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奥斯卡上输给《阿甘正传》,但最终《肖申克的救赎》赢得了全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奥斯卡上输给《阿甘正传》,但最终《肖申克的救赎》赢得了全世界

只要我们还在追求自由,便会被这样一部电影打动。

三月末,《肖申克的救赎》在豆瓣上的打分人数超过100万。

评分9.6,80%以上的人打五星,稳稳占据着豆瓣Top250第一的宝座。

1994年上映之后,这片在第二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提名,不料碰上《阿甘正传》这样的劲敌,最终颗粒无收。

票房同样惨淡,25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在北美只拿到约2800万的票房,分成都不够收回制作成本。

此后的二十多年,这片的生命力却愈益旺盛,不仅成为全球影迷的入门修炼秘籍,也被各类影视专业选入学生们的必看片单。

IMDb上,也是排第一,近200万人打分,9.3。

不夸张地说,全世界都喜欢它。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问:为什么它能获得如此待遇?

论风格,它几乎谈不上风格;

论独创性,它比不上那些作者导演们的作品;

论俗,它俗得不够彻底;

论情感,它也远不如《教父》《末代皇帝》那样丰沛激烈。

照我看,原因在于——

它用一种极其浅显、平淡的方式,谈论了一个非常普遍但艰深的话题:人类的自由,进而,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唤起了一种最本质的关切和共鸣。

表面上看它是通俗易懂的,但实际上,它谈的却是一个通俗作品很少触及、对人类至关重要、涉及生存之根本的话题,这一切并未诉诸于观众的理性,而是于情感层面,轻盈、凉爽、清澈地从观众的心灵四周掠过。

它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片中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两个——

一群囚犯,阳光相伴,沐浴晨风,坐在天台上喝冰镇啤酒;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在监狱的上空飘扬,引得囚犯们纷纷昂头,仿佛倾听一首天堂之声。

在理性维度,这两个场景欲图传达的意旨显而易见,都讲的是自由的相对性——

唯有当我们身陷囹圄,才能体会到自由的珍贵,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在某种条件下,竟会闪耀出如金子一般的光芒。

然而倘若你放下理性,沉浸于阳光与晨风中,想象啤酒的味道,或者,让莫扎特的乐声灌注全身,你便会忘掉相对,感受到一种不加条件的自由,一种,生存的至高幸福。

这不正是《论语》里对自由的咏叹吗?——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我们分析一部畅销作品为什么备受欢迎,常常容易站在精英的角度,清点其在讨好观众方面的种种罪行,谈论它的普世、它的浅薄,然而我们不该忘了,在浅薄的下面,或许也有一种切肤的关怀。

余下的大部分场景,都可以说是对这两个场景的变奏,只不过,由于负载了较多的信息和功能,它们都不如这两个场景来得纯粹——

比如,安迪(蒂姆·罗宾斯饰)购买小锤,将时间消磨在雕刻上面;

比如囚犯们对丽塔·海华丝的向往;

比如安迪固执地给官方写信,为监狱图书馆申请资金,最终成功将图书馆的规模扩大;

比如安迪给一个年轻牢友上课,助他通过同等学历考试;

再比如,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局,他在狱墙上挖出一个洞,顺利逃出牢笼,走向阳光与海洋。

刨除这些场景在越狱主剧情线上的意义,仅就人物的欲望和行动而言,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对自由的一种演绎。

在极端的压制与禁锢之下,连雕刻塑像这样的小嗜好,也显示成自我的一种释放;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映照出了囚徒们对生命美好的热望。

存在之意义,就刻写在这一次次主动的、千方百计要与世界建立起关系的行为之上。

某种意义上,肖申克监狱,完全可以视作人类处境的一种隐喻,从束缚着整个人类的囚牢中,安迪摸索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这道路,不单是那个用小锤凿出的幽暗隧道,而是,当他试图在牢狱中给自己找点事做,这道路便已经向远处铺展开来,自由便已经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打一开始就是一个不受禁锢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自由人,由而,我们愿意向他献出我们的依赖与信任,正如一贯以来我们愿意对英雄们做的那样。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重新打量我们的生活,让那些平日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庸常,彰显出非同一般的意义。

围绕着这个自由之核,影片又使用了好几种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剧情模式,撒网一般捕捞观众的心理快感——

越狱,先天带有一种紧绷的张力;

冤情获得补偿,正义得以声张,邪恶遭到惩罚;

忍辱负重,终于有一天打出一个翻身仗;

低调但又具备某种才能的主人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大放异彩,而且面对一切风险都可以沉着应对;

悄然进行的巧计,最后让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

合谋,从这种合谋中生长出一种友谊;

以及,对诗与远方的浪漫肯定。

它还讲了一些易被接受和传播的道理,塑造了几个颇受人同情的配角——

一个人被束缚太久,可能便会忘了如何自由:被关了50年的养鸟老人,假释出狱,因适应不了狱外的生活,选择上吊自杀;

执着于某物,便无法获得,而一旦放下执着,或许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因不再对出狱抱有幻想,坦然向评估人员道出心中所想,反而获得假释。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众缘,便奠定在上述这些深与浅、雅和俗的交叠共融之上,而它的生命力,则牢牢寄于它对人类处境的思考、对这种思考的抒情式表达之中——

