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初春四试河豚——除了性、死亡和阴谋,还吃到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初春四试河豚——除了性、死亡和阴谋,还吃到了什么?

吃河豚有一定的风险,请消费者前往有合法资质的店家消费,确保安全。

“这个初春,要做河豚的四餐厅联测时,很多人都试图善意的劝阻我们。”

在许多人看来,吃一种小众且具有危险的鱼,风险太高,且读者是否敢于跟着去吃,很难说。

疯胃君则认为,现代人对于河豚文化已经极度不了解,对于这种从《山海经》就开始有记载,在中国文化史上被历代名人、学者、文士记载吟诵不绝的顶级食材已然毫不了解,其印象已经缩小到“小众且危险的鱼”,实在是一种莫大悲哀。

北京的大部分餐厅也没有做河豚的积极性(合法性也有问题),做出来更不好吃,悲夫!

但是,经过我们的挖掘,终于发现了有那么几家店,可以满足和延续人们对这种了不起的食物的品尝(且合法)。披沙拣金,终有收获,其间的辛苦和昂贵的花费,也都值回票价了。

01

有一本社会学的老书叫《香烟》,作者是个叫克莱恩的美国人。他自以为揭示了人热衷于吸烟的重要秘密——每个人都知道吸一口烟不会死,但吸一口烟就距离死又接近了一点,这种在生和死的边缘踏界,并且“我就喜欢看你弄不死我的样子”的心理乐趣(或者说瘾癖)是香烟这种危险品从根本上无法断绝的原因。

我敢说这位克莱恩先生是没有吃过中国的河豚,否则就会意识到,香烟能给与的“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的刺激,比中国的河豚来说,那是差远了。

中国人(或许还有日本人)对吃河豚的心理因素的洞悉,已经非常深入。简单说,它不是一条鱼,而是一次心理游戏,从性、死亡和阴谋三个角度,给你无穷无尽的调戏。

先说性。

河豚的外形很丑,游泳的速度又慢,因此御敌手段奇差。在受惊的时候只好拼命吸气,把自己变成一个骨刺棱棱的肉球,借以吓走对手。这样的鱼在外观上本来是没法和性有什么联系的。

然而,烧煮出来的河豚的精囊(俗名白子的),丰腴鲜嫩,色极白极美,所以就有人想入非非,说西施的乳房不过于此,给起了一个名字叫“西施乳”。

天正河豚白子刺身

那吃的人就是在吸吮西施的酥胸咯?这比喻很唐突佳人。但偏有文人墨客不断的意淫。宋人薛季宣有《河豚》诗为证:“西施乳嫩可奴酪”,是说其嫩胜于乳酪。

朱彝尊《河豚歌》称:“西施乳滑恣教啮”,则是赞其滑爽。此外尚有“才喜一尊开北海,忽看双乳出西施”的赞美,这就太过于直露,落了下乘。

但有人觉得西施乳还不过瘾(印象中的西施,应该是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南方少女,估计也就A罩杯)。所以,到清代的时候,干脆搬出了一代波霸杨贵妃,对河豚改叫“杨妃乳”,升级为E罩杯,这就给大家一种极其豪放的想象。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是在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金冬心》里,扬州大盐商宴请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顶级宴席上才有的。

在腾腾的热气中,拈一块白嫩嫩、软乎乎的河豚白子,在口中柔软到化不开,再加上一些想入非非,这就是河豚。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西施、杨妃已经过于遥远,所以店家不妨可以叫“x玲乳”、“x岩乳”甚至“x戴珊乳”……只要别人不来告你就可以。

值得怜惜的是西施,不但被河豚的吃客猥亵了一把,在郁达夫的《饮食男女在福州》里,还提到当地有种海味叫“西施舌”,这就更过分了。有人说,把四大美女拆散了的民间饮食可以做一桌席,这个,我们回头再论。

02

比起这点子小小的性暗示,河豚在死亡上的威胁是更直接的。

河豚毒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毒的神经性毒素,且无特效解药,吃完后几分钟就可以出现症状,最长不超过8小时,人就完蛋了。

