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后“复联3”时代的脑洞题:人们更需要超级英雄还是超级怪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后“复联3”时代的脑洞题:人们更需要超级英雄还是超级怪兽?

一个时代的超级英雄永远只属于那一特定的时代。

漫威十周年

作者:王子奇

从前一阵子在上海隆重举办的漫威十周年活动来看,很难让人不去想这是不是“初代”漫威超级英雄们退役前的集体告别仪式,这波漫威电影宇宙里第一批“粉丝养成”的超级明星,成为了超越偶像的存在,他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超级英雄想象的人。

明星与角色合二为一的化学反应,让观众更愿意称呼演员“寡姐”、“锤哥”,而不是斯嘉丽·约翰逊或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所以,很难想象如果他们在“复联3”里领了便当,即便漫威想今后重启这些超级英雄角色,人们也很难改口认同下一任黑寡妇或雷神。

当然,这也是漫威宇宙极其重要的策略之一,把个人和电影角色捆绑营销,所以放弃哪个都得是慎重选择。

 

对比之下,对于那些曾有过多种版本演绎的超级英雄,再次重启加入电影宇宙,要花费的金钱和精力就会更加多。比如一说起蜘蛛侠,我相信只要看过多个版本的观众,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托比·马奎尔演的蜘蛛侠,以及那个在夜里倒吊着吻克里斯汀·邓斯特的影史经典镜头。

连没几年前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那一版蜘蛛侠,都几乎被淡忘,剩下的余温也只是曾和“石头姐”因拍摄成就了一段恋情。看如今青春年少的小蜘蛛,无论怎么看都少了一股托比·马奎尔当年身上那股自带的屌丝气质和极其理想主义的超级英雄底色,能挑起话头来的,也不过是爱拌嘴和耍宝了。

两代“蜘蛛侠”

DC也同样吃过这个亏,从有意识开始构建DC宇宙的第一步,“超蝙大战”就举步维艰。本·阿弗莱克的一脸生无可恋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演绎比起来,那些内心里长期束缚着自己的纠结和挣扎,好像只能流于“我有钱我也不开心”的层面了。

连扎克·施奈德一开始都被钉上了效仿诺兰的耻辱柱上,然而最终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续作品的呈现,慢慢地又再次受到肯定。

两代“蝙蝠侠”

“复联3”后,漫威接下来仍将推进他们第三阶段剩下的项目和开启第四阶段。从优势上说,漫威仍然在超级英雄宇宙的构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被撼动。

这种对多个solo片集合而统一世界观的初步尝试,从“复联1”来看,的确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并且这带来的启发也不再局限于超级英雄宇宙了,这种连结可以是人、神、或变种人之间的,也可以完全是非人型生物或地球外文明的。

不仅如此,漫威宇宙的成功还在于他们完全将超级英雄片的制作整理归纳成了一套体系,甚至成为一种类型片,使“fantasy”奇幻片不再足够完全解释它的全部了。从这种程度上讲,漫威在这一类型片的制作和生产上,就好比古典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米高梅或派拉蒙,有着寡头般的领先地位。

《复仇者联盟》(2012)

然而,正如刚才所讲,当更多的大型电影公司看到了手上攥的一把IP资源,将它们充分连结似乎成为普遍趋势,所以当我们听到环球要搞“怪兽宇宙”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出见过大世面般的淡定,甚至有所期待。

要知道,当宇宙中的超级英雄们一致解决完地球矛盾后,也意味着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那就是我们得开始解决能想到的人类能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难题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打败宇宙终极黑暗力量。所以,这更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来革新这个类型片。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这就好比为什么人们认为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和《银翼杀手》意识超前,因为他开始思考从其他文明中反思人类文明,这种看似是将矛盾由外部引起的、实际上仍然是对人类本体的反思手法更加具有开拓性,在创作上也更适合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

“复联3”前,我们就已开始担忧超级英雄片还能走多远,因为无论是角色还是故事,都已然走向同质化道路。一个时代的超级英雄永远只属于那一特定的时代,他(她)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寄托,是整个社会形态的象征。

如今来看不论是“复仇者联盟”还是“正义联盟”,当我们看到众多英雄冗集于一部两小时的电影中时,第一次是震撼,而从第二次开始,我们会怀疑是否真的需要他们一起来拯救地球?

观众那不断被拔高的兴奋点阈值,比起电影院里一年拯救地球无数次的超级英雄,其实我们已经开始更想知道那些超级怪兽的悲欢故事了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后“复联3”时代的脑洞题:人们更需要超级英雄还是超级怪兽?

