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离婚了!——无数夫妻吵架时都会把这个理由搬出来。而几乎每个身在不幸婚姻中的人都会在心里反复纠结:“我实在无法忍受另一半,但我已经有小孩了,我该离婚吗?离婚会给我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吗?我是否应该为了孩子的幸福,维持这痛苦不堪、名存实亡的婚姻?”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只有大约56%的儿童和依然维持着婚姻关系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剩下的其他孩子,23%由单亲妈妈抚养,而这其中有大约一半是未婚妈妈;7%的儿童和未婚同居的父母亲一起生活;3%的孩子由单亲爸爸照顾;3%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没有父母)。
而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也呈逐渐上升之势。 据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287.4万对,增长7.3%,粗离婚率为2.13‰,比上年增加0.13个千分点。而2013年这一数字增至350万对,增长12.8%,粗离婚率为2.6‰,比上年增加0.3个千分点。粗离婚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年度)某地区离婚数与年平均人口之比。
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我们都希望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启明灯,为孩子铺就成功之路。父母婚姻稳定和孩子成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不幸的婚姻和孩子的未来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依然维持婚姻关系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确表现更为出色。他们有着更好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将来更可能进入大学,拥有更高的收入以及更稳定的婚姻。
维持婚姻关系的父母 = 更加成功的孩子
借助“社会基因模型”(Social Genome Model),研究人员从学术、社交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对被调查者从出生到中年(40岁)时的情况进行了跟踪分析。“社会基因模型”将0至40岁这段时间分为五个阶段,并制定了衡量每个阶段是否成功的标准。
如青少年时期成功的标准是:以不低于2.5的平均成绩(GPA)高中毕业;既没有未婚生子也无犯罪记录。而青年期的成功标准是:独立生活;拥有大学学历或家庭收入是贫困水平的2.5倍。
调查发现,其父母一直维持婚姻关系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达到了基本标准;父母结婚但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离异的,只有42%的孩子达准;未婚母亲的孩子中,符合上述要求的仅为28%。
为何他们会表现更加优异?是仅仅因为其家庭拥有更高的收入(两个人挣得比一个人多,同时一个家庭的开销比两个家庭少),还是因为处在婚姻关系中的配偶能更好地给予孩子持续的培养教育?
布鲁金斯学会的这项研究认为,依然保持着婚姻关系的父母和单亲父母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他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并且收入也更高。有可能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孩子们未来的不同。
这些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效应(两个人有更高的收入);另一个则是育儿效应(两个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养育孩子)。
婚姻:收入效应
双亲家庭通常比单亲家庭收入更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两人的收入通常比一个人要高;另外,经济状况良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结婚,其离婚率也更低。
因此,表面上的“婚姻效应”有可能实际上是“收入效应”。因为收入更高意味着可以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从而给他们更好的营养补给、更优质的教育以及更安全的社区环境。
对那些其父母一直维持婚姻关系的儿童,以及那些童年时期父母未婚或离异的儿童,研究人员通过“社会基因模型”(Social Genome Model)比较了他们40岁左右时在收入上的差距。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父母一直维持婚姻关系的孩子,其40岁时的收入比那些童年时期父母未婚或离异的孩子平均高出14个百分位,分别为57(意为其收入高于57%的人)和34(意为其收入高于34%的人)。在排除了家庭收入差异带来的影响后,其收入差异的百分位数从14降至9。
如果还将其它一系列因素——育儿方式、孕产妇教育、种族和生育年龄——列入控制范围,差距进一步缩小至约4.5。
如此看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差距可以通过已婚父母更高的收入来解释。但显然,双亲家庭的好处并不仅限于这一点。
婚姻:育儿效应
影响孩子成功最大的家庭动因之一是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和认知激励。研究认为,通过婚姻互相许下承诺的父母可能在养育孩子时也有着更强的联盟。事实上,这也是人们最初选择婚姻的原因。
不过要厘清婚姻和养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却有些棘手。因为婚姻成功的人可能更加重承诺、有耐心、善沟通、能感同身受,而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往往在抚养孩子方面也更胜人一筹。许多能力和品质,无论是对维持美满婚姻还是培育成功孩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表面上的“婚姻效应”有可能实际上是“育儿效应”。
为了了解“育儿效应”,分析人士采用了相同的研究,只是这次首先排除了育儿差异带来的影响。研究采用了环境监测家庭观察法(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中的衡量标准,由两部分组成:采访者观察以及母亲对育儿行为的自我陈述,如给孩子读书的频率以及身体爱抚的频率等。
研究者发现,在排除了育儿差异带来的影响后,那些父母一直维持婚姻关系的孩子和那些童年时期父母未婚或离异的孩子,其收入差异的百分位数从14缩小至7.5。
换言之,由仍然维持婚姻关系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其表现优于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仅仅因为其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这一点的确是导致二者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一定要说其中有什么区别的话,更投入的育儿行为可能稍稍更为重要一点。
总之,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和生活机会而言,父母婚姻稳定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它能带来更高的家庭收入、更投入的培养教育。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并非父母离异,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如果离婚在所难免,或是秉持独身主义,只要父母双方能平和、友好地沟通,尽量为孩子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多花时间精力陪伴和教育孩子,则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