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山海经》记载:“河豚有大毒,味虽真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顶级吃货苏东坡谪常州,当地有士大夫,世代善于烹制河豚。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那么功利。苏轼虽然失意于朝廷,但还是顶级的文学家、书法家。于是这家人,把苏轼请来吃河豚。虽然是只有主人肃客,苏轼在吃,但一家老老小小都趴在屏风后面,想看苏大胡子是怎么品评这道菜。

苏轼埋头大吃,并不说话。这家人很失望。没想到,苏轼突然大喊一声:“值得一死”,又埋头苦吃起来。

从此之后,只要吃河豚的,必然要讲“生死经”——

比如梅尧臣就说:“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崔旭说:“值得东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

梅兰芳说:“舍命但求能适口,武鸣园中吃河豚。”

看看,这么大诗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说自己是拼命吃河豚!可疯胃的读者想一想,这是真的吗?这些人舍得死么?舍得为一条鱼死么?

真不是,这是一种赤果果的炫耀,而炫耀的关键点就是:“我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所以我才敢拼死吃河豚,体验人生极致啊!”

在没有无毒/低度河豚养殖的年代,人们只能吃野生河豚。虽然,江苏一带(据说全国70%的河豚厨师是江苏省扬中县走出去的)有最专业的厨师和处理办法,但河豚这个东西有个特点——它的每个个体的毒性是不一样的,即使用完全一样的处理方法,也不能保证每条鱼都毒性去的干干净净。

常规的方法是去掉眼睛、血液、肝脏和生殖腺,再用流水长时间冲洗鱼肉。但每年或每几年,总有人中招的,这虽然不幸,但更刺激了人的潜意识……其实,大部分人是都是在确保(或自认为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食用的,但“总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危险发生吧”的潜在心理是否起了作用,真不好说。

日本人就比我们走的远一点,他们敢卖河豚肝,这是河豚毒素比较集中的位置。他们会处理掉大部分毒素,仅仅留下极微弱的毒素——人家吃的就是这种感觉,严格说是在药物滥用,食客体会的是那种神经轻微麻痹、手指发麻、眩晕的快感。

笔者认为这种快感是很变态的,并不值得推荐。某国人的生死观念,也和我们有很大不同,同样不值得推荐。

1975年,日本国宝级演员吃了四份河豚(一说是七份)的肝脏,因而中毒身亡,引起当地舆论广泛关注。但此后,好像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

在中国,1990年发布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但事实上,民间吃河豚的活动时有发生,难以杜绝。只是伴随着很多奇特的传统。

比如,我有个张家港的老友,说她们那里以前吃河豚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准备粪桶。原因是因为河豚没有特效解药,只有用污秽之物在第一时间催吐,方可增加生还率;第二个是厨师自己先吃一口,以示共担风险……其实我觉得后一条并没有什么卵用,如果真的吃死了,拉一个厨师垫背,对我也毫无意义;前一条,有用但代价太大……就算没死,但被灌一口黄白之物然后狂吐,恐怕也是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

所以,还是不要想着什么死死活活,带着一种蛋蛋的忧桑,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岁月何堪在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03

阴谋

汪曾祺老先生写过一段特异的典故,是讲他在江阴上中学的时候的情景——

河豚有剧毒。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江阴乡下出了一件命案,“谋杀亲夫”。“奸夫”“淫妇”在游街示众后,同时枪决。毒死亲丈夫的东西,即是一条煮熟的河豚。因为是“花案”,那天街的两旁有很多人鹄立佇观。但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看,奸夫淫妇都蠢而且丑,奸夫还是个黑脸的麻子。这样的命案,也只能出在江阴。

其实,仔细想来,河豚这样的东西用来谋杀亲夫有一定的合理性。江阴人爱吃河豚,而且并不是都上馆子吃,也有许多在自己家里烹饪的。而河豚的去毒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容易把责任推到“不幸中毒身亡”上。所以,我觉得每年的河豚季,也可能是这样阴谋的高发季吧。

