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羚
这几年,国内的厂商们都流行起了参赛评奖,而且收获颇丰,红点、IF、IDEA 各种设计奖拿到手软,不管是手机、手表还是相机、行李箱,不拿个奖都不好意思上市了。
当然,随着得奖者越来越多,甚至大有泛滥之势,对红点、IF 等奖项含金量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前不久,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就在一次访谈中直言红点奖“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钱的”。
所以,被厂商们大肆宣扬的红点奖、IF 奖,究竟是怎样的奖?是否真如柳老所言是圈钱的噱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烂大街的红点奖、IF 奖都是怎么回事?
学设计的朋友,对于红点奖和 IF 奖想必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这两个奖同出自德国,设立时间也仅相隔两年,红点奖诞生于 1955 年,IF 奖则于 1953 年在汉诺威博览会上亮相。
在工业设计领域,这两个奖的分量应该说是不分上下,在提到“世界三大设计奖”时,虽然第三个名额一直在美国的 IDEA 奖和日本的 G-Mark 设计奖中摇摆,但红点奖和 IF 奖占据另外两席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既然含金量是有的,那么对它们的质疑又从何说起呢?
想要搞清楚厂商们的是如何蹭红点奖、IF 奖热度的,就必须先弄明白这些奖的奖项设置和类别。
红点奖
红点奖设立了三大奖:产品设计奖(Product Design)、传播设计奖(Communication Design)和设计概念奖(Design Concept)。除了产品设计奖是红点奖成立之初就存在的之外,另外两个奖项都是近些年才设立的,而这里我们要重点提到的,就是设计概念奖,正是这个于 2005 年创立的奖项,为国人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设计概念奖,又分为四类:
-
Luminary 红点之星奖
-
Best of the Best 最佳设计奖
-
Reddot Award Winner 红点奖
-
Honourable Mention 佳作表彰
这其中经常被拿来做文章的,就是这个“红点奖”,或者应该直译为“红点优胜奖”。虽然按照官方的描述,该奖“只授予那些凭借非凡的设计而从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设计师梦寐以求的品质认证”,但从历年的获奖数量来看,要拿到这个奖似乎并没有那么困难。
以 2017 年为例,4700 多件入围作品中,拿到红点奖的有 240 件,另有 43 件当选“最佳设计奖”,虽说 6% 的获奖率也能算是“百里挑一”了,但一年有近 300 个“红点奖”怎么也谈不上“物以稀为贵”。
设计概念奖这些年基本被中韩两国承包了,参赛者又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成了不少高校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手段,有网友就调侃说这些高校是把设计概念奖当副本刷了。顺便说一句,不同于产品设计奖在德国颁发,设计概念奖的颁奖典礼是在新加坡举办,可以说是专门为亚洲人打造的奖项没错了。
罗永浩就特别瞧不上红点奖,2014 年他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嘲讽说红点奖是“中国家电企业最喜欢花钱买的一个奖,这个奖在工业设计圈是一个笑柄。”不过老罗这里指的应该是产品设计奖,虽然比起概念设计奖,它的历史更悠久些,但并不代表它的获奖难度就更高,看看它发出了多少奖就知道了:
2017 年有超过 5500 件作品入围红点产品设计奖,103 件获得最佳设计奖,红点奖的数量是 1406 件。
以后再看到那些宣称自己拿了红点奖的产品,不妨留意一下宣传页上写的是不是“Reddot Award Winner”,毕竟如果是拿了“最佳设计奖”的,一定会把名字说清楚,生怕别人误会自己只是拿了个红点奖。
虽说红点奖不至于沦落到“笑柄”的地步,但其含金量想必大家已经心里有数。
IF 奖
就在老罗喷了红点奖不到一年后,锤子的 Smartisan T1 从德国捧回了另一个大奖:IF 金奖。
IF 奖也分了好几个类别:iF Public Value Award(IF 公众价值奖)、学生奖(Student Awards)等,但知名度最高的还是 IF 设计奖(IF DESIGN AWARD)。
类似于红点奖的 Best of the Best,IF 奖也有一个 IF 金奖,锤子拿到的是通讯类产品的金奖,该类别下共有 64 件被提名,只有 2 件得奖,同年得 IF 金奖的作品一共有 75 件,以官方公布的 4783 入围作品来计算,得奖率为 1.57%,算得上是“百里挑一”了,所以比起那些号称是拿到红点奖的厂商,锤子确实是比较有底气的。
不过,满大街的 IF 奖获奖作品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套路和红点奖“Winner”奖是差不多的。除了代表最高奖的金奖外,IF 还会分发一个“二等奖”,官方似乎没有给出确切的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提名奖”好了。以 2015-2018 年的数据为例,入围 IF 奖和获得提名的比例如下:
-
2015 年 4783 入围,1629 提名
-
2016 年 5295 入围,1821 提名
-
2017 年 5575 入围,1137 提名
-
2018 年 6402 入围,1218 提名
光看数字可能还没有太大感受,颁奖现场的名单之壮观,你们感受下:
这些得到提名的作品,组委会也是会为其颁发证书并邀请参加颁奖典礼的,所以,那些宣称自己得了 IF 奖的作品,水分有多少,大家应该也明白了吧?
红点、IF 奖是成熟商业运作的产物
事实上,这些年红点奖和 IF 奖一直被诟病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主要是因为参赛者需要缴纳数额不菲的参赛费。
以红点设计概念奖为例,超过 10 人规模的公司,标准参赛费是 200 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 955 元),如果是在 1 月份提交作品,还可享受折扣或“一赠一”的优惠,红点奖的中文官网还非常接地气地支持支付宝缴费。
不过考虑到红点、IF 等属于商业机构评选的奖项,组织方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覆盖赛事举办、聘请评委等的成本,倒也是可以理解,毕竟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不菲的报名费又让参赛者在创作和提交作品时更为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参赛作品的质量。
另一点为人诟病的在于组织方会给获奖者出具一整套商业运作方案,有一些“套餐”还是属于必买项,《第一财经日报》列出过 IF 奖获奖的后续费用:F奖的奖牌费用(包含产品授权使用 IF 奖标志、参加汉堡 IF 设计展以及 APP 和线上展示)从 1600 欧元至 2700 欧元不等(约合人民币 12200 到 15300 元不等),颁奖典礼之后的晚宴费用 800 欧元。
这不免引起一些参赛者的反感,让人觉得这些号称是为了表彰杰出设计的奖项有点变味。
此外,柳冠中先生认为,地方政府的奖励措施为国内企业和高校盲目追逐红点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在河北省,政府给拿到红点奖的单位和个人 30 万元奖金,但事实上在中国拿到过红点奖的学校和设计公司已经很多了,并不稀奇。
不过,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河北省 30 万奖金(我们查到的资料是 50 万元)仅发放给 IF 金奖、红点之星、红点至尊奖得主,哪些才是真正的大奖,政府还是分得清的,而 IF 和红点其他奖项也可以拿到 10 万元的资金,其他省市的奖励设置也大同小异。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商业套路在中国的确行之有效。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学校、企业趋之若鹜,而企业以红点奖、IF 奖为卖点,也说明消费者是买账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之前 diss 过红点奖的老罗,这两天也在微博上针对柳冠中先生的言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些奖确实是商业化运作,但上升到“骗中国人的钱”,就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只是这些年中国企业参加的越来越多了,而且拿个入围奖回来叫嚣“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和“大奖”的没劲公司到处都是,所以柳老师批评的态度比较激烈我也能理解。
正如红点奖在官方回应中所说:“参赛都是自愿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
来源:爱范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