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这12张专辑 可以说明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水平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这12张专辑 可以说明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水平了

作者眼中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最高水平。

《丑奴儿》、《新的心跳》、《异类》、《Kids Only》、《25岁的晴和雨》专辑图片

作者:新仔(音乐产业收割机,不爱吃火锅,爱吃底料)

因为接连做了两篇90后音乐人相关的文章,这两天集中听了一些相关的专辑,对于90后音乐,有一些新的认知。但总的说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仍然是“个性化”——90后音乐人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的审美取向,作品或多或少都能表现自己明确的“美学主张”。

在此分享我认为比较好的12张90后华语专辑,基本上,这就是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最高水平了。(排名不分先后,编号仅代表数量,以下专辑均为录音室专辑)

01

《25岁的晴和雨》曾轶可(1990,括号里是歌手的出身年份,下同)

曾轶可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听似简单的旋律背后,藏着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小逻辑。她的嗓音辨识度很高,演唱有比较明显的瑕疵,却也因此强化了她的“个性”。所以,她的作品获得的反馈,总是两个极端。Anyway,到《25岁的晴和雨》,曾轶可已经成熟多了,她和她的幕后团队所罗织的作品,因为大量使用合成器和乐队编制的器乐,而显得层次感丰富了许多,但对我来说,最吸引我的部分,仍然是最初那个本质上的曾轶可。

02

《Kids Only》窦靖童(1997)

窦靖童是那种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华语音乐影响的小孩,从她的作品上,我们几乎听不到任何继承,相反,她是全盘西化的,她带来了华语主流乐坛没有过的实验性。如果不是因为窦靖童特殊的背景,她可能根本没有出道的机会,却也因此,这个独一无二的“天选之女”给这个时代的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冲击。我认为这是好事,总停留在听觉的舒适区,审美是不会有进步的。

03

《天韵·霍尊》霍尊(1990)

我承认我曾经对“古风”有过误解,不过,我已经更新了我的认知,尤其是听完《天韵·霍尊》这张专辑之后。姑且不提“古风”一些“争议”,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张专辑听到霍尊正在努力尝试建立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结合了中国古韵、禅意以及自己带有传统戏剧特点的演唱。

04

《丑奴儿》草东没有派对(成员均为90后)

华语乐坛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一张像《丑奴儿》这样能让两岸三地的听众为之津津乐道的摇滚乐专辑了。我认为这是《万能青年旅店》(2010)之后,我听到的最好的一张华语摇滚乐专辑,它的好,不仅仅在于作品的成熟度,还在于它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摇滚乐的认知,并且以自己悦耳却又不流俗的作品,带着强烈的价值观,狠狠敲击了这个社会。

05

《XXVII》鹿晗(1990)

说鹿晗的专辑好,很可能会被人说“尬吹”,不过我是真心喜欢这张专辑,并且认为,放在华语乐坛目前的大环境下,这张企划完整、制作精良、风格统一的作品,无疑是一张佳作。最重要是,跟本文提到的90后歌手一样,鹿晗也是在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且以目前国内最顶级偶像的身份,影响着90后听众的审美——用《XXVII》这样一张融合了大量国外新潮电音元素的作品。

06

《新的心跳》邓紫棋(1991)

与之前提到的歌手相比,作为目前90后唱作女歌手的代表,邓紫棋的创作比较接近主流的流行歌,她是可以奔着天后去的人,她也有这样的实力。相比她之前的作品,《新的心跳》的作品成熟了不少,无论创作还是演唱,邓紫棋都表现出来了更加的驾驭能力。而经历过香港娱乐圈洗礼的她,在懂得如何适应娱乐圈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坚持着自己的个性。

07

《异类》华晨宇(1990)

就综合实力来说,华晨宇确实是目前90后歌手中最强的一个。华晨宇无论演唱还是创作上,都表现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且他也有巨大的粉丝量。《异类》我认为是一张比较能全面代表华晨宇水平的作品,作品极富张力,演唱极富表现力,而且有一种诡谲的莫可名状的美感,他总能无时无刻的把自己的特色和想法表达得很充分。

08

《小梦大半》陈粒(1990)

我没有把陈粒当民谣听,我觉得她身上表现出了90后一代的“融合性”。就我个人听感来说,我并没有觉得她在创作上有给自己进行风格上的定位,而更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表达,以一种90后常见的“造作”。而曲风上,这张专辑有民谣的,有流行的,也有摇滚的,总的说来,我认为这张专辑受1990年代的音乐影响比较大,可以听出不少那个时代的痕迹。

09

《冥明》苏运莹(1991)

跟曾轶可有点像,苏运莹也是那种演唱和创作上“自带人设”的音乐人,所以她轻描淡写就足够轮廓分明了。苏运莹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次上CCTV,歌曲就爆了。不过,可能也因为《野子》给大家印象太深,反而让专辑《冥明》略显黯淡。《冥明》里没有《野子》这样的大金曲,更多强调了歌曲的整体性和充分表现苏运莹从创作到演唱上的独特气质。

