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

经验丰富的职场前辈用他们的阅读初体验告诉你,答案是,读书啊!

Quora上曾有用户提问,“我已经浑浑噩噩地度过了27岁生日,但仍然一事无成并且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做点什么还来得及吗?”

有人回答,如果你27岁,你确实看不到很多经典美剧的首播,也不可能再次回到青春期三天不睡照样精力充沛。

27岁开始学一门外语并要说得跟native speaker一样也是有些难了,既没有钱也没有精力去上心仪的学校,只能报些短期速成培训班聊来自我安慰。

那么,27岁以后的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期待的?

经验丰富的职场前辈用他们的阅读初体验告诉你,答案是,读书啊!

本文由LinkedIn原创。

推荐人:

小红拖拉机,知乎职场领域知名回答者

推荐书目: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适用人群:

渴望加强沟通艺术的人

阅读体验:

如果你之前看到关于沟通的书都是教你沟通的方法,那么你可能一直在浅层次模仿。回想一下,是不是之前的所学也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

是自己的问题吗?并不。

以名校名企名人的名义大张旗鼓搞的沟通课,无非教你如何通过操作步骤ABC,达到影响别人的目的。然而,沟通的本质并不仅是为了影响,它还是人类和个体存在的必要需求。

这本书从 why 到how,借助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告诉你如何了解情境、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实现沟通。

作为一个经典、专业但非教科书式的读本,虽然是本厚部头,但也不用有压力,但凡你读进去一个章节,你会发现一扇认知自我和他人的大门已经打开:原来,世界竟然是这样的!

如果你真的愿意将所学在生活中尝试,我相信身边人能马上会反馈你——和你在一起竟然这么舒服。

推荐人:

曲凯,四十二章经创始人

推荐书目:

《金字塔原理》

适用人群:

缺乏逻辑的人

阅读体验:

我是个在任何场合都强调逻辑的人,这个逻辑不只是商业逻辑,更是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逻辑。

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中最缺少的一门学科就是逻辑教育,而芭芭拉的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实用逻辑教材。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表面讲的是写作,内里讲的就是逻辑。而且,作者因为受到哈佛MBA和麦肯锡咨询等工作的影响,把商业逻辑的本质也融合了进来,书中所讲的从基础的归纳、演绎,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等,都是非常好且必须的思维训练。

任何职业,如何能够更有逻辑、更有效率、更有方向、更有方法的完成一件事永远都是一个挑战。

这本书看似基础,但反而是在更底层上对所有人的工作都有本质的帮助。

推荐人:

非非马,知名自媒体作者

推荐书目: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适用人群:

正在找寻正确职业道路的人

阅读体验: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虽然说的是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职业规划与管理,但其实这背后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法,适用于任何人,任何职业。

做职业选择很需要结构性的思考与分析,村上春树给出了非常结构化、系统化的思考与方法。

比如,一个人如何选择一个职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一个职业、如何锻造自己从事该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处理好自己与职业、生活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自我、周遭环境,世界的关系。

村上“投入漫长岁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节奏,“并以自己的方式谨小慎微,郑重其事地维持至今”。

这本书对我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但是我还想强调他说的另一句话,“请你也找到你的做法”。

人有千样,事无定规,他说了很多通用的朴素道理,很多也被千遍万遍地证明过,但,只有当你亲自验证了它是否适用于我们自己时,它才值得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推荐人:

肖璟,《无现金时代》作者

推荐书目:

《深度工作》

适用人群:

不刷朋友圈会死星人

阅读体验: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漫天飞的年代,我们太容易被信息淹没。

信息爆炸的后果之一,是我们都患上严重的错失恐惧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我们害怕自己错过热点没法跟朋友同事讨论,我们害怕自己没刷到好友的朋友圈错过了TA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聚焦。

我个人解决FOMO的做法是关掉朋友圈,以及购置了一副降噪耳机。然而我发现,其实这还是治标不治本,工作的微信还是会不断涌进你的视野,打断你的思路。

而《深度工作》一书给我提供了实用的几个准则帮我大大改善了FOMO的状态,同时也用跨学科的理论论证了“深度工作”这种状态的价值和稀缺性。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深度哲学”,开始习惯并沉迷于全神贯注的状态。

相信这本书对你也会有启发。

推荐人:

Bruce,前LinkedIn新媒体负责人

推荐书目:

《原则》

适用人群:

不动手光动嘴星人

阅读体验:

关于这本网红书的书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我想用一个你可能从来没听过的故事再来解读下。

其实在写这本《原则》之前,Ray Dailo在国内金融圈早就当做正三观般的存在,其正三观的代表作是一个名为《宏观经济的运营框架》,视频配合书饮用比鸿茅药酒效果要好。

