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直被唱衰的“跑男”,能否撑过第六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直被唱衰的“跑男”,能否撑过第六季?

周五《奔跑吧2》提档首播,这档走过六季的现象级综艺,还能继续红红火火下去吗?

文 | 大雨

原定于4月20日首播的《奔跑吧2》,“突然”提档播出。4月9日,官博@奔跑吧 宣布改期于4月13日晚播出,提档的原因众说纷纭,尤其是近些天不少综艺都临时调整了编播安排,备受关注的《奔跑吧2》更是热度满满。具体提档原因官方并未给出说明,网传是由于要配合奥地利总统访华,此次《奔跑吧2》第一辑以“跑进”联合国为主题,在回应社会主流话语号召的同时,这一季《奔跑吧》也由此在某种意义上的“主旋律”浸润中拉开了序幕。

当然,“提档”的好处是毫无疑问的。原本的编播策略与同为“现象级”的《极限挑战》撞档——《极限挑战》也拟于4月22日播出,两家“爆款”的battle本是令人翘首以盼,意外的提档却避开了这次交锋。不过,《奔跑吧2》又与湖南卫视的《歌手》总决赛同时段播出,同是热门综艺,一个是首播而一个是总决赛,观众的选择俨然是“焦灼”的。

从实时直播关注度来看,开播之后《奔跑吧2》关注度为2.1381%,以微弱优势略胜过《歌手》2.1342%,之后也有攀升但升幅不大,最高点在2.45%左右。

虽然从收视的基本面上《奔跑吧2》有超越《歌手》的关注度,但是总体的播出状况其实不甚理想,就算不与收视率最高的第二季首播4.794%收视率比较,即便与第五季首播收视率3.049%相比,这一季节目的表现都显得乏善可陈了些。这部“旧日”的现象级综艺,从第三季开始就唱衰声不断,经历了从《奔跑吧兄弟》到《奔跑吧》的更名风波与停播风波,依旧顽强地走到了第六季,但疲态尽显。今天的“跑男”,究竟面临着哪些困境?

“创新”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吗?

2014年,《奔跑吧兄弟》首播。此前的中国综艺市场中并没有此类真人秀的成熟身影,引进了韩国现象级综艺《running man》的中国版权,“跑男”从一开始就吊足了观众胃口,臻于形态成熟的第二季节目更是再创收视率辉煌,俨然成为了中国人的“国民综艺”。

但成功在前,自然会有追随者紧跟其后。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综艺市场中,在“模式引进热”的过去几年中,任何一种模式输入中国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快速涌现一大批同类型节目。在“跑男”之后,《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真心英雄》《了不起的挑战》等纷纷亮相。瞅准户外真人秀这块“蛋糕”大有可为,拥趸者自然火热。很快,明星竞技真人秀充斥中国电视荧屏,没有更多新意之后观众也容易对此流于审美疲劳,这大概就是“第三季魔咒”——热播综艺红不过三季的由来。

当然,“跑男”在曲折前行中还是走到了第六季,但悬崖式下跌的关注度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前五季节目收视率表现

在口碑方面,观众对“跑男”的评价也有了更多不同的声音。“跑男越来越不好看了”,从豆瓣评分上也可看出网友对其的满意程度持续走低。相较之下,《极限挑战》的反响似乎还在持续走高(虽然也早已不如此前的热度)。

除了影视市场上充斥同类节目让观众审美疲劳外,《奔跑吧》本身的内容形态也几季以来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创新。《奔跑吧》吸引年轻受众群的关键点在于MC阵容的辨识度,五季下来,常驻嘉宾中加入了千万级粉丝流量的鹿晗和热度持续升温的迪丽热巴(《奔跑吧2》),嘉宾有林俊杰、范冰冰、孙俪等大咖,影响力可圈可点。但仅依靠明星效应很难持续地留住观众,而节目组惯用的炒作明星cp的手法,用过太多次之后也不再如此的效果理想了。相较之下,渐显乏力的节目机制,就如同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撕名牌撕了五季,抓内奸抓了五季,玩水玩了五季,“we are伐木累”也喊了五季……当所有的游戏场景似曾相识,瓶旧了酒也不新了,观众似乎也当真到了该换台的时候了。从首播状况来看,新一季《奔跑吧2》除了一登场便走出国门到“联合国”这一亮点外,在游戏、节目设置上依然没有太大新意。

