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硅谷创新的雨林法则:杂草就是这样长成大树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硅谷创新的雨林法则:杂草就是这样长成大树的

在雨林里,什么东西长出来完全不可预测,总会有新的物种冒出来;而在农田,地里的野草往往会被拔掉。

图片来源:摄图网

硅谷俨然是创新的代名词。一提起它,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苹果、Facebook、Google、Twitter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曾几何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在硅谷这样的地方,也不过是一株杂草而已。到底是什么让野草长成了参天大树,使得硅谷成为了硅谷?

农业与雨林

首先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农业和雨林。在雨林里,什么东西长出来完全不可预测,总会有新的物种冒出来;而在农田,地里的野草往往会被拔掉。如果地里种的是玉米,那么所有的蒲公英都会被铲掉。

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农民会采用最好的肥料、农药与耕种方法。控制程度越高,产出就会越高;那么,在雨林里,如何设计一个生态系统来鼓励杂草的产生呢?雨林是一个具有独特品质的环境。你必须“控制”一些要素,譬如阳光、温度、空气、土壤中的营养素等。这些都有可能催生新的动植物物种。仅仅多种植一些树木,创造不了雨林,也复制不了雨林。

在雨林,最有前途的生命形态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在非常富饶的环境中。农作物在田间生长得最好,而杂草在雨林里生活得最好。

举例而言,苹果iPhone手机在农田里面生长得最好,它在富士康的生产线上,一切都是精准可控的。但是在苹果iPhone手机的设计阶段,当苹果的设计团队坐在一起讨论创意的时候,他们全然不知道最后的成品会是怎样的。他们只是让这个想法自然成长,于是就做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所以,不要去控制一些想法,让它自然而然地成长。这就是硅谷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要复制硅谷的成功,关键是要复制硅谷的这种思维方式。

65%的创业公司失败,都是因为人的因素。为什么大部分地方都不能复制硅谷的成功呢?就是因为复制不了人。世界上所有的创新,归根结蒂都是人的创新。如若解决不了人的问题,最后也就解决不了创新的问题。

创新雨林的7个法则

每一片红木林在它的生命周期里都可以释放出数十亿的种子。只要有一颗种子成为大树,雨林就得以继续生长。所以,尽管种子在发芽的阶段有很多,但是一旦成长到大树阶段,竞争就异常激烈。只有少数几棵大树能够占据有利位置,吸收更多的阳光,一路茁壮成长。

我与斯坦福大学的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来创新雨林的七条法则(见图1)。

第一,打破规则,追逐梦想。在农田里,那些最高的杂草总是最先被除掉。也就是说,那些追逐梦想、建立抱负、努力奋斗或者特立独行的行为都是傻子的行为。然而,在热带雨林里,要想茁壮成长,就必须接受和相信旧规则的打破和伟大的抱负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二,敞开大门,倾听他人。你永远不可想象,门口那个穿着帽兜的男孩有可能是下一个亿万富翁。乔布斯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体味很大,有点神经兮兮。想想看,如果不是在硅谷这样一个地方,有人愿意搭理他吗?这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三,诚信,并且相信他人。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信任是需要你去挣来的。然而,在硅谷,可能会比较奇特。在很短的时间内,别人就能够信任你正在做一件正确而伟大的事情。也许你今天跟某人喝了一杯咖啡,明天你们就展开了合作,合伙开了一家公司。这在硅谷并不鲜见。

第四,寻求公平,而非利益最大化。或许,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投资人,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股份比例。然而在硅谷,尽管投资人有能力更多地掌控它所投资的企业,也会尽量提醒自己不要这么做,因为热带雨林总是要求每个人都努力进行公平交易,而不是占对方便宜。一旦有人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关系很可能就会破裂、公司土崩瓦解、创新很可能就会失败。

第五,与他人共同尝试,并不断重复。在不能够预测结果是什么的时候,需要你大胆尝试,快速迭代。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改正错误和进步的过程。它并不依靠一个完美的最初设计。因此,人们要学会无需追求完美,而是不断重复。