10

《如果雨之后》周兴哲(1995)

周兴哲是近年来台湾乐坛崛起的”超新星“,是YouTube上最年轻拥有破亿MV华语歌手,但是他在内地的知名度似乎远不如他在海外市场高。这可能跟他的作品相对”中规中矩“有关。跟内地的90后歌手相比,周兴哲的专辑个人气质没有那么突出,但是创作和制作却是最成熟的一个。从这张专辑中,我们可以听出,在EDM的把控上,1995年的周兴哲已经相当老练了。

11

《深的深》周深(1992)

周深的演唱,可以创造一个梦境,当然,也需要合适的作品来搭配。比如钱雷作曲的《大鱼》和《浅浅》,相比之下,我觉得高晓松的作品就不太能抓住周深的声音特点。但作为处子作,这张专辑基本上能够充分展示周深嗓音的魅力,跟我想象的一样,非常的干净和清亮。不过,我相信对于周深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12

《迷藏》梁博(1991)

梁博不太像这个时代的音乐人,他身上有很多90年代摇滚老炮的气质,比如窦唯、许巍,甚至汪峰。这么说并不是要给他贴金,确实,你听这张专辑,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跟时代的”不兼容“:梁博的音乐里没有任何最时髦的元素,他就像是一个偏执的小孩,顽固的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除了上述12张专辑,像邱比的《大放》、张艺兴的《SHEEP》、吴莫愁的《造作》等等,也都不错,都可以代表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很认真的推荐了这些专辑,但估计听完能接受的人可能并不多。因为这些确实都太不“大众化”了,没有几首歌是在“大众审美”范围内的,更多的代表了歌手自己的音乐喜好。

这就是90后音乐人的作品很难获得大众认知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朋友说,是因为水平还不够。也许吧,毕竟90后音乐人们仍然在成长中,现在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就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野蛮生长吧!

我能做的也就是推荐了。

最后分享一下我挑的90后十大华语金曲。90后十大华语金曲

《小半》陈粒

《野子》苏运莹

《国王与乞丐》华晨宇

《消愁》毛不易

《烂泥》草东没有派对

《泡沫》邓紫棋

《大鱼》周深

《勋章》鹿晗

《那些年》胡夏

《男孩》梁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这12张专辑 可以说明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水平了

作者眼中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最高水平。

《丑奴儿》、《新的心跳》、《异类》、《Kids Only》、《25岁的晴和雨》专辑图片

作者:新仔(音乐产业收割机,不爱吃火锅,爱吃底料)

因为接连做了两篇90后音乐人相关的文章,这两天集中听了一些相关的专辑,对于90后音乐,有一些新的认知。但总的说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仍然是“个性化”——90后音乐人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的审美取向,作品或多或少都能表现自己明确的“美学主张”。

在此分享我认为比较好的12张90后华语专辑,基本上,这就是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最高水平了。(排名不分先后,编号仅代表数量,以下专辑均为录音室专辑)

01

《25岁的晴和雨》曾轶可(1990,括号里是歌手的出身年份,下同)

曾轶可在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听似简单的旋律背后,藏着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小逻辑。她的嗓音辨识度很高,演唱有比较明显的瑕疵,却也因此强化了她的“个性”。所以,她的作品获得的反馈,总是两个极端。Anyway,到《25岁的晴和雨》,曾轶可已经成熟多了,她和她的幕后团队所罗织的作品,因为大量使用合成器和乐队编制的器乐,而显得层次感丰富了许多,但对我来说,最吸引我的部分,仍然是最初那个本质上的曾轶可。

02

《Kids Only》窦靖童(1997)

窦靖童是那种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华语音乐影响的小孩,从她的作品上,我们几乎听不到任何继承,相反,她是全盘西化的,她带来了华语主流乐坛没有过的实验性。如果不是因为窦靖童特殊的背景,她可能根本没有出道的机会,却也因此,这个独一无二的“天选之女”给这个时代的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冲击。我认为这是好事,总停留在听觉的舒适区,审美是不会有进步的。

03

《天韵·霍尊》霍尊(1990)

我承认我曾经对“古风”有过误解,不过,我已经更新了我的认知,尤其是听完《天韵·霍尊》这张专辑之后。姑且不提“古风”一些“争议”,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张专辑听到霍尊正在努力尝试建立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结合了中国古韵、禅意以及自己带有传统戏剧特点的演唱。

04

《丑奴儿》草东没有派对(成员均为90后)