民国财神宋子文在1934年到武汉去检查工作,当地财税系统邀请不绝。然而,其时汉口有一家百年老店武鸣园,以做河豚出色而闻名。宋国舅等来等去,就是等不到有人请吃河豚,心下十分纳闷,于是召来人打听。次日开会的时候,他拿出一枚大洋往桌上一放,说我打听清楚你们这里吃河豚的规矩了,是只能AA,不能请客,那今天我们都自摸刀(费用自付)去吃一次吧,大家只好前往。这次,宋子文吃了四大碗白汤河豚,创下一个记录。

仔细想想,武汉人的这种办法很有智慧。对于这种有巨大危险的食物,谁请谁都可能陷入一种巨大阴谋之中,不如统统AA了事,干脆痛快。行,武汉人!可惜武鸣园毁于日本轰炸,此后,武汉再无河豚名店。

04

试吃

前面说了很多和河豚有关的故事。河豚这样的食品,如果没有文化的妆点,那就是一种食物而已。

现在,在城市里吃河豚似乎仍然处于一种半白不灰的状态。疯胃君了解了一番后,发现了这样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中洋、天正这样的大机构养殖的河豚(日本有40%的河豚是中国卖过去的),经过最严格的处理(如用碱水浸泡数个小时,用流水冲十几个小时,完全规范化的宰杀),最后出来的是冰鲜+真空袋包装的,也有完全处理好的白子(即精囊、西施乳)和肝脏。

这样的河豚是完全无毒的,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在电商上买来自己烧了吃,无非是水平高低而已。

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有些餐厅据说也会在私下卖自己宰杀的鲜河豚,当然其途径不是危险的野生河豚,而是通过国内低毒或无毒化养殖的,再经过有经验的厨师的宰杀,可以说安全性接近100%。但从管理上来讲,合法性还是不如第一种那么过了明路,所以也没人宣扬、无从证实,只能是口口相传而已。

吃河豚在北京真的很小众,很多店根本没有货。经过疯胃君为期半个月的冒死品鉴,有四家店列入了这次的介绍名单:

1. 第一名江苏饭店-苏畅园 打分:5分 人均:300-500

这家店,是江苏省驻京办事处的附设,不仅店长施建忠和厨师长俞有正是江苏人,可以说那儿里里外外都是江苏人。厨师长更是一代淮扬菜宗师肖泰山的徒孙,师祖、师傅、本人,都给国家领导人做过大餐。

定下这家店,前后花功夫不少。不是别的原因,是我们提出,要把”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里面提到的三种食品,用一桌来表达。

其实这时候吃芦芽,也就是蒲菜,稍微还早点了。厨师长特意从江苏调了货,空运来,为是凑这一趣,我们感激的不得了。

也不必说肴肉的爽滑、也不必说蒲菜和蒌蒿的清香(汪曾祺说是像岸边新涨的春水的香气……),更不要说高邮湖的野生虾仁和蟹粉狮子头的丰满鲜甜,就说河豚吧。

吃了一口,立刻呆住了,这是自然的恩物,和最适当的烹饪方法的结合。鱼皮事先去掉,盖在鱼上面(民间有吃河豚皮可以治疗胃病的说法),中间是雪白、细腻、膏腴、软滑而且脂肪丰盈的鱼肉,没有腥味只有鲜味,配上熬得浓郁无比的红烧汁,满口都是粘的、鲜的、甜的,只觉得眼皮打架,竟有点要醉了的意思。

一人一条,份量半斤左右,配上米饭,其实已经半饱。幸好有野菜,不然会觉得腻。

这家是我们吃到的最好的,没有之一的一家。吃过之后,已经又去了两次,每次都那么好。

最好的,是你可以和厨师说一声,我们这桌主菜要什么,其他的,看着办。厨师自然会尽心去搭配,这是近百年四九城里阔少下馆子的派头,别的地方少见。其实,高级的厨师都会这么做——主菜你定,怎么搭配冷热荤素,是我自己拿主意,靠的是彼此间的默契和配合。

我觉得享受这种古老的风俗甚至胜于享受一桌饭菜,这样的店长和厨师长,怎么不会人人爱。

2. 天正河豚 打分:4分 人均:200

鮨鱻(发音是 yi xian)日料 打分:4分 人均:300

准确说,这两家店里的第一家——天正河豚并不是日料,只能说是类日料。它是河豚大生产商天正旗下的品牌店,个人认为有一点品牌展示的作用。

天正河豚是河豚界的巨无霸,在辽宁、山东、河北和福建等地建有十余个养殖基地,年养殖出口红鳍东方鲀占我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这间店做法上中日合璧,把中式中经典的红烧、白烧和日式中经典的刺身、白子刺身都拿了进来。