只要我们还在追求自由,便会被这样一部电影打动。

还没看的,各个视频网站都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奥斯卡上输给《阿甘正传》,但最终《肖申克的救赎》赢得了全世界

只要我们还在追求自由,便会被这样一部电影打动。

三月末,《肖申克的救赎》在豆瓣上的打分人数超过100万。

评分9.6,80%以上的人打五星,稳稳占据着豆瓣Top250第一的宝座。

1994年上映之后,这片在第二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提名,不料碰上《阿甘正传》这样的劲敌,最终颗粒无收。

票房同样惨淡,25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在北美只拿到约2800万的票房,分成都不够收回制作成本。

此后的二十多年,这片的生命力却愈益旺盛,不仅成为全球影迷的入门修炼秘籍,也被各类影视专业选入学生们的必看片单。

IMDb上,也是排第一,近200万人打分,9.3。

不夸张地说,全世界都喜欢它。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问:为什么它能获得如此待遇?

论风格,它几乎谈不上风格;

论独创性,它比不上那些作者导演们的作品;

论俗,它俗得不够彻底;

论情感,它也远不如《教父》《末代皇帝》那样丰沛激烈。

照我看,原因在于——

它用一种极其浅显、平淡的方式,谈论了一个非常普遍但艰深的话题:人类的自由,进而,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唤起了一种最本质的关切和共鸣。

表面上看它是通俗易懂的,但实际上,它谈的却是一个通俗作品很少触及、对人类至关重要、涉及生存之根本的话题,这一切并未诉诸于观众的理性,而是于情感层面,轻盈、凉爽、清澈地从观众的心灵四周掠过。

它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片中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两个——

一群囚犯,阳光相伴,沐浴晨风,坐在天台上喝冰镇啤酒;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在监狱的上空飘扬,引得囚犯们纷纷昂头,仿佛倾听一首天堂之声。

在理性维度,这两个场景欲图传达的意旨显而易见,都讲的是自由的相对性——

唯有当我们身陷囹圄,才能体会到自由的珍贵,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在某种条件下,竟会闪耀出如金子一般的光芒。

然而倘若你放下理性,沉浸于阳光与晨风中,想象啤酒的味道,或者,让莫扎特的乐声灌注全身,你便会忘掉相对,感受到一种不加条件的自由,一种,生存的至高幸福。

这不正是《论语》里对自由的咏叹吗?——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我们分析一部畅销作品为什么备受欢迎,常常容易站在精英的角度,清点其在讨好观众方面的种种罪行,谈论它的普世、它的浅薄,然而我们不该忘了,在浅薄的下面,或许也有一种切肤的关怀。

余下的大部分场景,都可以说是对这两个场景的变奏,只不过,由于负载了较多的信息和功能,它们都不如这两个场景来得纯粹——

比如,安迪(蒂姆·罗宾斯饰)购买小锤,将时间消磨在雕刻上面;

比如囚犯们对丽塔·海华丝的向往;

比如安迪固执地给官方写信,为监狱图书馆申请资金,最终成功将图书馆的规模扩大;

比如安迪给一个年轻牢友上课,助他通过同等学历考试;

再比如,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局,他在狱墙上挖出一个洞,顺利逃出牢笼,走向阳光与海洋。

刨除这些场景在越狱主剧情线上的意义,仅就人物的欲望和行动而言,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对自由的一种演绎。

在极端的压制与禁锢之下,连雕刻塑像这样的小嗜好,也显示成自我的一种释放;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映照出了囚徒们对生命美好的热望。

存在之意义,就刻写在这一次次主动的、千方百计要与世界建立起关系的行为之上。

某种意义上,肖申克监狱,完全可以视作人类处境的一种隐喻,从束缚着整个人类的囚牢中,安迪摸索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这道路,不单是那个用小锤凿出的幽暗隧道,而是,当他试图在牢狱中给自己找点事做,这道路便已经向远处铺展开来,自由便已经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打一开始就是一个不受禁锢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自由人,由而,我们愿意向他献出我们的依赖与信任,正如一贯以来我们愿意对英雄们做的那样。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重新打量我们的生活,让那些平日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庸常,彰显出非同一般的意义。

围绕着这个自由之核,影片又使用了好几种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剧情模式,撒网一般捕捞观众的心理快感——

越狱,先天带有一种紧绷的张力;

冤情获得补偿,正义得以声张,邪恶遭到惩罚;

忍辱负重,终于有一天打出一个翻身仗;

低调但又具备某种才能的主人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大放异彩,而且面对一切风险都可以沉着应对;

悄然进行的巧计,最后让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

合谋,从这种合谋中生长出一种友谊;

以及,对诗与远方的浪漫肯定。

它还讲了一些易被接受和传播的道理,塑造了几个颇受人同情的配角——

一个人被束缚太久,可能便会忘了如何自由:被关了50年的养鸟老人,假释出狱,因适应不了狱外的生活,选择上吊自杀;

执着于某物,便无法获得,而一旦放下执着,或许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因不再对出狱抱有幻想,坦然向评估人员道出心中所想,反而获得假释。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众缘,便奠定在上述这些深与浅、雅和俗的交叠共融之上,而它的生命力,则牢牢寄于它对人类处境的思考、对这种思考的抒情式表达之中——

只要我们还在追求自由,便会被这样一部电影打动。

还没看的,各个视频网站都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