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纪录片:“BBC造假”背后是视觉与真实的伦理之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纪录片:“BBC造假”背后是视觉与真实的伦理之争

多年来,BBC出品的纪录片都因其精美的画质、生动的叙事而被誉为“纪录片的良心”,其制作团队也成为纪录片“专业主义”实践的典范。造假一事或许能帮助观众重新认知纪录片行业,即没有所谓的“神坛”,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需要突破技术、伦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考量。

文 | 多米

最近,“BBC造假”的话题刷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口碑颇高的BBC出现这样的消息,无疑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在豆瓣上可以看到,BBC几乎横扫纪录片的高分榜:《蓝色星球2》 9.9分,《地球脉动》《地球脉动2》《人类的星球 》《猎捕》9.8分,《企鹅群里有特务 》9.7分……BBC的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高质量与高口碑。

BBC纪录片中的珍贵画面数不胜数,在拍摄《蓝色星球2》时,为了拍摄到海豚冲浪的画面,摄影师右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左手驾驶喷气式海撬,在海面上狂奔。身后是不断逼近的凶猛海浪……那些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精致画面,都是摄影师各种无人之境所获得的。有时候,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极端地区,没日没夜的等候才能获得一个好镜头。有些仅仅几分钟或者几秒钟的画面,很可能是摄影团队蹲点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捕捉到的。

当看到那些震撼的画面时,纪录片拍摄背后的艰辛我们可想而知。有这样追求完美的制作团队,BBC的纪录片在全球范围有着非常优秀的口碑。

也正因如此,“BBC造假”事件的出现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

“BBC造假”事件曝光始末

近日,多家英媒曝出,BBC承认,去年获得一众好评的《人类星球》,实有造假情节。在《人类星球》中,BBC团队深入印度尼西亚雨林,记录了当地部落建造以及入住一个树屋的过程。 片中,当地土著总要架着一两米的木棍,爬上40米高的大树建造房屋。 小屋看起来摇摇可坠,许多观众看后都表示十分担心居住在上面的土著人群,害怕他们不小心坠落,发生危险。然而,这些情节目前已被证实为虚构。这些树屋根本不是土著们的家,全部都是BBC“委托他们配合拍摄演的戏”。

这次事件的曝光过程十分戏剧性,恰恰是BBC在此之后的另一部纪录片揭露了“造假”的问题。在BBC 2018的新作Hunters of the South Seas(南海的猎人们)中,探险家Will Millard一不小心进入到了人类星球里那群土著居住的同一片森林,然后刚好又遇上了当时建造树屋的那同一批人。Will Millard向当地人反映了纪录片播出后很多观众担心他们的生活缺乏安全性等一些列情况后,本地人却非常淡定地说着“树屋根本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这都是一场骗局。”

无奈之下,BBC只好发布声明,承认自己违反了编辑标准,部落中居住的人们建造如此高的树屋只是为了海外拍摄人的利益。新闻的出现让很多BBC的忠实粉丝感到非常伤心,认为BBC辜负了他们的支持与期望。

BBC纪录片的“造假传统”

其实,这并不是BBC第一次被曝出在纪录片中造假。2011年,在《冰冻星球》中,BBC拍摄了“北极熊野外产崽”的画面。然而BBC并没有实到北极拍摄,而是在荷兰的某家动物园完成了摄影。小北极熊出生的“兽穴”是工作人员用木头搭建的,连里面放的冰雪也是假的。

有人指责,BBC应该在纪录片中说清楚,这个场景不是在野外拍摄的。但是BBC认为,那样会使纪录片失去故事性,仿佛叙述不是围绕某只特定的北极熊宝宝展开的。而且拍摄北极熊野外分娩“几乎不可能”。跟《人类星球》的树屋一样,BBC 还是没把这段 " 造假 " 花絮剪到正片里,全片对动物园这事儿也只字未提,只是把它上传官网,与其他花絮、幕后放在一起。

2015年,在《人类星球》中,《沙漠:熔炉中的生命》一集,有一幕讲述的是两名蒙古国牧民因自家骆驼遭狼群攻击,继而试图射杀一匹野狼。但片中出现在沙漠镜头中的一匹“野狼”实际是在驯狼师指挥下“客串”出场。也就是说,这是一批“人工饲养”的狼。BBC后来承认,制片人在拍摄时期无法在当地找到野狼,继而选用驯养的狼。拍摄时,驯狼师就站在镜头外,指挥着这匹狼跑向自己。

