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纯顺
作者:徐家俊
位于安徽省宣城的上海市军天湖农场建于1962年,多年前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当代著名探险家、旅行家,曾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
余纯顺,1951年生于上海,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中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二,是长子。他的外婆患有精神病,在余纯顺6岁时,母亲也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10岁的时候,年长他1岁的姐姐也得了和母亲一样的毛病。为了替她们治病,家里花去了所有的积蓄。父亲又长期在市郊的嘉定县工作。生活在这样特殊的家庭里,别的小孩都不愿与他玩耍,他只好常常离群索居,于是从小就养成了孤寂忧郁而又好强的性格。余纯顺偶尔会独自爬上二层老式公房的屋顶或附近的大树上,遥望蓝天白云,预感天下有许多他迟早要去的地方。
余纯顺的父亲余金山,解放前曾读到高中,因此,家中留有不少书籍。余纯顺通过父亲的藏书,知道了历史上出使西域的张骞、远赴天竺取经的唐僧、东渡日本的鉴真、七下西洋的郑和、走偏大半个中国并留下丰富游记的徐霞客,他们经历艰辛的探险故事,撞击着余纯顺的心灵。
少年的余纯顺就读于上海第五十六中学,系“老三届”中的一员,他是68届初中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里,余纯顺利用大串联的机会,去过中国不少地方,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间留下了脚印。
但是在一些不良风气的熏陶下,余纯顺也沾染了些不良习气,1967年,他在上海一所大学行窃时被人当场抓获而关押。次年4月,以盗窃罪被判刑3年,由于余纯顺当时未满18周岁,曾关押在上海少年犯管教所。“文革”时期,少年犯管教所撤销,大部分违法、犯罪少年释放回家,余纯顺等60多名被判刑的少年犯移押位于安徽的上海市军天湖农场汤村服刑,1970年他刑满释放后在农场留场就业,在军天湖农场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
1979年由于父亲退休,余纯顺通过“顶替”的方式来到了上海市区国营工厂上班。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高等自学考试,并获得大学中文系的毕业证书。但是,老天似乎总是考验每个人的命运。先是余纯顺的妻子早产分娩,儿子窒息死亡,后因为他把许多心思放在学业上,忽略了与妻子的感情交流,夫妻两人志趣上的差别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这时,余纯顺的母亲和姐姐的精神病虽大有好转,但是他的小弟却患上精神病,这种家族性、遗传疾病又一次给余家带来不幸。
当时,神州大地正掀起一股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还有人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环行中国。余纯顺也被打动了,但是他不想重复他们的行动。恰好此时,他获知有个美国人从美国的东海岸孤身独步走到西海岸。他受到激励并得到启发。余纯顺想,明代的徐霞客,在当时交通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当代的中国,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祖国的人呢?
目标既定,辞职离开工厂,余纯顺开始了一系列的外出准备。攒钱、锻炼、查资料、看地图、定路线、理行装。
1988年7月1日早晨,余纯顺告别为他送行的父亲和姐妹,背上20多公斤的行囊,怀带上海某单位为他开的介绍信,毅然上路了。他首次行走是北线,从太仓进入江阴,虔诚地瞻仰了徐霞客故居及纪念堂。又从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一路北上。
多年来,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遇到过泥石流、饥饿、迷路、野兽、疾病等种种危险。在前往黑龙江珍宝岛的途中,余纯顺两次遇到饿狼。有一次,五六头饿狼成扇形向手无寸铁的余纯顺逼来。他只得稳稳地站着,以静待动,正当狼群向他扑来,丧身狼口的时刻,突然他身后响起边防军车的轰鸣声,未能得逞的狼群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去。
有一年10月下旬,余纯顺来到吉林长白山,他不顾大雪封山,盘山而上,攀登海拔2691米的主峰白头山,从山下到山上,要穿过28公里的原始森林,然后是10多公里的山路,这时气温降到零下30度,他在十级大风中艰难地挪动,最后冻僵在气象站的门口。巧的是,这时四条外出觅食的大狼狗回到气象站,它们发现倒地的陌生人,就狂吠着、扑跳着,惊动了屋子里的主人,气象站站长发现了已成雪雕似的余纯顺,赶紧对其施救,挽回了他的生命。
由于长年累月的行走,他的双脚居然长大了两个尺码。8年来,余纯顺行程4.2万公里,走破了59双鞋子,经过26个省(区、市),走访了34个少数民族,他到达过中国大陆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最东端(黑龙江抚远县乌苏镇)和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红其拉山口),走完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和中尼五条世界屋脊天险路的全程,走过了海拔4500米至6700米的阿里草原无人区,完成了几十个探险项目,留下了1万余张照片,写下了400多万字的日记、文章,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40万字的游记,还在沿途的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作了100多场演讲。
1996年6月13日,余纯顺在新疆罗布泊遇难。他遇难的地点在罗布泊西北,1980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是在罗布泊东南失踪的,两地距离160公里左右。他们的遇难和失踪,给原本就波诡云谲、扑朔迷离的罗布泊又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目前许多文章和书籍对余纯顺的身世经历都没有客观的反映,说他初中毕业后,在安徽一个国营农场,或者在军垦农场工作了10多年,回避了他曾经在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军天湖农场服刑改造和留场就业的情况,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许多名人出身于“草根”家庭,有的也许有各种各样的“污点”,如韩信胯下受辱,后来拜将领兵,纵横沙场;周处年少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革除“三害”,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多年后他们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
同样,从军天湖农场走出,身经坎坷磨砺的余纯顺,作为一个当代的探险家、游行家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说明监狱也是一个改造人、造就人的特殊学校。上海的军天湖农场对青年的余纯顺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地方。从另一角度看,更说明了余纯顺逆境成才的品格。
(作者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原史志办主任)
责任编辑:马蓉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