Dailo的公式:进步=痛苦+反思。在我看来,只有反思是不够的,只有“痛苦 + 反思 + 实践 + 迭代 = 进步”。

要不停去实践和迭代,因为实践出真知嘛。

推荐人:

亚马逊图书编辑

推荐书目:

《穷查理宝典:查理 芒格智慧箴言录》

适用人群:

所有人

阅读体验:

《穷查理宝典》完整收录了查理 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

书中11篇讲稿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芒格主义:查理的即席谈话”一章收录的是他以往在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会上犀利、风趣的评论。

贯穿全书的是芒格的聪慧、机智,其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古代的雄辩家,到近代欧洲文豪,再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偶像、名人名言他能信手拈来。

他的独特思维方式,他对商业伦理的“洁癖”,他对终身学习的强调,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商业社会取得成功的基石。

推荐人:

亚马逊图书编辑

推荐书目:

《硅谷钢铁侠》

适用人群:

被理想主义困扰的青年人

阅读体验:

罗永浩曾说:驱使马斯克这样的实业家推动世界进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和野望,以及极少数人才拥有的伴随终生的好奇心。

埃隆 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和无数改变世界的伟大实业家的经历一样,是那种可以被千百次地写进小说、搬上银幕后,每一次重看都依然激动人心的,属于全人类的传奇故事。

深以为然。这位科技界大佬,可谓是活着的少有的传奇了。这本传记有着无数你所不知道的内容,比如他有多少次濒临破产却又顽强地挺过,他的每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源自何处。

如果你也关注未来,或许你该关注马斯克。

推荐人:

你荷,资深产品运营,撰稿人

推荐书目:

《新100个基本:自我更新指南》

适用人群:

缺乏工匠精神的人

阅读体验:

聊起生活美学,必提到松浦弥太郎。

41岁时,松浦弥太郎担任了《生活手帖》总编辑。作为日本战后新生活美学的代表刊物,该杂志从1946年开始,整整流行了60年。

18岁时就在不会半句英文只身前往欧美游历的松浦,是生活美学的先行者。他将工作与生活中累积的经验反复琢磨,不断尝试,将自己的体悟整合为一本书,就是这本《新100个基本:自我更新指南》了。

如果你想选择好好投入生活,这本书无疑属于绝对“实用”那一类,简单诚恳。每篇一个基本,篇篇都很短:每天更新一下自己;看似简单的事,才是最难的;被人喜欢,也会被人讨厌……

不过书里有些观点未免太日本。凡事为他人着想,有的时候甚至有些过于讲求存天理灭人欲。但不妨碍能从中学到很多。

松浦弥太郎说,如果想成功的话,就得动真格。换言之,动没动真格将决定成败。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我更新指南。

推荐人:

席越,女性视频平台“遇言 不止” 创始人

推荐书目:

《定位》

适用人群:

想要塑造自我品牌的人

阅读体验: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传播过度的今天,定位就是生产力,它甚至是产品本身。找准产品的定位,再为自我定位,是一种“由外至内”的思维方式。

第一个进入人们心中的品牌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通常是第二品牌的2倍,是第三品牌的4倍。努力找到一个独特垂直的市场,给自己一个领导者的地位,可能才是定位的一个窍门。

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你想拥有什么定位,你必须超越谁,你有足够的钱吗,你能坚持到底吗,你的传播体现了你的定位吗?这是寻找个人定位的人必须问自己的6个问题。

书中说定位是一种逆向思维,这是传统卖产品的人的思维模式;在知识升级的时代需要双向思维,要确定市场需要的定位你自己是否具备。

这是一个真正自我认知的过程。

推荐人:

Sean Ye,第一财经/南都周刊职场专栏作家

推荐书目:

《品牌相关性》

适用人群:

想要提升营销技巧的人

阅读体验:

作者戴维·阿克被誉为品牌之父,对于企业品牌的研究非常深刻。

过去我总以为,营销和别的专业不同,营销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创新,而且是颠覆式创新,新的玩法改变了我们传统概念中营销的方式。

但实际上戴维·阿克的研究点已经深入人心,从消费者心智去解读过往发生的种种品牌战争中的案例,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历史一直在重复,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还是互联网时期,还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时期,人还是重要的主体,不会变化。

如何突破产品同质化的怪圈,找到新的市场定位?营销人往往会陷入如何证明“我的品牌比你的好”的怪圈,但实际上能走出舒适区,走向新的子品类定位,在新的层面上率先搭建品牌认知度,然后打败竞争对手也是一种胜利。

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93岁的查理·芒格说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本文由LinkedIn原创。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文章图片来自亚马逊,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来源:LinkedIn

原标题: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

最新更新时间:04/22 15:2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

经验丰富的职场前辈用他们的阅读初体验告诉你,答案是,读书啊!

