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痴迷奢侈品不是中国人专利,50年前日本一样疯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痴迷奢侈品不是中国人专利,50年前日本一样疯狂

为了那些闪闪发光的奢侈品,土豪们一掷千金,小白领节不惜衣缩食,这样的疯狂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50年前,刚刚阔起来的日本人比中国人还疯狂。

时尚专栏作家Dana Thomas在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一书中,讲述了四、五十年前一些日本人对奢侈品近乎病态的迷恋。

有一位日本年轻人,住在鸟笼一样大小的公寓里。他收入不高,但他的公寓装满了爱马仕衬衣、领带和皮具——包得仔仔细细,堆得整整齐齐,全都放在刚买来时的包装盒里。

还有相信华美服装具有超能力的日本僧人,收藏上百件范思哲的英文教师……

英文教师为了不让他心爱的爱马仕、路易威登、迪奥们沾染烟火气,从不在家里烧饭,渴了就跑去便利店喝完水再回来,冰箱也仅仅用于存放眼药水。

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膨胀,日本人对西方奢侈品爆发出狂热的热情。他们希望过上一种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想炫耀他们的巨大财富。在战后一代的眼里,带着LOGO的皮具、丝巾时装和珠宝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是奢侈品牌始料未及的。由于这些品牌当时在日本的分销渠道非常弱小,一些“平行进口商”前往巴黎,在门店里以零售价格将店内存货一扫而空,再运回日本,以巴黎价格的4~5倍在日本销售!竟仍然供不应求。

同时由于当时日元坚挺,有机会去法国的日本人在路易威登的店门口排出长队,门店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出现缺货。

直到奢侈品牌慢慢在日本建立完整的直销渠道,导致平行进口商出局,日本奢侈品的价格才逐渐回落。

即使日本经济随后经历了“失落”的时期,日本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仍然不减,成就了很多品牌。

我曾采访美国奢侈品企业的一位年轻高管。他的履历表最初平淡无奇,而在他被调往日本,担任日本区域掌门人之后,几年之内创下令人刮目相看的漂亮业绩,品牌的知名度在日本节节攀升。这位高管的管辖范围随后又扩大到了中国香港和内地,职位不断升迁。

如今的中国,呈现出与1960~1970年代的日本相似的景象。

中国与日本,虽然造成奢侈品国内价格高昂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两国人在欧洲购物的狂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人在欧洲曾落下“牛饮”名贵葡萄酒、住廉价旅馆淘豪包的笑柄;但随着中国人出国往来的日渐频繁,一线城市消费者品位提升,海外购买奢侈品也在渐渐变得理性。

日本则又比中国领先了几十年,日本人在海外挥金如土的日子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高价差、海淘狂热的局面在中国不会永远持续。那些年日本在崇拜欧洲奢侈品的同时,也逐渐诞生了高田贤三、草间弥生等品牌和艺术家。

一些中国本土高端品牌持乐观的看法。中国人燃起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狂热,这对所有高品质的品牌来说都是机会。由于高价差的存在,中国市场上的欧美奢侈品显得更加不划算了,这对中国本土高端品牌有利。如果不趁这个机会发展中国品牌,等价差缩小之后,就更难了。

(JMedia是界面的自媒体平台品牌,欢迎界面用户投稿,投稿通道位于用户个人中心。)

来源:卢曦

最新更新时间:10/16 21:4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痴迷奢侈品不是中国人专利,50年前日本一样疯狂

为了那些闪闪发光的奢侈品,土豪们一掷千金,小白领节不惜衣缩食,这样的疯狂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50年前,刚刚阔起来的日本人比中国人还疯狂。

时尚专栏作家Dana Thomas在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一书中,讲述了四、五十年前一些日本人对奢侈品近乎病态的迷恋。

有一位日本年轻人,住在鸟笼一样大小的公寓里。他收入不高,但他的公寓装满了爱马仕衬衣、领带和皮具——包得仔仔细细,堆得整整齐齐,全都放在刚买来时的包装盒里。

还有相信华美服装具有超能力的日本僧人,收藏上百件范思哲的英文教师……

英文教师为了不让他心爱的爱马仕、路易威登、迪奥们沾染烟火气,从不在家里烧饭,渴了就跑去便利店喝完水再回来,冰箱也仅仅用于存放眼药水。

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膨胀,日本人对西方奢侈品爆发出狂热的热情。他们希望过上一种多彩的生活,同时也想炫耀他们的巨大财富。在战后一代的眼里,带着LOGO的皮具、丝巾时装和珠宝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是奢侈品牌始料未及的。由于这些品牌当时在日本的分销渠道非常弱小,一些“平行进口商”前往巴黎,在门店里以零售价格将店内存货一扫而空,再运回日本,以巴黎价格的4~5倍在日本销售!竟仍然供不应求。

同时由于当时日元坚挺,有机会去法国的日本人在路易威登的店门口排出长队,门店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出现缺货。

直到奢侈品牌慢慢在日本建立完整的直销渠道,导致平行进口商出局,日本奢侈品的价格才逐渐回落。

即使日本经济随后经历了“失落”的时期,日本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仍然不减,成就了很多品牌。

我曾采访美国奢侈品企业的一位年轻高管。他的履历表最初平淡无奇,而在他被调往日本,担任日本区域掌门人之后,几年之内创下令人刮目相看的漂亮业绩,品牌的知名度在日本节节攀升。这位高管的管辖范围随后又扩大到了中国香港和内地,职位不断升迁。

如今的中国,呈现出与1960~1970年代的日本相似的景象。

中国与日本,虽然造成奢侈品国内价格高昂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两国人在欧洲购物的狂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人在欧洲曾落下“牛饮”名贵葡萄酒、住廉价旅馆淘豪包的笑柄;但随着中国人出国往来的日渐频繁,一线城市消费者品位提升,海外购买奢侈品也在渐渐变得理性。

日本则又比中国领先了几十年,日本人在海外挥金如土的日子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高价差、海淘狂热的局面在中国不会永远持续。那些年日本在崇拜欧洲奢侈品的同时,也逐渐诞生了高田贤三、草间弥生等品牌和艺术家。

一些中国本土高端品牌持乐观的看法。中国人燃起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狂热,这对所有高品质的品牌来说都是机会。由于高价差的存在,中国市场上的欧美奢侈品显得更加不划算了,这对中国本土高端品牌有利。如果不趁这个机会发展中国品牌,等价差缩小之后,就更难了。

(JMedia是界面的自媒体平台品牌,欢迎界面用户投稿,投稿通道位于用户个人中心。)

来源:卢曦

最新更新时间:10/16 21:4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