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水果传》:后舌尖时代,过度工业化也可能带来“程式风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水果传》:后舌尖时代,过度工业化也可能带来“程式风险”

以水果为主角,在纪录片中比较少见,《水果传》在题材上选择小切口,试图以小见大,通过故事化的讲述赋予水果更多的文化气质。

文 | 木子

“水果,以千百种独特的滋味征服了人类的味蕾,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味的更多想象。”这是系列纪录片《水果传》首集的开场解说词,微距镜头下,几颗柠檬掉落水中,伴随着柠檬落水的环境音响,观众便带着窥探水果世界的好奇心进入了纪录片构筑的视觉与味觉城堡。

不论是镜头运用,叙事结构,还是解说风格,《水果传》都延续了《本草中国》系列的创作手段,也颇有“舌尖体”的况味。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平民视角打破了美食类节目传统模式,也打破了纪录片带给观众的“高冷”印象。它的成功多多少少影响了之后纪录片的创作,使其叙事或审美上都有不经意间的相似。表面上是一部经典作品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长久,实则也反映了纪录片在人文表达探索上出现的瓶颈。

而《水果传》的出现也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审视纪录片在创作上的困境与机会。

文化视域下的“饮食经”

以水果为主角,在纪录片中比较少见,《水果传》在题材上选择小切口,试图以小见大,通过故事化的讲述赋予水果更多的文化气质。

怎样让水果变得“有文化”这件事我们先不说,此类自然类纪录片的首要功能还是在于科普,它在视觉上的讲究还是值得肯定。

透过高清摄像头,爱玉到爱玉冰的奇妙转变、可可豆转化为巧克力原浆的真是过程逐一呈现,观众也因为此片认识了形态各异的木瓜榕、水椰子、指橙、蛇皮果等果中“异族”。

此外,在对水果的样貌、味道、生长环境、生物成分等物理要素进行介绍同时,水果的社会意义,即历史由来、药用价值,以及水果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也被精心安排在三十多分钟的影像叙事中。其实,在叙事结构、影像风格、解说特色等诸多方面,《水果传》呈现出“舌尖”系列的强烈观感。

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此类纪录片的惯用手法,通过人与水果的互动形成故事的框架,人文意蕴也随着叙事需求被自然地注入其中。100多年前传教士的到来,为云南茨中村带来了当地村民未曾见过的葡萄品质玫瑰蜜;20世纪初,一位新西兰女教师的“无心插柳”,将中国的猕猴桃树带到新西兰,猕猴桃也就此开启了它的“奇异果”旅途。解说词“水果成为文明传播的使者,改变着另一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成为该集主题“旅行”的注脚。

新鲜的题材、高饱和度的影像风格以及“舌尖”情怀令这部纪录片收获了不俗口碑,这也恰恰说明,文化视域下的小众题材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壮观场景的背后是内涵的萎缩

为呈现更加广远的时空关系,《水果传》摄制组跨越全球15个国家的50个城市,选择了40余种水果。制作上的大力投入与成片品质有时候并非成正比,过于追求壮观的场景或许会导致内容叙事的逻辑缺陷和内涵萎缩。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航拍、水下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手法,并对特写和景物镜头充分使用,将水果的鲜嫩多汁、色彩缤纷充分展现出来,在视觉美学上达到高质量纪录片的应有效果。但如果拍摄技术与纪录片本体内容未有机融合,那么纪录片的人文属性将被大打折扣。

微距摄影原本是建构纪录片视觉美学的加分项,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片中有大量水果的动态微距摄影画面,如黑幕背景前水果与水碰撞的画面,它们不构成故事叙事的主要成分,过多的此类表现性画面语言容易造成人文叙事的断层,影响情节与故事的连贯性。

在物品的拟人化叙事上,《水果传》也作了探索,集中体现在解说词的撰写上,例如: “水椰子是棕榈科中一个单独的亚科,外太空来者的长相显得冷峻孤傲,这大概并非它的意愿选择,因为生长在红树林入海口的外围,在与凶猛海水的搏斗中,锻造出盔甲般坚硬的果壳,承担起保护果实的重任……看它一副不友好、不给人食用的样子,杨晓洋的好奇心难以平复。”该段解说词的前半部分生动描绘出了水椰子的视觉形象,而后半部分的解说则显得呆板与过时。

物质实体与文化内涵的强行嫁接,情感的过度升华是“舌尖”系列第二部和第三部的通病,也是包括《水果传》在内的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应当防范的误区。第四集“旅行”中的桑葚片段, 纪录片选择楠三贵夫妇作为拍摄对象,并将其爱情故事与桑葚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水果“旅行”的主题被忽视。

工业化创作,短板凸显

从“本草”系列到《水果传》,工业化的纪录片制作流程有好有坏。一方面,它节奏明快、剪辑流畅,镜头运用丰富多样,使其具备了基本的商业纪录片的质感,但创作表达上的工业化隐藏着程式化的风险。

每集讲述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从人物切入,表现同一个主题。此种固定化的叙事逻辑广泛运用于文化题材纪录片中,并且屡试不爽。纪录片的一大魅力就是在于其不确定性,模式化的创作削减了纪录片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水果传》的六个主题之间没有形成强关系,也就意味着该系列纪录片没有一条串联所有内容的内在逻辑线,虽然每集都被标记着一个“华丽”的名字,但华丽的外壳下,是形散神也散的内里,无法成就纪录片的厚度。