同年,BBC纪录片《巴塔哥尼亚:地球的隐秘天堂》中,一段智利南部火山喷发的视频也是后期合成的。播出的雷暴画面分别取自2011年和2015年的两次火山喷发,闪电也是合成上去的。

2016年,一段令人震撼的大自然捕食视频来自BBC的纪录片《行星地球2》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片段中,蛇群围攻着鬣鳞蜥的幼崽们。各种追捕,截杀,看得屏幕前的观众都屏住了一口气。这段画面被英国电影学院奖评为2016年“观众必须观看的一个瞬间”。然而,《地球脉动2》的一名制片人伊丽莎白 怀特指出,由于拍摄纪录片时,鬣鳞蜥幼仔和蛇群不太配合,因此播出的画面是由两个摄像机拍摄的镜头“缝合”在一起的,被蛇群围攻和最终逃生的也并非是同一只鬣鳞蜥幼仔。

不仅如此,去年获得9.9分的《蓝色星球2》也有造假。据英国《每日邮报》介绍,《蓝色星球2》讲述了1992年一艘货船遭遇风暴,货物掉落海洋的事故。掉落的货物中,就包括一批玩具小黄鸭。25年来,它们在大海上各种飘荡,流落到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不少玩具鸭被发现时仍然完好无损,几乎没有褪色。它们的去向展示了全球洋流网络。《蓝色星球2》中,BBC就展示了小黄鸭随波逐流,在海面上飘荡的情景。细心的网友觉得不对劲:“谁会这么多年来追踪这些小黄鸭?”有网友指出:“别告诉我这些小黄鸭不是故意摆拍的。”“虽然我不是专家,但我觉得这些鸭子不是真的。”在网友的追问下,《蓝色星球2》剧组不得不承认,他们将250个小黄鸭放入水中,假装它们来自遭遇风暴的货船。

“造假”一事值得多元讨论

纪录片摆拍与后期加工的操作,究竟是否应该被业界作接受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专业人士给出了回应。

戴维 · 阿滕伯勒爵士曾经站出来为北极熊一事打抱不平:“想在野外拍摄北极熊亲子镜头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人类敢进入北极熊洞穴,北极熊大娘就敢给人类直播手撕摄影师(当然也有可能杀死北极熊宝宝)。”

曾与 BBC 合作多次的摄影师道格 · 阿兰也曝光过:“绝大多数涉及小型动物的画面,都是在受控环境而不是野外被拍摄的。你需要把它们引导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才可能拍到需要的镜头。”

这么看来," 摆拍 " 似乎一直是纪录片界的潜规则。真正的野生世界,未必会每天上演惊心动魄、血腥刺激的动作大戏;更别提片方还有金钱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一个关键镜头需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在尊重事实、不误导观众的情况下,少量采用人工操纵的摆拍技巧,是合理的拍摄技巧。

只是,比起造假,观众们更失望的其实是 BBC 的态度。摆拍北极熊这事,当年英下议院文化、媒体及体育委员会主席惠廷戴尔就曾点名批评:广播机构不应给予错觉,对 BBC 误导观众(的做法)极为失望。

但 BBC依旧不承认自己的“误导”。BBC的理由是,在观看《冰冻星球》的 1200 万人中,只有 50 人抱怨过,这个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BBC认为,北极熊诞生的剧本 " 措辞谨慎 ",并没有误导观众。另外,BBC 发言人表示,如果观众没有在官网上看到这段动物园摆拍的花絮,那 " 他们应该去图书馆看看怎么拍纪录片的书。"

摄影师道格 · 阿兰表示,只要向观众交代清楚哪些镜头是非实拍的,那么使用这些镜头就没有什么问题。BBC 应该对搜集素材的方式感到骄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藏着掖着。

好消息是,在树屋摆拍丑闻爆发后,BBC 发言人在道歉时补充,“我们加强了对所有员工关于剪辑准则、标准和价值观方面的强制培训。”可以期待,未来BBC在给我们带来新的精美影片时,可以坦诚地著名某些片段“并非实拍”。

多年以来,BBC的纪录片向我们呈现出无数美丽的自然风光,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以及来自全球的忠实观众。对于合理的摆拍与剪辑,如果纪录片创作者能够坦诚说明,相信观众们也更愿意抱着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

相对于故事片,纪录片的创作更需要面对许多“内容”之外的考验,当然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因为真实是它的力量,创作者也需要不停地去摸索这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承担起“专业主义”之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纪录片:“BBC造假”背后是视觉与真实的伦理之争

