捷径,虽然法斯宾德的这座不设围墙的花园是一直暴晒在阳光底下,它是时刻欢迎你参观的一种状态。

确实,这部处女作里已经呈现了不少未来他想在电影中表达和探讨的元素。

比如——

爱,对于同性和异性之爱;

暴力,对敌人和对爱人施加的暴力;

残忍,这个世界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残忍;

死亡,他对死亡的态度。

故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里展开,一堵白色墙壁,两张椅子,一张桌子,一个名叫弗兰茨(法斯宾德饰)的青年人,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看着报纸。

有人说,看法斯宾德电影的感觉就像处女被不法份子蹂躏,既有痛苦,又夹杂着快感。如果实在受不了,强忍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小四想说的是,那简直是……真的。电影开场的那十来分钟,确实难熬,要不是有源源不断的泡椒凤爪在手,小四差点就放弃了。

《爱比死更冷》以强盗片的形式描述现代年轻人的彷徨心态,作品有受到戈达尔、梅尔维尔、施特劳布等电影作品的影响。

同时,电影也显示出导演在电影形式上独特的风格:持续的、静止无动作或极少动作的长镜头,以及“反戏剧剧团”风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单调间离效果。

全片借鉴了美国强盗片的模式,冷静地用镜头记叙了几个贫困而彷徨的青年谋划犯罪的事情,其中不乏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但法斯宾德没有把它拍成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电影。

相反,电影中冷漠、空旷的画面,主人公有违常理的行为,面无表情的特写,都是法斯宾德刻意而为之的,同时他也是在向心目中的新浪潮导演电影大师致敬。

寂寞芳心 1974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冯塔纳的小说,并刻意从原著作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戏剧化的情节剧故事,为此,使用了大量的旁白和字幕。法斯宾德的电影中多次用到镜子反射来表达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在这部影片中,这个方式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有些镜头中,镜面甚至多次反射,手法运用让人为之回味不已。

中国轮盘 1976

封闭空间里,一对夫妻,各自心怀鬼胎,家庭教师内心邪恶自私,每一个人都在伪装。看似柔弱无辜的女儿设计了一个游戏,逼出每个人最丑陋的一面。

有趣的是,法斯宾德将尼采的太阳引入这场暧昧游戏中,并最终提出了“多人轮舞”真正的混乱源头:混乱首先在我的体内。

世界旦夕之间 1973

《世界旦夕之间》是1973年法斯宾德为电视台制作的两部式科幻电影,改编自伽洛耶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

这部片子后来被好莱坞翻拍成《异次元骇客》(TheThirteenth Floor),也深深启发了《黑客帝国》。

由于版权问题,这部电影在电视台首轮播映后就极少重回荧屏,电影院的放映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去的15年间,此片仅仅在电影院放映过两次,分别在纽约和巴黎。此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机会实属珍贵。

维罗妮卡·佛斯的欲望 1982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法斯宾德连续拍摄了多部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就包括即将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的《维罗妮卡·佛斯的欲望》,本片是法斯宾德“德国女性”三部曲的第三部,在1982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影片讲述了过气女伶维罗妮卡如何从生活没落再一步步走向死亡。

影片中过气女伶的形象,被认为是法斯宾德自我的化身。

“瞬时的挣扎与永恒的死亡之间,我选择死亡”,借女主角维罗妮卡·佛斯之口,法斯宾德道出了对死亡的态度。

=========================

1945年5月31日,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在那段德国最没落动荡、贫穷混乱的岁月中,法斯宾德度过了孤独且缺乏关注的童年。

现实世界的苍凉与绝望,从那时就改变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孤独内向的性格和敏感的触觉,让法斯宾德能敏锐地察觉人和人之间最微妙的关系。

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小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 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这段两人生活的记忆。

法斯宾德八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和一个19岁的少年成了情人,而这个19岁的情人觉得自己应该以父亲的身份对法斯宾德尽责,小法斯宾德童年的苦恼可想而知。

