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FM一边假装淡定不搭理我,一边想法设法删媒体的稿子,那我们就继续哈,今天又有好玩新剧情出现了……不要惹我,既然惹了我,就要做好被打的满头包的准备。”
3月22日中午,知名大V曾鹏宇再发博文。此时,距离其首次发文指责喜马拉雅FM侵权上线其作品《世界有颗后悔药》,已经过去了两天。期间,曾鹏宇俨然化身“维权主任”,连续发博征集被侵权项目、指责喜马拉雅FM,同时转发网友评论多达二十余条。
截止发稿前,其发起的“喜马拉雅FM助力盗版盗播”主话题阅读量达100余万,并受到了爸爸爱喜禾、编剧张瑶等多位原创作家的声援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FM除了在发文首日下架曾鹏宇作品外,并未发布相关声明。
如火如荼的维权事件背后,不仅将喜马拉雅FM这个成立四年便估值过百亿的音频平台霸主推到了大众跟前,也让知识付费风口下迅速发展的音频平台再度接受大众的检验,尤其是知识变现过程中的内容版权更是成为关注重点。
曾鹏宇手撕喜马拉雅FM:惹了我就做好满头包的准备
原创作者维权越来越不是一件新鲜事儿。网文大神匪我思存“原创永远都不死”的影视剧维权尚是乱麻一团,3月20日知名大V曾鹏宇手撕喜马拉雅FM涉嫌侵权,拉开了今年音频市场维权的篇章。
曾鹏宇首次博文三小时左右,即3月20日18:20便表示,喜马拉雅FM已下架被侵权作品,但对正版的推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未获授权就是未获授权,侵权就是侵权,这跑不了”等此类坚持维权的言论遍布其发布的多条博文中。
仅仅两天时间里,曾鹏宇便在微博上以“喜马拉雅FM助力盗版导播”为话题掀起舆论高潮,并先后爆料了喜马拉雅FM多起侵权事件:
2014年初,未经唐家三少方授权在网站上发布《斗罗大陆》有声读物,播放量过百万。后被版权方玄霆娱乐诉至法院索赔十五万元人民币,胜诉。截至目前平台仍有大量唐家三少无版权作品,《狂神》甚至在简介中直言“无版权”。
2015年,涉嫌侵权上线作家饶雪漫的作品《左耳》,后在法院调解下双方和解。截至目前平台仍有饶雪漫多个侵权作品。
同时指出,平台上出现了大风刮过、匪我思存、白饭如霜等多个知名王文作家的侵权作品,以及多部涉外盗版有声书的出现,迪士尼、漫威等亦是受害者。
如果说上面提及的这些事件尚是曾鹏宇的“自言自语”,在其发起的征集活动中,华夏出版社的儿童孤独症系列书籍、爸爸爱喜禾的《爸爸爱喜禾》、唐小饭的《被美人》、编剧张瑶的《若你我从此孤独终老》等多个原创作品作者转发微博表示了自己被侵权,亦有网友爆料称白先勇的《细说红楼》亦有可能涉嫌侵权。
同时,在媒体曝光的信息中,娱乐独角兽发现流潋紫的《甄嬛传》、爱奇艺的《晓松奇谈》等其他被侵权案例亦被翻出了出来。
一时间,曾鹏宇维权微博下充斥着各种声音,大部分网友对喜马拉雅FM表示震惊,当然也不乏网友调侃曾鹏宇“哪里是佛系作家,明明是斗战圣佛”。
资本青睐五年估值超百亿,“侵权”频发背后谁是“主犯”?
