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问鼎全球最大自贸港,海南还差这枚关键棋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问鼎全球最大自贸港,海南还差这枚关键棋子

自由贸易港的核心是自由,只有让货物、服务、金融和人员真正实现自由流动,自由贸易港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为继续扩大开放作出贡献。

作者:陈晨   编辑:张璐   审校:戴耀邦   来源:创邑icity

“有了自由贸易港,海南的地位将不输于雄安新区。”

4月13日,一位沉寂已久的海南朋友突然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沙滩美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这个对比有失严谨,但现实足以令人激动——海南这个风光旖旎的海岛,已经被赋予可以超越香港和新加坡的巨大可能和殷切期待,正在向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的目标进发。

对“含玉而生”的海南来说,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必然。

含玉而生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国家领导人曾经用这首海南民歌,表达他对海南的钟爱。

2018年4月13日,海南省迎来30岁生日。在这一天,“三十而立”的海南收到中央送来一份大礼——支持海南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逐步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中,海南有一种含玉而生的独特气质——她不仅仅是一座风景迷人、令人流连忘返的热带海岛,更重要的是,自1988年4月13日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海南便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海南独悬于蔚蓝的南海之中,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隔着一道浅浅的琼州海峡,与大陆唇齿相依却又相对独立。这给海南带来了独特的地缘优势:海南是南海的重要港口通道,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如今,海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地缘优势,海南还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度假的天堂。手握旅游业这个一本万利的“钱袋子”,海南在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811.99亿元,这是令其他兄弟省市羡慕的优质资源。

然而,在30年前,海南还是一个国防前哨,发展极为落后。1987年,海南GDP仅有20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但是坐拥地缘和生态优势,使海南一直是改革开放和创新的窗口,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先行先试。国务院1988年24号文件明确指出:“海南省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要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政策。”

而海南的自贸区自贸港梦想,最早始于特别关税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回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两次向中央请示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

资料显示,从1988年到1992年左右,海南共分四个阶段对此进行了探讨,各方提出过三种主张,即:认为要按照广东等开放地区的政策来考虑海南的长期发展问题;先搞一两个类似洋浦的小特区探索“大特区中套小特区”;以及尽快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

由于主观上的谨慎犹豫,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外部大环境的迅速变迁,令上述一系列方案胎死腹中。但建立自贸区及自由贸易区(港),一直是海南多年来一直怀有的设想。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在扩大开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迟福林认为,同30年前相比,今天,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的现实基础要好得多,时机要成熟得多,需求要大得多,意义要重要得多。

落地生根

作为改革试验田,中央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试点任务,再一次落到海南的肩上,这也正是海南所一直期待的。

4月13日,国家领导人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一天后的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海南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新举措亮相公众视野。

意见明确了海南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的时间表,202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35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自由贸易港带来的是物流、人流在港口的加速集聚、流动,这将有利于反向促进海南港口地位的提升,使海南在国际上的门户职能定位更加清晰。

很明显,建设自由贸易区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前提。

在海南被确认建设自贸区自贸港之前,我国已经设立三批共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1+3+7”的雁阵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前部长高虎城曾指出,自2013年启动以来,自贸试验区用两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外资,成效显著。

事实上,相对于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拥有的发展潜力更为巨大。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30多个自由贸易港和2000多个与自由贸易港的内涵和功能相似的自由经济区域,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德国汉堡自由贸易港、荷兰鹿特丹自由贸易港区、韩国釜山自由贸易港区等,都是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区。

这些数得上名号的城市,无不极大受惠于自由贸易港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成为繁华的世界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或商业中心。

海南在建成自由贸易港后,按照海南全岛3.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来算,将远超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加坡,以及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迪拜,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一套组合拳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政策机遇下,海南省如何下好这盘棋?

意见在这方面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更加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创邑icity记者调查发现,海南的反应相当快速。

4月16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知称,该省将重点打击利用中央新政恶意炒作、哄抬房价以及弄虚作假购房的违法违规行为。  

4月17日,海南省国税局宣布,海南将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值税税率5月起将从17%降至16%,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

4月18日,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发布会上通报,经国务院批准,自2018年5月1日起,在海南省实施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短短三天,一套从下到上的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拳拳都打在自贸区发展的要害上。

房地产是海南的不能承受之重。意见曾重点提到“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防止房价大起大落”。4月16日的通知是一次敲山震虎。