《奔跑吧2》收视率的疲软,或许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再环看日新月异的综艺市场,2017年“超级网综年”呼之欲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有嘻哈》和《明日之子》触发海量关注,并再造综艺市场新格局;刚刚落幕的《偶像练习生》声势浩大,养成类节目似乎也有了新的出口。而很显然,这些节目的受众群体,与《奔跑吧》是高度重合的。相关人群画像可见,《奔跑吧》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高达82%。其中,18-24岁年轻用户占32.6%,25-30岁用户占26.6%。对于年轻人来说,新鲜感是最为重要的。且不论节目内容,光从节目类型上,已经播到第六季的“跑男”已经明显处于劣势。先是受众注意力被分散到同类型的节目上,后有新综艺抢夺流量、关注度,加之内容创新并不足,腹背受敌,《奔跑吧2》的处境,很艰难。

“最强监管”下的尴尬处境

过去的2017年是中国影视市场的内容品质提高年,为促进影视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电总局将“重点突出、播出调控、把握规律、行业自律”作为提升内容质量的关键点,据此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例如《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等相关条例便对文化娱乐市场带来非常多的变数。

《通知》要求要把握好导向,并且对上星综合频道的属性、综艺娱乐真人秀调控、重点时期电视剧播出编排、演艺明星担任嘉宾邀请标准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要求管理。尤其从“强化重点时期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管理调控,提前审查、重播重审,原则上不得编排娱乐性较强、题材内容较敏感的电视剧”;“努力提高普通群众在节目中的比重,让基层群众成为节目的嘉宾、主持、主角,注意不能把群众作为明星陪衬或背景”等相关要求中,“限娱”的力度又有升级。《奔跑吧》与《极限挑战》都被调至非黄金档播出,即是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这样一来,原本娱乐向的《奔跑吧》处境就很尴尬了。一来《奔跑吧》就是以明星作为最大依托,二来刻意追求导向正确,又很容易造成观众的不适,甚至导致注意力分流。由此,如何平衡则变成很大的难题。

伴随“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各类文化产品也随之加入到这一大潮之中。《奔跑吧2》对此所做出的调整,显然是力度很大的。第一期选择的是“跑进”联合国,主题是MC在联合国英文演讲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穿插着和外国人你画我猜的相关游戏编排,因此前就有邓超英语很差这个“梗”的铺垫,和此次相对比较严肃的主题结合得也算巧妙,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娱乐性也兼有之,政策要求的正确导向和“文化走出去”确实在本期节目中得到了深入贯彻和实践,反响也不算糟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悲观。

然而,“梗”在于新,用过一次后若是再使用就不免令人厌烦,出身本就是纯娱乐向的《奔跑吧》接下来如何解决既要有文化又要娱乐的问题,还需深思。

虽说和旧日辉煌相比,《奔跑吧》成绩在走下坡路,但是综艺节目会随着播出时间越来越被观众冷落的现象是所有节目普遍存在的。“综N代”在往前走的过程中影响力下降难以避免(真正持续有热度的作品屈指可数),且由于网络视听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电视平台所受到的分流已是不争的事实,收视低迷也是总体性的状况。这样看来,《奔跑吧》接下来的表现还算值得期待,第五季播出时收视表现虽然相比最辉煌时的5%下滑到了2%,但依然是头部流量的成绩,没有真正意义上被唱衰下去。

这部略显疲态的旧日现象级综艺,是否还能撑过第六季?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但能否再现旧日的辉煌,可能性渺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直被唱衰的“跑男”,能否撑过第六季?

