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俄罗斯电影:看看吧,看看我的灵魂,我的全部血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俄罗斯电影:看看吧,看看我的灵魂,我的全部血肉

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各大奖项,英格玛·伯格曼得来全不费功夫,人类已经无法对他的才华进行更多更好的奖励。可能的话,只有让他代表地球人去争取宇宙电影节大奖。

同伴打算研究生之后去俄罗斯学习电影,有网友觉得奇怪:“俄罗斯电影比中国电影优秀吗?”在韩国电影都不屑于跟中国比较的当下,此问之荒谬,不亚于“中国足球能否碾压阿根廷”。

岂止电影,自17世纪彼得大帝以铁血手段推行西化,俄罗斯文学、诗歌、音乐、歌舞、绘画、建筑、工业等领域涌现出非常多的大师级人物。

别扯理论贡献、美学追求、人性深度,俄罗斯1920年代电影的构图、画面冲击力,大陆导演迄今尚未梦见。

《雁南飞》(1957)让国人第一次领略了《告别斯拉夫女人》的风采:送郎参军,激昂、雄壮的军乐骤然响起,象战争爆发一样震撼人心:

由于乐曲本身的特点,无论何种版本,由谁演绎,《告别斯拉夫女人》都是那么回肠荡气,让人热血沸腾。

别林斯基相信:“时间是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批评家。”《雁南飞》摄影、剪辑达到教科书水平,迄今仍然是难以逾越的经典。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相当于牛顿之于物理,这位创立蒙太奇的骑士,“将电影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隐喻等手法,赋予电影全新的表现力和复杂性。”

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各大奖项,英格玛·伯格曼得来全不费功夫,人类已经无法对他的才华进行更多更好的奖励。可能的话,只有让他代表地球人去争取宇宙电影节大奖。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领域,谁能让伯格曼这样的奇才五体投地?

伯格曼的赞美献给名列“圣三位一体”的电影诗人:“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我突然伫立于一直渴望进入的门口,而他却能在其中自由漫步,展现我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的境界。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梦境。”

冷战时期,苏俄手握足以毁灭地球若干次的核力量,欧美之厌恶、恐惧、仇视,无以复加,但依旧无法抵御俄罗斯的影像魅力:《静静的顿河》(1957)、《雁南飞》(1957)、《士兵之歌》(1959)、《战争与和平》(1967)、《安德烈·卢布廖夫》(1969)、《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用光影呈现俄罗斯深厚的人文底蕴,横扫戛纳、奥斯卡。

暴力美学

阿列克谢·日尔曼《路上的检查》(1971)被禁15年:游击队长担心殃及池鱼拒绝炸毁德军列车、政工少校偏执到底、叛徒反正归来忍辱负重建立功勋,在苏俄时期算是大胆突破,但与《西线无战事》(1930)、《现代启示录》(1979)、《全金属外壳》(1987)相比,只道是寻常。岂料影片结尾奇崛、孤高,酷得没朋友,秒杀欧美战争经典——

滚烫的枪管烧得雪地滋滋冒烟,生命的火花渐渐冷却:

伴随《告别斯拉夫女人》行进的钢铁洪流,胸口挂满勋章的老兵叼着雪茄神采飞扬,战友相逢不相识,指挥交通的缺牙女兵笑得如此妩媚,最是那一偏头的温柔,仿佛维多利亚(胜利女神)的天平倾向苦难大地,令人感怀为之抛洒的所有热血,包括躺在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中的“污点”烈士!

异军突起的结尾,爽脆、厚重,回味无穷,分明是传说中的豹尾(堪比《第三人》《一代人》《白气球》):战地黄花将“叛国者”的牺牲衬托得光芒四射,不着一镜,占尽风流,大气磅礴而又含蓄、轻灵,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诗啊。

把战争拍得如此悲壮、隽永,唯有俄罗斯!

影片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粗砺、强烈,充分契合诡异、疯狂的时代,才华横溢的阿列克谢·日尔曼,与俄罗斯诗电影形成双峰对峙的暴力美学。

邪典大师

塔圣、帕拉杰诺夫、阿列克谢·日尔曼如雷贯耳,邪典大师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国人还很陌生:1997年,巴拉巴诺夫的《兄弟》轰动影坛:

小谢尔盖·波德洛夫饰演的退伍兵,笑容青涩、甜美,路见少妇拔鸟相助,杀人如麻,却又心地善良,简直就是爱上嫂子的罗刹国武松,掺合比伏特加还要浓烈的民族主义(“美国佬别神气,我们迟早会把你们杀光”),迅速征服联盟解体后渴望再度崛起的斯拉夫青年。

看过无数邪典,巴拉巴诺夫的《彼得堡异人写真》(1998)一枝独秀:

你干吗要做如此下流的事?枯槁、干瘪的熊婆婆照着少女丰满白嫩的屁股就是一顿猛抽,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化与形式化。

捉弄连体男孩、餐桌旁杀人等本应令人反感、恐惧的段落,观众或笑得死去活来,或哭笑不得、瞠目结舌、怪异莫名:

邪,邪门!