多年来,BBC出品的纪录片都因其精美的画质、生动的叙事而被誉为“纪录片的良心”,其制作团队也成为纪录片“专业主义”实践的典范。造假一事或许能帮助观众重新认知纪录片行业,即没有所谓的“神坛”,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需要突破技术、伦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考量。

文 | 多米

最近,“BBC造假”的话题刷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口碑颇高的BBC出现这样的消息,无疑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在豆瓣上可以看到,BBC几乎横扫纪录片的高分榜:《蓝色星球2》 9.9分,《地球脉动》《地球脉动2》《人类的星球 》《猎捕》9.8分,《企鹅群里有特务 》9.7分……BBC的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高质量与高口碑。

BBC纪录片中的珍贵画面数不胜数,在拍摄《蓝色星球2》时,为了拍摄到海豚冲浪的画面,摄影师右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左手驾驶喷气式海撬,在海面上狂奔。身后是不断逼近的凶猛海浪……那些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精致画面,都是摄影师各种无人之境所获得的。有时候,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极端地区,没日没夜的等候才能获得一个好镜头。有些仅仅几分钟或者几秒钟的画面,很可能是摄影团队蹲点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捕捉到的。

当看到那些震撼的画面时,纪录片拍摄背后的艰辛我们可想而知。有这样追求完美的制作团队,BBC的纪录片在全球范围有着非常优秀的口碑。

也正因如此,“BBC造假”事件的出现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

“BBC造假”事件曝光始末

近日,多家英媒曝出,BBC承认,去年获得一众好评的《人类星球》,实有造假情节。在《人类星球》中,BBC团队深入印度尼西亚雨林,记录了当地部落建造以及入住一个树屋的过程。 片中,当地土著总要架着一两米的木棍,爬上40米高的大树建造房屋。 小屋看起来摇摇可坠,许多观众看后都表示十分担心居住在上面的土著人群,害怕他们不小心坠落,发生危险。然而,这些情节目前已被证实为虚构。这些树屋根本不是土著们的家,全部都是BBC“委托他们配合拍摄演的戏”。

这次事件的曝光过程十分戏剧性,恰恰是BBC在此之后的另一部纪录片揭露了“造假”的问题。在BBC 2018的新作Hunters of the South Seas(南海的猎人们)中,探险家Will Millard一不小心进入到了人类星球里那群土著居住的同一片森林,然后刚好又遇上了当时建造树屋的那同一批人。Will Millard向当地人反映了纪录片播出后很多观众担心他们的生活缺乏安全性等一些列情况后,本地人却非常淡定地说着“树屋根本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这都是一场骗局。”

无奈之下,BBC只好发布声明,承认自己违反了编辑标准,部落中居住的人们建造如此高的树屋只是为了海外拍摄人的利益。新闻的出现让很多BBC的忠实粉丝感到非常伤心,认为BBC辜负了他们的支持与期望。

BBC纪录片的“造假传统”

其实,这并不是BBC第一次被曝出在纪录片中造假。2011年,在《冰冻星球》中,BBC拍摄了“北极熊野外产崽”的画面。然而BBC并没有实到北极拍摄,而是在荷兰的某家动物园完成了摄影。小北极熊出生的“兽穴”是工作人员用木头搭建的,连里面放的冰雪也是假的。

有人指责,BBC应该在纪录片中说清楚,这个场景不是在野外拍摄的。但是BBC认为,那样会使纪录片失去故事性,仿佛叙述不是围绕某只特定的北极熊宝宝展开的。而且拍摄北极熊野外分娩“几乎不可能”。跟《人类星球》的树屋一样,BBC 还是没把这段 " 造假 " 花絮剪到正片里,全片对动物园这事儿也只字未提,只是把它上传官网,与其他花絮、幕后放在一起。

2015年,在《人类星球》中,《沙漠:熔炉中的生命》一集,有一幕讲述的是两名蒙古国牧民因自家骆驼遭狼群攻击,继而试图射杀一匹野狼。但片中出现在沙漠镜头中的一匹“野狼”实际是在驯狼师指挥下“客串”出场。也就是说,这是一批“人工饲养”的狼。BBC后来承认,制片人在拍摄时期无法在当地找到野狼,继而选用驯养的狼。拍摄时,驯狼师就站在镜头外,指挥着这匹狼跑向自己。