华语乐坛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一张像《丑奴儿》这样能让两岸三地的听众为之津津乐道的摇滚乐专辑了。我认为这是《万能青年旅店》(2010)之后,我听到的最好的一张华语摇滚乐专辑,它的好,不仅仅在于作品的成熟度,还在于它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摇滚乐的认知,并且以自己悦耳却又不流俗的作品,带着强烈的价值观,狠狠敲击了这个社会。

05

《XXVII》鹿晗(1990)

说鹿晗的专辑好,很可能会被人说“尬吹”,不过我是真心喜欢这张专辑,并且认为,放在华语乐坛目前的大环境下,这张企划完整、制作精良、风格统一的作品,无疑是一张佳作。最重要是,跟本文提到的90后歌手一样,鹿晗也是在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且以目前国内最顶级偶像的身份,影响着90后听众的审美——用《XXVII》这样一张融合了大量国外新潮电音元素的作品。

06

《新的心跳》邓紫棋(1991)

与之前提到的歌手相比,作为目前90后唱作女歌手的代表,邓紫棋的创作比较接近主流的流行歌,她是可以奔着天后去的人,她也有这样的实力。相比她之前的作品,《新的心跳》的作品成熟了不少,无论创作还是演唱,邓紫棋都表现出来了更加的驾驭能力。而经历过香港娱乐圈洗礼的她,在懂得如何适应娱乐圈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坚持着自己的个性。

07

《异类》华晨宇(1990)

就综合实力来说,华晨宇确实是目前90后歌手中最强的一个。华晨宇无论演唱还是创作上,都表现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且他也有巨大的粉丝量。《异类》我认为是一张比较能全面代表华晨宇水平的作品,作品极富张力,演唱极富表现力,而且有一种诡谲的莫可名状的美感,他总能无时无刻的把自己的特色和想法表达得很充分。

08

《小梦大半》陈粒(1990)

我没有把陈粒当民谣听,我觉得她身上表现出了90后一代的“融合性”。就我个人听感来说,我并没有觉得她在创作上有给自己进行风格上的定位,而更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表达,以一种90后常见的“造作”。而曲风上,这张专辑有民谣的,有流行的,也有摇滚的,总的说来,我认为这张专辑受1990年代的音乐影响比较大,可以听出不少那个时代的痕迹。

09

《冥明》苏运莹(1991)

跟曾轶可有点像,苏运莹也是那种演唱和创作上“自带人设”的音乐人,所以她轻描淡写就足够轮廓分明了。苏运莹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次上CCTV,歌曲就爆了。不过,可能也因为《野子》给大家印象太深,反而让专辑《冥明》略显黯淡。《冥明》里没有《野子》这样的大金曲,更多强调了歌曲的整体性和充分表现苏运莹从创作到演唱上的独特气质。

10

《如果雨之后》周兴哲(1995)

周兴哲是近年来台湾乐坛崛起的”超新星“,是YouTube上最年轻拥有破亿MV华语歌手,但是他在内地的知名度似乎远不如他在海外市场高。这可能跟他的作品相对”中规中矩“有关。跟内地的90后歌手相比,周兴哲的专辑个人气质没有那么突出,但是创作和制作却是最成熟的一个。从这张专辑中,我们可以听出,在EDM的把控上,1995年的周兴哲已经相当老练了。

11

《深的深》周深(1992)

周深的演唱,可以创造一个梦境,当然,也需要合适的作品来搭配。比如钱雷作曲的《大鱼》和《浅浅》,相比之下,我觉得高晓松的作品就不太能抓住周深的声音特点。但作为处子作,这张专辑基本上能够充分展示周深嗓音的魅力,跟我想象的一样,非常的干净和清亮。不过,我相信对于周深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12

《迷藏》梁博(1991)

梁博不太像这个时代的音乐人,他身上有很多90年代摇滚老炮的气质,比如窦唯、许巍,甚至汪峰。这么说并不是要给他贴金,确实,你听这张专辑,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跟时代的”不兼容“:梁博的音乐里没有任何最时髦的元素,他就像是一个偏执的小孩,顽固的生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除了上述12张专辑,像邱比的《大放》、张艺兴的《SHEEP》、吴莫愁的《造作》等等,也都不错,都可以代表华语乐坛90后音乐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很认真的推荐了这些专辑,但估计听完能接受的人可能并不多。因为这些确实都太不“大众化”了,没有几首歌是在“大众审美”范围内的,更多的代表了歌手自己的音乐喜好。

这就是90后音乐人的作品很难获得大众认知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朋友说,是因为水平还不够。也许吧,毕竟90后音乐人们仍然在成长中,现在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就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野蛮生长吧!

我能做的也就是推荐了。

最后分享一下我挑的90后十大华语金曲。90后十大华语金曲

《小半》陈粒

《野子》苏运莹

《国王与乞丐》华晨宇

《消愁》毛不易

《烂泥》草东没有派对

《泡沫》邓紫棋

《大鱼》周深

《勋章》鹿晗

《那些年》胡夏

《男孩》梁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