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凯亮,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
从3月22日开始,对于在法国生活的人来说,可谓是波澜壮阔。因为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再次开始了,而且此次罢工预计将会持续3个多月。设想一下,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医护人员罢工、学生罢课、地铁和飞机线路缩减、政府部门人员也加入了罢工,怎一个乱字了得?据说此次罢工是多年来法国规模最大的罢工运动之一。
从媒体上看到,有美国游客来法国旅游,因为正好赶上大罢工,迫于对巴黎地铁出行的无奈,在地铁站创作歌曲专门吐槽法国铁路运营公司,更表达了难以理解为什么法国这么喜欢罢工,引来一众围观。究其根源,此次罢工主要是为了抗议马克龙政府的劳动法改革。那么,这届政府到底做了什么,惹得各方如此不满呢?接下来有必要研究一下此次劳动法改革的内容。
马克龙自当选为这届法国政府总统以来,其影响力不仅在法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即便在中国,由于那段年龄相差24岁的浪漫师生恋,有段时间也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显然,政治家不能以浪漫治国,所以在深知法国当前社会沉疴的背景下,马克龙政府推出了其备受争议的劳动法改革方案。从法国政府的官网上,我们看到此次改革重点鼓励和发展了中小企业,简化了调整工作时间、工资以及雇员流动性的程序问题,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权利形式和保护措施。
整体而言,这是一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新发展的措施。但是由于其中改变了公司解雇员工的规则,这就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对于法国国有企业的员工来说,这些措施无疑会打破他们的“铁饭碗”,而当前改革对于精简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措施也引发了这部分群体的不满。
既然任何的改革都是阻力重重,为何法国的罢工运动如此受到世界的关注呢?有人评价法国人的生活是“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这种印象已经成为了法国人的一种标签,优渥的社会福利制度既保障了法国人民的良好生活,同时,也让法国人的“懒散”成为了一种散发着独有魅力的个性标签。
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貌似这种“懒散”又与日异月新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虽然法国人均收入在全球人均收入排名中稳定在20多名左右,但作为欧洲主要的经济体之一,法国的失业率也远高于其邻国德国。所以对于新一届政府来说,改革始终是其面临的重任。
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有罢工运动的历史,但法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全国性的大罢工常年不绝,以至于在2009年捷克著名艺术家大卫·切尔尼在欧盟议会大厦前用雕塑调侃欧洲各国时,法国的标签竟然是在“罢工”(GREVE)。此时,富于联想的人们不禁会思索,什么样的文化才能造就出“一言不合就罢工”的法国人?
要说“一言不合就罢工”,似乎有些夸张之嫌,但是用来形容法国人追求自由和践行平等的精神却是一点不为过,毕竟这在法国国旗上都体现的那么浓烈,以至于在法国,几乎任何一个群体都可能会参与到罢工运动当中,比如,1969年的全国工人大罢工;1994年,法国总统密朗特罢工;2001年,法国警察和宪警先后罢工;2003年,法国派驻世界各地的外交官集体罢工以及近年来不胜枚举的由工会组织的各阶层群体大罢工等,这些画面简直难以想象,或惊愕,或诧异,或忍俊不禁,或埋头深思。
法国的罢工运动从1864年的《奥利维尔法》开始确定罢工不需要承担责任开始,至今已经160多年了,罢工运动并未阻碍法国的历史发展,相反却在推进法国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这又是为何?思考的维度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法律切实保护了公民罢工的权利而且这个国家尊重和保障了法律的基本实施。这在1946年的法国宪法典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其后虽然宪法进行了修正,但是这一点一直被确认。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罢工”事实上已经成为法国的一种法律文化现象。
对于法国的这种集体行动,有人认为这是“造反有理”,因为罢工运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破坏行为,甚至有打砸抢烧,危害了社会的基本稳定。对此,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看一下法国宪法的规定,从法律条文的解释上,可以看出,罢工需要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行使。那么,对于具体什么类型的罢工才属于法律范围之内呢?有法国学者指出其实法国宪法典并没有给出解释,但是从判例法中可以看出,罢工运动必须是为了支持与就业有关的需求而进行的停工,这在事实上否认了政治性罢工的适用。
不过,由于用人单位的就业条件往往和政府提出的政策密切相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罢工运动也就和政府政策的执行密切相关了,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法官对罢工目的的广义解释。因此,要明确的是,工会组织的罢工直接还是针对用人单位的。所以,罢工的基本诉求还是提高工资待遇和职业地位等,这与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罢工运动对社会公众基本生活带来的不便,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尽管自萨科齐以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罢工适用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如何做好贯彻罢工权与保障社会生活便利性之间的协调依然是法国政府需要面临的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