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用影像记录与关照一个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用影像记录与关照一个时代

在侯导生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

豆瓣:侯孝贤影人图片

作者:张谦

4月8日,侯孝贤迎来了自己古稀之年的第一个生日,出身于1947年的他,作为第二代移民,生于台湾长于台湾,见证了整个台湾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用影像记录与关照着这个时代。

在侯导的电影里,镜头运动方式变化很少,较多地采用同机位、静止的长镜头,通过全景和自然光等方式,力求客观地还原生活,表现出生活本身质朴的韵味,形成了侯导独特的纪实美学。

《童年往事》亦是如此,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表现生活本身的滋味,由此引申出平淡看生死的人生观,以及一种原乡乡愁的时代记忆。为表现这种生活中的人生意味,需要从镜头语言出发,结合灯光和配乐共同升华出一种情愫。

与侯导风格类似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小津,香港导演许鞍华,他们都擅长用镜头书写“生活”二字。不过《童年往事》与许多影片相比,更具有山水画似的记叙特点和对时代的独特关照。让我们从一些细节出发,感受影片背后所透露出的一个时代的流逝。

影片开头,在侯导亲自配音的画外音交代完背景后,伴着祖母“阿哈咕”的呼唤声,镜头来到了正在玩弹珠的阿孝。

 

阿孝赢得许多弹珠,并将所有弹珠藏在了大树下的坑中,这样一个童年回忆场景,在著名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也曾出现过相似场景,白度图赢得大堆弹珠后的特写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影片中的男孩在赢得弹珠后,都意外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惩罚。《童年往事》中的阿孝因为将钱和弹珠埋在树下,而受到了母亲的责打;《天使爱美丽》中的白度图则因为收纳所赢弹珠迟到,受到了老师的处罚。

这背后其实都是一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家规的体现。一方面,童年的顽皮是有限度的,像偷父母钱这种越过道德边界的行为是会受到来自家长权威的责罚;另一方面,当儿童的贪欲超越限度,也会受到来自学校规则的约束。

如今,这样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与家规却正在逐步淡化,许多家长秉持着所谓的“发展儿童天性”,却在培养着一批“熊孩子”。

这样的传统家庭理念影片中还有多处体现:像一家人一同吃甘蔗的Family Time中所体现的一种家庭仪式感。这不仅是对美味的分享,更是家庭成员相互促进感情的纽带。即使我到现在,也常常怀念起儿时在乡下外婆家吃西瓜的那个晚上,夏天的凉风伴着蟋蟀的低吟。随着物质的丰富与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的场景也在逐步消失。

传统的父系社会下,父亲扮演了一种严肃与权威的形象,片中阿孝与父亲的交流极少,却都意味深长。首先是父亲将信封上的邮票剪下给阿孝的画面,这一过程父子俩没有一句交流,调皮的阿孝在父亲面前变得老老实实,遵循着传统的家庭礼数。

在阿孝考上重点高中后,他先慌忙给母亲报告了好消息,然后再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父亲诉说。父亲听清后,表面上只是鼓励道要好好读书,其实早在出分前就像母亲询问阿孝的考试情况。父爱的含蓄尽在其中。

父亲去世后,姐姐更多成为了家庭权威的象征,一方面开始吩咐弟弟们洗澡,同时,镜头也特意聚焦到姐姐,虚化背景。

相比父亲,母亲与阿孝的关系更为亲密,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出发,童年记忆对一个人长大后的行为有着很大影响。阿孝在送走母亲去看病后双手紧握衣角,母亲葬礼上独自的痛哭流涕等导演精心雕琢过的细节,都可以在其童年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上找到答案。

 

阿孝在梦遗后,见到了母亲(被诊断为癌症)落泪的场景,则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相遇,阿孝走向成年从此开始,并在祖母去世后真正意义上告别“童年”。

电影最后一幕中收尸人,感叹子孙的不孝,可我认为导演通过阿孝(或者他自身)表现的更多是一种传统的家庭责任与社会道义。

阿孝在外面社会上各种混混,在家庭中却依旧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买菜做饭、面对乱收费的车夫大打出手、因母亲生病而放弃火拼等等。

此外,片中少年们打架斗殴、四处厮混,但他们始终遵循着一个“道义”,一种帮派的权威服从、一种江湖的互帮互助。他们既不会干扰到正常的居民生活,也顺从于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精神渗透到了这一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电影《老无所依》中也曾对美国社会这种“道义”的流失做出了感慨,如果“恶人”没有了道义与底线,那才是真正的“恶”。

乡愁也是本片重要主题之一。余光中那一代的乡愁通过邮票与船票等意向传递、属于第一代移民;而侯孝贤这样的第二代移民,其乡愁更多是传承着上一辈的原乡记忆,就像阿孝记忆中陪祖母走过的回大陆的路。

再谈谈影片的特色空镜头,电线杆的画面出现了许多次,最初是阿孝等一群孩子们为了捡丢弃的电线卖钱;后面更多是一些电线杆空镜头,去表现一种孤独或是感伤。

 

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大量的固定机位空镜头,而且是重复出现,这里列举部分供大家欣赏:

 

 

最后,再来看看侯导如何用三幅画面,道尽大男孩们恋爱过程中极其简单而细腻的内心变化。

 

 

71岁的斯皮尔伯格将《头号玩家》献给了所有影迷,致敬着那些过去的电影与游戏。如今,同样年纪的侯孝贤早已告别了高产期,《刺客聂隐娘》更是让影迷们等了8年之久。在等待电影的日子,更需要我们去体会电影这种关于记忆与遗忘的艺术,去重拾那些浓缩着美学与灵感的经典。