提供活河豚供食客拍照,吃的河豚是配送的冰鲜货,绝对无毒可以放心。但是怎么说呢,这种经过弱碱性溶液浸泡又用流水冲洗,经过种种措施的河豚,势必在风味上有点损失。

先说河豚刺身吧,河豚刺身可能跟很多人的想象有点不一样,它既不像三文鱼那么肥厚,也不像金枪鱼那么鲜美。这是因为河豚肉脂肪含量极低,富含动物明胶,质感极为弹韧……怎么说呢,有人说它是口香糖一样的存在。

总之,不要希望它够鲜美。然后,是我们报以厚望的白子,也就是公河豚的精囊。此前,我们根据公蟹蟹膏的美味度进行了脑补,结果证明我们的脑洞过于清奇——白子没有明显的鲜味,吃到嘴里黏糊糊、凉飕飕,最后刚刚感到一丝鲜甜就滑下去了。而且它很贵,50g就要198元。

红烧/白烧的河豚,有点腥味,在鲜美程度上和江苏饭店相差太远。以至于我们以为吃到了假河豚。

最后,反而是便宜的炸河豚鱼块让我们感觉很好,河豚刺少、肉香,炸出来鲜浓饱满、鱼味十足。

如果你想安全并且一次多试几个品种,可以去天正这样的店。江苏饭店?那是殿堂级的。

我们放在这一档里面来谈的还有鮨鱻日料。

这家店藏在新源里某个小胡同深处,非常符合目前对高级日料店就该是”小巷+20个人以内“的设定。这里的菜都很昂贵,但味道很低调,不像天正河豚那样是一种类日料,这里就是纯纯正正的日式料理。

有河豚火锅,680一份,我们商量以后点了半份;然后是白子寿司。

我们对河豚火锅抱以厚望,传说中的日式河豚火锅,是河豚骨、肉、蔬菜与日式高汤一起炖煮,味道鲜美浓郁,最后还可以用来煮米饭。

鮨鱻日料炸白子

可能因为我们只点了半份,上来的是一个纸火锅,里面倒也有骨、肉、菜和豆腐,但是清汤寡水、淡而无味,与其价格并不相称。我们请来服务员沟通,她坦承,叫半份锅的客人较少,因此缩略了一些过程,实在抱歉,愿意打个对折。

态度不能说不可以接受,但结果是我们没有吃到最好状态的河豚。但经我们沟通,请出了它们后厨的河豚,不是天正那种袋装的,而是另一种冰鲜货,无毒的。一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河豚是热点,但还不算是绝对的主打。

言下之意是我们没有挑对地方……

3. 百年冶春 打分:3分 人均:300

我们之所以要把冶春放到最后一个来说,是在是因为这里的河豚做的很差。

这里地段好,靠近文化场所,照理说该顾客盈门,但不知道是不是曲高和寡,正是掌灯时分,生意却略显寥落。

百年冶春,这个招牌用在北京可以,用在扬州就压不住,因为扬州人只会觉得冶春是卖包子的。

冶春的菜谱倒是很江南,一看就知道是地道淮扬菜师傅在打理,我们点的也是一水儿淮扬菜,都没有什么惊喜。

惊喜的是河豚的卖相极好,是我们这几天看到的最美的河豚,甚至压了江苏饭店半头。

一筷子下去,吃到嘴里,立刻心里就凉了半截——这鱼,不够新鲜,在冰柜里相比已经呆了数日,因此有股难以言喻的腥味。所有的江鲜不新鲜了,都是这个味道。

大的店堂、少的人群、不到下班就走的干干净净的服务员……我们也只好匆匆吃完走人,这次的河豚品鉴(店里叫”小鱼“,近300元一位),基本是失败了。

吃河豚有一定的风险,请消费者前往有合法资质的店家消费,确保安全。疯胃刊登此文。仅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不承担任何其他连带责任。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初春四试河豚——除了性、死亡和阴谋,还吃到了什么?