十五六岁时,法斯宾德离开母亲,来到科隆和父亲住了一段时期,父亲已经被吊销医师执照,靠出租公寓为生。法斯宾德就替父亲向一些外籍劳工收取房租,并开始了自己的卖淫活动。

1964年,法斯宾德决定中断中学学业,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当时的同学中就有后来德国第一女星、也是法斯宾德的爱将汉娜·许古拉。

同时,法斯宾德时而做演员,时而做助理,并通过大量的影片观摩,积累着自己的电影经验。

当财源匮乏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毫不介意地继续在低级酒吧和外籍工人聚集地拉客卖淫。与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样,据说他早期的几个剧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时候,他在对门的酒吧里完成的。

法斯宾德对于德国新电影的意义非同寻常。他坚信“电影解放心智”,执着地以他特有的姿态对抗着这个无趣又乏味的世界,并竭尽全力用电影倾吐着他内心的一切。

1982年6月,法斯宾德正在紧张筹划着自己的新片《可卡因》和《我是这个地球上的幸运儿》。

6月10日这天清晨三点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只听到他房间的电视响着而没有他的鼾声。虽然他有不经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他房间的惯例,但女友还是走了进去,只见法斯宾德躺在床上,已经气绝,嘴里还叼着一支香烟。

最终,因吸毒过量,他的生命指针永远停留在了37岁。

一个在废墟中生长、自学成才的天才,留下杰作之后,又在废墟中化为灰烬。法斯宾德用瞬间燃尽的生命谱写了41部作品,但至死都写不尽这个比死更冷酷的世界。

电影对于法斯宾德,是一面黑色巨大的镜子,它肯定了他举世无双的才华,也把他身上的混乱和残忍映射得一览无遗。

他性格暴戾、缺乏耐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电影本身,法斯宾德都是极不耐烦的——你即使在为他银幕上的才华横溢屏息时,也不会忽略其配音模糊、片断仓促、细节粗糙的技术缺点。

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个自私、孤独、跋扈的男孩,喜怒无常、缺乏耐性、性格暴戾,游荡在男女两个世界中,对爱索求无度而又肆意凌虐。

一位天才艺术家,往往拥有一个残酷漫长的青春期,亦或终其一生都被囚禁其中。

出生地德国南部巴伐利亚

小四觉得,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比死亡更冷酷的东西,除了因为忽视而被放置过期的美食以外,就是那种永远不与自己不与这个世界和解的人。

这种人会不停地折磨自己和虐待所有爱着他的人,法斯宾德就是这种人,他用的是拍电影这种方式。

我们爱他,或许就是因为他残酷得很真实。

法斯宾德的影像世界太过特别了,他惯用极简主义手法去描写混乱,用冷静的表演来描写残忍,用舞台间离感来描写现实生活。

在他的电影中,除了角色的名字以外,其余可能都是他真实生活的搬演。

他和同样被誉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的赫尔佐格刚好相反,赫尔佐格坦言,所有他经手的电影,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都是他经过设计,精心打造的故事。

而法斯宾德则是用别具一格的影像,在银幕上一次又一次地填充着他这部只有37年的自传。

左三为赫尔佐格

看他的电影就是在近距离观看他的生活,看他残酷而稀缺的生命状态。

他永远烟不离手,即便在电影中,他饰演的角色往往也是烟瘾极大的。他暴饮暴食、过度酗酒、糜烂的双性生活,滥用安眠药、兴奋剂、吸食毒品。

从未见过比法斯宾德更有混乱可能的人,也从未发现比法斯宾德更与电影血肉相嵌的人。

不知为何,此刻小四的脑海里闪现了另一个名字,一个名叫古龙的武侠小说作家。

香港知名导演王家卫对古龙的评价是:

“古龙是一个流氓,一个才华横溢的流氓。”

小四心想,这个评价给予法斯宾德,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吧。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