第六,犯错、失败,坚持。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在它成长的过程里面也会面临无数次失败。甚至每一家公司最后能够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错误和失败并不有趣,有时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它们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热带雨林不存在真正的失败,只有学习、忍耐和坚持。

第七,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热带雨林规则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让爱传出去”——帮助别人且不求回报。世界上大部分的商业环境可能就是这样:你帮我一个忙,我帮你一个忙。然而在硅谷,很多人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相信,某一天,人家也会来主动帮助我们。所以,帮助别人这种事,就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在硅谷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雨林和农田。对农田而言,它的规则是这样的:

第一,做好你的本职工作。

第二,对你的团队忠诚。

第三,和可信任的人一起工作。

第四,找到你的竞争优势。

第五,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第六,追求完美。

第七,回馈人家给你的好处。

这些词语听上去似乎不错。如果我开始告诉你硅谷的规则是这样的,可能你也会点头称是。但是如果细看雨林规则和农田规则,你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雨林规则是创造混乱、制造混乱,农田规则,则强调所有的事情都是可预测的。

从雨林到农田,难以跨越的鸿沟

简单地说,雨林规则是这样的(见图2):

第一,开放性。

第二,多样化。

第三,好的偶发事件。

第四,公平。

第五,实验。

第六,工作和玩一样。

第七,给予别人。

对农田规则做同样的简化,则为:卓越、忠诚、靠谱、成功、质量、精准、回报。

尽管左边和右边都是一些很美好的字眼。然后,有趣的是,一切新的主意、创新和想法都是从左边开始,等它慢慢发展、变大,就会往右边发展。中间这条线实则为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

大部分的小公司都是从左边开始,当它不能够跨越中间这条文化鸿沟,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家大公司,最后也就慢慢死掉了。大部分的大公司最后都停留在右边区域里,它们没有新的创新出来,最后变成了笨重、迟缓的恐龙。

硅谷之所以称为硅谷,是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创新企业,能够从左边区域跨越到右边区域。

如何创造一片雨林?

如果非要用一张图来解释(见图3),以时间为横轴,价值为纵轴。随着时间的增长,成本会降低,这已经被无数事实证实过。

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于用户的好处(价值)也在增长。中间那条线就是上面所讲到的鸿沟。左边区域是创新的状态,右边区间是生产线状态。图3说明了产品创新从早期研发到量产的过程。

随着成本的降低,人们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创新状态,变成一种零和的竞争状态。而随着价值的增高,一些新的行为模式也将产生。

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文化的设计:有没有一些工具,可以制造出来雨林效果?答案是“有的”。

工具一:从实践中学习。只有大胆尝试,去做产品商业化的实际工作,你才能够学到如何创新。否则,当你抠理论,期望从思考、阅读相关书籍中去学会创新,最后永远也学不会。

工具二:增强多样化。你得去创造一个环境,让一些有多样化背景的人多交流、沟通,创新才会产生。

工具三:颂扬行业楷模,并激励他人效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占整体人数10%的少数派观点,最后往往能够改变大多数人的观点。

工具四:建立族群间的信任。信任并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它来自于人们实实在在一起工作、共事,通过实际合作来建立。所以,要去创造一个个小的群组,让这个群组里的人可以互相信任。

工具五:建立社会反馈回路。要能够制造一个社会反馈系统,当系统里的人表现好的时候,有正向反馈;表现不好的时候,有负反馈。要通过奖善惩恶、透明的社会反馈机制来加强这一过程。在硅谷,大家很重视自己的口碑,口碑决定你的未来成功与否。

工具六:明确社会契约、公布行为准则。在Facebook的墙上有很多行为准则。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是公司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反对的,这些东西都明明白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本文作者维克多·黄(Victor Hwang)为硅谷风险投资家,Nakedfilter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原标题:硅谷创新的雨林法则

最新更新时间:03/12 12:4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硅谷创新的雨林法则:杂草就是这样长成大树的

在雨林里,什么东西长出来完全不可预测,总会有新的物种冒出来;而在农田,地里的野草往往会被拔掉。

图片来源:摄图网

硅谷俨然是创新的代名词。一提起它,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苹果、Facebook、Google、Twitter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曾几何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在硅谷这样的地方,也不过是一株杂草而已。到底是什么让野草长成了参天大树,使得硅谷成为了硅谷?