今年“两会”期间,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沈晓明曾表示,“海南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但海南最担心的,还是政策利好后房地产市场出现投机性波动——过快增长的房价会给产业升级带来负面效果,不利于海南的国际化进程。

而减轻市场主体税负,是为自贸区自贸港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则是以海南旅游业促进自贸区自贸港发展的最直接支持。

迟福林认为,当前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条件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自由贸易港设立之初的综合发展水平。

万事俱备,又有了政策的东风,但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

“自由”是关键词

业内人士对创邑icity记者表示,对于自由贸易区建设,海南自身有不错的底子,更有很多兄弟省市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建设自贸港所具备的条件不是一蹴而就的。

自由贸易港本质上是一处“经济飞地”,货物、服务、金融和人员自由流动是自由贸易港的本质特征,为了让这些元素实现自由流动,海南还要补齐很多短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撰文指出,我国港口在货物贸易便利程度、人员流通自由度和金融发达水平三个方面同国际上成功的自由贸易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还是任重道远。

在这方面,香港在建设自贸港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海南来说颇具借鉴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宋恩荣此前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香港经验对内地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启示在于,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不只需要发展运输服务,亦需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种服务,包括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及商业服务。

例如,香港对全面零关税及贸易不设限制,便利及低成本的通关制度,完善的外资保障,不实行外汇管制及金融市场高度开放;成立公司的手续很快,最快可于一小时完成;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企业在香港可自由兑换外汇及自由调动资金进出等。

经过百年的发展,香港已经成为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香港的经验表明,要建设好自贸港,政府尽快完成职能和身份转变的重要性。媒体评论员梁发芾对此撰文指出,政府应创新管理体制,充分简政放权,秉持非必要不干预的原则,理顺与专业机构的职能与角色,通过事后监管,考核与评价自由贸易港的经济活动。

梁发芾认为,自由贸易港发展还急需补齐法律短板。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自由贸易港高度市场化运行机制有效运转的保障。然而,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和商事仲裁等企业权益保护制度比较缺乏,这些都是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法律短板。

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港的核心是自由,只有让货物、服务、金融和人员真正实现自由流动,自由贸易港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为继续扩大开放作出贡献。

“我相信,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海南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做大、做好、做足新阶段扩大开放这篇大文章,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提升海南开放水平的制度安排,建设更加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先行区。”迟福林对海南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问鼎全球最大自贸港,海南还差这枚关键棋子

自由贸易港的核心是自由,只有让货物、服务、金融和人员真正实现自由流动,自由贸易港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为继续扩大开放作出贡献。

作者:陈晨   编辑:张璐   审校:戴耀邦   来源:创邑icity

“有了自由贸易港,海南的地位将不输于雄安新区。”

4月13日,一位沉寂已久的海南朋友突然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沙滩美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这个对比有失严谨,但现实足以令人激动——海南这个风光旖旎的海岛,已经被赋予可以超越香港和新加坡的巨大可能和殷切期待,正在向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的目标进发。

对“含玉而生”的海南来说,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必然。

含玉而生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国家领导人曾经用这首海南民歌,表达他对海南的钟爱。

2018年4月13日,海南省迎来30岁生日。在这一天,“三十而立”的海南收到中央送来一份大礼——支持海南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逐步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中,海南有一种含玉而生的独特气质——她不仅仅是一座风景迷人、令人流连忘返的热带海岛,更重要的是,自1988年4月13日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海南便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海南独悬于蔚蓝的南海之中,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隔着一道浅浅的琼州海峡,与大陆唇齿相依却又相对独立。这给海南带来了独特的地缘优势:海南是南海的重要港口通道,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如今,海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地缘优势,海南还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度假的天堂。手握旅游业这个一本万利的“钱袋子”,海南在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811.99亿元,这是令其他兄弟省市羡慕的优质资源。

然而,在30年前,海南还是一个国防前哨,发展极为落后。1987年,海南GDP仅有20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但是坐拥地缘和生态优势,使海南一直是改革开放和创新的窗口,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先行先试。国务院1988年24号文件明确指出:“海南省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要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政策。”

而海南的自贸区自贸港梦想,最早始于特别关税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回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两次向中央请示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

资料显示,从1988年到1992年左右,海南共分四个阶段对此进行了探讨,各方提出过三种主张,即:认为要按照广东等开放地区的政策来考虑海南的长期发展问题;先搞一两个类似洋浦的小特区探索“大特区中套小特区”;以及尽快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

