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不二子
我们又一次迎来了综艺节目组的道歉信。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高能少年团节目组在微博上发出了自己的致歉声明,针对节目第二季第一期中的节目呈现,对王俊凯及王俊凯工作室表示了诚挚道歉。这是自《这!就是街舞》《演员的诞生》等之后又一次艺人与节目组的撕扯。
越来越多艺人对综艺节目的发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现在的综艺节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真的只是剪辑出了偏差吗?而在这个问题之外,粉丝群体在其中的影响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毕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次无论是王俊凯方面的声明亦或是节目组的致歉,其实都是在向粉丝群体表示:你们说的都对。
在这一波针对综艺节目的舆论中,无论是直指剪辑的失误,还是粉丝在事件中产生的影响力,也许都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有些不良后果的产生往往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变化,只有在这些势头产生时进行有效的思考,才能让事情发展到后期不至于走上歧路。
1
《高能少年团》第二季于4月28日首播,本来设想有王俊凯、张一山、杨紫等知名青年明星参与的节目能够收获高收视率,却没想到在节目播出第二天就迎来了负面消息。王俊凯粉丝针对节目呈现王俊凯“水枪事件”的失误以及宣传中C位的变化提出不满,这股替王俊凯叫屈的声量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王俊凯及其工作室的声明。
关于“水枪事件”这一点,王俊凯粉丝无疑是正确的,直指了节目组的不专业。在“水枪事件”中,有嘉宾因为忙于其他事务把水枪放在地上,在灭火完成后这个失误被消防队指出,但众嘉宾因为在当时灭火的紧急状态下,没人记得究竟是谁忘记了水枪,因此王俊凯主动站出来表示“可能是我忘了”,并接受了消防队的批评。
如果将这一情况完整还原很容易就展示出了王俊凯有担当的性子,然而节目组在后期剪辑中并未对现场的真实情况深度了解,导致不仅错失了一个展现艺人良好品质的机会,反倒使这次失误被实实在在地安在了王俊凯身上,最终在粉丝们扣节目细节后发现了这次王俊凯的“背锅”事实,形成了后来的节目事故。
像这种户外真人秀往往每个艺人都有跟拍团队,如果在后期剪辑及发表之前,制作方落实了现场的真实情况,应该不难搞清楚到底是不是王俊凯遗忘了水枪,这就是读娱君认为高能少年团制作方的不专业之处。在王俊凯工作室的声明中,也展示出节目组另外的不专业之处,比如宣传物料没提前确认,以及双方的沟通不通畅等等情况,这些是当下中国综艺制作方都需要注意的地方。
2
从此次王俊凯与《高能少年团》的纠纷来看,当下以故事性剪辑为主要展现形式的综艺节目,出现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剪辑的问题,往往是节目制作方整体意识上的不专业,使得最终展现节目的后期背了锅。
像此前《这!就是街舞》四名导师与节目组的纠纷也是同理,多在用“恶意剪辑”一个词指责节目方,而这个词也正在“标签化”,标签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将问题简单化,从而忽视问题产生的核心原因。如果每个制作方都以为只是后期出了问题,那么解决了“恶意剪辑”也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毕竟后期只是对前期作业的一个修补,比如关于易烊千玺出现的问题就是名字打错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制作方在对嘉宾或者说对节目重视度不够导致的。
而关于最终节目呈现效果上的不足,如果在前期节目预设上做到位,台本设计的足够细节,那么艺人在参与拍摄过程中就可以更好的配合,或者拍摄过程中就更有了针对性,必要镜头在前期就着重捕捉那么在后期中也不会落下,并且在最终节目呈现的取舍与节奏把控上也更得心应手。
可以说,虽然我们的综艺节目制作相比多年前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尤其是在真人秀方面能够挖掘捕捉到嘉宾们的亮眼表现,但与综艺节目制作成熟的日韩或者欧美相比差距仍然存在,我们的节目制作方也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纵观全局,最终才能实现艺人、制作方、观众三方的共赢。
3
其实在这次或者之前的艺人与节目组纠纷中,粉丝都展现出了不小的影响力。比如真的分析王俊凯方面的声明,就不难看出其提出的每一点都是在回应粉丝对节目组的声讨,物料没提前确认关乎宣传C位问题,沟通不畅表明工作室方对此事尽了力,换句话说,工作室是在回应粉丝“你们说的都对,不过错的不是我们”。
近来几次艺人与综艺节目组发生矛盾的情况都十分相似,先是粉丝针对节目表达不满,这种不满被越来越多粉丝传播、扩散,引发艺人的声明,最后再由节目组致歉并以小部分粉丝对道歉表达不满收尾。
可以说艺人粉丝成为了一个个节目事故的判断者、传播者、接受道歉者,他们在艺人、节目组、观众这个传播链条中具有极高的话语权,不过这个话语权是否就证明了他们的言论都应该被肯定并任其主导呢?