看完完整的六集之后,相信纪录片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那些靓丽的视觉符号,而关于水果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水果的人文意涵很容易退居其次,而这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初衷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水果传》:后舌尖时代,过度工业化也可能带来“程式风险”

以水果为主角,在纪录片中比较少见,《水果传》在题材上选择小切口,试图以小见大,通过故事化的讲述赋予水果更多的文化气质。

文 | 木子

“水果,以千百种独特的滋味征服了人类的味蕾,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味的更多想象。”这是系列纪录片《水果传》首集的开场解说词,微距镜头下,几颗柠檬掉落水中,伴随着柠檬落水的环境音响,观众便带着窥探水果世界的好奇心进入了纪录片构筑的视觉与味觉城堡。

不论是镜头运用,叙事结构,还是解说风格,《水果传》都延续了《本草中国》系列的创作手段,也颇有“舌尖体”的况味。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平民视角打破了美食类节目传统模式,也打破了纪录片带给观众的“高冷”印象。它的成功多多少少影响了之后纪录片的创作,使其叙事或审美上都有不经意间的相似。表面上是一部经典作品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长久,实则也反映了纪录片在人文表达探索上出现的瓶颈。

而《水果传》的出现也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审视纪录片在创作上的困境与机会。

文化视域下的“饮食经”

以水果为主角,在纪录片中比较少见,《水果传》在题材上选择小切口,试图以小见大,通过故事化的讲述赋予水果更多的文化气质。

怎样让水果变得“有文化”这件事我们先不说,此类自然类纪录片的首要功能还是在于科普,它在视觉上的讲究还是值得肯定。

透过高清摄像头,爱玉到爱玉冰的奇妙转变、可可豆转化为巧克力原浆的真是过程逐一呈现,观众也因为此片认识了形态各异的木瓜榕、水椰子、指橙、蛇皮果等果中“异族”。

此外,在对水果的样貌、味道、生长环境、生物成分等物理要素进行介绍同时,水果的社会意义,即历史由来、药用价值,以及水果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也被精心安排在三十多分钟的影像叙事中。其实,在叙事结构、影像风格、解说特色等诸多方面,《水果传》呈现出“舌尖”系列的强烈观感。

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此类纪录片的惯用手法,通过人与水果的互动形成故事的框架,人文意蕴也随着叙事需求被自然地注入其中。100多年前传教士的到来,为云南茨中村带来了当地村民未曾见过的葡萄品质玫瑰蜜;20世纪初,一位新西兰女教师的“无心插柳”,将中国的猕猴桃树带到新西兰,猕猴桃也就此开启了它的“奇异果”旅途。解说词“水果成为文明传播的使者,改变着另一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成为该集主题“旅行”的注脚。

新鲜的题材、高饱和度的影像风格以及“舌尖”情怀令这部纪录片收获了不俗口碑,这也恰恰说明,文化视域下的小众题材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壮观场景的背后是内涵的萎缩

为呈现更加广远的时空关系,《水果传》摄制组跨越全球15个国家的50个城市,选择了40余种水果。制作上的大力投入与成片品质有时候并非成正比,过于追求壮观的场景或许会导致内容叙事的逻辑缺陷和内涵萎缩。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航拍、水下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手法,并对特写和景物镜头充分使用,将水果的鲜嫩多汁、色彩缤纷充分展现出来,在视觉美学上达到高质量纪录片的应有效果。但如果拍摄技术与纪录片本体内容未有机融合,那么纪录片的人文属性将被大打折扣。

微距摄影原本是建构纪录片视觉美学的加分项,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片中有大量水果的动态微距摄影画面,如黑幕背景前水果与水碰撞的画面,它们不构成故事叙事的主要成分,过多的此类表现性画面语言容易造成人文叙事的断层,影响情节与故事的连贯性。

在物品的拟人化叙事上,《水果传》也作了探索,集中体现在解说词的撰写上,例如: “水椰子是棕榈科中一个单独的亚科,外太空来者的长相显得冷峻孤傲,这大概并非它的意愿选择,因为生长在红树林入海口的外围,在与凶猛海水的搏斗中,锻造出盔甲般坚硬的果壳,承担起保护果实的重任……看它一副不友好、不给人食用的样子,杨晓洋的好奇心难以平复。”该段解说词的前半部分生动描绘出了水椰子的视觉形象,而后半部分的解说则显得呆板与过时。

物质实体与文化内涵的强行嫁接,情感的过度升华是“舌尖”系列第二部和第三部的通病,也是包括《水果传》在内的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应当防范的误区。第四集“旅行”中的桑葚片段, 纪录片选择楠三贵夫妇作为拍摄对象,并将其爱情故事与桑葚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水果“旅行”的主题被忽视。

工业化创作,短板凸显

从“本草”系列到《水果传》,工业化的纪录片制作流程有好有坏。一方面,它节奏明快、剪辑流畅,镜头运用丰富多样,使其具备了基本的商业纪录片的质感,但创作表达上的工业化隐藏着程式化的风险。

每集讲述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从人物切入,表现同一个主题。此种固定化的叙事逻辑广泛运用于文化题材纪录片中,并且屡试不爽。纪录片的一大魅力就是在于其不确定性,模式化的创作削减了纪录片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水果传》的六个主题之间没有形成强关系,也就意味着该系列纪录片没有一条串联所有内容的内在逻辑线,虽然每集都被标记着一个“华丽”的名字,但华丽的外壳下,是形散神也散的内里,无法成就纪录片的厚度。

看完完整的六集之后,相信纪录片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那些靓丽的视觉符号,而关于水果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水果的人文意涵很容易退居其次,而这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初衷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