可以把影片看作是俄罗斯虐恋文化从图片到影像的进化史。章回体、默片架构、泛黄的色调,包裹着最大胆、前卫的探索,纯洁处子我心狂野:典雅、淫荡、残忍、慈悲,邪趣横生,精彩绝伦。

盛产大师的国度,邪典亦须极品:男主角踏上浮冰飘向远方,自杀居然如此浪漫,残酷的诗意、痛并快乐的感觉汹涌澎湃。

利维坦

登高救子、弑父主题的《小偷》(1997),后半部分失去了控制:

安德烈·萨金塞夫模仿《小偷》拍的《回归》(2003),克制、隐忍,大获成功。2014年,《利维坦 》充分显示了导演的才华,成为《吗啡》之后最好的俄罗斯电影,可惜很多影迷根本就没看懂。

如果局限于表面的体制、宗教碾压个体,以及俄式强拆,未免有负导演的苦心孤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扼杀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女主为何投奔怒海,否定自身和整个社会?

男孩对后妈女主出言不逊,男主一巴掌,结果还没出门,父子俩又毫无芥蒂地玩在一起,女主的心在淌血:

男主、律师这两个老战友、好基友喝酒搂在一起掏心窝子,女主幽怨的眼神:

女主无数次独自醒来,无处话凄凉,毫无存在感的她试图在律师那里寻找慰藉。

偷情被捉,律师首先感到的是对朋友的愧疚,推开女主,实际上是把女主推向深渊:

女主无奈回家,主动向男主示好:你不想再要个孩子吗?男主拒绝,早上醒来一时兴起又婚内强奸,根本无视女主的感受:

男孩哭喊着让女主滚出去,男主紧紧抱住的是孩子,孩子,投向女主的眼神恶意满满:

女主无血可滴.大海是最冰冷也最柔软的怀抱。眼底的海洋巨兽象征吞噬她的男权社会、利维坦 :

始乱终弃的莫斯科律师,被冤枉判刑的男主,恶语伤人的孩子,都是“杀死”女主的凶手。

影片含蓄而又犀利,令人击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俄罗斯电影:看看吧,看看我的灵魂,我的全部血肉

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各大奖项,英格玛·伯格曼得来全不费功夫,人类已经无法对他的才华进行更多更好的奖励。可能的话,只有让他代表地球人去争取宇宙电影节大奖。

同伴打算研究生之后去俄罗斯学习电影,有网友觉得奇怪:“俄罗斯电影比中国电影优秀吗?”在韩国电影都不屑于跟中国比较的当下,此问之荒谬,不亚于“中国足球能否碾压阿根廷”。

岂止电影,自17世纪彼得大帝以铁血手段推行西化,俄罗斯文学、诗歌、音乐、歌舞、绘画、建筑、工业等领域涌现出非常多的大师级人物。

别扯理论贡献、美学追求、人性深度,俄罗斯1920年代电影的构图、画面冲击力,大陆导演迄今尚未梦见。

《雁南飞》(1957)让国人第一次领略了《告别斯拉夫女人》的风采:送郎参军,激昂、雄壮的军乐骤然响起,象战争爆发一样震撼人心:

由于乐曲本身的特点,无论何种版本,由谁演绎,《告别斯拉夫女人》都是那么回肠荡气,让人热血沸腾。

别林斯基相信:“时间是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批评家。”《雁南飞》摄影、剪辑达到教科书水平,迄今仍然是难以逾越的经典。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相当于牛顿之于物理,这位创立蒙太奇的骑士,“将电影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隐喻等手法,赋予电影全新的表现力和复杂性。”

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各大奖项,英格玛·伯格曼得来全不费功夫,人类已经无法对他的才华进行更多更好的奖励。可能的话,只有让他代表地球人去争取宇宙电影节大奖。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领域,谁能让伯格曼这样的奇才五体投地?

