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桥渔火歌唱晚,
户户妙手绘丹青。
在过去,
没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与北京市丰台区同名,
在天津的东北也藏着一个丰台。
位于天津市版图最东边的丰台镇,
已经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为与北京的丰台相区别,
这里一般叫做“东丰台”。
这种叫法虽然被许多年轻人抛弃了,
可是一些老人们还坚持着。
这个京津冀交接处的小镇,
在清代中期时,
曾是与杨柳青、武强名号相当的年画重镇。
(东丰台年画)
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
兴盛于清代中期,
东丰台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
当年在丰台镇从事木版年画的商铺达95家,
年产1100余万张,
呈现出“七桥渔火歌唱晚,户户妙手绘丹青”的盛况。
2007年,东丰台木版年画被批准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木版年画老字号“义盛做”的第五代传人董静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东丰台年画传承人——董静)
传承人董静告诉我们,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特色是
线条粗犷、颜色艳丽,
融合了冀北、东北风情。
不同于服务于市井百姓的杨柳青年画,
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
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的特点。
(娃娃抱鲤鱼的东丰台年画)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主要是:
画稿、刻版、印刷、开相。
画稿是制作年画的第一步。
东丰台年画题材不广泛。
早期年画多为民间崇拜的神像,
主要是灶王、财神、门神和全神。
后来渐渐出现一些神像之外的世俗题材,
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王小卧鱼、埋金得子,
以及戏曲内容(如三岔口、白蛇传)等。
并非所有的画稿都能刻印。
董老说刻板前需要绘制多幅画稿,
只有一幅最终印刷。
刻版、印刷会耗费大量精力。
只有认真遴选出最优的画作,
才会把它付之印刷。
清末以来,中华大地战火连年,
身处京津冀交界处的丰台镇也难逃厄运。
在战乱中,很多年画匠人和商人被迫出走,
很多年画底板也随之失传。
加上后来特殊年代人们思想激进,
丰台镇几十家画店几千块画版成了烧柴。
本世纪初,董老用自己买断工龄的钱,
在市面上收集到百余张祖传老年画,
这百余张老年画成了东丰台年画可以再度复兴最大保证。
(年画套版)
木板年画的印刷是门技术活。
东丰台木板年画套色印刷,一版一色。
完成一幅年画通常需要刻制多个色版,
每个版根据上色的部位不同而分别刻制不同的内容。
为了让所有部分最后能严丝合缝地组合成一幅画,
要先完成线版的刻制,
印刷出十几份轮廓图,
再分配颜色。
不同色版照着线版套版一般为六块版,
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
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
相互错开,
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
(年画上色的棕榈刷)
刻好的木版用棕刷刷上颜料。
棕刷用棕榈树的棕丝绑成,
硬度、吸水度理想,
太硬会损坏刻版,
太软又会刷上过多颜料,
不吸水沾不上颜料,
太吸水又耗颜料……
东丰台年画延续旧法,
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
特别是面部和手部。
东丰台年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
一般分“活眼”和“死眼”。
神像多为“死眼”,
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
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
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
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
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
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
因为娃娃美人这种凡人的眼睛必须灵活,
有活气儿。
(活眼娃娃)
像董老这样成熟的老画师,
单单是刻板一项工作就要耗去几天时间。
加之套版印刷必须严丝合缝,
一幅画要多张色板,
印一张优质年画耗时巨大。
且印刷之后,
仍有一些粉脸、开眉眼、描金等工序需要手工完成,
还有一些神像面部要贴一层金色锡箔。
木板年画的成本是现代印刷品无法比拟的。
董老为了收集年画木板样品,
在50几岁时候投入全部积蓄,
导致二老错过了最后的购买养老保险的机会。
从2006年起,
董老根据自家存留的老版年画和照片,
复制、还原了20多套木版。
这些木版,历经千凿万刻,
相较于简单快捷的机械印刷,
更显素朴古拙,
呈现出一种农村生活的原始之美。
然而这样的坚守并不总是有人买单。
一些大型年画成本、人工耗费极高,
有的年画,
从画稿到刻版、印刷,
需要耗费一年时间。
推向市场,
民众却无法理解,
为什么这样一张重复印刷的年画价格如此之高?
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
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
它从汉代的门神画起源,
至明清发展到鼎盛,
从北方的杨柳青、东丰台、朱仙镇,
到长江流域的苏州桃花坞,
再到巴蜀、岭南,
广袤的华夏文明之地上都有贴年画的传统。
在工业印刷横行的年代,
年画市场日渐萎缩,
董老却依旧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把更多的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下去,
起码不能眼看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们这一代走向历史的虚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