周五《奔跑吧2》提档首播,这档走过六季的现象级综艺,还能继续红红火火下去吗?

文 | 大雨

原定于4月20日首播的《奔跑吧2》,“突然”提档播出。4月9日,官博@奔跑吧 宣布改期于4月13日晚播出,提档的原因众说纷纭,尤其是近些天不少综艺都临时调整了编播安排,备受关注的《奔跑吧2》更是热度满满。具体提档原因官方并未给出说明,网传是由于要配合奥地利总统访华,此次《奔跑吧2》第一辑以“跑进”联合国为主题,在回应社会主流话语号召的同时,这一季《奔跑吧》也由此在某种意义上的“主旋律”浸润中拉开了序幕。

当然,“提档”的好处是毫无疑问的。原本的编播策略与同为“现象级”的《极限挑战》撞档——《极限挑战》也拟于4月22日播出,两家“爆款”的battle本是令人翘首以盼,意外的提档却避开了这次交锋。不过,《奔跑吧2》又与湖南卫视的《歌手》总决赛同时段播出,同是热门综艺,一个是首播而一个是总决赛,观众的选择俨然是“焦灼”的。

从实时直播关注度来看,开播之后《奔跑吧2》关注度为2.1381%,以微弱优势略胜过《歌手》2.1342%,之后也有攀升但升幅不大,最高点在2.45%左右。

虽然从收视的基本面上《奔跑吧2》有超越《歌手》的关注度,但是总体的播出状况其实不甚理想,就算不与收视率最高的第二季首播4.794%收视率比较,即便与第五季首播收视率3.049%相比,这一季节目的表现都显得乏善可陈了些。这部“旧日”的现象级综艺,从第三季开始就唱衰声不断,经历了从《奔跑吧兄弟》到《奔跑吧》的更名风波与停播风波,依旧顽强地走到了第六季,但疲态尽显。今天的“跑男”,究竟面临着哪些困境?

“创新”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吗?

2014年,《奔跑吧兄弟》首播。此前的中国综艺市场中并没有此类真人秀的成熟身影,引进了韩国现象级综艺《running man》的中国版权,“跑男”从一开始就吊足了观众胃口,臻于形态成熟的第二季节目更是再创收视率辉煌,俨然成为了中国人的“国民综艺”。

但成功在前,自然会有追随者紧跟其后。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综艺市场中,在“模式引进热”的过去几年中,任何一种模式输入中国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快速涌现一大批同类型节目。在“跑男”之后,《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真心英雄》《了不起的挑战》等纷纷亮相。瞅准户外真人秀这块“蛋糕”大有可为,拥趸者自然火热。很快,明星竞技真人秀充斥中国电视荧屏,没有更多新意之后观众也容易对此流于审美疲劳,这大概就是“第三季魔咒”——热播综艺红不过三季的由来。

当然,“跑男”在曲折前行中还是走到了第六季,但悬崖式下跌的关注度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前五季节目收视率表现

在口碑方面,观众对“跑男”的评价也有了更多不同的声音。“跑男越来越不好看了”,从豆瓣评分上也可看出网友对其的满意程度持续走低。相较之下,《极限挑战》的反响似乎还在持续走高(虽然也早已不如此前的热度)。

除了影视市场上充斥同类节目让观众审美疲劳外,《奔跑吧》本身的内容形态也几季以来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创新。《奔跑吧》吸引年轻受众群的关键点在于MC阵容的辨识度,五季下来,常驻嘉宾中加入了千万级粉丝流量的鹿晗和热度持续升温的迪丽热巴(《奔跑吧2》),嘉宾有林俊杰、范冰冰、孙俪等大咖,影响力可圈可点。但仅依靠明星效应很难持续地留住观众,而节目组惯用的炒作明星cp的手法,用过太多次之后也不再如此的效果理想了。相较之下,渐显乏力的节目机制,就如同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撕名牌撕了五季,抓内奸抓了五季,玩水玩了五季,“we are伐木累”也喊了五季……当所有的游戏场景似曾相识,瓶旧了酒也不新了,观众似乎也当真到了该换台的时候了。从首播状况来看,新一季《奔跑吧2》除了一登场便走出国门到“联合国”这一亮点外,在游戏、节目设置上依然没有太大新意。