吃河豚有一定的风险,请消费者前往有合法资质的店家消费,确保安全。

“这个初春,要做河豚的四餐厅联测时,很多人都试图善意的劝阻我们。”

在许多人看来,吃一种小众且具有危险的鱼,风险太高,且读者是否敢于跟着去吃,很难说。

疯胃君则认为,现代人对于河豚文化已经极度不了解,对于这种从《山海经》就开始有记载,在中国文化史上被历代名人、学者、文士记载吟诵不绝的顶级食材已然毫不了解,其印象已经缩小到“小众且危险的鱼”,实在是一种莫大悲哀。

北京的大部分餐厅也没有做河豚的积极性(合法性也有问题),做出来更不好吃,悲夫!

但是,经过我们的挖掘,终于发现了有那么几家店,可以满足和延续人们对这种了不起的食物的品尝(且合法)。披沙拣金,终有收获,其间的辛苦和昂贵的花费,也都值回票价了。

01

有一本社会学的老书叫《香烟》,作者是个叫克莱恩的美国人。他自以为揭示了人热衷于吸烟的重要秘密——每个人都知道吸一口烟不会死,但吸一口烟就距离死又接近了一点,这种在生和死的边缘踏界,并且“我就喜欢看你弄不死我的样子”的心理乐趣(或者说瘾癖)是香烟这种危险品从根本上无法断绝的原因。

我敢说这位克莱恩先生是没有吃过中国的河豚,否则就会意识到,香烟能给与的“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的刺激,比中国的河豚来说,那是差远了。

中国人(或许还有日本人)对吃河豚的心理因素的洞悉,已经非常深入。简单说,它不是一条鱼,而是一次心理游戏,从性、死亡和阴谋三个角度,给你无穷无尽的调戏。

先说性。

河豚的外形很丑,游泳的速度又慢,因此御敌手段奇差。在受惊的时候只好拼命吸气,把自己变成一个骨刺棱棱的肉球,借以吓走对手。这样的鱼在外观上本来是没法和性有什么联系的。

然而,烧煮出来的河豚的精囊(俗名白子的),丰腴鲜嫩,色极白极美,所以就有人想入非非,说西施的乳房不过于此,给起了一个名字叫“西施乳”。

天正河豚白子刺身

那吃的人就是在吸吮西施的酥胸咯?这比喻很唐突佳人。但偏有文人墨客不断的意淫。宋人薛季宣有《河豚》诗为证:“西施乳嫩可奴酪”,是说其嫩胜于乳酪。

朱彝尊《河豚歌》称:“西施乳滑恣教啮”,则是赞其滑爽。此外尚有“才喜一尊开北海,忽看双乳出西施”的赞美,这就太过于直露,落了下乘。

但有人觉得西施乳还不过瘾(印象中的西施,应该是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南方少女,估计也就A罩杯)。所以,到清代的时候,干脆搬出了一代波霸杨贵妃,对河豚改叫“杨妃乳”,升级为E罩杯,这就给大家一种极其豪放的想象。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是在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金冬心》里,扬州大盐商宴请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顶级宴席上才有的。

在腾腾的热气中,拈一块白嫩嫩、软乎乎的河豚白子,在口中柔软到化不开,再加上一些想入非非,这就是河豚。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西施、杨妃已经过于遥远,所以店家不妨可以叫“x玲乳”、“x岩乳”甚至“x戴珊乳”……只要别人不来告你就可以。

值得怜惜的是西施,不但被河豚的吃客猥亵了一把,在郁达夫的《饮食男女在福州》里,还提到当地有种海味叫“西施舌”,这就更过分了。有人说,把四大美女拆散了的民间饮食可以做一桌席,这个,我们回头再论。

02

比起这点子小小的性暗示,河豚在死亡上的威胁是更直接的。

河豚毒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毒的神经性毒素,且无特效解药,吃完后几分钟就可以出现症状,最长不超过8小时,人就完蛋了。

