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寸缂丝一寸金:“丝织品中的爱马仕”究竟有多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寸缂丝一寸金:“丝织品中的爱马仕”究竟有多美?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其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缂丝作品:宋·缂丝文石锦鸡

缂丝的历史极为悠久,其出现不晚于公元7世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与其它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 嘉道万字底缂丝孔雀补一对

《尔雅》里说:“治丝曰织。”织的繁体字“織”,由“糸”与“戠”合起来表示制造带有图案的布。而“缂”,就是织法的一种,《玉篇》中释为“织纬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根据纹样变换纬向(横向)的彩色丝线,成品只露纬线不露经线(竖向)。

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就是说拿着缂丝成品对着光看,可以观察到许多缂织过程中留在纹样色彩边缘的空隙,有如用刀在丝面上刻出图案,也因这一比喻,才称为“刻丝”,但正确的表达还应写作“缂丝”。

通经断纬

生蚕丝的经面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所谓“通经”,就是用本色丝线做经线,这也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所谓“断纬”,是以柔软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横向),能表现丰富的图案色彩。

熟蚕丝的纬线

缂丝织造时,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不同规格的梭子、拨子等竹木工具。

犹如舟楫的梭子

 

 

带有梳齿的拨子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即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通俗来说,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回纬”技法来织造。

缂丝“通经断纬”结构图

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

缂丝易学难精,尤其摹缂书画作品,要求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

绘画中一笔即可表现的色彩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甚至是像素点,一点点地织就,而对线条等细节缂织需要足够经验,否则缂织时多挑一丝都可能破坏画面美感。

作为手工织造工艺,缂丝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通过机械加工,其色彩的丰富和细腻度,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即便一个熟练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

一件缂丝成品需要很长时间,古人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

与一些名绣相比,缂丝有着一种因稀有珍贵、技艺难以掌握而带来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而时间的梭子未曾停歇,唯有手艺人守着她的低调华美,守着她不可被机器取代的独特气质,以梭代笔,以丝作画,在如梭岁月中静静织就芳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寸缂丝一寸金:“丝织品中的爱马仕”究竟有多美?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其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

缂丝作品:宋·缂丝文石锦鸡

缂丝的历史极为悠久,其出现不晚于公元7世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与其它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 嘉道万字底缂丝孔雀补一对

《尔雅》里说:“治丝曰织。”织的繁体字“織”,由“糸”与“戠”合起来表示制造带有图案的布。而“缂”,就是织法的一种,《玉篇》中释为“织纬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根据纹样变换纬向(横向)的彩色丝线,成品只露纬线不露经线(竖向)。

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就是说拿着缂丝成品对着光看,可以观察到许多缂织过程中留在纹样色彩边缘的空隙,有如用刀在丝面上刻出图案,也因这一比喻,才称为“刻丝”,但正确的表达还应写作“缂丝”。

通经断纬

生蚕丝的经面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所谓“通经”,就是用本色丝线做经线,这也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所谓“断纬”,是以柔软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横向),能表现丰富的图案色彩。

熟蚕丝的纬线

缂丝织造时,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不同规格的梭子、拨子等竹木工具。

犹如舟楫的梭子

 

 

带有梳齿的拨子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即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通俗来说,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回纬”技法来织造。

缂丝“通经断纬”结构图

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

缂丝易学难精,尤其摹缂书画作品,要求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

绘画中一笔即可表现的色彩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甚至是像素点,一点点地织就,而对线条等细节缂织需要足够经验,否则缂织时多挑一丝都可能破坏画面美感。

作为手工织造工艺,缂丝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通过机械加工,其色彩的丰富和细腻度,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即便一个熟练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

一件缂丝成品需要很长时间,古人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

与一些名绣相比,缂丝有着一种因稀有珍贵、技艺难以掌握而带来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而时间的梭子未曾停歇,唯有手艺人守着她的低调华美,守着她不可被机器取代的独特气质,以梭代笔,以丝作画,在如梭岁月中静静织就芳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