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罗聪冉
在出行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滴滴,又开始在金融领域频频发力。
近日,滴滴悄然上线了一款名为“滴水贷”的在线信贷产品,号称“随借随还、极速到账、超低利率”,最高可贷额度为20万元。据悉,该产品目前尚在小范围开放,未来会逐步扩大开放规模。
业内观点认为,“滴水贷”将刺激滴滴快速走向盈利,这对于陷入“网约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滴滴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
布局消费金融
打开滴滴出行App,在个人账户的“钱包”一栏,点击“保险”选项,再进入“借钱”一栏后,会看到“滴水贷”的界面。点击界面下方的“优先获取滴水贷名额”,后台提示称“会逐步扩大开放规模,届时将以短信息形式通知”。
滴滴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滴水贷”是滴滴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联手为滴滴平台的司机、车主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主要服务于平台内一定等级以上的司机、车主,未来有可能逐步开放给更多有需求的平台用户。
至于更多细节,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还不方便透露。不过,据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在产品模式上,滴滴提供的是“流量”和“数据”,主要角色是导流和数据提供方,而风控审核、资金来源掌握在类似于新网银行这一类持牌机构手中。
事实上,“滴水贷”是滴滴尝试消费金融的第一步,但并非是其尝试金融的第一步。目前滴滴已经拥有支付、小贷、融资租赁等牌照,业务涉及余额理财(货币基金)、保险、融资租赁、消费分期等。
资料显示,从2015年开始,滴滴就开始涉足金融业务,滴滴快的旗下的一号专车和P2P平台“点融网”合作,为专车用户的账户增加“类余额宝”功能。2016年年初,滴滴与招商银行宣布双方将在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合作。2017年12月,滴滴推出了面向司机端的信贷产品,额度在3000元至5000元。2017年年底,滴滴花费3亿元拿下上市公司高鸿股份旗下的支付企业“一九付”,由此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对于滴滴不断扩张金融业务的意图,滴滴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滴滴在金融领域的推进,始终以服务生态场景内部伙伴、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为出发点”。
谋求流量变现
那么,滴滴入局消费金融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经历了2017年金融严监管后,消费金融市场是否还有空间?
“作为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只要占据了优质的消费场景,就能分一杯羹。”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以滴滴为例,对滴滴车主而言,“滴水贷”类似于一种员工贷,平台对借款人的掌控力强,很适合开发消费金融类贷款产品;若放宽至普通的滴滴用户,即便缺乏有效的数据和掌控力,亦可定位为导流平台,进行流量变现。
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虽然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占据较高的份额,但实际上打车平台的门槛并不高,司机的忠诚度也较低,很容易在补贴大战中倒戈。最近,美团打车进军上海后的市场表现,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滴滴结合自身对场景深度把控的优势,布局消费金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为平台增加利润;另一方面,增值服务也可以提升司机和用户的粘性,增加使用频次。
资料显示,滴滴在2017年的GMV(交易总额)达到250亿至270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两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亿至4亿美元。业内人士分析,滴滴上线“滴水贷”,是欲借金融业务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在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放款额度支撑下,抽成方的盈利也非常可观,或成为推动滴滴盈利的一大利器。对于当下四面受敌的滴滴来说,充足的现金流和足以支撑自己把仗打下去的资金,显得格外重要。
记者注意到,《华尔街日报》于4月报道,滴滴出行正在考虑年内上市,期望估值为700亿到800亿美元。王蓬博分析,互联网公司切入金融服务,用互联网的市盈率倍数乘以金融业的利润,能够得出一个比互联网和金融都高的市值,滴滴此举也是为上市铺路。
此外,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滴滴的优势在于,其掌握了大量的出行数据,能清楚地知道用户的家庭住址和公司地址;也知道用户的偏好,如对顺风车、快车、专车的选择等,可以此判断用户的经济水平,这对于信贷产品的风控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消费贷已成金融领域“香饽饽”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消费贷产品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香饽饽”。从已公布2017年盈利数据的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看,均开始扭亏或扩大盈利,成绩相当抢眼。例如,招商银行2017年度报告显示,招联消费金融全年净利润11.89亿元,较2016年提升了2.67倍。
据了解,目前,市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是银行系、产业系、电商平台系以及P2P系等。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也在不断吸引各类玩家、各方资本进入该领域,腾讯、阿里、百度、网易、搜狐等互联网公司早已进入该领域,为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信用消费贷。
薛洪言介绍,对互联网巨头而言,金融的价值主要有两种,一是流量变现的工具;二是提升用户粘性、优化产业链生态环境的工具。对不同的巨头而言,这两种价值都有,但侧重点不同,有商业场景的巨头,跨界做金融多注重金融对商业的优化能力;有流量而无商业场景的巨头,会更倾向于把金融业务作为流量变现的工具。
记者注意到,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领域的另一家巨头美团也早早盯上这块蛋糕。资料显示,美团于2015年开始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希望利用手中的平台资源来搭建一个互联网金融系统;目前美团已获得商业保理、支付、小额贷款、民营银行、保险经纪5张金融牌照。
今年3月,美团与滴滴展开正面竞争,美团打车和滴滴外卖,谁更胜一筹,互联网跨界入侵究竟是利是弊,一时间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也有观点认为,未来巨头之间也许还会爆发“金融大战”。
不过,薛洪言认为,用户金融需求的排他性不高,可以同时接受多家金融机构的服务,所以,金融行业的竞争虽然激烈,但并未到非此即彼的地步,一边竞争、一边合作是行业的常态。同时,金融是强监管行业,金融业务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则与秩序,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机构间竞争的边界。所以,无论多少巨头进来,都不会爆发“金融大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