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粉丝砸钱送偶像出道,偶像产业是门好生意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粉丝砸钱送偶像出道,偶像产业是门好生意吗?

缺乏创新,培养出有个人魅力的偶像群体,是当下国内偶像养成的主要困境。

《偶像练习生》自开播以来,便长期占据微博网综实时榜第一名,网播量也一直盘踞每日榜首,引发网友讨论热潮。如果不是这档综艺节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国内存在如此庞大的练习生群体。2018年,除了《偶像练习生》,《这就是偶像》也即将在4月上线,播放量超40亿的腾讯自制偶像养成综艺《明日之子》第二季也将在2018年夏天回归。一时之间,整个娱乐行业都对打造偶像团体趋之若鹜。

但是整个2017年,包括《快乐男声》《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等在内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有近30个之多,推出的新星让人记住的不过寥寥几个。偶像产业出道经历实在不具备复制性,培养偶像团体真的是门好生意吗?

《偶像练习生》火爆 2018年养成综艺仍是热门

谈及当下的综艺节目,有一款名为《偶像练习生》的男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就不得不提。这档节目到底有多火?从1月19日晚8点上线,首播1小时播放量破亿,刷新了网络综艺播放纪录。并且#偶像练习生#迅速登上了新浪微博话题榜TOP1、实时榜-网综榜TOP1,引燃全网讨论热度,阅读量近12亿。不仅如此,爱奇艺更是放下豪言,要以此节目“开启中国偶像元年”。

那么,谁将这档综艺节目捧成了现象级呢?95后年轻群体!数据显示,《偶像练习生》的观众年龄层73%均来自95后。这些年轻人热爱互联网、喜欢玩梗,在追星过程中,屡屡制造话题。

随着节目关注度增加,粉丝们的“饭圈话语”也开始走到台前:

就如同《中国有嘻哈》中的freestyle一样,《偶像练习生》也引发了全民玩梗,“pick”“C位”成了当下热门词汇。“pick”指支持,今天你pick了谁,成为饭圈中常说的一句话。“C位”则表示重要位置,获得资源最多,最出风头的人……

这些莫名其妙的“饭圈黑话”,正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4月6日晚,随着《偶像练习生》正式落幕,蔡徐坤、范丞丞等9名练习生将组成临时团体进行为期18个月的男团活动,其中包括已经提上日程的巡演还有计划中的团综。

节目虽然结束了,但对这些练习生而言,似乎演艺生涯才刚刚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身上都将贴有《偶像练习生》的标签,这也为这档节目,带来了余热和深度挖掘IP的可能性。

种种成绩,无疑给养成类综艺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前两年的《流行之王》(爱奇艺)、《星动亚洲》(爱奇艺)、《燃烧吧少年》(腾讯)、《蜜蜂少女队》(浙江卫视)、《加油,美少女》(东方卫视)、《夏日甜心》(湖南卫视)、《Hello!女神》(熊猫TV、芒果娱乐、腾讯视频),再到去年的《明日之子》(腾讯)、《2017快乐男声》(芒果TV)等偶像养成节目的接档播出来看,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传统卫视对于国内偶像市场这块“肥肉”都不愿放弃。

国内偶像养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养成类网综混战的局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数年前火爆一时的“超级女声”,同样是偶像养成,这些年,玩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超女创造的选秀逻辑第一次全面展示了一个纯素人到明星的变化。《超级女声》之前,明星一词距离老百姓还是很遥远的,明星主要是通过唱片和经济公司选拔,经过包装后再推向市场。这样的造星方式一直持续到唱片公司没落。

娱乐圈也开始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情况,这时候,《超女》应运而生,让人看到,原来素人通过选秀也能成为明星,让更多的草根,关注到了这个平台。

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在使用。不同之处在于,当下的节目更多的展示了偶像产品被标准化生产和训练的部分,例如《星动亚洲》、《蜜蜂少女队》、《燃烧吧!少年》等。

《超女》通过投票选出明日之星,在造星之余,也拉起了活动热度。随之而来的,这种模式给娱乐圈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

但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介开始走下坡路,不管是短信拉票,还是电视台播出,都难以获得年轻群体的聚焦。传统的选秀节目进入了衰落期。

而在偶像养成的全新阶段,审美也出现了更迭,年轻观众受日韩文化产业影响,开始疯狂追求小鲜肉高颜值明星,这也诞生了一批新的偶像团体。如鹿晗、吴亦凡、张艺兴等EXO中国成员回国后的火爆,TFBOYS以及SNH48等团体的迅速走红,又再次给予想从偶像市场中掘金的人们以巨大的信心。

行业巨头盯上偶像产业市场

实际上,中国选秀节目的新模式来源于日韩的偶像养成模式。

“养成”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培养起来的深厚感情,这种心理作用不仅被引用到游戏中,也逐渐被引进综艺、偶像团体中。“偶像养成”就是顺应这种心理而兴起的偶像培养模式。从偶像还是练习生时就开始陪伴的粉丝,会比出道后再粉的粉丝有更多的感情投入,也会更有忠诚度。