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山海经》记载:“河豚有大毒,味虽真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顶级吃货苏东坡谪常州,当地有士大夫,世代善于烹制河豚。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那么功利。苏轼虽然失意于朝廷,但还是顶级的文学家、书法家。于是这家人,把苏轼请来吃河豚。虽然是只有主人肃客,苏轼在吃,但一家老老小小都趴在屏风后面,想看苏大胡子是怎么品评这道菜。

苏轼埋头大吃,并不说话。这家人很失望。没想到,苏轼突然大喊一声:“值得一死”,又埋头苦吃起来。

从此之后,只要吃河豚的,必然要讲“生死经”——

比如梅尧臣就说:“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崔旭说:“值得东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

梅兰芳说:“舍命但求能适口,武鸣园中吃河豚。”

看看,这么大诗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说自己是拼命吃河豚!可疯胃的读者想一想,这是真的吗?这些人舍得死么?舍得为一条鱼死么?

真不是,这是一种赤果果的炫耀,而炫耀的关键点就是:“我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所以我才敢拼死吃河豚,体验人生极致啊!”

在没有无毒/低度河豚养殖的年代,人们只能吃野生河豚。虽然,江苏一带(据说全国70%的河豚厨师是江苏省扬中县走出去的)有最专业的厨师和处理办法,但河豚这个东西有个特点——它的每个个体的毒性是不一样的,即使用完全一样的处理方法,也不能保证每条鱼都毒性去的干干净净。

常规的方法是去掉眼睛、血液、肝脏和生殖腺,再用流水长时间冲洗鱼肉。但每年或每几年,总有人中招的,这虽然不幸,但更刺激了人的潜意识……其实,大部分人是都是在确保(或自认为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食用的,但“总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危险发生吧”的潜在心理是否起了作用,真不好说。

日本人就比我们走的远一点,他们敢卖河豚肝,这是河豚毒素比较集中的位置。他们会处理掉大部分毒素,仅仅留下极微弱的毒素——人家吃的就是这种感觉,严格说是在药物滥用,食客体会的是那种神经轻微麻痹、手指发麻、眩晕的快感。

笔者认为这种快感是很变态的,并不值得推荐。某国人的生死观念,也和我们有很大不同,同样不值得推荐。

1975年,日本国宝级演员吃了四份河豚(一说是七份)的肝脏,因而中毒身亡,引起当地舆论广泛关注。但此后,好像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

在中国,1990年发布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但事实上,民间吃河豚的活动时有发生,难以杜绝。只是伴随着很多奇特的传统。

比如,我有个张家港的老友,说她们那里以前吃河豚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准备粪桶。原因是因为河豚没有特效解药,只有用污秽之物在第一时间催吐,方可增加生还率;第二个是厨师自己先吃一口,以示共担风险……其实我觉得后一条并没有什么卵用,如果真的吃死了,拉一个厨师垫背,对我也毫无意义;前一条,有用但代价太大……就算没死,但被灌一口黄白之物然后狂吐,恐怕也是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

所以,还是不要想着什么死死活活,带着一种蛋蛋的忧桑,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岁月何堪在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03

阴谋

汪曾祺老先生写过一段特异的典故,是讲他在江阴上中学的时候的情景——

河豚有剧毒。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江阴乡下出了一件命案,“谋杀亲夫”。“奸夫”“淫妇”在游街示众后,同时枪决。毒死亲丈夫的东西,即是一条煮熟的河豚。因为是“花案”,那天街的两旁有很多人鹄立佇观。但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看,奸夫淫妇都蠢而且丑,奸夫还是个黑脸的麻子。这样的命案,也只能出在江阴。

其实,仔细想来,河豚这样的东西用来谋杀亲夫有一定的合理性。江阴人爱吃河豚,而且并不是都上馆子吃,也有许多在自己家里烹饪的。而河豚的去毒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容易把责任推到“不幸中毒身亡”上。所以,我觉得每年的河豚季,也可能是这样阴谋的高发季吧。

民国财神宋子文在1934年到武汉去检查工作,当地财税系统邀请不绝。然而,其时汉口有一家百年老店武鸣园,以做河豚出色而闻名。宋国舅等来等去,就是等不到有人请吃河豚,心下十分纳闷,于是召来人打听。次日开会的时候,他拿出一枚大洋往桌上一放,说我打听清楚你们这里吃河豚的规矩了,是只能AA,不能请客,那今天我们都自摸刀(费用自付)去吃一次吧,大家只好前往。这次,宋子文吃了四大碗白汤河豚,创下一个记录。

