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戛纳】《盛夏》:大型摇滚乐MV 致敬苏联传奇乐队Kino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戛纳】《盛夏》:大型摇滚乐MV 致敬苏联传奇乐队Kino

粉笔涂鸦、经典摇滚唱片封面、黑白画面里的颜色、早期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彩色录像,大胆的手法却没有认真打磨的剧本。

戛纳电影节的媒体以“偏颇”著名——嘘声与掌声齐飞,爱得张扬,骂得彻底。人多势众这个道理,有的评审买单,有的偏不。所以媒体与电影人、与评审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对立关系。特别是电影节这样密集又荣耀的氛围,影评人也很容易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事后想想,可能会对当时的电影有着不同的评价。

《盛夏》(Лето)是第一部让媒体有些“冲昏头脑”的主竞赛影片。某条后街上,三个女孩用梯子爬进了二楼窗户。窗户后面是男厕所,两个长发青年抽着烟。他们打了声招呼,女孩便准备走出厕所却突然折返躲进了隔间里。两个穿着西装的检察人员到处搜捕溜进来的青年。在长发男孩的帮助下,三个女孩瞒过了检查。镜头跟随她们走入后台,走到演出大厅。台上的Mike唱着愤怒的歌曲,台下的年轻人中规中矩地坐着,摇晃一下身体都会被现场人员阻止。这便是80年代初列宁格勒的一个盛夏。

《盛夏》的开篇尚算精彩,用短短一首歌的时间,清楚地交代了苏联摇滚的背景以及男女主角Mike与Natalie。但接下来的故事,逐渐暴露了剧本上的不足。年轻的Viktor来海边寻找Mike,我们逐渐意识到,也许这个亚洲人面孔的男孩才是电影的主角。Mike指导并且帮助Viktor录制唱片,苏联摇滚乐史上的传奇乐队Kino得以诞生。而Mike,Natalie和Viktor三人的情感也变得难以捉摸。

《盛夏》在剧本上有非常多的欠缺,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这都不能称之为一部电影。首先,人物的设定含糊不清,究竟谁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能让他贯穿全片的诉求究竟是什么?是音乐、友情还是爱情?导演试图去描述一段摇滚乐史,但在历史中,无法取舍的重点让这个故事变得莫名其妙。三位主角各自有着不同的动机,把它们完全不加区分地平铺直叙,只会让每一段故事都显得脆弱。如果这是关于Kino的电影,那么这支乐队的成长史完全没有交代清楚。如果这是关于MikeNaumenko的故事,那么他与其他人的关系又显得语焉不详。

但媒体厅里还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概是那股情怀的热血在流动,被导演张扬的炫技所魅惑。整部影片就好像一场大型的摇滚乐MV,时不时出现的“过客”需要不停地举起“这事儿没有发生”的牌子来间离观众。角色们的内心一旦陷入复杂,周围就开始变得不现实。粉笔涂鸦、经典摇滚唱片封面、黑白画面里的颜色、早期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彩色录像,所有的这一切都很大胆,只是在剧本没有好好被打磨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混淆视听。更何况,这些表现手法,也并非独具创意。对于摇滚乐迷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画面。

年轻的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到底还是没有沉住气。他知道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忍不住地想要全部表现出来。对摇滚的热爱有那么多种方法,把电影拍成MV不是其中最上乘的。《盛夏》这种青春洋溢的气质,想必可以吸引到很多自称对摇滚有情怀的青年,特别是那些和影片中主角们听一样歌曲的年轻人。但也有一些真正的摇滚乐迷,不买这份情怀的单。毕竟,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手法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粉笔科技

200
  • 粉笔:上半年收入16.3亿元,同比减少3.1%
  • 公考培训龙头粉笔上半年赚了2.8亿,AI是大功臣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戛纳】《盛夏》:大型摇滚乐MV 致敬苏联传奇乐队Kino

粉笔涂鸦、经典摇滚唱片封面、黑白画面里的颜色、早期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彩色录像,大胆的手法却没有认真打磨的剧本。

戛纳电影节的媒体以“偏颇”著名——嘘声与掌声齐飞,爱得张扬,骂得彻底。人多势众这个道理,有的评审买单,有的偏不。所以媒体与电影人、与评审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对立关系。特别是电影节这样密集又荣耀的氛围,影评人也很容易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事后想想,可能会对当时的电影有着不同的评价。

《盛夏》(Лето)是第一部让媒体有些“冲昏头脑”的主竞赛影片。某条后街上,三个女孩用梯子爬进了二楼窗户。窗户后面是男厕所,两个长发青年抽着烟。他们打了声招呼,女孩便准备走出厕所却突然折返躲进了隔间里。两个穿着西装的检察人员到处搜捕溜进来的青年。在长发男孩的帮助下,三个女孩瞒过了检查。镜头跟随她们走入后台,走到演出大厅。台上的Mike唱着愤怒的歌曲,台下的年轻人中规中矩地坐着,摇晃一下身体都会被现场人员阻止。这便是80年代初列宁格勒的一个盛夏。

《盛夏》的开篇尚算精彩,用短短一首歌的时间,清楚地交代了苏联摇滚的背景以及男女主角Mike与Natalie。但接下来的故事,逐渐暴露了剧本上的不足。年轻的Viktor来海边寻找Mike,我们逐渐意识到,也许这个亚洲人面孔的男孩才是电影的主角。Mike指导并且帮助Viktor录制唱片,苏联摇滚乐史上的传奇乐队Kino得以诞生。而Mike,Natalie和Viktor三人的情感也变得难以捉摸。

《盛夏》在剧本上有非常多的欠缺,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这都不能称之为一部电影。首先,人物的设定含糊不清,究竟谁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能让他贯穿全片的诉求究竟是什么?是音乐、友情还是爱情?导演试图去描述一段摇滚乐史,但在历史中,无法取舍的重点让这个故事变得莫名其妙。三位主角各自有着不同的动机,把它们完全不加区分地平铺直叙,只会让每一段故事都显得脆弱。如果这是关于Kino的电影,那么这支乐队的成长史完全没有交代清楚。如果这是关于MikeNaumenko的故事,那么他与其他人的关系又显得语焉不详。

但媒体厅里还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概是那股情怀的热血在流动,被导演张扬的炫技所魅惑。整部影片就好像一场大型的摇滚乐MV,时不时出现的“过客”需要不停地举起“这事儿没有发生”的牌子来间离观众。角色们的内心一旦陷入复杂,周围就开始变得不现实。粉笔涂鸦、经典摇滚唱片封面、黑白画面里的颜色、早期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彩色录像,所有的这一切都很大胆,只是在剧本没有好好被打磨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混淆视听。更何况,这些表现手法,也并非独具创意。对于摇滚乐迷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画面。

年轻的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到底还是没有沉住气。他知道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忍不住地想要全部表现出来。对摇滚的热爱有那么多种方法,把电影拍成MV不是其中最上乘的。《盛夏》这种青春洋溢的气质,想必可以吸引到很多自称对摇滚有情怀的青年,特别是那些和影片中主角们听一样歌曲的年轻人。但也有一些真正的摇滚乐迷,不买这份情怀的单。毕竟,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手法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