各方资本或也意识到了养成类综艺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纷纷加入进来。

《偶像练习生》像是一个国内经济娱乐公司的的“比武大会”,据报道,《偶像练习生》前期海选总人数共有来自87家公司的1908人,最终节目中筛选至100位练习生参赛,分别来自31家公司。

虽然“偶像工业”对于国内依然是一个新兴产业,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建立成熟的练习生培养体系,但依旧无法阻挡他们分这一杯羹的热情。这些公司中不乏英皇、华谊、乐华等大牌公司,同时也有类似于王思聪的香蕉计划等虽然不太有名,但背景强大的新兴娱乐公司,还有一些“新派势力”出现,如李冰冰经纪人纪翔打造的觉醒东方,而这些公司在培养练习生时也都下了血本儿。国内最早建立练习生培训体系的娱乐公司之一乐华娱乐创始人杜华曾表示,“在中国,做一个男团至少要砸4000-5000万。”

《偶像练习生》的火爆无疑证实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养成系偶像”这门生意势必会越来越火爆,但无法回避的是中国的偶像产业并不成熟,电视节目正助推着“偶像工业”野蛮生长。

中国偶像产业该如何发展?

偶像养成的蓝海背后,还显现出了不少问题。部分练习生过于有综艺感,表现出来就是太会“演”,并且没有自己的风格或定位。对看多了日韩偶像类养成节目的观众来说,它更像一个拙劣的复制品。

同理,一档综艺节目火爆,自然会吸引无数企业进来,其中不乏“想赚快钱,没有经验”的商家。抱着圈钱的心态,没有深度研究偶像养成文化,没有结合本土资源,仅仅是依靠别人的模板,或许短期内会有收获,但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整体市场。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偶像是能在大众或小众群体中引发共鸣的人,这个共鸣来自偶像的风格、定位和个人魅力。TFBOYS作为成功的养成偶像,还是有一些本土特色的,他们经过了多年的历练打磨,从稚嫩的孩子成长为明媚阳光的正能量少年,给粉丝带来励志和向上的力量。但当下更多的网综偶像养成,只赚个一时的话题热度,即便偶尔制造出些所谓偶像也是快消品,匆匆出场,草草收场。真想打造养成偶像,首先要精准定位粉丝需求和偶像特质,还要慢慢为他们制定出后续的养成体系、配套产业,这些都不可或缺。

缺乏创新,培养出有个人魅力的偶像群体,是当下国内偶像养成的主要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粉丝砸钱送偶像出道,偶像产业是门好生意吗?

缺乏创新,培养出有个人魅力的偶像群体,是当下国内偶像养成的主要困境。

《偶像练习生》自开播以来,便长期占据微博网综实时榜第一名,网播量也一直盘踞每日榜首,引发网友讨论热潮。如果不是这档综艺节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国内存在如此庞大的练习生群体。2018年,除了《偶像练习生》,《这就是偶像》也即将在4月上线,播放量超40亿的腾讯自制偶像养成综艺《明日之子》第二季也将在2018年夏天回归。一时之间,整个娱乐行业都对打造偶像团体趋之若鹜。

但是整个2017年,包括《快乐男声》《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等在内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有近30个之多,推出的新星让人记住的不过寥寥几个。偶像产业出道经历实在不具备复制性,培养偶像团体真的是门好生意吗?

《偶像练习生》火爆 2018年养成综艺仍是热门

谈及当下的综艺节目,有一款名为《偶像练习生》的男团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就不得不提。这档节目到底有多火?从1月19日晚8点上线,首播1小时播放量破亿,刷新了网络综艺播放纪录。并且#偶像练习生#迅速登上了新浪微博话题榜TOP1、实时榜-网综榜TOP1,引燃全网讨论热度,阅读量近12亿。不仅如此,爱奇艺更是放下豪言,要以此节目“开启中国偶像元年”。

那么,谁将这档综艺节目捧成了现象级呢?95后年轻群体!数据显示,《偶像练习生》的观众年龄层73%均来自95后。这些年轻人热爱互联网、喜欢玩梗,在追星过程中,屡屡制造话题。

随着节目关注度增加,粉丝们的“饭圈话语”也开始走到台前:

就如同《中国有嘻哈》中的freestyle一样,《偶像练习生》也引发了全民玩梗,“pick”“C位”成了当下热门词汇。“pick”指支持,今天你pick了谁,成为饭圈中常说的一句话。“C位”则表示重要位置,获得资源最多,最出风头的人……

这些莫名其妙的“饭圈黑话”,正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4月6日晚,随着《偶像练习生》正式落幕,蔡徐坤、范丞丞等9名练习生将组成临时团体进行为期18个月的男团活动,其中包括已经提上日程的巡演还有计划中的团综。

节目虽然结束了,但对这些练习生而言,似乎演艺生涯才刚刚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身上都将贴有《偶像练习生》的标签,这也为这档节目,带来了余热和深度挖掘IP的可能性。