仔细想想,武汉人的这种办法很有智慧。对于这种有巨大危险的食物,谁请谁都可能陷入一种巨大阴谋之中,不如统统AA了事,干脆痛快。行,武汉人!可惜武鸣园毁于日本轰炸,此后,武汉再无河豚名店。

04

试吃

前面说了很多和河豚有关的故事。河豚这样的食品,如果没有文化的妆点,那就是一种食物而已。

现在,在城市里吃河豚似乎仍然处于一种半白不灰的状态。疯胃君了解了一番后,发现了这样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中洋、天正这样的大机构养殖的河豚(日本有40%的河豚是中国卖过去的),经过最严格的处理(如用碱水浸泡数个小时,用流水冲十几个小时,完全规范化的宰杀),最后出来的是冰鲜+真空袋包装的,也有完全处理好的白子(即精囊、西施乳)和肝脏。

这样的河豚是完全无毒的,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在电商上买来自己烧了吃,无非是水平高低而已。

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有些餐厅据说也会在私下卖自己宰杀的鲜河豚,当然其途径不是危险的野生河豚,而是通过国内低毒或无毒化养殖的,再经过有经验的厨师的宰杀,可以说安全性接近100%。但从管理上来讲,合法性还是不如第一种那么过了明路,所以也没人宣扬、无从证实,只能是口口相传而已。

吃河豚在北京真的很小众,很多店根本没有货。经过疯胃君为期半个月的冒死品鉴,有四家店列入了这次的介绍名单:

1. 第一名江苏饭店-苏畅园 打分:5分 人均:300-500

这家店,是江苏省驻京办事处的附设,不仅店长施建忠和厨师长俞有正是江苏人,可以说那儿里里外外都是江苏人。厨师长更是一代淮扬菜宗师肖泰山的徒孙,师祖、师傅、本人,都给国家领导人做过大餐。

定下这家店,前后花功夫不少。不是别的原因,是我们提出,要把”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里面提到的三种食品,用一桌来表达。

其实这时候吃芦芽,也就是蒲菜,稍微还早点了。厨师长特意从江苏调了货,空运来,为是凑这一趣,我们感激的不得了。

也不必说肴肉的爽滑、也不必说蒲菜和蒌蒿的清香(汪曾祺说是像岸边新涨的春水的香气……),更不要说高邮湖的野生虾仁和蟹粉狮子头的丰满鲜甜,就说河豚吧。

吃了一口,立刻呆住了,这是自然的恩物,和最适当的烹饪方法的结合。鱼皮事先去掉,盖在鱼上面(民间有吃河豚皮可以治疗胃病的说法),中间是雪白、细腻、膏腴、软滑而且脂肪丰盈的鱼肉,没有腥味只有鲜味,配上熬得浓郁无比的红烧汁,满口都是粘的、鲜的、甜的,只觉得眼皮打架,竟有点要醉了的意思。

一人一条,份量半斤左右,配上米饭,其实已经半饱。幸好有野菜,不然会觉得腻。

这家是我们吃到的最好的,没有之一的一家。吃过之后,已经又去了两次,每次都那么好。

最好的,是你可以和厨师说一声,我们这桌主菜要什么,其他的,看着办。厨师自然会尽心去搭配,这是近百年四九城里阔少下馆子的派头,别的地方少见。其实,高级的厨师都会这么做——主菜你定,怎么搭配冷热荤素,是我自己拿主意,靠的是彼此间的默契和配合。

我觉得享受这种古老的风俗甚至胜于享受一桌饭菜,这样的店长和厨师长,怎么不会人人爱。

2. 天正河豚 打分:4分 人均:200

鮨鱻(发音是 yi xian)日料 打分:4分 人均:300

准确说,这两家店里的第一家——天正河豚并不是日料,只能说是类日料。它是河豚大生产商天正旗下的品牌店,个人认为有一点品牌展示的作用。

天正河豚是河豚界的巨无霸,在辽宁、山东、河北和福建等地建有十余个养殖基地,年养殖出口红鳍东方鲀占我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这间店做法上中日合璧,把中式中经典的红烧、白烧和日式中经典的刺身、白子刺身都拿了进来。