或许正如曾鹏宇所言,“这事儿没完”。截至目前,喜马拉雅FM下架了相关作品,但并未对此进行公开说明或是致歉;而曾鹏宇显然亦不甘心“被息事宁人”。事件不断发酵中也将喜马拉雅FM推上了风口浪尖。
回顾喜马拉雅FM的发展,可谓是一部“奋斗史”。2013年成立,2014年完成A、B两轮融资,共计6150万美元,合计3.7亿元人民币,2017年年末更是传出其将完成10亿的新一轮融资,估值或将超百亿。
资本加持下,喜马拉雅FM跟阅文集团和中信签订了独家或排他性合作,拿下了市面上70%有声书改编权,成为版权之争中的赢家,也为其带来了内容保障。2017年底,喜马拉雅FM报告称其拥有4.5亿激活用户,市场占有率70%。
短短五年的时间,迅速站稳资本和市场风口,坐拥最庞大的用户群体,稳居音频市场行业老大的位置,它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只是值得注意的,当初和有声读物一起助力其抢占市场和用户的UGC模式,即用户可以自制音频内容并上传至平台,却成为其发展道路上最大的考验。
“用户UGC是侵权重灾区,在有声行业尤其值得注意”。早在2016年从业人士便率先预测了这一点,而回顾曾鹏宇列举的种种侵权行为,最终都有一个统一的落脚点:这些侵权行为和作品大多是用户将文字作品改编成音频或是录制音频后自行上传的个人行为,而非平台行为。
而这一点在曾鹏宇的微博中亦有提及,不过在他眼中喜马拉雅FM3月20日发布的《平台违规行为说明》,尤其是其中规定的“未经权利人授权发布他人原创内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侵权行为,都是“罪证”而已。
“明知是违规,但在有可能给他带来流量及广告甚至融资收益的行为,有过什么主动性的监管吗?”曾鹏宇的答案是“都没有!”只是事实究竟如何尚不好说,毕竟喜马拉雅FM并未对此进行公开说明。
只是不难窥见,这场维权之战的核心点所在:平台对内容的监管。究竟用户自行上传涉嫌侵权内容,平台监管不严造成实质侵权,谁是“主犯”谁是帮凶,目前仍然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毕竟在之前侵权事件中,唐家三少胜诉、饶雪漫和解、流潋紫尚无定论,法律给出的答案更倾向于个案,而非普遍适用。
从混沌到风口,知识付费助推下音频市场的“暗礁险滩”?
回顾音频市场的发展,不同于直播行业和短视频的轰轰烈烈,如今的势头凶猛更倾向于沉寂后的大爆发。
2013年或许可以看做音频元年,彼时蜻蜓FM、荔枝FM以及喜马拉雅FM基本集结完毕,但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太大的轰动;2014年音频市场成为资本的宠儿,融资一度成为常态;2015年在资本加持下掀起了一轮版权大战,市场格局初步奠定;之后音频市场迎来了沉寂期,直到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才重新将音频行业推到大众眼前。
“它(知识付费)可以说是喜马拉雅FM的真命天子啊!”正如张永旭感慨的那样,搭上知识付费的快车,各大音频平台迅速发展,喜马拉雅FM尤甚。除了在之前版权大战中抢占的内容外,主播内容也成为各大平台重要发力点,主播内容变现亦成为知识付费催生下的重要风口。
风口之下,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版权问题。在今年2月的采访中,喜马拉雅FM相关负责人还对媒体表示“在版权保护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和资金”,力图将平台内盗版事件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只是目前看来,这一方面的成效更多表现在和版权方、知名节目的合作上,但是对于用户自行上传的内容仍然监管不够。当然这一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喜马拉雅FM上,更是一种行业弊病,原创作者公开维权、平台之间互告侵权成为高频率事件。
当然,这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原创版权内容音频化成本居高不下,不仅需要承受水涨船高的版权费和授权困难的现状,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内容自制;另一方面大量UGC催生了海量的自制内容上传,网络监管并非易事,同时大量原创作者在遭遇侵权时多采用息事宁人的策略,也侧面助攻了侵权之风的盛行。
“不管这类盗版有声书是个人行为还是平台个人相互勾结,这种做法对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都已经构成了实质性损害。平台未经审核即允许节目传播及下载,客观上已构成了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成了盗版盗播有声书的助力者。”
曾鹏宇在微博中个别言论虽有偏激之嫌,但这段对侵权行为的论定还是比较公正的;同时,“获利过亿,然而赔款不过几十万”,曾鹏宇微博下网友的无意之言或许正中部分平台的侥幸心理,也让其成为侵权行为的“帮凶”。当然用户缺少版权意识也是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侵权屡禁不止,究竟是谁之过,平台、用户、版权方各有责任。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网络逐渐发达和原创维权意识逐渐普及的当下,如果平台方不能端正自身态度、有效约束用户、用户不能提高版权意识,恐怕这样的维权大战会成为一种常态。而这对于双方来讲,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毕竟在曾鹏宇的维权微博下,已经出现了“靠用户盗版换来几轮融资,不亏心?”的声音,而这样的舆论引导,对发展中的喜马拉雅FM无异于乌云密布。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