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发现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溯流江河源中华文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发现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溯流江河源中华文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青海省博物馆,你可以深入探寻青海的史前文明,粗犷又精美的五彩舞蹈陶盆是代表,或者跟神秘多彩的“吉祥天女唐卡”来个亲密接触,也可能为菩萨鎏金像的精美雕工而折……

文 | 立佳

编辑 | 闫宝

三江之源,大美青海,源流青海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远古人类的活动,奠定了三江源文明的基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此而拉开了青海历史的序幕。

先民们繁衍生息,辛勤开发这块广袤的土地,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些数万年前的旧石器,刻下了远古人类在这里生产和生活的印迹。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走进青海省博物馆,如走进了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探寻一段古老的记忆。

青海省博物馆常设展览有《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分别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青海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妙相庄严——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展》《妙境神韵——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展》两个专题展览,集中展示了高超精湛的金铜造像和唐卡绘制手工技艺。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有羌、匈奴、鲜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在此生活,他们在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推动了本地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整个中华民族壮丽的画卷上增添了一抹重彩,而他们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生活遗物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青海地方史的重要物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青海省博物馆,你可以深入探寻青海的史前文明,粗犷又精美的五彩舞蹈陶盆是代表,或者跟神秘多彩的“吉祥天女唐卡”来个亲密接触,也可能为菩萨鎏金像的精美雕工而折……数万件文物在这里静静陈列,勾画出一幅天地人和、历史风情的艺术卷轴,默默守护着青海历史人文的历史印记。

国宝级文物。是明成祖朱棣赠送给瞿昙寺活佛“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班丹藏卜的礼物之一是青海地区最高的一尊铜佛像。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

该佛像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佛像座前沿用汉藏梵三种文字刻“大明永乐年施”款识。此像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为我国原始社会美术、舞蹈、宗教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经书全长17米左右,用34张纸粘连而成长卷,为《羯摩经》写本。“羯摩”为梵文译音,意为“作业”,《羯摩经》是一部有关佛教戒律和忏悔内容的经典。

青海互助丹麻出土。敛口,鼓腹,平底,口部饰弦纹。白胎,褐釉,剔花露胎工艺,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器型规整,工艺娴熟流畅,纹饰美观生动,是西夏瓷中的精品。

桑皮纸,呈长方形。钞面第一栏“至元通行宝钞”,第二栏中“贰贯”字样。下有长方形排列的两贯钱形,左右两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书“中统元宝”;右为“诸路通行”。钞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盖有蓝色斜骑缝章印。纸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货币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十分难得。

文殊面菩萨相极为和平慈祥,双手施说法印,左手持般若波罗密多经,还拈着一枝白莲茎,莲枝展开在左肩侧旁。珠宝金饰环身,十六妙龄身态,以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日轮宝座之中央,通体鎏金。莲花座正前台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布面彩绘。主尊为吉祥天女像,上部绘有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下绘财神像。主尊神态狰狞,右手拿魔杖,左手持骷髅碗,呈游戏坐姿于坐骑之上,坐骑四蹄腾空,动感极强,上界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界为财神,画面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绘制精细。

声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发现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溯流江河源中华文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青海省博物馆,你可以深入探寻青海的史前文明,粗犷又精美的五彩舞蹈陶盆是代表,或者跟神秘多彩的“吉祥天女唐卡”来个亲密接触,也可能为菩萨鎏金像的精美雕工而折……

文 | 立佳

编辑 | 闫宝

三江之源,大美青海,源流青海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远古人类的活动,奠定了三江源文明的基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此而拉开了青海历史的序幕。

先民们繁衍生息,辛勤开发这块广袤的土地,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些数万年前的旧石器,刻下了远古人类在这里生产和生活的印迹。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走进青海省博物馆,如走进了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探寻一段古老的记忆。

青海省博物馆常设展览有《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分别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青海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妙相庄严——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展》《妙境神韵——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展》两个专题展览,集中展示了高超精湛的金铜造像和唐卡绘制手工技艺。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有羌、匈奴、鲜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在此生活,他们在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推动了本地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整个中华民族壮丽的画卷上增添了一抹重彩,而他们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生活遗物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青海地方史的重要物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青海省博物馆,你可以深入探寻青海的史前文明,粗犷又精美的五彩舞蹈陶盆是代表,或者跟神秘多彩的“吉祥天女唐卡”来个亲密接触,也可能为菩萨鎏金像的精美雕工而折……数万件文物在这里静静陈列,勾画出一幅天地人和、历史风情的艺术卷轴,默默守护着青海历史人文的历史印记。

国宝级文物。是明成祖朱棣赠送给瞿昙寺活佛“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班丹藏卜的礼物之一是青海地区最高的一尊铜佛像。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

该佛像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佛像座前沿用汉藏梵三种文字刻“大明永乐年施”款识。此像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为我国原始社会美术、舞蹈、宗教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经书全长17米左右,用34张纸粘连而成长卷,为《羯摩经》写本。“羯摩”为梵文译音,意为“作业”,《羯摩经》是一部有关佛教戒律和忏悔内容的经典。

青海互助丹麻出土。敛口,鼓腹,平底,口部饰弦纹。白胎,褐釉,剔花露胎工艺,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器型规整,工艺娴熟流畅,纹饰美观生动,是西夏瓷中的精品。

桑皮纸,呈长方形。钞面第一栏“至元通行宝钞”,第二栏中“贰贯”字样。下有长方形排列的两贯钱形,左右两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书“中统元宝”;右为“诸路通行”。钞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盖有蓝色斜骑缝章印。纸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货币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十分难得。

文殊面菩萨相极为和平慈祥,双手施说法印,左手持般若波罗密多经,还拈着一枝白莲茎,莲枝展开在左肩侧旁。珠宝金饰环身,十六妙龄身态,以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日轮宝座之中央,通体鎏金。莲花座正前台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布面彩绘。主尊为吉祥天女像,上部绘有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下绘财神像。主尊神态狰狞,右手拿魔杖,左手持骷髅碗,呈游戏坐姿于坐骑之上,坐骑四蹄腾空,动感极强,上界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界为财神,画面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绘制精细。

声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