《奔跑吧2》收视率的疲软,或许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再环看日新月异的综艺市场,2017年“超级网综年”呼之欲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有嘻哈》和《明日之子》触发海量关注,并再造综艺市场新格局;刚刚落幕的《偶像练习生》声势浩大,养成类节目似乎也有了新的出口。而很显然,这些节目的受众群体,与《奔跑吧》是高度重合的。相关人群画像可见,《奔跑吧》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高达82%。其中,18-24岁年轻用户占32.6%,25-30岁用户占26.6%。对于年轻人来说,新鲜感是最为重要的。且不论节目内容,光从节目类型上,已经播到第六季的“跑男”已经明显处于劣势。先是受众注意力被分散到同类型的节目上,后有新综艺抢夺流量、关注度,加之内容创新并不足,腹背受敌,《奔跑吧2》的处境,很艰难。

“最强监管”下的尴尬处境

过去的2017年是中国影视市场的内容品质提高年,为促进影视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电总局将“重点突出、播出调控、把握规律、行业自律”作为提升内容质量的关键点,据此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例如《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等相关条例便对文化娱乐市场带来非常多的变数。

《通知》要求要把握好导向,并且对上星综合频道的属性、综艺娱乐真人秀调控、重点时期电视剧播出编排、演艺明星担任嘉宾邀请标准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要求管理。尤其从“强化重点时期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管理调控,提前审查、重播重审,原则上不得编排娱乐性较强、题材内容较敏感的电视剧”;“努力提高普通群众在节目中的比重,让基层群众成为节目的嘉宾、主持、主角,注意不能把群众作为明星陪衬或背景”等相关要求中,“限娱”的力度又有升级。《奔跑吧》与《极限挑战》都被调至非黄金档播出,即是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这样一来,原本娱乐向的《奔跑吧》处境就很尴尬了。一来《奔跑吧》就是以明星作为最大依托,二来刻意追求导向正确,又很容易造成观众的不适,甚至导致注意力分流。由此,如何平衡则变成很大的难题。

伴随“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各类文化产品也随之加入到这一大潮之中。《奔跑吧2》对此所做出的调整,显然是力度很大的。第一期选择的是“跑进”联合国,主题是MC在联合国英文演讲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穿插着和外国人你画我猜的相关游戏编排,因此前就有邓超英语很差这个“梗”的铺垫,和此次相对比较严肃的主题结合得也算巧妙,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娱乐性也兼有之,政策要求的正确导向和“文化走出去”确实在本期节目中得到了深入贯彻和实践,反响也不算糟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悲观。

然而,“梗”在于新,用过一次后若是再使用就不免令人厌烦,出身本就是纯娱乐向的《奔跑吧》接下来如何解决既要有文化又要娱乐的问题,还需深思。

虽说和旧日辉煌相比,《奔跑吧》成绩在走下坡路,但是综艺节目会随着播出时间越来越被观众冷落的现象是所有节目普遍存在的。“综N代”在往前走的过程中影响力下降难以避免(真正持续有热度的作品屈指可数),且由于网络视听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电视平台所受到的分流已是不争的事实,收视低迷也是总体性的状况。这样看来,《奔跑吧》接下来的表现还算值得期待,第五季播出时收视表现虽然相比最辉煌时的5%下滑到了2%,但依然是头部流量的成绩,没有真正意义上被唱衰下去。

这部略显疲态的旧日现象级综艺,是否还能撑过第六季?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但能否再现旧日的辉煌,可能性渺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