伯格曼的赞美献给名列“圣三位一体”的电影诗人:“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我突然伫立于一直渴望进入的门口,而他却能在其中自由漫步,展现我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的境界。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梦境。”

冷战时期,苏俄手握足以毁灭地球若干次的核力量,欧美之厌恶、恐惧、仇视,无以复加,但依旧无法抵御俄罗斯的影像魅力:《静静的顿河》(1957)、《雁南飞》(1957)、《士兵之歌》(1959)、《战争与和平》(1967)、《安德烈·卢布廖夫》(1969)、《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用光影呈现俄罗斯深厚的人文底蕴,横扫戛纳、奥斯卡。

暴力美学

阿列克谢·日尔曼《路上的检查》(1971)被禁15年:游击队长担心殃及池鱼拒绝炸毁德军列车、政工少校偏执到底、叛徒反正归来忍辱负重建立功勋,在苏俄时期算是大胆突破,但与《西线无战事》(1930)、《现代启示录》(1979)、《全金属外壳》(1987)相比,只道是寻常。岂料影片结尾奇崛、孤高,酷得没朋友,秒杀欧美战争经典——

滚烫的枪管烧得雪地滋滋冒烟,生命的火花渐渐冷却:

伴随《告别斯拉夫女人》行进的钢铁洪流,胸口挂满勋章的老兵叼着雪茄神采飞扬,战友相逢不相识,指挥交通的缺牙女兵笑得如此妩媚,最是那一偏头的温柔,仿佛维多利亚(胜利女神)的天平倾向苦难大地,令人感怀为之抛洒的所有热血,包括躺在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中的“污点”烈士!

异军突起的结尾,爽脆、厚重,回味无穷,分明是传说中的豹尾(堪比《第三人》《一代人》《白气球》):战地黄花将“叛国者”的牺牲衬托得光芒四射,不着一镜,占尽风流,大气磅礴而又含蓄、轻灵,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诗啊。

把战争拍得如此悲壮、隽永,唯有俄罗斯!

影片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粗砺、强烈,充分契合诡异、疯狂的时代,才华横溢的阿列克谢·日尔曼,与俄罗斯诗电影形成双峰对峙的暴力美学。

邪典大师

塔圣、帕拉杰诺夫、阿列克谢·日尔曼如雷贯耳,邪典大师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国人还很陌生:1997年,巴拉巴诺夫的《兄弟》轰动影坛:

小谢尔盖·波德洛夫饰演的退伍兵,笑容青涩、甜美,路见少妇拔鸟相助,杀人如麻,却又心地善良,简直就是爱上嫂子的罗刹国武松,掺合比伏特加还要浓烈的民族主义(“美国佬别神气,我们迟早会把你们杀光”),迅速征服联盟解体后渴望再度崛起的斯拉夫青年。

看过无数邪典,巴拉巴诺夫的《彼得堡异人写真》(1998)一枝独秀:

你干吗要做如此下流的事?枯槁、干瘪的熊婆婆照着少女丰满白嫩的屁股就是一顿猛抽,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化与形式化。

捉弄连体男孩、餐桌旁杀人等本应令人反感、恐惧的段落,观众或笑得死去活来,或哭笑不得、瞠目结舌、怪异莫名:

邪,邪门!

可以把影片看作是俄罗斯虐恋文化从图片到影像的进化史。章回体、默片架构、泛黄的色调,包裹着最大胆、前卫的探索,纯洁处子我心狂野:典雅、淫荡、残忍、慈悲,邪趣横生,精彩绝伦。

盛产大师的国度,邪典亦须极品:男主角踏上浮冰飘向远方,自杀居然如此浪漫,残酷的诗意、痛并快乐的感觉汹涌澎湃。

利维坦

登高救子、弑父主题的《小偷》(1997),后半部分失去了控制:

安德烈·萨金塞夫模仿《小偷》拍的《回归》(2003),克制、隐忍,大获成功。2014年,《利维坦 》充分显示了导演的才华,成为《吗啡》之后最好的俄罗斯电影,可惜很多影迷根本就没看懂。

如果局限于表面的体制、宗教碾压个体,以及俄式强拆,未免有负导演的苦心孤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扼杀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女主为何投奔怒海,否定自身和整个社会?

男孩对后妈女主出言不逊,男主一巴掌,结果还没出门,父子俩又毫无芥蒂地玩在一起,女主的心在淌血:

男主、律师这两个老战友、好基友喝酒搂在一起掏心窝子,女主幽怨的眼神:

女主无数次独自醒来,无处话凄凉,毫无存在感的她试图在律师那里寻找慰藉。

偷情被捉,律师首先感到的是对朋友的愧疚,推开女主,实际上是把女主推向深渊:

女主无奈回家,主动向男主示好:你不想再要个孩子吗?男主拒绝,早上醒来一时兴起又婚内强奸,根本无视女主的感受:

男孩哭喊着让女主滚出去,男主紧紧抱住的是孩子,孩子,投向女主的眼神恶意满满:

女主无血可滴.大海是最冰冷也最柔软的怀抱。眼底的海洋巨兽象征吞噬她的男权社会、利维坦 :

始乱终弃的莫斯科律师,被冤枉判刑的男主,恶语伤人的孩子,都是“杀死”女主的凶手。

影片含蓄而又犀利,令人击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