同年,BBC纪录片《巴塔哥尼亚:地球的隐秘天堂》中,一段智利南部火山喷发的视频也是后期合成的。播出的雷暴画面分别取自2011年和2015年的两次火山喷发,闪电也是合成上去的。

2016年,一段令人震撼的大自然捕食视频来自BBC的纪录片《行星地球2》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片段中,蛇群围攻着鬣鳞蜥的幼崽们。各种追捕,截杀,看得屏幕前的观众都屏住了一口气。这段画面被英国电影学院奖评为2016年“观众必须观看的一个瞬间”。然而,《地球脉动2》的一名制片人伊丽莎白 怀特指出,由于拍摄纪录片时,鬣鳞蜥幼仔和蛇群不太配合,因此播出的画面是由两个摄像机拍摄的镜头“缝合”在一起的,被蛇群围攻和最终逃生的也并非是同一只鬣鳞蜥幼仔。

不仅如此,去年获得9.9分的《蓝色星球2》也有造假。据英国《每日邮报》介绍,《蓝色星球2》讲述了1992年一艘货船遭遇风暴,货物掉落海洋的事故。掉落的货物中,就包括一批玩具小黄鸭。25年来,它们在大海上各种飘荡,流落到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不少玩具鸭被发现时仍然完好无损,几乎没有褪色。它们的去向展示了全球洋流网络。《蓝色星球2》中,BBC就展示了小黄鸭随波逐流,在海面上飘荡的情景。细心的网友觉得不对劲:“谁会这么多年来追踪这些小黄鸭?”有网友指出:“别告诉我这些小黄鸭不是故意摆拍的。”“虽然我不是专家,但我觉得这些鸭子不是真的。”在网友的追问下,《蓝色星球2》剧组不得不承认,他们将250个小黄鸭放入水中,假装它们来自遭遇风暴的货船。

“造假”一事值得多元讨论

纪录片摆拍与后期加工的操作,究竟是否应该被业界作接受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专业人士给出了回应。

戴维 · 阿滕伯勒爵士曾经站出来为北极熊一事打抱不平:“想在野外拍摄北极熊亲子镜头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人类敢进入北极熊洞穴,北极熊大娘就敢给人类直播手撕摄影师(当然也有可能杀死北极熊宝宝)。”

曾与 BBC 合作多次的摄影师道格 · 阿兰也曝光过:“绝大多数涉及小型动物的画面,都是在受控环境而不是野外被拍摄的。你需要把它们引导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才可能拍到需要的镜头。”

这么看来," 摆拍 " 似乎一直是纪录片界的潜规则。真正的野生世界,未必会每天上演惊心动魄、血腥刺激的动作大戏;更别提片方还有金钱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一个关键镜头需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在尊重事实、不误导观众的情况下,少量采用人工操纵的摆拍技巧,是合理的拍摄技巧。

只是,比起造假,观众们更失望的其实是 BBC 的态度。摆拍北极熊这事,当年英下议院文化、媒体及体育委员会主席惠廷戴尔就曾点名批评:广播机构不应给予错觉,对 BBC 误导观众(的做法)极为失望。

但 BBC依旧不承认自己的“误导”。BBC的理由是,在观看《冰冻星球》的 1200 万人中,只有 50 人抱怨过,这个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BBC认为,北极熊诞生的剧本 " 措辞谨慎 ",并没有误导观众。另外,BBC 发言人表示,如果观众没有在官网上看到这段动物园摆拍的花絮,那 " 他们应该去图书馆看看怎么拍纪录片的书。"

摄影师道格 · 阿兰表示,只要向观众交代清楚哪些镜头是非实拍的,那么使用这些镜头就没有什么问题。BBC 应该对搜集素材的方式感到骄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藏着掖着。

好消息是,在树屋摆拍丑闻爆发后,BBC 发言人在道歉时补充,“我们加强了对所有员工关于剪辑准则、标准和价值观方面的强制培训。”可以期待,未来BBC在给我们带来新的精美影片时,可以坦诚地著名某些片段“并非实拍”。

多年以来,BBC的纪录片向我们呈现出无数美丽的自然风光,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以及来自全球的忠实观众。对于合理的摆拍与剪辑,如果纪录片创作者能够坦诚说明,相信观众们也更愿意抱着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

相对于故事片,纪录片的创作更需要面对许多“内容”之外的考验,当然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因为真实是它的力量,创作者也需要不停地去摸索这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承担起“专业主义”之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