农业与雨林

首先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农业和雨林。在雨林里,什么东西长出来完全不可预测,总会有新的物种冒出来;而在农田,地里的野草往往会被拔掉。如果地里种的是玉米,那么所有的蒲公英都会被铲掉。

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农民会采用最好的肥料、农药与耕种方法。控制程度越高,产出就会越高;那么,在雨林里,如何设计一个生态系统来鼓励杂草的产生呢?雨林是一个具有独特品质的环境。你必须“控制”一些要素,譬如阳光、温度、空气、土壤中的营养素等。这些都有可能催生新的动植物物种。仅仅多种植一些树木,创造不了雨林,也复制不了雨林。

在雨林,最有前途的生命形态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在非常富饶的环境中。农作物在田间生长得最好,而杂草在雨林里生活得最好。

举例而言,苹果iPhone手机在农田里面生长得最好,它在富士康的生产线上,一切都是精准可控的。但是在苹果iPhone手机的设计阶段,当苹果的设计团队坐在一起讨论创意的时候,他们全然不知道最后的成品会是怎样的。他们只是让这个想法自然成长,于是就做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所以,不要去控制一些想法,让它自然而然地成长。这就是硅谷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要复制硅谷的成功,关键是要复制硅谷的这种思维方式。

65%的创业公司失败,都是因为人的因素。为什么大部分地方都不能复制硅谷的成功呢?就是因为复制不了人。世界上所有的创新,归根结蒂都是人的创新。如若解决不了人的问题,最后也就解决不了创新的问题。

创新雨林的7个法则

每一片红木林在它的生命周期里都可以释放出数十亿的种子。只要有一颗种子成为大树,雨林就得以继续生长。所以,尽管种子在发芽的阶段有很多,但是一旦成长到大树阶段,竞争就异常激烈。只有少数几棵大树能够占据有利位置,吸收更多的阳光,一路茁壮成长。

我与斯坦福大学的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来创新雨林的七条法则(见图1)。

第一,打破规则,追逐梦想。在农田里,那些最高的杂草总是最先被除掉。也就是说,那些追逐梦想、建立抱负、努力奋斗或者特立独行的行为都是傻子的行为。然而,在热带雨林里,要想茁壮成长,就必须接受和相信旧规则的打破和伟大的抱负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二,敞开大门,倾听他人。你永远不可想象,门口那个穿着帽兜的男孩有可能是下一个亿万富翁。乔布斯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体味很大,有点神经兮兮。想想看,如果不是在硅谷这样一个地方,有人愿意搭理他吗?这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三,诚信,并且相信他人。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信任是需要你去挣来的。然而,在硅谷,可能会比较奇特。在很短的时间内,别人就能够信任你正在做一件正确而伟大的事情。也许你今天跟某人喝了一杯咖啡,明天你们就展开了合作,合伙开了一家公司。这在硅谷并不鲜见。

第四,寻求公平,而非利益最大化。或许,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投资人,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股份比例。然而在硅谷,尽管投资人有能力更多地掌控它所投资的企业,也会尽量提醒自己不要这么做,因为热带雨林总是要求每个人都努力进行公平交易,而不是占对方便宜。一旦有人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关系很可能就会破裂、公司土崩瓦解、创新很可能就会失败。

第五,与他人共同尝试,并不断重复。在不能够预测结果是什么的时候,需要你大胆尝试,快速迭代。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改正错误和进步的过程。它并不依靠一个完美的最初设计。因此,人们要学会无需追求完美,而是不断重复。