Quora上曾有用户提问,“我已经浑浑噩噩地度过了27岁生日,但仍然一事无成并且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做点什么还来得及吗?”

有人回答,如果你27岁,你确实看不到很多经典美剧的首播,也不可能再次回到青春期三天不睡照样精力充沛。

27岁开始学一门外语并要说得跟native speaker一样也是有些难了,既没有钱也没有精力去上心仪的学校,只能报些短期速成培训班聊来自我安慰。

那么,27岁以后的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期待的?

经验丰富的职场前辈用他们的阅读初体验告诉你,答案是,读书啊!

本文由LinkedIn原创。

推荐人:

小红拖拉机,知乎职场领域知名回答者

推荐书目: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适用人群:

渴望加强沟通艺术的人

阅读体验:

如果你之前看到关于沟通的书都是教你沟通的方法,那么你可能一直在浅层次模仿。回想一下,是不是之前的所学也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

是自己的问题吗?并不。

以名校名企名人的名义大张旗鼓搞的沟通课,无非教你如何通过操作步骤ABC,达到影响别人的目的。然而,沟通的本质并不仅是为了影响,它还是人类和个体存在的必要需求。

这本书从 why 到how,借助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告诉你如何了解情境、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实现沟通。

作为一个经典、专业但非教科书式的读本,虽然是本厚部头,但也不用有压力,但凡你读进去一个章节,你会发现一扇认知自我和他人的大门已经打开:原来,世界竟然是这样的!

如果你真的愿意将所学在生活中尝试,我相信身边人能马上会反馈你——和你在一起竟然这么舒服。

推荐人:

曲凯,四十二章经创始人

推荐书目:

《金字塔原理》

适用人群:

缺乏逻辑的人

阅读体验:

我是个在任何场合都强调逻辑的人,这个逻辑不只是商业逻辑,更是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逻辑。

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中最缺少的一门学科就是逻辑教育,而芭芭拉的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实用逻辑教材。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表面讲的是写作,内里讲的就是逻辑。而且,作者因为受到哈佛MBA和麦肯锡咨询等工作的影响,把商业逻辑的本质也融合了进来,书中所讲的从基础的归纳、演绎,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等,都是非常好且必须的思维训练。

任何职业,如何能够更有逻辑、更有效率、更有方向、更有方法的完成一件事永远都是一个挑战。

这本书看似基础,但反而是在更底层上对所有人的工作都有本质的帮助。

推荐人:

非非马,知名自媒体作者

推荐书目: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适用人群:

正在找寻正确职业道路的人

阅读体验: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虽然说的是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职业规划与管理,但其实这背后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法,适用于任何人,任何职业。

做职业选择很需要结构性的思考与分析,村上春树给出了非常结构化、系统化的思考与方法。

比如,一个人如何选择一个职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一个职业、如何锻造自己从事该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职业生涯中处理好自己与职业、生活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自我、周遭环境,世界的关系。

村上“投入漫长岁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节奏,“并以自己的方式谨小慎微,郑重其事地维持至今”。

这本书对我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但是我还想强调他说的另一句话,“请你也找到你的做法”。

人有千样,事无定规,他说了很多通用的朴素道理,很多也被千遍万遍地证明过,但,只有当你亲自验证了它是否适用于我们自己时,它才值得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推荐人:

肖璟,《无现金时代》作者

推荐书目:

《深度工作》

适用人群:

不刷朋友圈会死星人

阅读体验: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漫天飞的年代,我们太容易被信息淹没。

信息爆炸的后果之一,是我们都患上严重的错失恐惧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我们害怕自己错过热点没法跟朋友同事讨论,我们害怕自己没刷到好友的朋友圈错过了TA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聚焦。

我个人解决FOMO的做法是关掉朋友圈,以及购置了一副降噪耳机。然而我发现,其实这还是治标不治本,工作的微信还是会不断涌进你的视野,打断你的思路。

而《深度工作》一书给我提供了实用的几个准则帮我大大改善了FOMO的状态,同时也用跨学科的理论论证了“深度工作”这种状态的价值和稀缺性。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深度哲学”,开始习惯并沉迷于全神贯注的状态。

相信这本书对你也会有启发。

推荐人:

Bruce,前LinkedIn新媒体负责人

推荐书目:

《原则》

适用人群:

不动手光动嘴星人

阅读体验:

关于这本网红书的书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我想用一个你可能从来没听过的故事再来解读下。

其实在写这本《原则》之前,Ray Dailo在国内金融圈早就当做正三观般的存在,其正三观的代表作是一个名为《宏观经济的运营框架》,视频配合书饮用比鸿茅药酒效果要好。