种种成绩,无疑给养成类综艺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前两年的《流行之王》(爱奇艺)、《星动亚洲》(爱奇艺)、《燃烧吧少年》(腾讯)、《蜜蜂少女队》(浙江卫视)、《加油,美少女》(东方卫视)、《夏日甜心》(湖南卫视)、《Hello!女神》(熊猫TV、芒果娱乐、腾讯视频),再到去年的《明日之子》(腾讯)、《2017快乐男声》(芒果TV)等偶像养成节目的接档播出来看,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传统卫视对于国内偶像市场这块“肥肉”都不愿放弃。

国内偶像养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养成类网综混战的局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数年前火爆一时的“超级女声”,同样是偶像养成,这些年,玩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超女创造的选秀逻辑第一次全面展示了一个纯素人到明星的变化。《超级女声》之前,明星一词距离老百姓还是很遥远的,明星主要是通过唱片和经济公司选拔,经过包装后再推向市场。这样的造星方式一直持续到唱片公司没落。

娱乐圈也开始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情况,这时候,《超女》应运而生,让人看到,原来素人通过选秀也能成为明星,让更多的草根,关注到了这个平台。

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在使用。不同之处在于,当下的节目更多的展示了偶像产品被标准化生产和训练的部分,例如《星动亚洲》、《蜜蜂少女队》、《燃烧吧!少年》等。

《超女》通过投票选出明日之星,在造星之余,也拉起了活动热度。随之而来的,这种模式给娱乐圈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

但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介开始走下坡路,不管是短信拉票,还是电视台播出,都难以获得年轻群体的聚焦。传统的选秀节目进入了衰落期。

而在偶像养成的全新阶段,审美也出现了更迭,年轻观众受日韩文化产业影响,开始疯狂追求小鲜肉高颜值明星,这也诞生了一批新的偶像团体。如鹿晗、吴亦凡、张艺兴等EXO中国成员回国后的火爆,TFBOYS以及SNH48等团体的迅速走红,又再次给予想从偶像市场中掘金的人们以巨大的信心。

行业巨头盯上偶像产业市场

实际上,中国选秀节目的新模式来源于日韩的偶像养成模式。

“养成”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培养起来的深厚感情,这种心理作用不仅被引用到游戏中,也逐渐被引进综艺、偶像团体中。“偶像养成”就是顺应这种心理而兴起的偶像培养模式。从偶像还是练习生时就开始陪伴的粉丝,会比出道后再粉的粉丝有更多的感情投入,也会更有忠诚度。

各方资本或也意识到了养成类综艺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纷纷加入进来。

《偶像练习生》像是一个国内经济娱乐公司的的“比武大会”,据报道,《偶像练习生》前期海选总人数共有来自87家公司的1908人,最终节目中筛选至100位练习生参赛,分别来自31家公司。

虽然“偶像工业”对于国内依然是一个新兴产业,绝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建立成熟的练习生培养体系,但依旧无法阻挡他们分这一杯羹的热情。这些公司中不乏英皇、华谊、乐华等大牌公司,同时也有类似于王思聪的香蕉计划等虽然不太有名,但背景强大的新兴娱乐公司,还有一些“新派势力”出现,如李冰冰经纪人纪翔打造的觉醒东方,而这些公司在培养练习生时也都下了血本儿。国内最早建立练习生培训体系的娱乐公司之一乐华娱乐创始人杜华曾表示,“在中国,做一个男团至少要砸4000-5000万。”

《偶像练习生》的火爆无疑证实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养成系偶像”这门生意势必会越来越火爆,但无法回避的是中国的偶像产业并不成熟,电视节目正助推着“偶像工业”野蛮生长。

中国偶像产业该如何发展?

偶像养成的蓝海背后,还显现出了不少问题。部分练习生过于有综艺感,表现出来就是太会“演”,并且没有自己的风格或定位。对看多了日韩偶像类养成节目的观众来说,它更像一个拙劣的复制品。

同理,一档综艺节目火爆,自然会吸引无数企业进来,其中不乏“想赚快钱,没有经验”的商家。抱着圈钱的心态,没有深度研究偶像养成文化,没有结合本土资源,仅仅是依靠别人的模板,或许短期内会有收获,但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整体市场。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偶像是能在大众或小众群体中引发共鸣的人,这个共鸣来自偶像的风格、定位和个人魅力。TFBOYS作为成功的养成偶像,还是有一些本土特色的,他们经过了多年的历练打磨,从稚嫩的孩子成长为明媚阳光的正能量少年,给粉丝带来励志和向上的力量。但当下更多的网综偶像养成,只赚个一时的话题热度,即便偶尔制造出些所谓偶像也是快消品,匆匆出场,草草收场。真想打造养成偶像,首先要精准定位粉丝需求和偶像特质,还要慢慢为他们制定出后续的养成体系、配套产业,这些都不可或缺。

缺乏创新,培养出有个人魅力的偶像群体,是当下国内偶像养成的主要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