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渔火
其实最开始提出纪录片的“黄金时代”,并不是要捧杀这个逐渐步入正轨,但各方面还比较脆弱的行业。而是说当下的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化,有大量火热的现实生活和生动故事,创作者能够从中汲取充足的养分。
而这种养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选题”的变化。
“扎堆”选题外的突围
比尔·尼可尔斯认为纪录片“为我们呈现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发生的事件、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纪录片与现存世界之间关系紧密,而且互相之间影响深刻,它为人们了解大众记忆和社会历史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维度”。
纪录片做怎样的选题,很大程度决定着当下的人们对世界的解释,也影响着后来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所以纪录片题材的丰富才能基本保障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为历史提供鲜活的“影像注脚”。
纪录片《二十二》剧照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只要有一部纪录片取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度,立马会有同类型的纪录片跟风涌现,让电视荧屏上的纪录片选择变得单调无比。
2012 至 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先后播出,展现出与此前央视拍摄的《新丝绸之路》《故宫》《望长城》等纪录片全然不同的“平民化”景观。受此影响和辐射,美食题材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市场。从同阶段的《中国美食探秘》《八方小吃》到舌尖诱发出来的《一城一味》,衍生到地方美食《北京味道》《嘿!小面》《兰州牛肉面》《云南味道》《味道中山》《湘当韵味》《老广的味道》等都以美食为切口。
这两年,不少匠人匠艺题材纪录片也开始批量走进大众视野,包括《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讲究》《寻找手艺》《百心百匠》《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虽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件好事,但扎堆涌现也可能会快速消解掉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后还可能构成伤害。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近年来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中,也更多着墨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如《辉煌中国》《航拍中国》《大国外交》《强军》《超级工程》等。
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大多数纪录片选题呈扎堆之势,万变不离“美食、旅游、民俗”等,但依然出现了一些视角独特,对公共议题也有深入思考的作品,如《生门》《二十二》《零零后》《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它们受到的关注也能间接说明:不是观众更加偏好某一类型的选题,只要是好作品,依然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困境不能只埋怨创作者
有人说这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时代,原因在于中国拥有纪录片的素材宝库,自然、人文、社会……各种可展现的主题极其丰富和复杂,可当下纪录片的选题的单调,和日趋丰富的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是不匹配的。
纪录片《航拍中国》
从纪录片的功能来说,大千世界都可以作为其记录对象,题材的选择也应该远比现在丰富。而且对于创作者来说,虽然每一个人选择题材的时候都有个性化的因素在影响,但题材的选择决定于他人(领导、投资人、项目决策人),或者必须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进行的操作。
一方面,国内的电视机构生产大多受制于主流价值形态的约束,可以操作的空间较小。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魏斌曾说:“我可以去拍一个劳动模范,也可以去拍钱学森,但是我办这个栏目我就去拍钱学森;我可以去拍乡镇企业家发明飞机的小过程,也可以拍航天飞机发射的过程,我还是去拍航天飞机。”
另一方面,对于独立创作者来说,虽然近年来各大节展或者提案大会提供了不少机会,但能获得投资并能最终进入大众视野的,依然是凤毛麟角。而且提案这种行为,与西方纪录片的历史沿革与产业环境密不可分,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的本土化,真正的创作者和投资方之间实际上是有壁垒的。
在悉尼举办的Good Pitch大会,七个提案能在一天之内筹得了一千万人民币的资金。此外,还包括圣丹斯、HotDocs等无限时基金申请,所有的出资人均来自基金会或个人,仅仅要求署名权,对于收益权没有任何要求。而在中国,无论是每小时的平均制作费,还是电视台的外包节目预算比例,还是有意愿投资纪录片的基金会或个人数量,均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
Good Pitch大会现场
其实不能说纪录片的“选题之困”完全是行业的懒散导致的,它还同时受困于现有生产体系的单一、外行投资人的粗暴,甚至对观众口味想象后的“自我阉割”等。
控制风险才能让“自由选择”
纪录片也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也就意味着“高风险”,选题作为创作的第一步,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不少创作者选择了跟风模仿。但这也造成的一个问题——虽然单个成功案例的收益率极高,但从此类题材的整体表现看,成功率其实很低。
其实不仅是纪录片,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生产中,这种“类型迷思”其实更严重。只是它们有相对成熟的淘汰机制,类型的变化和观众口味之间是强互动的关系,即便某一类节目涌现风潮,但也很快会消停下去。但纪录片收到回馈的渠道不多,商业化程度也不高,创作者也鲜少关注观众真正的趣味所在。
解决纪录片“选题之困”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创作者对作品出路的忧虑。所以应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让纪录片在选题阶段就能预判“是否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发展成片?”“创作者如何管理和控制流程”等问题。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事实上,中国对纪录片产业已经连续出台了若干促进纪录片发展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以央视纪录频道为首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已开设几年,各大卫视也在黄金档播起了纪录片。其实纪录片的“出路”越来越宽,只要整合好创作力量、汇集纪录片资源、提供播放平台,应该说中国纪录片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优的发展环境。
除此之外,对于现有框架内的大多数命题作文,即使不能大幅度调整选题,但“视角”的变化也会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视听体验,以及给现实存档时的丰富性。
国内纪录片的发展不能指望某种类型突然火热,然后“通吃”,这本来也不符合类型化发展的思路。化解这一矛盾的途径可能还需要更多人来探索,但可以尽量让不同的制作单位、导演及其他创作者各自发挥其特长和兴趣,分别去研究、筹划和攻占,让每个垂直类型都有其擅长的团队。
纪录片人眼中的中国与实际的中国有多大的重合度?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说:“怎么才能让纪录片表达丰富而广袤的中国、悠久而沉重的中国、农耕又工业的中国、传统又现代的中国?这需要更多纪录片人的努力,其中这里重要的一股力量是中国各个行业领域的电视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