在侯导生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部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用影像记录与关照一个时代

在侯导生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

豆瓣:侯孝贤影人图片

作者:张谦

4月8日,侯孝贤迎来了自己古稀之年的第一个生日,出身于1947年的他,作为第二代移民,生于台湾长于台湾,见证了整个台湾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用影像记录与关照着这个时代。

在侯导的电影里,镜头运动方式变化很少,较多地采用同机位、静止的长镜头,通过全景和自然光等方式,力求客观地还原生活,表现出生活本身质朴的韵味,形成了侯导独特的纪实美学。

《童年往事》亦是如此,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表现生活本身的滋味,由此引申出平淡看生死的人生观,以及一种原乡乡愁的时代记忆。为表现这种生活中的人生意味,需要从镜头语言出发,结合灯光和配乐共同升华出一种情愫。

与侯导风格类似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小津,香港导演许鞍华,他们都擅长用镜头书写“生活”二字。不过《童年往事》与许多影片相比,更具有山水画似的记叙特点和对时代的独特关照。让我们从一些细节出发,感受影片背后所透露出的一个时代的流逝。

影片开头,在侯导亲自配音的画外音交代完背景后,伴着祖母“阿哈咕”的呼唤声,镜头来到了正在玩弹珠的阿孝。

 

阿孝赢得许多弹珠,并将所有弹珠藏在了大树下的坑中,这样一个童年回忆场景,在著名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也曾出现过相似场景,白度图赢得大堆弹珠后的特写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影片中的男孩在赢得弹珠后,都意外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惩罚。《童年往事》中的阿孝因为将钱和弹珠埋在树下,而受到了母亲的责打;《天使爱美丽》中的白度图则因为收纳所赢弹珠迟到,受到了老师的处罚。

这背后其实都是一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家规的体现。一方面,童年的顽皮是有限度的,像偷父母钱这种越过道德边界的行为是会受到来自家长权威的责罚;另一方面,当儿童的贪欲超越限度,也会受到来自学校规则的约束。

如今,这样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与家规却正在逐步淡化,许多家长秉持着所谓的“发展儿童天性”,却在培养着一批“熊孩子”。

这样的传统家庭理念影片中还有多处体现:像一家人一同吃甘蔗的Family Time中所体现的一种家庭仪式感。这不仅是对美味的分享,更是家庭成员相互促进感情的纽带。即使我到现在,也常常怀念起儿时在乡下外婆家吃西瓜的那个晚上,夏天的凉风伴着蟋蟀的低吟。随着物质的丰富与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的场景也在逐步消失。

传统的父系社会下,父亲扮演了一种严肃与权威的形象,片中阿孝与父亲的交流极少,却都意味深长。首先是父亲将信封上的邮票剪下给阿孝的画面,这一过程父子俩没有一句交流,调皮的阿孝在父亲面前变得老老实实,遵循着传统的家庭礼数。

在阿孝考上重点高中后,他先慌忙给母亲报告了好消息,然后再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父亲诉说。父亲听清后,表面上只是鼓励道要好好读书,其实早在出分前就像母亲询问阿孝的考试情况。父爱的含蓄尽在其中。

父亲去世后,姐姐更多成为了家庭权威的象征,一方面开始吩咐弟弟们洗澡,同时,镜头也特意聚焦到姐姐,虚化背景。

相比父亲,母亲与阿孝的关系更为亲密,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出发,童年记忆对一个人长大后的行为有着很大影响。阿孝在送走母亲去看病后双手紧握衣角,母亲葬礼上独自的痛哭流涕等导演精心雕琢过的细节,都可以在其童年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上找到答案。

 

阿孝在梦遗后,见到了母亲(被诊断为癌症)落泪的场景,则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相遇,阿孝走向成年从此开始,并在祖母去世后真正意义上告别“童年”。

电影最后一幕中收尸人,感叹子孙的不孝,可我认为导演通过阿孝(或者他自身)表现的更多是一种传统的家庭责任与社会道义。

阿孝在外面社会上各种混混,在家庭中却依旧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买菜做饭、面对乱收费的车夫大打出手、因母亲生病而放弃火拼等等。

此外,片中少年们打架斗殴、四处厮混,但他们始终遵循着一个“道义”,一种帮派的权威服从、一种江湖的互帮互助。他们既不会干扰到正常的居民生活,也顺从于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精神渗透到了这一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电影《老无所依》中也曾对美国社会这种“道义”的流失做出了感慨,如果“恶人”没有了道义与底线,那才是真正的“恶”。

乡愁也是本片重要主题之一。余光中那一代的乡愁通过邮票与船票等意向传递、属于第一代移民;而侯孝贤这样的第二代移民,其乡愁更多是传承着上一辈的原乡记忆,就像阿孝记忆中陪祖母走过的回大陆的路。

再谈谈影片的特色空镜头,电线杆的画面出现了许多次,最初是阿孝等一群孩子们为了捡丢弃的电线卖钱;后面更多是一些电线杆空镜头,去表现一种孤独或是感伤。

 

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大量的固定机位空镜头,而且是重复出现,这里列举部分供大家欣赏:

 

 

最后,再来看看侯导如何用三幅画面,道尽大男孩们恋爱过程中极其简单而细腻的内心变化。

 

 

71岁的斯皮尔伯格将《头号玩家》献给了所有影迷,致敬着那些过去的电影与游戏。如今,同样年纪的侯孝贤早已告别了高产期,《刺客聂隐娘》更是让影迷们等了8年之久。在等待电影的日子,更需要我们去体会电影这种关于记忆与遗忘的艺术,去重拾那些浓缩着美学与灵感的经典。

在侯导生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部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