Dailo的公式:进步=痛苦+反思。在我看来,只有反思是不够的,只有“痛苦 + 反思 + 实践 + 迭代 = 进步”。

要不停去实践和迭代,因为实践出真知嘛。

推荐人:

亚马逊图书编辑

推荐书目:

《穷查理宝典:查理 芒格智慧箴言录》

适用人群:

所有人

阅读体验:

《穷查理宝典》完整收录了查理 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

书中11篇讲稿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芒格主义:查理的即席谈话”一章收录的是他以往在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会上犀利、风趣的评论。

贯穿全书的是芒格的聪慧、机智,其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古代的雄辩家,到近代欧洲文豪,再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偶像、名人名言他能信手拈来。

他的独特思维方式,他对商业伦理的“洁癖”,他对终身学习的强调,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商业社会取得成功的基石。

推荐人:

亚马逊图书编辑

推荐书目:

《硅谷钢铁侠》

适用人群:

被理想主义困扰的青年人

阅读体验:

罗永浩曾说:驱使马斯克这样的实业家推动世界进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和野望,以及极少数人才拥有的伴随终生的好奇心。

埃隆 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和无数改变世界的伟大实业家的经历一样,是那种可以被千百次地写进小说、搬上银幕后,每一次重看都依然激动人心的,属于全人类的传奇故事。

深以为然。这位科技界大佬,可谓是活着的少有的传奇了。这本传记有着无数你所不知道的内容,比如他有多少次濒临破产却又顽强地挺过,他的每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源自何处。

如果你也关注未来,或许你该关注马斯克。

推荐人:

你荷,资深产品运营,撰稿人

推荐书目:

《新100个基本:自我更新指南》

适用人群:

缺乏工匠精神的人

阅读体验:

聊起生活美学,必提到松浦弥太郎。

41岁时,松浦弥太郎担任了《生活手帖》总编辑。作为日本战后新生活美学的代表刊物,该杂志从1946年开始,整整流行了60年。

18岁时就在不会半句英文只身前往欧美游历的松浦,是生活美学的先行者。他将工作与生活中累积的经验反复琢磨,不断尝试,将自己的体悟整合为一本书,就是这本《新100个基本:自我更新指南》了。

如果你想选择好好投入生活,这本书无疑属于绝对“实用”那一类,简单诚恳。每篇一个基本,篇篇都很短:每天更新一下自己;看似简单的事,才是最难的;被人喜欢,也会被人讨厌……

不过书里有些观点未免太日本。凡事为他人着想,有的时候甚至有些过于讲求存天理灭人欲。但不妨碍能从中学到很多。

松浦弥太郎说,如果想成功的话,就得动真格。换言之,动没动真格将决定成败。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我更新指南。

推荐人:

席越,女性视频平台“遇言 不止” 创始人

推荐书目:

《定位》

适用人群:

想要塑造自我品牌的人

阅读体验: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传播过度的今天,定位就是生产力,它甚至是产品本身。找准产品的定位,再为自我定位,是一种“由外至内”的思维方式。

第一个进入人们心中的品牌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通常是第二品牌的2倍,是第三品牌的4倍。努力找到一个独特垂直的市场,给自己一个领导者的地位,可能才是定位的一个窍门。

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你想拥有什么定位,你必须超越谁,你有足够的钱吗,你能坚持到底吗,你的传播体现了你的定位吗?这是寻找个人定位的人必须问自己的6个问题。

书中说定位是一种逆向思维,这是传统卖产品的人的思维模式;在知识升级的时代需要双向思维,要确定市场需要的定位你自己是否具备。

这是一个真正自我认知的过程。

推荐人:

Sean Ye,第一财经/南都周刊职场专栏作家

推荐书目:

《品牌相关性》

适用人群:

想要提升营销技巧的人

阅读体验:

作者戴维·阿克被誉为品牌之父,对于企业品牌的研究非常深刻。

过去我总以为,营销和别的专业不同,营销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创新,而且是颠覆式创新,新的玩法改变了我们传统概念中营销的方式。

但实际上戴维·阿克的研究点已经深入人心,从消费者心智去解读过往发生的种种品牌战争中的案例,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历史一直在重复,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还是互联网时期,还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时期,人还是重要的主体,不会变化。

如何突破产品同质化的怪圈,找到新的市场定位?营销人往往会陷入如何证明“我的品牌比你的好”的怪圈,但实际上能走出舒适区,走向新的子品类定位,在新的层面上率先搭建品牌认知度,然后打败竞争对手也是一种胜利。

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93岁的查理·芒格说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本文由LinkedIn原创。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文章图片来自亚马逊,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来源:LinkedIn

原标题: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

最新更新时间:04/22 15:2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