提供活河豚供食客拍照,吃的河豚是配送的冰鲜货,绝对无毒可以放心。但是怎么说呢,这种经过弱碱性溶液浸泡又用流水冲洗,经过种种措施的河豚,势必在风味上有点损失。

先说河豚刺身吧,河豚刺身可能跟很多人的想象有点不一样,它既不像三文鱼那么肥厚,也不像金枪鱼那么鲜美。这是因为河豚肉脂肪含量极低,富含动物明胶,质感极为弹韧……怎么说呢,有人说它是口香糖一样的存在。

总之,不要希望它够鲜美。然后,是我们报以厚望的白子,也就是公河豚的精囊。此前,我们根据公蟹蟹膏的美味度进行了脑补,结果证明我们的脑洞过于清奇——白子没有明显的鲜味,吃到嘴里黏糊糊、凉飕飕,最后刚刚感到一丝鲜甜就滑下去了。而且它很贵,50g就要198元。

红烧/白烧的河豚,有点腥味,在鲜美程度上和江苏饭店相差太远。以至于我们以为吃到了假河豚。

最后,反而是便宜的炸河豚鱼块让我们感觉很好,河豚刺少、肉香,炸出来鲜浓饱满、鱼味十足。

如果你想安全并且一次多试几个品种,可以去天正这样的店。江苏饭店?那是殿堂级的。

我们放在这一档里面来谈的还有鮨鱻日料。

这家店藏在新源里某个小胡同深处,非常符合目前对高级日料店就该是”小巷+20个人以内“的设定。这里的菜都很昂贵,但味道很低调,不像天正河豚那样是一种类日料,这里就是纯纯正正的日式料理。

有河豚火锅,680一份,我们商量以后点了半份;然后是白子寿司。

我们对河豚火锅抱以厚望,传说中的日式河豚火锅,是河豚骨、肉、蔬菜与日式高汤一起炖煮,味道鲜美浓郁,最后还可以用来煮米饭。

鮨鱻日料炸白子

可能因为我们只点了半份,上来的是一个纸火锅,里面倒也有骨、肉、菜和豆腐,但是清汤寡水、淡而无味,与其价格并不相称。我们请来服务员沟通,她坦承,叫半份锅的客人较少,因此缩略了一些过程,实在抱歉,愿意打个对折。

态度不能说不可以接受,但结果是我们没有吃到最好状态的河豚。但经我们沟通,请出了它们后厨的河豚,不是天正那种袋装的,而是另一种冰鲜货,无毒的。一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河豚是热点,但还不算是绝对的主打。

言下之意是我们没有挑对地方……

3. 百年冶春 打分:3分 人均:300

我们之所以要把冶春放到最后一个来说,是在是因为这里的河豚做的很差。

这里地段好,靠近文化场所,照理说该顾客盈门,但不知道是不是曲高和寡,正是掌灯时分,生意却略显寥落。

百年冶春,这个招牌用在北京可以,用在扬州就压不住,因为扬州人只会觉得冶春是卖包子的。

冶春的菜谱倒是很江南,一看就知道是地道淮扬菜师傅在打理,我们点的也是一水儿淮扬菜,都没有什么惊喜。

惊喜的是河豚的卖相极好,是我们这几天看到的最美的河豚,甚至压了江苏饭店半头。

一筷子下去,吃到嘴里,立刻心里就凉了半截——这鱼,不够新鲜,在冰柜里相比已经呆了数日,因此有股难以言喻的腥味。所有的江鲜不新鲜了,都是这个味道。

大的店堂、少的人群、不到下班就走的干干净净的服务员……我们也只好匆匆吃完走人,这次的河豚品鉴(店里叫”小鱼“,近300元一位),基本是失败了。

吃河豚有一定的风险,请消费者前往有合法资质的店家消费,确保安全。疯胃刊登此文。仅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不承担任何其他连带责任。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