由于主观上的谨慎犹豫,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外部大环境的迅速变迁,令上述一系列方案胎死腹中。但建立自贸区及自由贸易区(港),一直是海南多年来一直怀有的设想。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在扩大开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迟福林认为,同30年前相比,今天,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的现实基础要好得多,时机要成熟得多,需求要大得多,意义要重要得多。

落地生根

作为改革试验田,中央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试点任务,再一次落到海南的肩上,这也正是海南所一直期待的。

4月13日,国家领导人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一天后的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海南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新举措亮相公众视野。

意见明确了海南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的时间表,202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35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自由贸易港带来的是物流、人流在港口的加速集聚、流动,这将有利于反向促进海南港口地位的提升,使海南在国际上的门户职能定位更加清晰。

很明显,建设自由贸易区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前提。

在海南被确认建设自贸区自贸港之前,我国已经设立三批共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1+3+7”的雁阵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前部长高虎城曾指出,自2013年启动以来,自贸试验区用两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外资,成效显著。

事实上,相对于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拥有的发展潜力更为巨大。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30多个自由贸易港和2000多个与自由贸易港的内涵和功能相似的自由经济区域,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德国汉堡自由贸易港、荷兰鹿特丹自由贸易港区、韩国釜山自由贸易港区等,都是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区。

这些数得上名号的城市,无不极大受惠于自由贸易港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成为繁华的世界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或商业中心。

海南在建成自由贸易港后,按照海南全岛3.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来算,将远超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加坡,以及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迪拜,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一套组合拳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政策机遇下,海南省如何下好这盘棋?

意见在这方面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更加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创邑icity记者调查发现,海南的反应相当快速。

4月16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知称,该省将重点打击利用中央新政恶意炒作、哄抬房价以及弄虚作假购房的违法违规行为。  

4月17日,海南省国税局宣布,海南将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值税税率5月起将从17%降至16%,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

4月18日,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发布会上通报,经国务院批准,自2018年5月1日起,在海南省实施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短短三天,一套从下到上的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拳拳都打在自贸区发展的要害上。

房地产是海南的不能承受之重。意见曾重点提到“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防止房价大起大落”。4月16日的通知是一次敲山震虎。

今年“两会”期间,海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沈晓明曾表示,“海南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但海南最担心的,还是政策利好后房地产市场出现投机性波动——过快增长的房价会给产业升级带来负面效果,不利于海南的国际化进程。

而减轻市场主体税负,是为自贸区自贸港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则是以海南旅游业促进自贸区自贸港发展的最直接支持。

迟福林认为,当前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条件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自由贸易港设立之初的综合发展水平。

万事俱备,又有了政策的东风,但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

“自由”是关键词

业内人士对创邑icity记者表示,对于自由贸易区建设,海南自身有不错的底子,更有很多兄弟省市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建设自贸港所具备的条件不是一蹴而就的。

自由贸易港本质上是一处“经济飞地”,货物、服务、金融和人员自由流动是自由贸易港的本质特征,为了让这些元素实现自由流动,海南还要补齐很多短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撰文指出,我国港口在货物贸易便利程度、人员流通自由度和金融发达水平三个方面同国际上成功的自由贸易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还是任重道远。

在这方面,香港在建设自贸港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海南来说颇具借鉴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宋恩荣此前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指出:香港经验对内地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启示在于,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不只需要发展运输服务,亦需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种服务,包括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及商业服务。

例如,香港对全面零关税及贸易不设限制,便利及低成本的通关制度,完善的外资保障,不实行外汇管制及金融市场高度开放;成立公司的手续很快,最快可于一小时完成;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企业在香港可自由兑换外汇及自由调动资金进出等。

经过百年的发展,香港已经成为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香港的经验表明,要建设好自贸港,政府尽快完成职能和身份转变的重要性。媒体评论员梁发芾对此撰文指出,政府应创新管理体制,充分简政放权,秉持非必要不干预的原则,理顺与专业机构的职能与角色,通过事后监管,考核与评价自由贸易港的经济活动。

梁发芾认为,自由贸易港发展还急需补齐法律短板。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自由贸易港高度市场化运行机制有效运转的保障。然而,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和商事仲裁等企业权益保护制度比较缺乏,这些都是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法律短板。

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港的核心是自由,只有让货物、服务、金融和人员真正实现自由流动,自由贸易港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为继续扩大开放作出贡献。

“我相信,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海南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做大、做好、做足新阶段扩大开放这篇大文章,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提升海南开放水平的制度安排,建设更加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先行区。”迟福林对海南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