粉丝是一个群体,某个艺人的粉丝只是观众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因为粉丝群体的特征使得他们有更强的表达欲,再加上当下表达的渠道足够丰富,也造成了“偶像粉丝既是全部观众”的印象,尽管目前粉丝的一些诉求能够发现从业者的一些漏洞,然而现实情况就是偶像粉丝并不能代表全部的观众,并且一些情况下满足粉丝的诉求与整体行业的正向发展是有矛盾的。
在这里,读娱君想引用知乎用户Nichole在回答“心理学上如何解释’脑残粉’现象”这一问题的回答思路,即从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肯定理论来看粉丝群体的特征。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将自己的社会成员身份纳入自我概念,由于个体需要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以维护自尊,他们就会对自己所属群体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向心力,对其他群体表现出仇视和敌对态度。而自我肯定理论则认为人们天生有内在动力保护自尊、自我概念的完整统一,所以当人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便会形成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
从这两种心理学角度来看,某个艺人的粉丝群体会天然的对其他群体保持距离,甚至产生仇视情绪,同时他们也会对外界的评判形成防御姿态,为偶像艺人辩护就是对自我尊严的保护。这使得偶像粉丝群体的诉求在未形成群体效应的人群看来更“自私”和“疯狂”。而如果娱乐内容行业过于听从偶像艺人粉丝的声音,自愿被偶像粉丝绑架,无疑会使这个行业的发展出现偏差。
4
诚然,当下市场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以粉丝经济为底层架构发展的,无论是根据个人喜好推送定制化新闻信息,或者是互联网行业一再强调的大数据支持,都是在深挖某个粉丝群体的特质并从其能接受的角度实现商业化,因此我们无法阻止粉丝经济的进程,让大众再回到渠道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
但说回到娱乐内容行业,我们就应该警惕是否过于听从了某一单个群体的意见。现在小鲜肉偶像的粉丝是大众当中最爱发声的群体,而如果我们的娱乐内容系统被小鲜肉偶像粉丝群体绑架了,就会出现诸如偶像“天价片酬”的现象,这对于内容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健康的,此前三大视频平台也据此发出了联合声明,以抵制这一现象。
然而真想遏制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声明就可以搞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粉丝群体,让大众的反馈更全面更“百花齐放”,而不是只有小鲜肉及其粉丝拥有所有的话语权。在我们的近邻日韩,综艺方面他们就有搞笑艺人来填补这一空缺,把一些偶像及其粉丝介意的设定、剧情放到搞笑艺人身上,这就使综艺既能达到趣味的效果也实现了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平衡。
并且挖掘不同粉丝群体也有可以想象的商业价值,这也是分众时代下应该顺应的潮流,当然这里的挖掘并非是将所有群体都引导成偶像粉丝那样,因此我国综艺要如何做好这个平衡,就需要我们的从业者思考并探索、试错。
5
我们的娱乐文化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必然的,而这些问题背后的现象才更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读娱君希望未来我们的娱乐行业能够全面发展,展现出更多中国从业者的思考与创新,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反向输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