第六,犯错、失败,坚持。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在它成长的过程里面也会面临无数次失败。甚至每一家公司最后能够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错误和失败并不有趣,有时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它们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热带雨林不存在真正的失败,只有学习、忍耐和坚持。

第七,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热带雨林规则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让爱传出去”——帮助别人且不求回报。世界上大部分的商业环境可能就是这样:你帮我一个忙,我帮你一个忙。然而在硅谷,很多人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相信,某一天,人家也会来主动帮助我们。所以,帮助别人这种事,就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在硅谷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雨林和农田。对农田而言,它的规则是这样的:

第一,做好你的本职工作。

第二,对你的团队忠诚。

第三,和可信任的人一起工作。

第四,找到你的竞争优势。

第五,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第六,追求完美。

第七,回馈人家给你的好处。

这些词语听上去似乎不错。如果我开始告诉你硅谷的规则是这样的,可能你也会点头称是。但是如果细看雨林规则和农田规则,你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雨林规则是创造混乱、制造混乱,农田规则,则强调所有的事情都是可预测的。

从雨林到农田,难以跨越的鸿沟

简单地说,雨林规则是这样的(见图2):

第一,开放性。

第二,多样化。

第三,好的偶发事件。

第四,公平。

第五,实验。

第六,工作和玩一样。

第七,给予别人。

对农田规则做同样的简化,则为:卓越、忠诚、靠谱、成功、质量、精准、回报。

尽管左边和右边都是一些很美好的字眼。然后,有趣的是,一切新的主意、创新和想法都是从左边开始,等它慢慢发展、变大,就会往右边发展。中间这条线实则为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

大部分的小公司都是从左边开始,当它不能够跨越中间这条文化鸿沟,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家大公司,最后也就慢慢死掉了。大部分的大公司最后都停留在右边区域里,它们没有新的创新出来,最后变成了笨重、迟缓的恐龙。

硅谷之所以称为硅谷,是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创新企业,能够从左边区域跨越到右边区域。

如何创造一片雨林?

如果非要用一张图来解释(见图3),以时间为横轴,价值为纵轴。随着时间的增长,成本会降低,这已经被无数事实证实过。

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于用户的好处(价值)也在增长。中间那条线就是上面所讲到的鸿沟。左边区域是创新的状态,右边区间是生产线状态。图3说明了产品创新从早期研发到量产的过程。

随着成本的降低,人们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创新状态,变成一种零和的竞争状态。而随着价值的增高,一些新的行为模式也将产生。

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文化的设计:有没有一些工具,可以制造出来雨林效果?答案是“有的”。

工具一:从实践中学习。只有大胆尝试,去做产品商业化的实际工作,你才能够学到如何创新。否则,当你抠理论,期望从思考、阅读相关书籍中去学会创新,最后永远也学不会。

工具二:增强多样化。你得去创造一个环境,让一些有多样化背景的人多交流、沟通,创新才会产生。

工具三:颂扬行业楷模,并激励他人效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占整体人数10%的少数派观点,最后往往能够改变大多数人的观点。

工具四:建立族群间的信任。信任并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它来自于人们实实在在一起工作、共事,通过实际合作来建立。所以,要去创造一个个小的群组,让这个群组里的人可以互相信任。

工具五:建立社会反馈回路。要能够制造一个社会反馈系统,当系统里的人表现好的时候,有正向反馈;表现不好的时候,有负反馈。要通过奖善惩恶、透明的社会反馈机制来加强这一过程。在硅谷,大家很重视自己的口碑,口碑决定你的未来成功与否。

工具六:明确社会契约、公布行为准则。在Facebook的墙上有很多行为准则。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是公司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反对的,这些东西都明明白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本文作者维克多·黄(Victor Hwang)为硅谷风险投资家,Nakedfilter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原标题:硅谷创新的雨林法则

最新更新时间:03/12 12:4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