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态农业的10大经典模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态农业的10大经典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基,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启示均表明,生态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本文为元立方金服研究员将阐述生态农业的涵义、特点、政策和十大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一)国内对生态农业的基本定义

1982年,学者叶谦吉首次提出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发展规律、在生态学及相关原理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建立起多层次、协同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1991年,以中国科学家马世骏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提出“中国生态农业”概念。其基本内涵为: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农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005年,江南大学教授唐建荣在其所著书籍《生态经济学》中提到,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保持和改善农业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主导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转变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的输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很高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国外对生态农业的基本定义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教授威廉姆·阿尔伯里奇在1971年首次提出的。他发现有机农业可以有效地克服石油农业的种种弊端,但同时,有机农业仅限于农业内部的封闭循环,生产力不高。他认为理想的替代农业,应该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在经济上又有高效益的农业,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牧业施用农家肥、实行农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农业的自我循环,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密切结合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沃什顿出版《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将生态农业定义为: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耗能低且在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伦理、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多样性

生态农业形态多样,应根据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分析,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在农业生产中釆用多种生态模式和技术类型,使各个区域农业生产都能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实现农业发展与地区实际协调发展。

(二)高效性

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三)综合性

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持续性

生态农业坚持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资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转变为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更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三、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梳理

1984年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正式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衣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994年

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震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

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倡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党的十八大及全国两会的影响之下,很多地方政府提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措施,实施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行动。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始了绿色生态农业的研究,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途径。

1996年

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997年

党的十五大又一次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1999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8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震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和衣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之一是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为此提出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秀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2012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生态农业建设也作为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农业法治建设也作出了战略部署。

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千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2014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2015年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向公众介绍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签署的关于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合作备忘录的相关情况。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表示,大力大战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

2017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四、生态农业的十大经典模式

2002年,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元立方金服研究员列举如下: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将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简称为四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将蔬菜生产、养猪与农村能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减少有害气体和牲畜粪便的排放,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蔬菜和生猪的产量与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运用此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主要建设禽舍、沼气池、果园等,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结合,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此模式可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五)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六)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

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七)生态渔业模式

生态渔业是以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 以生产绿色水产品为特色,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在传统养殖、加工和运销等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渔业科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 以追求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渔业经济模式。它不仅包括初级绿色水产品的生产, 还包括水产品的绿色加工和运销。

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八)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

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农民形象地总结为“山上松槐戴,山坡果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

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通过荒地拍卖、承包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类治理与利用结合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模式。

“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

该模式主要适应西北高原丘陵农牧结合地带,以丰富的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形成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合理循环的体系。

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态果园比传统果园的生态系统系统构成单元多,系统性强,产出率高,病虫害少喝劳动力利用率高。

(九)设施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十)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态农业的10大经典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基,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启示均表明,生态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本文为元立方金服研究员将阐述生态农业的涵义、特点、政策和十大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一)国内对生态农业的基本定义

1982年,学者叶谦吉首次提出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发展规律、在生态学及相关原理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建立起多层次、协同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1991年,以中国科学家马世骏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提出“中国生态农业”概念。其基本内涵为: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农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2005年,江南大学教授唐建荣在其所著书籍《生态经济学》中提到,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保持和改善农业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主导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转变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的输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很高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国外对生态农业的基本定义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教授威廉姆·阿尔伯里奇在1971年首次提出的。他发现有机农业可以有效地克服石油农业的种种弊端,但同时,有机农业仅限于农业内部的封闭循环,生产力不高。他认为理想的替代农业,应该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在经济上又有高效益的农业,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牧业施用农家肥、实行农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农业的自我循环,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密切结合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沃什顿出版《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将生态农业定义为: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耗能低且在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伦理、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多样性

生态农业形态多样,应根据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分析,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在农业生产中釆用多种生态模式和技术类型,使各个区域农业生产都能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实现农业发展与地区实际协调发展。

(二)高效性

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三)综合性

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持续性

生态农业坚持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资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转变为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更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三、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梳理

1984年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正式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衣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994年

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震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

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倡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党的十八大及全国两会的影响之下,很多地方政府提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措施,实施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行动。很多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始了绿色生态农业的研究,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途径。

1996年

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997年

党的十五大又一次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1999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8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震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和衣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之一是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为此提出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秀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2012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生态农业建设也作为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农业法治建设也作出了战略部署。

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千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2014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2015年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向公众介绍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签署的关于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合作备忘录的相关情况。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表示,大力大战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

2017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四、生态农业的十大经典模式

2002年,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元立方金服研究员列举如下: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将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简称为四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将蔬菜生产、养猪与农村能源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减少有害气体和牲畜粪便的排放,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蔬菜和生猪的产量与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运用此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主要建设禽舍、沼气池、果园等,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结合,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此模式可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五)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六)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

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七)生态渔业模式

生态渔业是以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 以生产绿色水产品为特色,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在传统养殖、加工和运销等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渔业科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 以追求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渔业经济模式。它不仅包括初级绿色水产品的生产, 还包括水产品的绿色加工和运销。

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八)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

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农民形象地总结为“山上松槐戴,山坡果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

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通过荒地拍卖、承包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类治理与利用结合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模式。

“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

该模式主要适应西北高原丘陵农牧结合地带,以丰富的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形成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合理循环的体系。

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态果园比传统果园的生态系统系统构成单元多,系统性强,产出率高,病虫害少喝劳动力利用率高。

(九)设施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十)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