一个时代的超级英雄永远只属于那一特定的时代。

漫威十周年

作者:王子奇

从前一阵子在上海隆重举办的漫威十周年活动来看,很难让人不去想这是不是“初代”漫威超级英雄们退役前的集体告别仪式,这波漫威电影宇宙里第一批“粉丝养成”的超级明星,成为了超越偶像的存在,他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超级英雄想象的人。

明星与角色合二为一的化学反应,让观众更愿意称呼演员“寡姐”、“锤哥”,而不是斯嘉丽·约翰逊或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所以,很难想象如果他们在“复联3”里领了便当,即便漫威想今后重启这些超级英雄角色,人们也很难改口认同下一任黑寡妇或雷神。

当然,这也是漫威宇宙极其重要的策略之一,把个人和电影角色捆绑营销,所以放弃哪个都得是慎重选择。

 

对比之下,对于那些曾有过多种版本演绎的超级英雄,再次重启加入电影宇宙,要花费的金钱和精力就会更加多。比如一说起蜘蛛侠,我相信只要看过多个版本的观众,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托比·马奎尔演的蜘蛛侠,以及那个在夜里倒吊着吻克里斯汀·邓斯特的影史经典镜头。

连没几年前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那一版蜘蛛侠,都几乎被淡忘,剩下的余温也只是曾和“石头姐”因拍摄成就了一段恋情。看如今青春年少的小蜘蛛,无论怎么看都少了一股托比·马奎尔当年身上那股自带的屌丝气质和极其理想主义的超级英雄底色,能挑起话头来的,也不过是爱拌嘴和耍宝了。

两代“蜘蛛侠”

DC也同样吃过这个亏,从有意识开始构建DC宇宙的第一步,“超蝙大战”就举步维艰。本·阿弗莱克的一脸生无可恋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演绎比起来,那些内心里长期束缚着自己的纠结和挣扎,好像只能流于“我有钱我也不开心”的层面了。

连扎克·施奈德一开始都被钉上了效仿诺兰的耻辱柱上,然而最终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后续作品的呈现,慢慢地又再次受到肯定。

两代“蝙蝠侠”

“复联3”后,漫威接下来仍将推进他们第三阶段剩下的项目和开启第四阶段。从优势上说,漫威仍然在超级英雄宇宙的构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被撼动。

这种对多个solo片集合而统一世界观的初步尝试,从“复联1”来看,的确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并且这带来的启发也不再局限于超级英雄宇宙了,这种连结可以是人、神、或变种人之间的,也可以完全是非人型生物或地球外文明的。

不仅如此,漫威宇宙的成功还在于他们完全将超级英雄片的制作整理归纳成了一套体系,甚至成为一种类型片,使“fantasy”奇幻片不再足够完全解释它的全部了。从这种程度上讲,漫威在这一类型片的制作和生产上,就好比古典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米高梅或派拉蒙,有着寡头般的领先地位。

《复仇者联盟》(2012)

然而,正如刚才所讲,当更多的大型电影公司看到了手上攥的一把IP资源,将它们充分连结似乎成为普遍趋势,所以当我们听到环球要搞“怪兽宇宙”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出见过大世面般的淡定,甚至有所期待。

要知道,当宇宙中的超级英雄们一致解决完地球矛盾后,也意味着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那就是我们得开始解决能想到的人类能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难题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打败宇宙终极黑暗力量。所以,这更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来革新这个类型片。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这就好比为什么人们认为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和《银翼杀手》意识超前,因为他开始思考从其他文明中反思人类文明,这种看似是将矛盾由外部引起的、实际上仍然是对人类本体的反思手法更加具有开拓性,在创作上也更适合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

“复联3”前,我们就已开始担忧超级英雄片还能走多远,因为无论是角色还是故事,都已然走向同质化道路。一个时代的超级英雄永远只属于那一特定的时代,他(她)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寄托,是整个社会形态的象征。

如今来看不论是“复仇者联盟”还是“正义联盟”,当我们看到众多英雄冗集于一部两小时的电影中时,第一次是震撼,而从第二次开始,我们会怀疑是否真的需要他们一起来拯救地球?

观众那不断被拔高的兴奋点阈值,比起电影院里一年拯救地球无数次的超级英雄,其实我们已经开始更想知道那些超级怪兽的悲欢故事了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